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
“Z 世代”这个词源自西方,叫做“Generation Z”,简称“Gen Z”,一般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目前我国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的Z 世代人群总计约2.6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0%左右,是中国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Z 世代这群“后浪”有着独特的成长经历,同时又深受当今移动互联网商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同以往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趋势的变迁,也将为当今时代的广告,带来全新的面貌。
Z 世代是真正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互联网。如果说80、90 人群是热衷上网,Z 世代则是活在网络上,是真正的“网生一代”。由于Z 世代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线上,加之疫情的持续影响,他们从娱乐、社交,到购物、学习,全面的互联网化了。由于Z 世代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在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有着更好的文化教育水平,更丰富的见识和阅历,个性更加独立。他们见证了国家走向昌盛的过程,对未来更加自信,对生活品质也有更高的追求,注重人生体验,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方面,较之传统世代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消费上更加自信而大胆,并体现出“悦己消费”的特点。他们不像上一代人,常常省吃俭用,常常压抑自己的欲望。Z 世代的购物更多是主动的、悦己的——为愉悦自己、提升自己、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他们敢于超前消费,对他们来说信用支付是习以为常的。另一方面,Z 世代的网络经验丰富,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帮助做购物决策,购物更加自主而精明,不会盲目地崇拜高溢价的知名品牌,也不介意购买国货产品,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购买产品。除此以外,Z 世代购物还注重产品的外观、体验和便利性,追求颜值消费、兴趣消费、懒人消费,是外卖、快送购物平台的重度使用者。
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行为,是制定有效广告策略的依据。不过,不同的时代,消费者在具体的购买行为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购物决策正从传统的AIDMA 模式,进化为AISAS 模式,这在Z 世代人群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过去以电视媒体为主的时代,消费者的购物决策特征,符合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的“AIDMA”模型。在这个时代,广告对受众的影响是中心化的、单向的,彼此缺少互动,消费者是被动的接收广告信息,卖方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对于Z 世代来说,移动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媒介。这种媒介相比PC 端互联网更加去中心化,交互性更强,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信息观看、搜索、购买与分享。移动互联网的这些优势,使得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发生了重构,越来越典型的表现为AISAS 模型的特征。搜索和分享是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的典型特征。对于Z 世代人群来说,他们不喜欢企业单向的信息灌输,他们更愿意在网上主动地获取产品信息,并且愿意把使用产品后的感受分享给其他人。
Z 世代访问媒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非常零碎的[4],而且注意力跳转极其频繁。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场景——通勤路上、吃饭的时候、学习工作休息的间隙、上厕所的时候,随时随地上网看短视频、看网剧、刷朋友圈或微博。虽然访问时间很短,但是极其频繁,这使得广告很难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触达、引爆Z 世代受众。另一方面,年轻人在看广告时,可以在不同的屏幕、不同的APP 之间快速切换,不喜欢的瞥一眼就划过,注意力被高度分散,也没有耐心看完很长的广告,广告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住用户。
