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宁
近几年,社会多元化建设对人才需求数量的快速上涨,推进了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在企事业单位税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中,高校财税工作内容更复杂,原有的内部监管与规范机制已经无法完全使用财税管理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营改增税收管理体系的实施迈入深水区,营业税的部分应税项目被纳入到增值税的应税范畴中,税务风险的动态控制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基于内控制度优化建设,提升高校税收风险给规避、预防与控制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单位建立现代财务控制体系的重要路径。
在企事业单位现代税收管理战略广泛实施的背景下,原有的财税管理思想与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校财政资金调配管理的需求,使得税务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行举步维艰。部分高校收长期以来管理思想的限制,认为高校办学应将教育管理、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税务管理的重要价值,缺乏税收筹划的意识,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纳税风险。与此同时,由于不重视税务工作的整体筹划,一些高校的财务岗位的设置上不合理,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甚至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管理队伍的专业技术与业务能力有待提升。财务工作与税收筹划工作存在较大的区别,部分财务人员并不一定具备税务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税务检查或下达税务自查时,财务人员有时无法有效承担相应审计、核算相关工作任务,在审查周期内难以提交符合规范标准的数据报告,容易引发相关偷税、漏税的问题,而违法违规纳税行为将会导致高校需要缴纳罚款并承担相应责任,不但会面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名誉与形象。
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财税风险的重要制度依据,也是提升高校风险预警、识别与控制能力的关键所在。但从现阶段高校税务整体管理形式来看,财务内控与税务风险管控机制相对落后,没有跟随外部市场变化和税收政策变化而及时更新,导致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无法全面、有效的控制税务风险。在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实行前,高校主要税收管理的内容是营业税与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需要高校按照应缴税款要求进行计算、代缴,风险性相对较低,而营业税由高校所在地方税收管理单位统筹规划。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在高校全面实行后,应缴税款的核算、缴纳工作更具体、细致,税收筹划的内容更复杂,需要相关税务管理人员掌握应缴纳税项目核算基础、单位进项与转出税额、当前会计周期内未缴纳税款等,由于增值税在具体纳税金额与税率计算、票据管理方面较于营业税核算更完善、精确,使得高校的具体税收筹划要求更高。
作为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高等院校在新时期应积极探索内部组织与治理机制的优化改革路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投入。目前,从当前高校综合管理机制的现代化改革发展形式来看,使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都集中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税务风险控制部门又缺少专业人才和客观基础支撑,财务风险预控与防范的手段相对单一,税收筹划决策脱离高校财税管理实际,无法有效为税收筹划实践工作提供指导。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发展战略的改革,现代财税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的背景下,税收管理规划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还需要教务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等多部门的协调沟通。然而,由于财务管理机制改革实行情况存在差异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路径不统一、缺乏协同性税务管理战略的指导,使得财税相关信息的收集、流通与整合存在局限性,财税管理人员无法对涉税业务进行全面、动态分析,风险的识别效率较低,对税收风险的控制较为被动,难以保证税收筹划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在税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布局方面,金税四期工程的不断推进,提升了办税服务、纳税申报、业务认证与业务办理等税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对高校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涉税业务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税务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幅度提升,相关税收监管部门也需要按照管理规范,对税务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了解与查询。现阶段,尽管部分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税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信息化平台搭建的客观基础较为薄弱、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的维护与更新不及时、各部门财税管理系统不兼容、现代技术引进与应用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质效,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财税专业管理队伍的信息素养不高、税务筹划人员能力结构不合理、没有深入对财税政策变动进行分析等问题,也是影响高校财税管理实效性的重要问题,需要高校相关税务筹划管理部门深入分析当前纳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问题,攻克改革难关。
在营改增深入实行阶段,高校的涉税业务、纳税方式、税务审计等相关工作都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调整,严格依照税法相关规范缴纳税款。高校当前税收筹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以及印花税等税种。在对不同涉税项目进行筹划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相关财税管理人员全面、深入的掌握现行税收政策,在实际纳税工作中,不仅要做到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避税,还应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来依法纳税。为此,一方面,高校应深化对税收相关优惠、规范政策的解读,理顺各项税收条款变动对税务筹划的具体影响,统筹全局,制定合理的税收管理规划方案,在明确税务管理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相关政策、规范,降低高校税负,优化财政资金的配置结构;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先进税收管理方法、技术、理论知识的宣传,引导菜蔬管理人员转变思想,充分跟认识到科学税收筹划对高校合理避税、控制纳税风险的积极作用,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全面提高税务管理相关工作者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意识。
在高校内部开展税收管理实践工作过程中,完善的内控机制可以为税收管理活动的高校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财税管理制度体系时,首先,需要高校综合分析税务管理的实际目标与制度建设需求,从实践管理的角度出发,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对配套性的工作规范、监管、保障机制进行调整,确保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可靠性与科学性;其次,建立协同化的税务管理体系,拓宽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在常规工作中有效落实税收管理目标,严格审核各项专项资金的申请、利用情况,有效避免花费越来越多的税收费用,降低学校自身的税收成本,提升学校经营的经济效益;第三,确立覆盖税务管理全过程的管控机制,将监管关口前移。高校在推进税务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的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约束机制的系统性建设,根据税率计算、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环节税收管理重点内容的不同,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管力度,全面提升税收制度的实行效率,确保各部门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对接。
