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仕萍
(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子孙后代的未来发展,从人类命运的角度出发,需要建设绿色的家园,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深入贯彻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且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中,稳扎稳打,稳步前进,为全球的环境保护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文明担当,体现了较强的民族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思想。目前我国已经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需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低碳经济核心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之路。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提倡以绿色、低碳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我国的减排目标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在1994 年发布的《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和2007 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都提到了减排的策略,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减排指标。在随后的2020年,我国制定了减排目标,正式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即到2030 年实现碳排放高峰,尽早实现其最高水平,并对其总量进行控制,到2060 年,我国将从单一的碳排放指标转向了强度指标和总量指标。
“碳达峰”即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指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某一个节点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在此后的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不会增长,而是会逐步地减少。这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模决定,也就是说,当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我国经济仍然会继续增长,但是会控制整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还会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的二氧化碳量相互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也就是说,要求各行各业在日常的生产运营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坚持节能环保理念,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碳排放量的平衡,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从而反映我国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
我国在2020 年9 月首次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要争取在203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要争取在2060 年之前实现,而且我国也多次强调经济发展中实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列进了中国的发展规划中,根据国情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达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消耗分别降低13.5%与18%[1]。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量强度控制,保证碳排放量的降低。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在过去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中,体现的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工业发展的同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给整个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机械化生产是工业革命的起点,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运作会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碳污染。在全球科技的发展中,碳排放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根据环境的发展现状,控制好碳排放量,有助于减少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并且随着汽车等机器化产品的普及,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便捷生活。石油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是碳排放量的增多,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碳排放量逐渐增多的问题不可避免。
从目前的国家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2020 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目前已投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建设中,我国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平衡碳排放总量,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规划中,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且体现了中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碳达峰、碳中和”和中国绿色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 年实现“碳达峰”,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2060 年实现“碳中和”,这样可以体现我国在应对目前全球经济变化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中国的社会责任,并且贯彻了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环保理念,实现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总体的碳排放量,这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做好环境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在如今全球变暖的发展背景下,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并提出我国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方面的解决方案。努力控制好我国的总体碳排放量,推动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担当。这样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体现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针和重要精神。减少碳排放量,首先就需要搞清楚全国总体的碳排放来源,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是目前我国的重要发展课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开启我国经济发展第二个新的征程,意味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量减少的前提条件下,已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我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角度分析,我国在控制碳排放量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控制总体的碳排放量,实现了中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碳排放量主要通过优化与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与消费结构这3 个方面,控制整体的碳排放总量。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要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高碳排放量向低碳排放量的转型。要采用新型绿色清洁能源,这些绿色清洁能源能减少碳排放量,并且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和价值。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的节能目标,要求国家的工业生产机构、企业尽可能地选择新型绿色清洁能源,侧重能源结构的调整,并且提出到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消费能源比重的20%左右[2]。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煤炭等矿物能源的消费比例将进一步下降,非矿物能源消费比例不断上升。总体来看,实现了碳排放总量的降低,而且改善了整体的能源结构。我国依托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发展优势,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建设风力、光伏发电基地,推动中西部光伏发电建设,拓展中部和南部风力发电建设,推动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在能源结构方面的调整,有助于减少总体的碳排放量。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高能耗向低能耗的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减少高能耗产品的生产,控制碳排放量。科技革命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于发展实体经济,支持传统产业的快速优化与升级,加快中国制造产业节能减排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要在工业生产建设方面,力争在2025 年前建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35 年全面发展绿色制造业,跻身世界绿色制造业大国行列。
在目前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所有行业的碳排放量中占比较大。因此,我国推行的以供给侧作为改革的重心,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有助于调整制造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比例结构,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严格控制好高能耗产业的碳排放总量,推动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减少碳排放总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新型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坚持创新的发展战略格局,深化服务业改革和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降低碳排放总量。而且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国没有脱离实体经济,对于生产、服务、制造等实体行业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融合发展、产业链发展等,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总量。
从我国当前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分析,我国现行的交叉补贴主要是由生产端向工商业用户提供的补贴。这种补贴政策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仍有可调节的余地,若采用消费端补贴的方式,则可以推动电力供应、金属加工等行业的整体产量提高,推动燃气和水电价格的下降。通过合理的电价调节和实行交叉补贴,既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又能促进中间交易产品和终端产品的产量增长,从而进一步压低居民消费品的整体价格。
消费产品结构的调整,符合当前的绿色发展形势,合理地提高当前电力消费价格,有利于减少生活消费端的碳排放量。通过降低企业的电力消费,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产品的投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廉价的商品价格,企业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效益[3]。
在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会涉及用电价格的调整,通过分段式的调整,完善居民用电阶梯划分,鼓励居民节能用电,也是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方式。根据生产端与消费端节能技术的差异,调节贸易政策,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量所带来的用电成本提高问题。此外,鼓励公众公共交通出行,建设城市绿色低碳环保的节能建筑,这都属于在生产消费结构方面的重要调整策略。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需要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量的问题,构建碳排放量清除的战略,是目前我国实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采取植树造林的方式,实施“退耕还林”战略,通过增加树木种植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措施,是碳排放量清除的重要策略。
到2030 年以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急剧减少,而要实现2060 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就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加强植树造林,并对每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适当的调节。从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角度来看,可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3 类:城市、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域。扩大林地的范围要以开发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国家为主体建立自然保护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城市化的区域内,通过建立国家森林城市,建立城市公园,优化公路的边角绿地等措施来实现“碳清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地方单位的高度重视,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在生产过程中践行“碳清除”的生产目标,了解“碳清除”的重要实践意义,并根据企业生产工作内容,考虑企业工作效益,尽可能选择绿色清洁能源,减少总体碳排放量,增强自我的环保意识,积极引入环保生产的绿色理念。
总体来说,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降低,关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目标。在实现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需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助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