Z 世代受众不只是在接受信息上碎片化,即便是人群本身也是散落在一个个的兴趣圈子中,比如笔圈、饭圈、鞋圈、COSPLAY 圈、汉服圈、手办圈、电竞圈等。他们深受这种圈层亚文化的影响。造成这种圈层化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Z 世代人群多为独生子女,普遍比较孤独,非常渴望社交、渴望归属感。二是新媒体基于兴趣标签推荐算法,使兴趣相投的人群得以聚拢,从而形成圈子效应。这种媒介特点,可以使广告更加精准的推送给目标受众。在广告中,参照群体一直都对消费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过去,消费者的参照群体往往是明星和权威专家,广告代言人也多是这两类人。但是,对于Z 世代受众,他们的参照群体除了明星,更多地受到了网络红人、达人等KOL 的影响,因为网红、达人这类人群出身素人,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自己。网红、达人依托于自媒体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开箱、测评、教程、图文种草、直播推荐、趣味剧情等,将产品的卖点和使用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消费者认知教育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Z 世代消费者习惯用手机随时随地搜索想要的信息,这种搜索不只是在传统的百度、360 搜索平台,还包括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问答平台、微博微信等各种各样的平台。Z世代消费者在听到或看到某款感兴趣的产品时,会搜索第三方的测评、搜索达人的种草、消费者评价,以验证产品信息,为购买决策提供依据,甚至在线下购物时,也会在网上搜索同款产品的价格和评价,再做决策。有的消费者看到电视节目上明星穿的衣服好看,也会去网上搜索同款购买,还有“成分党”、“配方党”人群,会对产品成分、配方、参数进行深度的搜索和学习。
在搜索机制下,产品的官方信息、消费者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可以实现一键聚合,从而消解单向广告时代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单一的硬广告,已经无法说服Z 世代消费者,还需要通过内容,尤其是消费者口碑、第三方的客观推荐,并被他们主动搜索到。品牌、产品过往的一切信息,都有可能被消费者再次搜索出来,并进行二次分享,从而出现二次引爆的可能。不过这种效应是把双刃剑,可以放大以往的好的信息,也可能让以前不好的信息被再次曝光。
在过去以电视为主的广告,广告情境和购物情境是分开的,从广告到购买转化也不是即时的。如今Z 世代面对的情况不同,产品广告到购买可以一键跳转,甚至是合二为一。比如在抖音看产品的短视频和直播,觉得喜欢就可以点击链接购买;在朋友圈看到信息广告,点开链接可以直达小程序下单,真正地实现了“所见即所购”。“所见即所购”得以实现,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移动支付技术、二维码技术、小程序技术、物流体系的成熟,使得广告可以在平台间流畅地跳转和支付。二是互联网的平台生态日益完善,像抖音、淘宝、微信这些互联网平台只要在平台内部,就可以完成广告引流—种草—搜索—转化的完整购物路径。在“所见即所购”的情况下,广告不一定要让消费者记住产品,而是要吸引流量,配合种草和直播话术、促销利益,实现即时的销售转化,这使得广告“品效合一”成为了可能。
传统的单向广告,口碑分享局限于亲朋好友间小范围的口口相传,没法放大和裂变。但是在今天,在社交媒体和电商评价机制助推下,产品的口碑可以被无限的放大。尤其Z 世代人群,更具分享精神,他们在购买产品后,更愿意留下对产品的真实体验和评价,这些内容在无意识中充当了口碑广告的作用。他们还喜欢将有趣的产品晒到网上,从而让产品被更多人看到,引发二次传播。这样,消费者的角色,不只是购买者,还是产品信息的传播者,并完成了产品从广告到购物体,再从购物再到传播的完整闭环。
基于Z 世代人群消费决策行为及广告心理特点,对于当今Z 世代受众,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广告方法,需要从广告策略、表现到执行进行创新。
为了适应Z 世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可以将广告制作成短小的短视频、图文笔记等新的形式,让消费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完,创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企业还可以将广告做成具有“社交货币”功能的创意形式,比如聊天表情包、漫画、短视频贴纸、日签海报,生活短剧,还有像手机壳、T恤之类的创意周边产品,将产品广告信息植入到Z 世代人群聊天、刷屏、外出、社交等碎片场景中,潜移默化地进入Z 世代受众的心智中。
(1)广告的公关化。
针对Z 世代的社交分享行为,广告要改变传统硬广直白说教的风格,在广告中植入引发讨论和转发的公关元素,让广告具备新闻性、娱乐性、话题性,从而受众诱到分享,形成病毒式的裂变传播。广告的公关化的方法,常见的比如:1)在广告中融入流行的“梗”,比如将流行词、趣味段子融入广告中,成为年轻人讨论的话题。2)结合节庆、新闻热点和社会现象,形成新闻效应。比如湖南长沙在妇女节时推出的粉色斑马线,粉色地铁,瞬间引爆大众,大家纷纷从各地过来打卡。企业也可以在妇女节,发布关注女性安全问题的形象广告,引发共鸣。3)在广告中附上能够帮助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文案,提供情绪价值。比如某矿泉水品牌与某音乐APP 合作,就在地铁广告里,印上了很多触动年轻人内心的音乐评论文案。4)跨界广告,比如近年来故宫、敦煌博物院,就与众多品牌跨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并发布了国潮风格的广告,画面古今交融,别开生面,为品牌带来了很高的关注度。
(2)与消费者共创内容。
