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2022-02-06 03:00:24王星刘振中李先国
上海商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育人才

王星 刘振中 李先国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发展逐渐滞缓的大环境下,全球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因此,全力推进教育改革是高校实现人才培育目标与追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既要大力革新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要强化与市场之间的衔接,扩大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体系与规模,并基于市场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将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就业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1.就业市场需求形势

目前,加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就业市场结构方面,供需双方的主要矛盾不仅体现在年龄和知识层面,而且集中在经验与技能领域,除技术以外,导致部分传统行业逐渐消失的原因包括数字信息化等,拥有技术优势与创造实力的人才成为部分岗位的用人首选,再度加剧了供需双方在人力资源上过度悬殊的局面。结合目前市场需求可知,处于转型中的集约式经济发展形势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产业结构,而且影响了经济增长动力,在拉低就业市场弹性的同时,也导致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进入中间大两端小的局面,从而引发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2.就业形势对创新人才提出新要求

目前,高校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既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无法确保整体的就业率。就业形势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具备超强的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对大众教育而言,大力培育中高层次人才的最终目标就是产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既能积极适应持续变革的时代科技,也能高度契合不断革新的诸多产业,为社会发展注入积极正向的推动力量。二是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具备完整的基础理论。对创新人才而言,既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又要拥有稳固的知识结构,方能为后期创新发展夯实基础,深入探究问题实质,及时赶超时代潮流,不断激发创造灵感。三是拥有多元的实践平台,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学生成为社会各方的首选。高校在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时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使其具备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真正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在我国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标准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基于就业导向探索大学生新的方向,既要提高整体综合素养,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有所保障。

1.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目前,品牌效应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中,也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相较于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而言,名牌大学在就业方面更具优势,后者也是诸多企事业单位开展招录工作的首选。由此以来,毕业于普通大学但具备高强综合素质的毕业生便无法获取公平竞争的机会。对高校而言,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力度,不断扩大本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规模,在充分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基础上打造名牌效应,为本校毕业生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

2.创新人才培养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本前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具优势,既能全面提高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不断契合社会的人才需要,通过持续提升人才培育力度的方式为其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自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不仅夯实了基础课业知识,而且提高了个人专业技能,并在联合发展创新人才培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此达到提高就业优势与就业品质的目的。

3.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行举措

除了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外,高校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举措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等,不仅迅速推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进程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意识,而且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效益的最大化。据了解,国内高校在关注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内容,甚至通过专设创新创业能力平台的方式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创业赛事或实训中增长经验,全力培养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现已获得广泛认可,为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过高校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难度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步伐,传统模式的静态化、单一化、单向化特征非常明显,难以短时改变,弊端逐步显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多数高校都存在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问题,过于强调学生共性的塑造,而轻忽了学生个性的挖掘和培养,既不能显著区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能有效对比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劣,进而无法在多元社会需求中谋求进步与发展。此外,高校在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方面、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改革方面、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2.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

我国高校发展至今,其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基本趋于稳定和饱和状态,因此要想构建与推进以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一系列课程体系难度较大。截至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虽然不否认这两类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但在建构课程体系与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的影响下,便难以充分发挥预期的教学价值,未能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同时,并未提供必要的应用环境与实践平台,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整体要求。

3.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评价考核制度上仍有诸多问题:第一是考核学生制度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依据,不仅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而且直接左右能否保研继续升学,甚至关乎学生个人在未来工作推荐中的最终结果。第二是考核教师制度缺乏全面性与有效性,将科研成果作为评判教师的最重要或唯一标准,凡是通过高水平期刊的论文发表或是成功获取高水平科研项目申请资格者,均会被视作评优评先或职称晋升的第一考虑对象,而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关注不够,造成高校多数教师都将科研作为个人的发展重心,不再对教学工作投入更多精力。

4.缺乏创新实践平台

就现代化教育的大环境而言,高校既要大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积极培育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推动学生更好就业的关键。但结合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况不难发现,当下理念与现有能力培养不足是制约相关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不仅不能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实践选择,而且无法为其提供所需要探索和发现的实践基地,一些现已具备硬件环境支持的高校也无法确保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自然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甚至对学生认知产生制约。

五、就业导向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持续加剧,高校既要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力度,也要丰富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提高本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社会性等。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只有兼具创新观念与创新能力者方能适应社会发展,只有创新型人才方能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以高校持续发展为目标,也要兼顾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基于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优化与变革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精准定位人才培育方向,持续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确保教学监控科学合理。因此除了课前安排和分组讨论以外,知识传授期间还可利用课上提问和专项课题研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时刻跟进社会需求,既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与打造创新人格,也要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强调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是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关键。除了掌握创新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以外,课堂教学的重要功能还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先是对教师而言,全力提升整体教学能力,既可以采取传帮带和加强培训等措施予以推进,也可借助教学竞赛和集体备课来实现;再是对高校而言,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借助构架和落实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方式达到转化改革成果的目的;最后对学生而言,重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既可以利用一二课堂和专业实践的方式达成目标,也可以借助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整体化效应的办法落实推进。

3.构建完善高效的评价考核制度

在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建立并落实评价考核制度尤为必要,既要合理开展教学绩效考核工作,也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更加完善,使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更加科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制定评价考核制度时既要确保多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也要坚持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重要性,无论是申报创新课题与参加社会实践,还是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都可作为评判依据。以教师为主体,在开展评价考核时既要提高该群体的教学热情,也要激发他们的教学创新意识,必须在严守教学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与提升教学品质。

4.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产生于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团体教育组织形式更具优势,不仅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而且符合当下课堂革命需求,同时满足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首先,除了工科教师以外,在组建小组时还可为学生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和知名学者等多个角色,一同参与新品探讨与研发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学习对方优势;同时也能学习到课本以外的、更为先进的实践知识,促使学生自发自愿激发个人的创新观念,不断提升创造潜能,打破单一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枯燥局面,提高先进性与灵活性,趋近现代化与国际化。再者,可以通过组合覆盖多领域学生的方式引导实践教学,使其在头脑风暴中彼此了解与激发创新,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取精去糟,为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奠定基础,除创新技能大赛与建模大赛以外,最终成效还可在设计大赛中得到体现。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培育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