程媛媛
(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党校,天津 301600)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公益性更加突显。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区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迈上新台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伤、小病不出村(街),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格局初步形成。“智慧门诊”建设普遍推开,移动支付、预约挂号等自助服务、预约服务进一步便民惠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优质服务基层行等一系列强基层举措落实、落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试点推开,医保药品进村惠民,村级就医实现联网结算。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改善。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静海建设,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深入。2015 年全区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202.4 万人次,2019 年总诊疗217.2 万人次,年均增幅1.8%。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新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引进现代化检验设备,可开展检测项目达304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14 类76 项调整为21 类86 项。新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3 万份,建档率较“十二五”末提高37%。28 万名群众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团队。实施新一轮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更新优化系列工程,基本建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妇儿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全民参与为支撑,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城市检测基地、区级防疫物资储备库等一系列重大疫情防控处置设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重要保障。
(3)精神卫生工作实现新突破。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团泊镇、华康街道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实现静海区零的突破。51 个村庄创建成为市级卫生村。建设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6.96 万座,拆除旱户厕2.3 万座,农村厕所革命全胜收官。健康天津行动取得良好开局,创建市级无烟机关81 个,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健康问题,以及合理膳食、科学健身等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公众对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防病意识显著提升。
(4)急救救援网络日益完善。近年来,静海区不断加强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2018 年静海区医院“120 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市120 系统并网正式运行,实现急救无缝对接。区急救分中心和11 个急救站点相继投入运行使用,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全市并网,响应迅速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基本建成。
此外,静海区致力于建设以城乡低保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救急解难保障力度。首先积极发挥救助服务平台作用,通过在乡镇、村居社会救助窗口发放社会救助宣传册,强化救助政策宣传,积极提升相关救助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努力增强遭遇急难家庭主动申请救助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平台的作用,通过静海区与爱同行志愿者服务等协会共救助4 名救助对象,加大了社会救助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积极营造社会救助良好氛围,利用“静海党员在线”“文明静海”“微静海”等网络平台,及时传播和收集救助信息,更好地发挥救急难的作用。
(5)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健康儿童计划、全面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的工作目标。按照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的相关要求,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也已经作为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首要行动。静海区妇儿保健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各乡镇卫生院、医疗室、大型商超都相应设置了母婴哺乳室、卫生间设置孕婴专用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三五”末,婴儿死亡率1.76‰,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7‰,比“十二五”末分别降低33.58%、13.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6 岁。
(1)资源配置不均。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效率不高,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明显薄弱,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老百姓的常见医疗救治大部分都是依靠村里的 “乡医”,公共卫生服务缺乏统一管理和配置,大部分公立的中心卫生院均坐落在乡镇,虽然静海区逐渐推进乡镇村医疗共建,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以来,利用率偏低,一些常规检查只能到乡镇卫生院去做,尤其是需要专业仪器设备的检查,不仅在村里无法做到,有些项目在乡镇卫生院也无法解决,只能进行转诊,到二级或三级医院去检查,既耽误了病人看病的时间,无形又给病人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压力。此外,静海区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十四五”末,60 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20 年的13.45 万增加到15.64 万,占户籍人口比重由21.61%提高到23.83%;65 岁及以上人口从9.68万增加到11.89 万,占户籍人口比重由15.56%提高到18.12%,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增加,但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老年人免费体检的项目相对较少,有一些多发病查不到,老年人健康服务供需矛盾更加严峻。农村卫生院医保报销的药品种类较少,药品供应严重不足,医患关系持续紧张。
(2)卫生意识淡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健康素质较差,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普遍较差。目前,农村大多数老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到医院看病具有抵触心理,能忍着就尽量不去,都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着不治,怕给孩子和家庭增加负担。再有就是生活习惯差,喜欢吃一些腌制的食品,剩菜剩饭吃好几天,随地吐痰等生活陋习,对公共卫生建设和个人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尤其是新冠疫情不断反复,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都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农村公共卫生理念相对落后,重治疗、轻预防,有病才去医院,平时不注意健康保养,从而出现了公共卫生服务供需失衡。一方面,农村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查体、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体检等方面,在健康管理、传染病、处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短板。
(3)专业人员缺乏。静海区常住人口达到78.71万人,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都相对较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面临巨大压力,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比如,当前推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于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有限,一个两个人的团队可能就要负责1~2 村的村民签约,有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高达四五百人,这些都最终导致家庭签约流于形式,没有为人民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只能是汇报材料中的概率数字。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院的待遇较低,不能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加入,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医护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几乎没有。
(4)信息数据散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停留在简单的登记汇总、留档备用层面,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呈现碎片化,没有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精准分析,深入剖析,没有发挥出预判预警作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和协同,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信息数据不予共享,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等,造成公共卫生服务的错位、遗落等现象。
(5)应急网络疏漏。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管理网络,还存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可持续性差,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等问题。在2022 年天津爆发的新一轮疫情中可以看到,静海区在组织核酸检测、疫情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基层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尤其是农村街道,所有的防控物资大部分靠政府发放,全区防疫物资紧张,尤其是医疗防护用品,在核酸检测中,工作人员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不敢喝水去厕所,为的就是节省防疫资源。疫情防控预判不足,对核酸检测工作准备不足,在第一次全区核酸检测中出现了现场秩序混乱、长时间户外等候、信息采集缓慢等现象。
建立以中医药、健康科研、智慧健康为特色的健康产业体系,以中日(天津)健康合作示范区为重要依托,加快推进康复、医养结合、健康人才培训、高端医疗和体检、血液和基因研究等各类业态全面聚集,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全面推进镇村卫生一体化,实行人员、业务、财务、药械和绩效考核五统一管理,继续推进医保联网结算。完善村居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新建社区每3 000~5 000人预留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保障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助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用好产业平台,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理念宣传,加强普及健康知识、疾病预防以及相关公共卫生政策法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改善居民生活卫生习惯,从生活细节中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结合行业特色、岗位职责、人才需求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订单式”人才选用模式,加大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乡医准入门槛,采取公开招录、社会选聘等方式,选拔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医务人员进入乡医队伍,逐步优化乡医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完善老年乡医退出机制,落实相应待遇,促进队伍稳定。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探索构建“村街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各领域、各人群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打通更加宽广的人才通道,多途径汇聚公共卫生服务专业化人才,真正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人才基石。
探索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5G 健康、云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智能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研发、先行应用。医疗保障信息化更加智能高效,努力建设智慧医保。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与区域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支撑疫情监测分析、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各地要推广普及疫情防控期间有效做法,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远程医疗、预约诊疗、信息化便民服务、在线支付、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医疗公共服务。
区级医院救治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明显发挥,院前急救及时高效,医防协同落到实处。卫生应急平台体系运转高效,指挥决策科学有力。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反应灵敏、装备精良、物资储备齐全。疫情监测、风险评估、实验室检测和应急处置水平大幅提升。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和社会危害。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跨部门合作更加紧密,努力建设协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多层次医疗保障、药品供给、应急管理、卫生管理等各方面协同作用的综合公共卫生服务平台,使各类保障有机衔接。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强化互联网医疗技术和能力储备,探索纳入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