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秋?蔡斐?李明敏
【摘要】 文章探索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举措,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学术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新媒体新技术利用不充分等。中文科技期刊一方面应该坚持期刊本身的特色,关注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动态,聚焦一流学科,引领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拓展宣传推广渠道,提升服务作者和专家的能力。文章从《航空学报》的办刊实践出发,介绍其在打造高质量中文科技期刊方面的经验,即聚焦航空宇航学科,助力“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高校与科研院所并重,走进科研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关 键 词】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科技期刊;“双一流”建设;一流学会建设
【作者单位】李世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中心航空学报杂志社;蔡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中心航空学报杂志社;李明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中心航空学报杂志社。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卓越计划-C-0048,卓越计划-A-019)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2.012
中文科技期刊占中国科技期刊的绝大多数,是我国科研人员发布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近年来科技成果的评价导向、国内外英文期刊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中文科技期刊正面临优质稿源外流、品牌竞争力不强、国际影响力有限、学术引领能力不足等困境。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学术期刊要立足自身学科和研究领域,注重专业发展,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1]。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2]。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前沿领域,活跃学术空气,善于发现创新、鼓励创新、引领创新,对重大问题坚持长期跟踪”[3]。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4],这些原则对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中文科技期刊助力“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中文科技期刊,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办刊初心,彰显行业特色,荟萃科学发现,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助力“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
本文从《航空学报》的办刊实践出发,主要介绍学报在聚焦航空宇航学科,助力“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高校与科研院所并重,走进科研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科研人员,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形式等方面的部分经验和做法,以期为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聚焦航空宇航学科,助力“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
学科重点高校和行业重点研究院所是科技期刊最主要的稿源来源单位。一流期刊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相辅相成,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不仅为自身期刊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机构的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学科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优质稿源[5]。同时,科技期刊应加强与所属行业的联系,主动走进行业重点研究院所,发挥其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1.聚焦航空宇航学科,彰显空天特色
航空航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火星环绕、小行星巡视等星际探测、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探月工程二期等工程被列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科技项目”,需要加快其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能力。《航空学报》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航空宇航学科为使命。航空航天是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门类,《航空学报》近10年发表文献的学科分布聚焦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如图1所示。2022年2月11日公布的第二轮拥有“双一流”建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共5所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7]。如表1所示,《航空学报》2017—2021年发文机构前10中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一流建设的5所高校全部涵盖。
2.精心组织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引领行业发展
专刊专栏是集中展示某个热点研究方向、研究机构优势学科或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中文科技期刊获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航空宇航学科的研究热点,《航空学报》通过多个渠道,以主动约稿等形式,策划出版了航空航天领域内的重磅专刊或专栏,如表2所示。
(1)通过与航空航天高校合作,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策划出版纪念性专刊或学校优势学科专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的航空航天特色大学,也是《航空学报》的第二主办单位,有8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7]。《航空学报》与北航同行,自1965年创刊以来,学报的历任主编均来自北航。学报策划出版的北航建校70周年专刊中包含多篇院士或型号总设计师作为第一作者的重磅论文,集中展示了北航近些年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2)与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主办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论坛”合作,通过会议征集论文、出版专栏。该论坛是集技术交流学习、合作协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活动,是航空工业成飞打造航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新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论坛已经与《航空学报》达成持续合作的意向,后续《航空学报》将为每届论坛提供宣传推广服务,并出版相关专栏。