在新政府会计、营改增等相关财税规范制度全面调整的形势下,高校应合理运用现代税务核算、统筹模式,科学制定税收筹划策略,立足高校现代化办学管理、投资经营的特点,从长效发展、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优化税收管理规划方案,强化涉税风险的实际管控力度。高校相较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在办学经营的过程中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征,涉税项目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高校进行对外经营时,取得的收益就需要缴纳相应的税费,但是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收益,国家予以免税。在涉税项目的筹划过程中,高校应按照税收政策具体实行准则,逐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财政支持,合理控制税收成本,控制高校运营的税务负担。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依照免税、抵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要求,制定合理的债权债务控制、融资租赁、投资经营相关决策,营造相对理想的税务管理环境,提升经营资本的利用质效,盘活资产,进一步增强高校经济效益的实际创造能力。
在建立智能税务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首先,高校财税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快先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与5G等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基于自身财税风险控制与办学经营的需求,构建税务信息共享中心,实时、动态的对税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管,并深化对财税信息的整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税务风险识别、监督与管控系统,全面提升高校涉税业务综合管理的水平;其次,根据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领域的技术应用成果,合理更新智能财税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夯实先进技术应用的基础。同时,引导管理人员根据信息化税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税务知识、进行高效的云办公、办理涉税云服务,重新规整工作人员碎片化的时间,转变原有的税务管理模式,搭建起高效化、科学化的税务风险防控机制;第三,高校财税管理部门合理运用电子政务金税工程智能化、自动化税务管理平台,保证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票务管理、认证、稽核、协查等税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统一数据传输的技术标准,保证税务信息的及时交互,同时,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局面,基于协同性财税管理的目标,全面推进税务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会计核算作为高校开展税收筹划的重要基础,在新准则下,需要在明确双会计模式管理要求的同时,以权责发生制为指导,对高校涉税业务的收支项目进行核算。高校税务核算项目分为应税、不征税、免税业务三类,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税收入的核算金额、方式与周期确认应按照税法要求进行,逐步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与纳税口径保持统一。与此同时,高校应按照征期开展票据开具、会计核算、税务申报三者之间的多维度核对工作,保持涉税金额一致,最大限度的降低漏报、瞒报、错报等方面的税务管理风险。需要注意,票据作为税务申报、核算的重要依据,财税管理部门应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核查制度,严格审核发票的领购、出具、核销信息,按照财政管理政策与纳税要求,明确区分财政票据、税务票据的适用范围,确保票据使用的合规性。此外,高校还应根据当前专用发票电子化的管理要求,按照电子发票、电子客票、行程单、专用缴款书、电子回单等票据管理内容的不同,对票据进行分类管理,及时确认收入款项是否准确到帐,协调税务管理与票据管理之间的关系,严格把控纳税风险。
现代素质教育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办学经营、效益创造、资产运营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该种情况,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资金利用质效、合理降低税负,需要高校在充分、深入了解财务运营局势的同时,明确财税管理工作的异同点,从全面内控的角度出发,完善财务、税务管理任务,在准确定位二者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分割工作内容,细化工作任务,提升财务与税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为此,高校应组织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优化管理队伍的配置结构,定期考察职工的专业基础与业务能力,保证税务管理人员准确掌握增值税、个人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不同涉税业务的税率、核算基础以及纳税申报方式等,能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税种汇算、票据核销与清缴工作。此外,为了保证税务工作的有序、顺利推进,还需要在内部控制税务管理体系下,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根据税务管理内容,增设相应岗位,并在职工上岗前进行针对性的岗前教育培训,缩短职工岗位适应时间。
在组建人才队伍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教育单位教学目标、办学形式、投资经营业务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使得原有的税务管理部门面临的工作内容更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幅度提升。为此,高校需要根据税务管理实际工作需求,引进或选拔具有较强的税务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打造出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税务管理团队;另一方面,在在职税务管理队伍的培育方面,高校应加强内部激励与人才专业培育机制的建设,定期组织专业税收知识、经验讲座,强化税收政策变化内容的宣传普及,并派遣优秀管理工作者参与对外交流、学习活动,引导税务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理念开展税收筹划实践工作,深入分析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在实践工作中,及时识别税务风险,为高校税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可靠的支持。
结语:营改增、新会计准则等财税管理规范的不断调整,在改善税收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对高校税务风险的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高校在税务筹划实践工作中的管理思维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预控模式单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高校立足自身的办学管理与投资经营情况,结合高等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效目标,合理调整税收筹划的方式,通过完善财税工作监管机制、优化会计核算流程、调整票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快内部管控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并不断推进税务信息化、智能化平台的全面实行,针对性的降低高校纳税成本与税收负担,为高等院校新时期的稳定、有序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