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斌 张峰伟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3)
近年来,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等技术的普及,催生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兴起。新的产业不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还契合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成为全球的新科技竞争高地。我国近年来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关于人才的培养与争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兴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具备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科技金融人才的巨大需求。可以预见,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跻身于国际新兴科技产业高地的重要力量。
在技术升级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金融进行有机融合,对机构的未来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行业业务、产品及流程,即金融科技,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中应用较多。由于传统金融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金融科技服务发展仍然较慢,导致了现有金融人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我国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将重点放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教育方面。如此才能保证我国金融科技快速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金融风险的投资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而加快,而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被金融风险投资所影响。一方面金融风险面临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活动的难度也在增加。因此,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优化措施、积极培养金融风险类投资管理人才对促进行业壮大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金融科技背景流行前,金融人才大多是专一型人才。如对融资租赁领域的研究、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等。但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做信息技术,同时新的背景下催生出了新的监管条件,这可能又需要金融人才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由此可见,对科技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也在发生着改变。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均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也于2019年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2021年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指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作为复杂程度高的新兴业态,金融科技具有混业性、多变性和广泛性特点。2020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协会(FSI)提出“金融科技树”概念框架,认为最大化提高金融科技收益和降低潜在风险的关键在于拥有满足“金融科技树”环境要求的人才资源和专业知识。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相关行业之间的竞争离不开人才资源,人才直接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前景。同时,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高级技术的探索力不足,也缺乏变革技术的驱动力。因此更应该增加对引进人才的力度,通过政策导向达到吸引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同时提供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使行业发展更全面。与此同时还要改变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从单一型科技金融人才转变为多能力型,这既需要其拥有基础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互联网知识等。同时,王伟(2021)还认为,只有拥有前卫的金融思维理念、全面的理论型金融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一流的金融科技人才。对于时代发展的今天来说,金融人才与金融科技人才是对等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培养和选拔阶段开始努力。金融科技人才必须拥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文案能力、Java、SQL 和 Python语言等。从道德角度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是“沟通”和“团队”。说明金融科技岗位最需要的就是拥有团队精神和强大的沟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这是由于社会及行业的不断变化导致的,需要金融科技人才具有更多的能力。
首先,金融科技人才要具备先进的金融思维理念和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 王伟(2021)认为,一流的金融科技人才必然是一流的金融人才,这对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精准选拔都极其重要。金融科技不同于普通的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行业,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其次,能做到管理好风险资本投资的人员,往往需要丰富的经济和科技等综合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投资。现阶段,科技金融型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忽视人才的建设,同时缺乏风险管控机制,风险管控人才素质较低,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办公软件、文案能力、Java、SQL 和 Python语言均是金融科技人才必备的操作技能,不可偏废,甚至一些管理学。统计学的知识也是必要的。此外,金融科技人才还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责任心,以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
再次,优秀的科技金融人才需要有充足的风险资本管理经验,才能获得传统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而风险投资恰好能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持难以取得资本的传统企业。香烟对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串联产业和金融资本,最终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莫桂海,2007)。因此,我们还应当加强风险投资管理方面的人才管理经验培养。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科技金融型产业获取风险投资前景乐观,但却面临风险投资管理人员短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即使风险投资前景良好,若风险投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或其他方面的缺陷,势必会埋下重大隐患。
最后,科技金融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及实务操作经验。征信、保险、借贷等传统金融业务在近些年与大数据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数字化也开始与金融行业合作。新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企业也开始争取具有大数据抓取、挖掘、分析、统计的金融数据人才。与此同时,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进行实战演练才是到校大学生迫切需要的,而不是仅仅止步于理论知识。
我国目前科技金融人才供需缺口很大。金融科技人才缺少足够的数量,缺口超过一百万。超过75%的金融机构难以招聘到有金融行业经历及技术开发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科技金融人才以欧美的留学生居多,国内的金融科技类人才相对较少。因此我国在未来的目标纲要中指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使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难题会得到缓解。而中小企业的普遍观点认为,在管理经验的培养、市场方面风险管控相对缺乏,最终使企业更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企业普遍提升管理人员的经验水平、增加管理人员数量。
随着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金融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新的业务,从而发展出全新的金融科技概念。在我国与世界之间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科技金融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金融行业对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其中就包括了对金融领域人才要求与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在国外金融科技理念对国内的冲击下,我国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包括金融体系的变化、金融联系渠道的变化、金融经济相关参与者的变化。从业人员也会因为这一系列变化,感受到需求方的变化。在日常的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中,主要使用的是模块化教学,实践型教学。而对于高校来说,是最适合使用实践型、模块化教学,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今后关于金融教学方向的重心,应放在努力应对新时期下,科技金融大环境中培养金融领域人才上。
首先,部分大学的专业区分度不足。作为新兴产业,部分大学没有及时清晰人才培养目标,而是专心于宏观金融知识的学习。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与市场脱节。导致科技金融领域优势不明显。随着科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科技金融人才从事更细致的工作,使得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符。