(3)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出版纪念性专刊或单位优势研究方向专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刊中包括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院士、航空工业沈阳所总设计师王永庆的独立作者论文。
(4)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京教授等行业知名专家参与专刊专栏策划出版。朱荻院士在“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专刊”发表题名为“脉动态电解加工”的论文,源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脉动态精密电解加工的方法和理论”(No.51535006),文章提出了脉动态电解加工新概念,介绍了拷贝式、旋印式、削边电极线切割式3种脉动态电解加工形式,并在新型航空发动机关键结构件的研制中得到应用[8]。
(5)依托国家数值风洞项目、“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和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或工程,集中展示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是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共同论证和规划,服务国内武器装备研发自主创新需求,支撑制造工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战略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大型国产自主空气动力数值模拟软件建设项目[9]。“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在《航空学报》发表题名为“天问一号任务的技术创新”的重磅论文。
(6)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库检索等手段,策划出版空间机器人、人工智能研究相关的专刊专栏。
通过专刊专栏的形式,学报邀约到不少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同时也与支持单位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除了在2022年10月出版“北航建校70周年专刊”,《航空学报》还在2021年9月出版了“北航建校60周年专刊”,2014年10月出版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与工程学院甲子之庆暨钟群鹏院士80寿庆专刊”——该专刊特别约请3D打印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为独立作者,撰写《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础问题》一文。在中国知网2022年发布的《學术精要数据库》的引证评价结果中,《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础问题》的6个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PCSI指数、近2年被引频次、总下载频次、PDSI指数、近2年下载频次)均排在本学科2011—2022年发表的32927篇论文中的第1位(数据截至2022年8月16日),如图2所示。
二、走进高校和研究院所,提升期刊服务能力
1.组建青年编委会,注重科研院所人员占比
目前国内不少期刊都开始组建或已经组建青年编委会,青年编委会作为期刊编委会的后备力量,给期刊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工作重点和特色不尽相同,科研院所以工程项目为主,注重动手实践,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型号研制任务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高校则以学术研究为主,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所以两者有必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航空学报》于2016年12月组建了首届青年编委会,2019年12月成立第二届青年编委会,2022年11月完成了第三届青年编委会的组建。在青年编委会组建和换届的过程中,学报逐步提升科研院所人员所占比例,并为他们提供一个与高校老师交流的机会。通过搭建青年编委会平台,科研院所的青年编委和高校的青年编委加强合作,有的一起申报项目并获批,有的甚至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2.依托学协会,联动科普期刊,走进科研院所
学协会是我国中文科技期刊重要的办刊力量,国际著名的期刊大多有强大的学协会作为支撑。《航空学报》第一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是2017—2022年5A级社会组织,其办会宗旨包括“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航空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学会下设工作委员会、会员工作站、各专业分会、各地方学会等分支机构,目前致力于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建设以及主办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强化学术地位。《航空学报》依靠主办单位的同时,也为主办单位做好服务,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航空学报》与中国航空学会多个分支机构如各专业分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计划与2022年新设立的结冰与防除冰分会共同举办第五届全国结冰与防除冰学术会议,作为会议唯一的合作支持期刊。另外,学报深度参与学会举办的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等综合性学术会议,为会议提供宣传推广服务,出版会议文集、增刊等。
在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从2018年开始,《航空学报》与科普期刊《航空知识》一起开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齐飞——走进航空工业”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已走访了近20家中航工业研究厂所[10]。走访活动可以让编辑团队充分与一线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航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如何向科技期刊成功投稿》《关于颠覆性技术和航空科技发展前瞻》等报告,受到了航空航天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3.走进高校,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讲座,培养专家作者
