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平
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源于坚强的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近年来,山西省孝义市坚持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探索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有效机制和实现形式,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等举措,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提供保证。2022年以来,孝义市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服务“五个振兴”等党建活动,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整体性提升,推动乡村振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清除盲点,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开关”,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为了明确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做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孝义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编制印发了《孝义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孝义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专项规划,着力构建政府、企业、改革、产业、金融、文化、人才、智慧、组织等九大赋能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科学把握乡村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变化特征,在推进组织建设进程中,指导各级党组织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布局和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分类实施。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乡村物流、电网升级、供水安全、交通道路等一批工程项目,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
二是疏通堵点,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践。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必须把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调动群众作为组织振兴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听取农民意见,畅通农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参与者、最大收益者、最终评判者。为此,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孝义市严格规范乡村干部权力清单、建立健全党群议事机制,创新实施民主协商、民情家访、民事代办等制度,以共同需求、共同机制、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村委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监察组织等治理主体积极性,有效发挥各方主体独特优势,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是瞄准痛点,让集体经济活起来。产业革命是“高架桥”,集体经济是“压舱石”,只有因地制宜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这艘“航空母舰”才能蓄力远航。孝义市作为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近年来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着力攻坚,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登记赋码等“前半篇”文章,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多数以土地出让租赁、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同时集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经商渠道不宽、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村集体经济年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有99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26.1%。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和总要求下,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就是要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新组织方式,探索实行“政经分开”,破解六项权能释放不畅瓶颈,探索放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交易市场,坚持运用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效益。2022年,孝义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指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考核办法,与村干部绩效考核、报酬等挂钩,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力争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30万元以上。
四是攻克难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要想扎实推进乡村组织建设,乡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扶持资金向基础设施方面倾斜,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尽快建立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孝义市全面铺开了五大乡村建设工程,即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初步形成了支撑有力、保障有效的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各级党组织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问需于民、借力于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绝不搞一刀切。特别是在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中,坚持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延伸村级组织活动功能触角,实现了各类党建阵地由“建好”向“用好”转变。
一是在精准选人上下功夫,培养壮大干事创业的“先锋队”。乡村要振兴,党组织是关键,带头人是引领。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凝聚人心、汇聚合力,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的优秀带头人,是组织振兴的先锋任务。近年来,孝义市通过“优育一批、优选一批、优派一批”等三个一批,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特别是2021年以来,以村级两委换届为契机,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开展领头雁队伍提升行动,并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有效延伸了农村两委工作的“手臂”。目前,组织建设的任务是全面落实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党建指导员的选派管理、加快推进两委主职干部一肩挑,持续抓好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工作,锻造一支能打硬战勇于担当的骨干队伍。
二是以“一三五”党组织工作法为主线,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谋振兴、开新局、育新机、应变局,关键是把领导班子建设强,重点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正确的导向促进担当、以科学的管理提质增效、以严格的监管防微杜渐、以真诚的关爱凝心聚力。经过几年探索,孝义市总结了“一三五”党组织工作法,不断推进党组组规范化建设。“一”即建强基层党支部这一重要堡垒,夯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落细落小抓好基层党员管理;“三”即建强具有执政能力的村委队伍、具有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村民代表队伍,不断增强三支队伍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五”即健全群策群力的民主决策机制、依情依理依法的综合治理机制、全方位多元化的为民服务机制、凝心重德的文化建设机制和人人参与的有效监督机制。
三是以“先锋+示范”为理念,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活力。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党员就是形象、就是旗帜。农村党员是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体,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多样化、社会治理的复杂化,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党员先锋意识“淡化”、党员教育管理“虚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面对组织振兴的新形式和新要求,孝义市坚持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虚功实做,创新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创设政策宣传、技术服务、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等多个党员服务队,通过建立农户积分超市,推行“党建+积分”模式,构建党员服务、积分管理、村民联户联治三大体系,创新推行“党员联户”工作法,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面对乡村振兴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同时,党员干部在危急关头冲得上去、在关键时刻豁得出来,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农民群众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而奋斗。严格把握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四个环节,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为核心,加强了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党组织如何发展党员的指导力度。
四是创新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组织振兴,首先要确保各项保障落实到位。如果基层党组织没人管事、没钱办事、没场所议事、没制度理事,基层组织就没有底气、也不硬气,组织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确保村级党组织有资源有平台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有实力有精力有时间创新乡村治理。为加强换届后的农村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增强基层治理能力。从2022年起,孝义市全面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岗位公职化、管理制度化、责任明晰化、报酬工薪化、服务便民化的“五位一体”专职化管理体系。彻底改变村干部“半公半农”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工作日统一上班、全天24小时轮流坐班值班制度;同时打通村干部晋升通道,实现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矛盾化解在村、服务群众在村,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
一是工作中心上,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一张党的组织体系“互联网”。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为破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资源散、合力弱”的问题,必须以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地位这一主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化政治功能的同时,突出组织引领。在组织领导上,按照三级书记抓振兴的要求,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党建责任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组织“动能”;在组织设置上,及时跟近抓好农村各类协会、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建强党的活动阵地,持续扩大党的组织活动和先进性全覆盖;在组织优化上,采取一名市级领导联村、一名乡镇领导包村、一名书记驻村、一个先进党组织引领的“四个一”举措,扎实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建强组织体系。
二是工作布局上,坚持“干在当下”和“立足长远”工作理念,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2022年主要是做好三个“后半篇”文章。围绕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围绕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实行“政经分开”,破解权能释放不畅瓶颈、放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交易市场,坚持运用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围绕做好市乡机关干部选派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动组织振兴上台阶上水平。围绕上述工作,组织部门要把思想螺丝钉拧紧拧实,把工作压力传导到位,按照“先行半步、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形成“清单管理、定期调度、分级点评、督导落实”的工作格局,力求抓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工作亮点。
三是工作机制上,坚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考核力度。乡村振兴是大舞台,更是大考场。要结合不同乡村的资源类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指数,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常态化开展干部分析研判,聚焦乡村振兴一线干部现实表现,注重在乡村建设、产业革命、重点工程、生态修复、防灾救灾等工作中识别和选拔任用干部,注重践行“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是工作作风上,坚持以机制为支撑,探索建立组工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乡村振兴领域宽、任务重,推动工作要讲究方法招数,既要坚持沉到水底“摸活鱼”,及时总结基层创造;也要浮出水面“探龙头”,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为此,要探索建立组工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在乡村建设、产业革命中冲在先干在前,协助乡镇攻难题、强弱项、补短板、固底板。特别是面对大量干部下沉一线的情况,要加强相关情况的总结分析研判,指导乡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发掘出具有复制性推广性的实践案例,讲好基层的创新发展故事。
五是工作导向上,坚持以学用结合为抓手,实施组工干部能力提升行动。组织部门在乡村振兴中要敢担当善作为,就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水平。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关键是建好学习加油站,要强化读经典原著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党员人人讲党课、中层干部上台讲业务、部委会成员带头讲党史,切实把理论学实、业务学精,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引导组工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牢固树立“工作当学习干、党建当事业干”的理念,积极主动想振兴、议振兴、谋振兴,推动组织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