其次,从培养模式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双学位辅修,大多数金融学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本专业是经济学可以选择辅修计算机、统计学、管理学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学位大多选择双休日、节假日进行授课,学生积极性不高。二是双学位的考核相对松散,学生很难通过辅修学位成为高水平人才。另外,双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升学、招聘等优势并没有突出体现。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相应的综合类课程,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让学生熟练运用数据采集与管理、建模与计算、分析与决策等原理,并借助于Python、MySQL等数据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为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最后,高校与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模式。在近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积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课程与技术的结合等。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团队,帮助培养人才及实践课程。人才的全方位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校企的责任所在。
目前,我国的科技金融产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科技金融人才总量及结构的不合理。从数量上来看,金融科技类专业人数远远无法弥补当前的需求缺口,这就导致科技金融人才的储备不足。从结构上来看,金融科技领域缺少应用型人才。金融人才与技术人才很多,但是却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面对科技金融人才稀缺的环境,大多数科技金融人才都留在了一线城市,这就使得二三线城市很难在金融领域实现转型。
第二,培养模式的不足。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科技金融型产业获取风险投资前景乐观,但却面临风险投资管理人员短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即使风险投资前景良好,但若风险投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或其他方面的缺陷,势必埋下重大隐患。同时,能做到管理好风险资本投资的人员,往往需要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才能更好地使用投资。现阶段,科技金融型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企业若出现管理人员通过其他企业获得不当利益,进而影响到风险投资的情况,就是忽视了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导致的。作为风险资本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作用尤为明显。笔者认为,创业企业成长规律及其配套支持的研究尤为重要,而风险投资对促进创新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初创期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需要通过更多的努力来获取风险融资。这就需要提高企业自身软实力,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获得投资者的信赖。而通过对企业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好的办法。
第三,科技金融方向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不够成熟。这主要是由于科技金融领域是新兴行业,高校、企业都尚未对其有清晰的认知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国的科技金融“产学研”模式会更加完善。
第四,作为新兴产业,科技金融缺少柔性人才培养机制。大部分长时间流行的产业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对市场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高校可以做到充分调整人才培养数量,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但是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培训机构以及高校无法确定市场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无法及时作出足够规模的培养条件,导致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供给。如最近新兴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仍需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
第五,实践教学有待提高。高校目前都在大力发展金融实践教学。但在目前金融科技的大环境下,需要经费、大数据等一系列的支持。尤其是大数据方面,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想要成行所必不可少的,同时它的维护、获取等成本较高。在缺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相关方面投入较少必然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金融行业与部分理学类专业不同,金融行业更属于一种应用型专业。缺少了实践培训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大打折扣。同时,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当前高校培训科技金融人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学生的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部分高校引进人才时,学历、职称占比更高,导致部分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实践经验可能偏低。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拥有过硬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在教学教研方面有足够的能力及优势,却无法弥补缺少相关从业经验所带来的差距。由此可见,接下来高校如果想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型人才,除了要继续保证教师的教学授课质量外,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知识交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质量提升上来,提升科技金融人才质量。
与此同时,科技金融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随着P2P平台的增加,平台规模的扩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监管类科技金融人才,勇于监督科技金融安全问题,而是仅仅将精力用于科技金融赋能,那么就会出现一定的风控问题。金融科技内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得到缓解,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大量的金融安全问题,如坏账、跑路现象等。因此,应当在积极发挥科技金融安全问题的同时,预防新型风险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新型金融科技监管人员。对于整个金融行业,则意味着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社会中还存在利用科技金融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通过科技金融衍生金融垄断,刺激客户过度消费、提供预支型消费吸引顾客消费并收取高额利息等。这与科技金融机构监管不完善、监管缺失是分不开的。对于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利用漏洞套利的行为,应当坚决制止,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确保科技金融领域向积极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培养科技金融型产业人才,使其能够达到市场要求,我们应当做到:
首先,应当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将当地的发展特色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用专门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实践操作能力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人才,才符合当前的金融科技发展背景。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金融、数学、计算机、外语能力扎实,才能成为金融投资分析技能突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其次,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金融人才对风险资本的管控作用,我们应当提拔更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为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企业还需从外部入手,引进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使人才队伍发挥示范作用、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更好的管理风险投资。
再次,高校应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首先,高校应当在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科技金融人才来讲,应当在课程设置时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金融建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在风险资本的背景下,还应当具有金融风险管理等微观金融理论的课程。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外汇买卖、期货交易、数据建模与分析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并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最后,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与国家政策。地区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技金融来提高,也可以通过空间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来提高。因此要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创新科技意识,紧跟社会发展方向促使金融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