《航空学报》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讲座由来已久,从2013年开始编辑部主动联系或接受邀请,走进了多所高校[11],如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面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新入职教师开展讲座。在新冠疫情之前,年均举办10场以上,受疫情影响,近两年主要是通过线上的形式开展。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未来学报作者和专家的重要来源之一,学报考虑与高校联合开设写作相关必修课,与高校老师合作开展讲座和宣传工作,高校老师和学报编辑可以从各自的视角介绍和分享论文写作和投稿的经验。如清华大学自2018年开始面向本科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科学写作与报告”必修课等。高校老师更注重学术创新点的挖掘、写作的逻辑和思路、研究现状的梳理等方面,学报编辑更注重写作的规范性,如图表的绘制、公式变量的正确表示、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投稿技巧、与编辑和审稿人如何沟通等方面,两者可以优势互补。
4.开展学术直播活动,丰富服务手段
自2019年底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学术会议被迫取消或延期举办,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2022年以来,《航空学报》为了更好地服务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搭建线上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选取期刊发表的优质内容,策划热点选题,邀请航空航天领域的著名专家,通过航空学报CJA视频号、蔻享学术和B站等平台开展学术直播活动(见表3),直播类型包括空天前沿论坛、封面文章分享、论文写作指导、专刊/专栏发布等[12]。在报告后,《航空学报》还安排互动交流环节,主讲嘉宾可在线解答直播间观众提出的问题,对于未能在直播间回答的留言区提出的问题,学报将汇总整理,请嘉宾以文字的形式回复,并通过航空学报CJA公众号发布。《航空学报》在直播界面展示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直播时间段内公众号增加的关注人数是平日增加人数的5倍以上,实现了公众号与视频号的良好互动和相互促进。
在每次直播结束后,《航空学报》都及时总结,比如,直播日期和时间段的选择是否合适(应该注意避开一些公众可能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或同类型相似主题的直播)、直播开始前的宣传渠道是否充分和到位(可以尝试通过报告嘉宾工作单位、学术兼职机构,其他期刊的公众号等渠道开展宣传)、报告主题是否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报告主题应关注当前研究热点,适用范围应适当宽泛一些)、主讲嘉宾的个人影响力等,都会对直播效果和观看人数产生影响。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单一地使用观看次数来衡量直播活动效果是不合理的。《航空学报》目前的直播以单个报告为主,未来会考虑通过组织小型研讨会的形式,由编委会讨论确定某个主题,一次直播活动安排多个报告。《航空学报》还考虑转播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并与其他期刊或学会的视频号进行互动。
《航空学报》通过聚焦航空宇航一流学科,策划出版专刊专栏,主动走进高校和研究院所,丰富和提升服务能力,连续多年获评“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22年12月,根据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最新数据,《航空学报》影响力指数CI值为1255.922,位居航空航天65个学术期刊第1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学报的举措是有效和可行的,但学报的发展也同时面临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等挑战,与世界一流期刊仍有一定差距。
三、结语
本文从《航空学报》的办刊实践出发,介绍其部分经验和做法,以期为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航空学报》始终聚焦航空宇航学科,彰显空天特色;通过精心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引领航空宇航学科发展,助力航空航天“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注重高校与科研院所并重,通过组建青年编委会的形式,搭建高校老师与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平台;主动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需要,并通过开展科技论文撰写投稿讲座,培育学报潜在的作者和专家群体;通过开展学术直播活动,丰富期刊的服务类型,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在线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整体来看,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在优势学科领域做大做强,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主动走进学科领域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形成良好的互动甚至是持续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学习国内外其他优秀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不断丰富服务作者和专家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概言之,中文科技期刊应以服务“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B /OL]. (2014-04-14)[2022-11-18].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4522.shtml.
[2]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2022-
11-18].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6-23) [2022-11-1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4]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22-01-29)[2022-11-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5]黄谷香,龚汉忠,杜佳忆.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分析[J]. 编辑学报,2021(5):502-5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2022-11-1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 (2022-02-11)[2022-11-18].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
[8]叶鑫,李宏伟,朱明亮. 2021年度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J]. 中国机械工程,2022(6):631-638.
[9]国家数值风洞[EB/OL]. [2022-11-18]. http://www.cardc.cn/nnw/about/intro.
[10]李明敏,武瑾媛,俞敏. 学术期刊与科普期刊双翼齐飞:以《航空学报》《航空知识》为例[J]. 编辑学报,2020(1):85-88.
[11]李世秋,蔡斐. 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人才培养功能:《航空学报》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讲座的实践[J]. 编辑学报,2016(3):284-286.
[12]范真真,李世秋,李明敏,等. 學术直播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实践及思考[J]. 编辑学报,2022(5):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