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晶 杨紫娇
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数据,为大数据时代的成长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依托“互联网+”的全新商业运作系统,经过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设计的有力帮助,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传统渠道在网络拓扑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并且作为传播平台,利用第三方互联网社交媒体大规模扩张并发挥优势。对大数据资源的充分运用,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宽业务规模,提升盈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层对银行宏观走向的把控水平。而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大数据可以有效把控存款数量的变化,并做好风险管理,以促进商业银行整体运行。
本文将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利于在不断优化建设现代金融体系过程中化解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优化负债业务,推动我国金融系统实现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金融高水平开发新高地。
在当今时代,多元化的网络工具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但其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目前这种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实现创新转型,同时要更新产品服务模式和结构。这就需要了解各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及在其规模迅速膨胀过程中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可以使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时代下,面对大数据等新技术产生的冲击和威胁时,保持一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银行存储的数据量也在迅速增长,在数据分类和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商业银行已经发现了大数据作为战略资源的未来潜力。因此,大多商业银行都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的便利。通过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和数据平台,利用数据分析等技术,试图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它不仅为银行提供了进行预测分析、改善业务的机会,也使传统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银行负债成本逐渐增加,负债业务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事实上,监管机构一直在密切关注银行负债管理的质量。2020 年1 月,银监会提出要尽快推动制定债务质量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债务的匹配度和稳定性。存款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主体,也逐渐发展为了核心业务。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将对其贷款偿付能力直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实现。据有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占据了其负债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金融技术领域有很多大数据应用,如熟悉的风控、用户画像、波浪分析等,但所有的大数据应用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基础数据平台。它们用于整合整个领域、统一标准、口径和数据处理模型,为前端数据显示提供支持。从基础技术的角度来看,大数据主要包括采集、存储、计算、管理、调度、分析、可视化等技术,在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核心技术通常用于构建企业级数据仓库/平台,服务于众多数据应用,实现各种数据资产的收集、集成和分析,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促进业务流程的创新和优化
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大量客户之间的关系数据,特别是客户之间的交易行为,作为网络数据集,可以用来构建客户交易网络。在存款业务中,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潜在客户,并找出客户交易网络中的核心客户,通过对链上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等现金管理服务,打造低成本存款在银行体内循环的良性生态,以智能营销拉动负债业务增长。在主动负债业务中,商业银行通过对贷款率、贷款期限、负债率(月负债总额与月收入总额之比)、偿还与收入比率等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数据挖掘预测手段,可以提早预测还贷的最佳时间点。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将对其贷款偿付能力产生直接而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银行利润的实现。相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存款在其负债结构中占很大比例。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推出了各种“长尾”金融投资产品,以其高收益和高流动性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参与金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存款需求的转移。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发挥储层开发的功能,从银行存款中分流出来的小额分散资金聚集在一起,运营管理人员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将比目前的存款利率高得多。客户就不会将全部资金都存入银行,而是多方存储,以实现分散资金风险的目的。例如,使用便利、快捷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出现后,其大部分资金来自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推出六个月后,余额宝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交易量超过1800 亿元。因此,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成本。
大数据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型商业银行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成熟的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匹配用户信息,更容易获得存款。但中小银行由于竞争力不强,大数据技术不发达,获取存款能力不强,债务结构高,同业拆借利率高,债务稳定性不强。近年来,一些中小银行为了扩大规模,采取了高利率存款、提高交易负债率、加快存款在线创新等措施,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扩大了银行负债的来源。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和精细经营能力相比,风险资产的稳定性、结构、多样性、匹配性和合理性没有得到提高,存在较大的风险。
疫情后期,稳定市场、发展普惠金融是监管的重点。保持市场低利率,促进资金流动,扶持小微企业,刺激市场是主要的目的。一些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开展了存款产品创新。事实上,它们仍在以高利率吸纳存款,提高了资金成本,不利于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廉价、更可持续的金融支持,阻碍推动利率市场化。负债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而且影响到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可持续性。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天在银行产生的数据交易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值。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在利用大数据解决问题同时,无法有力保护存款用户的个人信息,造成隐私泄露。商业银行容易模糊信息收集的边界,收集过多的信息,引起信息收集的副作用。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吸引用户,解决网上银行的用户数量少,流量小的缺陷,可以通过改变营销推广方式,提高便捷性和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丰富客户数量。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客户定位,通过推广或是其他优惠活动逐步将用户引入使其具有黏性。其次,舍弃传统的营销模式(即客户和经理一对一地沟通,费力且效率不高),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扩大负债业务信息收集的覆盖范围,以基层客户为目标,利用两者的优势互补创新负债业务,把小型甚至微型企业的信用数据进行整合,开创出一种新的适合与小型及微企业的存款模式。
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进行技术合作与创新,打破数据壁垒。不同银行的优势领域有所不同,银行在引入外部数据的同时,如何将已有的优势与外部结合,通过这种整合,扩大其负债业务在用户、数据、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比如建行在政务领域具有优势,其近几年加大对政务类服务的布局,通过与各地政务类机构结合,可以获取用户更多维度的数据,用户画像会更加清晰,这种优势整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建行在政务类服务上的优势,未来可能反哺于零售、对公等业务。
传统的商业银行向来注重资源整合,长期习惯于采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后台服务,进而辅助银行运营。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以及潜在的有效数据和结果仍然可以无限挖掘,因此需要加快对其的掌握速度与程度。相应地,这从另一方面直接导致了银行负债业务对组织结构、专业人员、功能开发等方面进行调整的需求。要想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信息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摒弃对数据进行被动分析的思想观念,有效地共享和交换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利于提高整个商业银行的分析能力,而且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只有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数据大潮中站稳脚跟。毫无疑问,负债业务受到了大数据的影响,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负债业务的从业人员、存款金额、资产转换效率和存款结构进行改革。正因如此,商业银行要更正观念,迎难而上,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丰富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运营效率,使负债业务的组织形式和业务模式相匹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传统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都是以资产组合风险分析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辅以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法。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下,存款监管、评估体系和大数据信息安全在更加方便快捷的环境下反而变得更加脆弱。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中,数据安全和信息滥用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降低存款数量控制、风险监测报告等信贷风险,同时要加强银行员工“信息披露内部防控”意识的培养,加强客户隐私在整个银行业中的保护度,避免造成客户个人信息的大规模泄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据风险和信息安全问题在金融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变得更加的严峻。因此,对其采取规范管理,落实惩罚机制,进而确保金融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健康有序发展,就显得愈发的必要。同时,相关法律的制定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明确金融大数据在后续发展中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巩固并扩大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应用发展中带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