交互性的广告,更能调动Z 世代人群的参与感。企业可以邀请消费者参与到广告创作、测试、分享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与消费者的广告内容共创。比如,企业可以开发自动生成广告海报的小程序,消费者只要做简单的游戏,或者输入自己的照片、性别、年龄等信息,就可以生成一张个性化的海报,分享到朋友圈里。海报里会自动带上品牌产品的信息,随着海报的分享,被更多的人看到广告信息。在新品发布时,企业也可以邀请Z 世代消费者做新品体验官,让他们写下对新产品的真实感受,这些素材可以用作产品广告的素材,让广告显得更加真实。在产品使用和处置阶段,广告主也可以发布广告,号召消费者将用过的产品包装、废物放到指定回收处,支持绿色环保理念。比如某新锐冲调咖啡品牌,就号召消费者将用过的空瓶放到指定回收处,官方回收后,会将它加工成创意周边产品,消费者也可以用空瓶积分,兑换这些周边产品和消费券。此活动成为了该品牌持续的传播活动,吸引了众多Z 世代消费者积纷纷参与也分享。
(3)建立品牌内容库。
基于Z 世代受众的搜索习惯,在平台搜索算法下,产品信息能否被系统抓取、以及在结果页排名的位置,对产品广告效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进行搜索优化,有时候还需要进行搜索词付费竞价,以获取排名位置。品牌要有意识地建立线上内容库,并及时更新品牌内容。这些内容被消费者主动搜索后,可以起到多种广告作用——提升消费者认知,增强信任感,辅助购买决策,成为品牌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内容资产”。品牌内容的形式,可以采用图文内容、短视频、问答等多种形式;可以是官方发布的信息,也可以是引导消费者、合作达人发布的信息。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官方的品牌、产品信息;2)产品选购、使用指南、相关知识;3)基于产品卖点相关的文章、视频;4)专业机构、达人的推介和种草;5)消费者的购物心得、产品展示和评价;6)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测评等。在建立内容库时,要结合产品本身的属性,来决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像工程钻机、汽车等这类单价高、决策周期长、专业性强、高介入的产品,相关内容就需要做得更加细致,更加有深度,我们可以建立工业产品的专业科普知识、产品知识等内容,让目标客户搜索到,这样搜索广告效果才会好。
(1)官方广告、KOL 传播、人际传播相结合。
对于Z 世代受众,品牌需要将金字塔式传播、KOL 达人传播、人际间链式传播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三者的优势,形成“官方广告+KOL 扩散+粉丝裂变”的广告信息通路。比如,面向Z 世代消费者的护肤品上新,可以体现在官方自媒体、付费媒体发布创意广告,邀请美妆达人、时尚达人转发或种草产品,再引导广大的Z 世代粉丝转发至社交平台,分享给身边人看,从而达到引爆的效果。
(2)人群破圈策略。
由于Z 世代的圈层化特征,对广告创意到媒介组合,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告可以遵循“入圈+破圈”的传播路径,先聚焦核心圈层人群,在圈子内打透,再借助圈内影响力,破圈进入大众人群。以健康食品广告为例,前期可以聚焦女性瘦身族,投放可以选择瘦身、健身、女性成长类媒体,通过控糖、减脂的诉求,让产品在瘦身圈成为爆品。然后,再投放大众化的媒体,将受众覆盖到广大的家庭用户、职场人群、养生保健人群,实现大众化破圈。寻找核心圈层人群,可以从这些群体去寻找:1)因兴趣而聚的同好圈子,比如前述的汉服圈、潮玩圈;2)深谙产品的专业级爱好者,如专业咖啡玩家、数码达人;3)产品的重度使用者;4)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相似的人,比如海归人群、减肥族。广告要破圈进入大众市场,通常可以采用这些方法:1)借助文化母体,比如哪吒、孙悟空这类家喻户晓的文化IP;2)结合大众关注的话题,比如职场35 岁现象、女性独立话题;3)与全民性的明星、达人合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打破圈层壁垒(4)跨界合作,通过跨界,将广告受众拓展至新的领域。通过“入圈+破圈”的传播思路,既能在前期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最大化的利用圈层共振效应,又能够在后期实现受众广覆盖,是比较适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广告传播路径。
本文从消费者决策的视角,探讨了Z 世代受众的广告心理新特征:广告观看行为高度碎片化,广告深受兴趣圈层和网红达人影响,并且他们习惯通过搜索主动获取信息,购买产品后,还喜欢通过评价和互动,从而使产品的口碑效应放大。针对这些特点,广告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创新:一是从广告形式上创新,让广告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并植入到消费者的娱乐、生活情境中;二是从广告内容上创新,让广告赋予公关属性,或者引导消费者参与共创,同时还要建立品牌内容库,以便被消费者搜索到;三是从广告媒介上创新,将官方传播、KOI 传播、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并通过“入圈+破圈”的传播路径,有效地触达并影响Z 世代受众。不过,对于Z 世代人群广告分析的话题很宏大,限于笔者学识和文章篇幅,本文尝试从一个小视角做尝试性探讨,作为抛砖引玉。同时,由于当今商业生态、媒介环境时刻都在变化,以上分析结论,也需要在未来不断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