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领域均需要借助具有制约性、管理效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通过完善优化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能够保障单位管理人员落实管理工作。基于权责合理、合规合法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运行下,推动我国后续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并且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全面性提升内部控制监督效率,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管理更为高效化、安全化。
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因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公共资源分配环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发生无疑对社会群众利益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资源浪费。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便于合理制衡管理人员间权限,促使事业单位领导层形成相互制衡的状态,有效规避职权滥用现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旨在强化单位各部门间的监督作用,并严格把控各项风险,形成科学合理的权力制约机制。主要是为了实现风险自我掌控,防止单位内部出现重大违纪风险,加强国家财产保护力度。显而易见,这除了要求事业单位具有高效自控能力以外,还需结合外部监管部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风险防范能力与水平。
事业单位在健全监管机制过程中,通过引进信息化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各板块进行整合,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保障事业单位各部门间形成资源共享化。通过实行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在业务活动运行中实行全面性管控模式,真正实现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管控的全过程,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单位绩效管理力度,进而达到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质量的目的。
当前发展形势下,事业单位受到传统监管运行模式的影响,对内部控制理念缺乏全面性认知,单位内部多数领导人员尚未正确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及价值,甚至将内部控制理念等同于财政部门预算控制,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同时,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在权力层面依旧存在问题,促使内部控制长期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实实行,这也是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及监督机制无法有序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并未成立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通常是由内部控制执行部门负责开展监督检验工作,造成监控力度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出内部控制职能、作用及价值。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研发现,多数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工作多是交由财会人员直接负责,或者是交由财务副职管理层管理,这种工作模式无疑会造成监督机制作用受阻。
在实际监督环节中,单位财政与审计部门尤为注重财务工作的审核,但尚未落实到位事前、事中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财政部门人员所提出策略自身的冲击性太强,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加之日常工作、事前准备阶段落实严格监管模式,无疑会降低项目立项中的实操性、可行性,不利于投资产生效益、偿还能力的论证工作,这不仅使预算执行严重受阻,而且对资金合理分配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财政部门在监督过程中能够及时识别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一些问题,由此说明监督实践的不及时、不到位。财政部门审核内部控制报告更偏向于审核报告的完善性、合规性,而对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这项关键工作也仅是采取抽样式完成,从而无法保障报告内容的真实性、精确性。
事业单位的管理层人员作为核心人员,应当发挥领导和带头作用,组织干部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中,主动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理论方法;同时,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由单位管理层人员组织宣传活动,引导干部人员增强内部控制监督意识,要求执行层人员自觉配合内部控制实施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对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手册进行修订,并通过宣传栏、设立内部展示板、组织集中学习等方式,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氛围。此外,事业单位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将内部控制监督纳入单位战略规划层面,通过设置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流程、优化监督方式等手段,为内部控制监督提供制度、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开展监督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证明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入手,内部控制监督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单位层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具体包括单位经济决策执行是否履行职权分离原则、议事决策机构是否完善、重大经济事项执行是否满足特定标准、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范围、授权审批流程和范围是否明确、是否存在越权审批问题、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应用情况等;其二,从业务层面,主要针对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进行监督,具体包括预算方案是否有效执行、预算与决算是否发挥相互促进作用、印章与票据管理是否存在漏洞、会计凭证审核是否符合要求、定期审计是否落实到位、政府采购申请流程是否严格、政府采购活动是否实现了归口管理、实物资产管理是否落实了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工作、项目设计变更是否履行审批程序、工程款项结算流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满足管理需求、合同履行情况是否有效落实、合同纠纷机制是否得到执行等。
内部控制监督方法主要包括个人访谈法、实地调研法、证据检查法、穿行测试法等。具体来说,个人访谈法一般应用于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即审计人员可以对责任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询问,获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检查人员也可以通过审核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方式,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实地调研法一般应用于业务活动实施流程、书面记录的检查,主要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以保证检查的效果;证据检查法主要是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电子证据、纸质证据等进行书面检查,证明单位内部控制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效;穿行检测法实施过程中,检查人员可以选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某一个环节作为样本和对象,追踪该涉事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并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报告中反映出来,以此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是否贯彻落实。
