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伍勒
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当中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事业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对于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问题。同时《方案》提出了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适用对象和改革内容的具体要求。为避免高校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走“通识教育”与“双随机”两个极端,我国已经开始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采用“1+X”证书制度,对高校的职业教育专业水平进行定期“双随机、双公开”的抽查与监督。“1+X”证书制度,是指高校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取得毕业证书和各种职业技能证书,该项制度旨在发展并培养具有技术与技能的高校人才。
符合目的需求导向,是高校对校内各专业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对各专业人才开展培养工作的基本守则。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只有坚持目的需求导向,才能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规范,才能有利于培养与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没有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开展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偏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是高校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1+X”背景要求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将组织和管理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注重提高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各类企业提供健康咨询,技术指导。”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此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1998 年7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在高校实际开展高等教育改革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培养与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陈旧。一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设置要素,包括有: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专业技能教学的形式和高校本身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但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非常落后。
第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渠道是封闭式的培养渠道,脱离社会环境。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围,仅限于高校内狭小的办学空间。尽管高校会偶尔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高校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去企业接受财务管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但由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合作交流规模不大,参与人数不多,高校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化培训渠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封闭。同时目前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不仅没有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造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财务管理专业口径过大,导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不明。由于高校办学规模过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清晰,致使“1+X”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接受财务管理实践指导、进行财务管理的组织与管理实战练习等方面缺少更加全面的锻炼机会,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财务管理工作,但实际上,在高校学习期间,财务管理专业的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因此,不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会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失去了应有的优势。
第一,财务管理专业选修的课程太少。以开办“1+X”财务管理专业的某省A 高校为例,A 高校为“1+X”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选修课,在18 门选修课中仅要求学生随机选择5 门课程。财务管理专业选修的随意性强,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没法在明确的选修课上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低。财务管理专业过少的选修课,限制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自由程度,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潜在发展财务管理技能的能力,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开拓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道路。
其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习时长不足。财务管理专业主修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其中财务管理理论时长仅528 小时。另外,财务管理专业中的“1+X”课程,时长仅288 小时。财务管理专业中的“1+X”课程开课时间很晚,“1+X”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一般设置在第3 ~6 个学期,累计4 个月。最早的“1+X”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开始时间设置在第2 学期,持续1 个月。然后调整到从第3 学期开始,持续2 个月。最后“1+X”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开始时间调整到第4 学期开始,课程持续1 个月。很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量太少,课程种类太少,因此自己对财务管理专业方向不明确,想要选择专业对口的财务管理专业工作,但又不能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熟练精通。
前文例证的某省A 高校,目前在实施“1+X”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同样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人员工作时间被限制,他们的课余时间过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一般被安排在下学期第7 ~18 周进行实习,总共实习12 周。但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通过长期实践来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时间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业务能力。
事实上,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依据,结合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另一方面,要以现实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但从本质上讲,需要进行准确的专业目标定位,主要依据还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企业实际需求。
“1+X”的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读完财务管理课程后,可以进入社会各行业的企业中就职,但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不符合实际企业需求。在根据某省A 高校“1+X”财务管理专业今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抽样调查中,抽样的十几名“1+X”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里面,只有几名学生的就业情况较好,占样本总量不超过20%。这也证明了高校管理部门制定的培养目标目前还不太适合社会需要。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关键。以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趋势为导向,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用人单位进行全过程专业人员的培训。同时高校需要在毕业时把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教学重点,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类型单位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生参与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同企业的需要。具体地说,“1+X”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高校—企业合作模式中最基本、最明显的“基地”模式。高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合作协议,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招聘,与高校一起研究并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组织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安排定向就业。二是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主要是指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在专业教学中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
目前高校需要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专业主修和选修课程为支撑,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完善相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1+X”课程。开设课程体系应符合公共基础课扎实、实用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财务管理专业“1+X”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是增加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建议从第三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再增加两学期的学习时间。二是增加“1+X”财务管理的选修课程。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招聘的实际需要,相应添加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
第二,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公共选修课内容的多样化与实用性。公立学校的选修课教材要突出有跨学科、具有综合课程的特点,以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各种兴趣,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储备面,从而拓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时间应由12 周逐步延长至6个月。该专业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财务管理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明确实践的目的,注意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态度等问题。高校应当为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的有效性,在实习期间,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并对其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结果考核。通过采用财务管理专业标准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评价。在实践之后,让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总结,从而发现实习中的问题,学习总结经验教训。高校还应当注意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
在对高校“1+X”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该专业仍然存在目标趋同、定位不当、目标错位等问题。“1+X”财务管理专业的实习培训方式具有简单、封闭的特点。从目前的情况看,“1+X”财务管理专业今后的改革思路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细化专业发展方向,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其次,需要加强“1+X”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