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玲
(德宏州生态环境局盈江分局,云南 盈江 679300)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相继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对产业发展结构加以优化,保证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为了构建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环境执法工作所具有的突出作用,以更好地平衡生态。另外,执法人员还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将国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坚持新发展理念,合理布局。执法部门要建立权责明晰的行政体制,制定统一的执法标准,突出执法的权威性特征,全面整合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执法职能,建立综合性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形成一套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有足够威慑力的、有效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
环境执法,主要就是获得环境管理权力的行政主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和管理环境。广义的环境执法,不仅针对公民、法人等主体,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也就是说,环境执法的含义非常丰富,既要监督企业,又要监督政府。本文针对环境执法展开探讨,包括现场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多元化的形式。
在环境管理中最为主要的手段就是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工作责任。基层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但是,我国目前的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体现环境执法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科学理论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绿色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在制度方面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相关部门逐步推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在重要工作内容中倡导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些都为基层环境执法工作带来机遇。
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针对环境保护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也完善了大气污染防治及土壤环境保护等专项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入全新的阶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各项法律法规是基层人员环境执法的根本依据,并且对环境执法力度的增强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遵守法律、严格执法成为常态,真正保障了守法企业的根本利益。
在生态环保理念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督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为环境保护社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监督,环境监管存在的不足得到了有效的弥补,未来将形成全社会共同管理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地方管理部门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各地对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导致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始终有待增强[1]。具体来说,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地方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不够强,环境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对环境采取合理的保护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很大差距。②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忽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③群众没有广泛参与。现阶段,虽然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却没有参与到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人员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没有合理配置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相关人员,整体执法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2]。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县级环境执法人员配置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编制不足。具体体现在:①人员环境执法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②环境执法人员对法律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低,法律素养有待提升。③环境执法人员工作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县级生态环境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无法将优秀的人才引进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
由于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利益主体不明确,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所开展的合作较少[3]。具体到管理体制来说,由于基层环境执法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正确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相关工作责任始终没有落实到位,对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整体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从法律方面来说,当前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地方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主要以国家颁布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一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将会直接增加实际工作的难度[4]。然而,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零散,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导致法律法规始终缺乏操作性,无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查处效率偏低,查处力度有待增强。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科技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科学开展环境执法工作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基层环境执法的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尚存在信息化设备与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融合不紧密的情况,对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效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数量不足,无法科学、高效地开展日常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且执法人员过于依赖自身的经验,不善于借助高科技设备开展工作,导致基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在提高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阻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满足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需要增强全员的环境及法律意识[5]。通过意识方面的培养,使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提升其参与度。在培养全员的意识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政府机关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该机制能够适应实际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②出于对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朝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③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各行各业都能够积极配合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开展,强化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稳定的基础。
只有打造一支整体素质较强的环境执法队伍,才能高效开展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6]。①必须严格管控人员招聘环节,确保聘用人员符合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招聘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及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从源头上控制好人才质量,努力打造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队伍。②制定科学的措施,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满足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对于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促进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水平的提高。③对执法人员展开全面的培训,或邀请相关专家与执法人员展开交流,使在职人员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及时更新相关的知识,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素质。④探索建立乡(镇)级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合理配置人员,保证人员配置与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需求相符合。⑤针对性测评和考核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人员,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素质。
环保部门的工作开展离不开法院及公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构建联合执法体系[7]。首先,环保部门需要建立专业的考核机制,及时了解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其次,环保部门需要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使各单位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共享信息,从而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工作开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后,政府需要融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志愿者展开大范围的环保工作。
根据机构改革相关要求,结合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对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加以整合,以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名义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工作。
政府应结合当地环境执法监管对象的特点,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建立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执法法律体系;因地制宜,全面细化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具体内容,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提供准确的依据,使其可以制定完善的执法方案。此外,有关部门需要对执法程序加以规范,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①机构方面,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部门应该对职能加以统一,共抓“大保护”;②形象方面,对执法标准和执法行为加以统一;③必须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提高执法人员的内在素养,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最大限度发挥其工作职能,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效率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正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弥补了以往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全面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效率。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建设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首先,增加资金投入,为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提供必要的保障,保证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拥有充足的装备。其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共享。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转变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方式,使其可以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执法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展开大范围的宣传工作,吸引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总体环保意识。
在综合队伍执法改革的同时,需要对部门联动机制加以完善,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利用政策、税收等综合性的方式严厉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严重者甚至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在环境保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中的主要环节,能够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目前,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全面的监管,因此直接增加了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严重威胁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背道而驰。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执法工作,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且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好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