首先,事业单位以内部结构体系、财会机构、业务活动、资料储存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制约效用的内部监督体系,确保各环节、职位均形成相互管理、相互制衡的工作模式。同时,不断变革创新相关规定制度,强调事前监督控制工作,定期落实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要求单位每一部门于固定时间内反馈实际绩效表,而事业单位上级领导层也需要在固定期限内制定自身工作完成效果表格。例如:具体工作进展、工作效率、评价等。此外,事业单位可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监督与评价。具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包括:其一,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外部监督要求和管理层需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计划;其二,下发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通知;其三,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培训;其四,指导部门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通过落实内部审计部门的基本职能与岗位责任,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责任机制,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实施有助于各部门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管的运行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缩减财会工作过程中引发失误、差异的可能性,而且会规避单位出现舞弊行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单位财务工作效率与水平。基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需重点注重业务与流程的整合工作,识别其潜在风险问题,构建相应完善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合理分配各项职责职权,精细化具体的责任与制度条例,落实到单位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中,促使各部门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为内部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奠定良好基础[3]。
事业单位通过科学合理评价各项内控活动,进而形成自评结果、出具专门评价报告的过程即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其评价主要内容则为内部控制活动设计能力、实行进展与实际效果。目前,各单位组织机构纷纷意识到实行自我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不仅能够全面性反映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而且便于向单位领导层及时反馈内控实施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及问题。自我评价的执行,旨在全面性发挥内部控制职能与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工作进程,有效改善频繁出现的弊端进行改善处理,从而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落实到位。在事业单位开展评价工作,不仅加深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原理与内容的认知程度,而且能够向单位创建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监督制度提供帮助,同时基于自我评价工作的优势及价值,被广大单位广泛应用。所以,事业单位在掌握发展规律、明确特征的前提下,完成评价机制创建,便于制定更为规范、科学有效的评价报告,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审计手段是通过审计部门就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所开展的审核、分析、预测、评价等工作,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代审计手段,其审计内容主要包含内部控制执行的规范性、合规性、合法性。内部审计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维持组织运行的有序性,而且能够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对单位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实践中,事业单位应积极健全内部审计部门,合理设置内审部门权责利,提高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配置专业的内审人才,以便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专业性。再基于实际情况,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工作程序等,使得其可以及时、高效地分析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效率,披露出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督促管理者改进。在监督全过程中,审计部门需从单位整体,即基于全局视角下,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及职能。审计部门可通过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的方式,将所掌握汇总的信息进行共享,例如:监督部门反馈群众实际反馈的信息,有助于审计工作明确侧重点,高效落实工作。当然,考虑到内部审计由单位内部人员开展可能会使得审计结果带有主观判断,因而,事业单位还需定期邀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外部审计,以便更好地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效率,以及内部审计是否客观,构建以内部审计为主,以外部审计报告为辅助的审计报告机制,便于单位管理者更全面、真实地掌握实际内控情况。具体来说,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第三方会计机构的监督。其中,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监督单位进行整改;审计部门的监督是指国务院审计机关和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事业单位开展审计活动,调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揭露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一般是由事业单位主观审计的结果,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事业单位一般会引入会计机构,对单位制度建立的完善性、管理流程设计的合理性、项目投资与收益成效、内部控制执行成效等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报告,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为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想要保障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务必需加强内部控制意识。首先,需要单位领导层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且相关领导层需深刻认识到内控推动单位整体发展的作用,务必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引导单位全体职工均明确内部控制与自身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主动遵守相关规定,才能向相关制度建设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重点注重内部控制的健全、相应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践中,单位可多组织相关学习及培训活动,按照内控需求选拔人才,强调内部控制制度宣传工作,引导职工重视风险防范工作,树立较强责任感。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引导全体职工及单位下相关机构共同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同时合理优化相关职位分配,在内控信息传递时共同承担,这样才能落实到位内部控制工作,保障内部控制达到预期效果。必要时,可以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设计。
一方面,受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即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和政策规定,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需求,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科目内容要涵盖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保证预算会计科目与财务会计科目的一致性,有利于预算信息与财务信息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五项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避免部门与部门信息孤岛问题,事业单位可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高效开展信息采集、汇总、分析等工作,满足对各项信息的实施监控需求,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监督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对事业单位运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各项业务活动运行息息相关。通过构建规范、合法、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除了能够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水平与效率以外,而且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更为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对事业单位特有公共服务职能、管理水平质量均具有重要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