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浅析

2022-02-05 17:20
低碳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区域

赵 坤

(济南市土地征收和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0 引言

黄河流域由西向东地跨我国三级阶梯,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与土壤、能矿、生态优良的地区相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双赢局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黄河流域实施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现代工业与城镇化布局等综合协调管理,逐渐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内容,相关部门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和谐发展。

1 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

1.1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发展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黄河流域是我国小麦种植的重要地区,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保护区域[1]。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攻坚战,关系到黄河流域地区人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急需解决黄河流域土壤酸化、硬化以及污染问题;从地质生态角度重点需要关注土壤成分,如硒、锶等元素对农业、用水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1.2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甚至已经形成以天然气、石油和煤等为龙头的开采态势,同时也是国家能源运输的重要基地和关键通道。为此,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是妥善处理能源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必要举措。

1.3 关系我国文化传承

黄河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推动黄河文明的建设与传承,能够推动不同区域民族的和谐相处,甚至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要重视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进一步落实黄河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

1.4 保证人居环境安全

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是有机整体,维护流域沿线的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是长久性的工作任务。坚持人与自然间和谐共存的科学观念,敬畏大自然,在开发和利用黄河流域资源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障黄河流域重点区域的人居环境安全性,保持其整体发展活力、竞争力以及潜力,缓解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约束影响[2]。

2 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面临的问题

2.1 水土流失严重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修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开采矿产资源等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地对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产生了影响。矿业开发、过度开垦及其对原生植物的滥砍滥伐,导致黄河源头地区植被大规模毁坏,使原来较为脆弱的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在自然因素方面,受地理气候等客观条件影响,黄河的水力腐蚀、大风侵蚀、冻融腐蚀等现象较多[3]。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早在2010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高达45.6万km2,水力侵蚀程度可达58.7%;风力侵蚀约占24.3%;冻融侵蚀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约占14.9%。现阶段的调查结果显示,水土流失逐年加剧,且变化速度加快。使黄河生态地质环境越来越脆弱,进而导致黄河流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给黄河流域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水沙关系不协调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处理,长期以来都是相当艰难的任务。其中,基本因素便是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黄河流域在十几年前平均泥沙总量约为16万亿t,而在近几年仅通过潼关站观测的平均数量约为2.44万亿t。水沙控制机制有待健全,黄河流域的上游自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运营以后,在宁蒙流域的最大洪峰值和最大流速就已经大幅下降,导致该地区的水沙关系发生变化,河流中的泥沙出现了积聚问题。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方面存在客观技术壁垒,无法把水流本身的输沙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2.3 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复合侵蚀地区、西北沙漠和绿洲交接的地区,以及东北部农牧地区。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区域,由于存在相对集中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壤区域,这些范围内气候干燥,再加上自然资源不足且每年平均降雨量都低于200 mm,整体上植物生长稀疏且环境严峻。黄河流域虽然在发展中也是阻止五大荒漠汇合的天然屏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较为松散,地质遭受破坏且雨量聚集时,会产生强烈的地下水土侵蚀问题,发生侵蚀的规模也相当大,形成黄河下游的河流淤积、河道高悬等问题。

2.4 保护体系不健全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被引入了法规中,但是在违反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以及相应文件当中,仍然缺乏合理且具体的处罚标准。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相关单位针对黄河流域所发生的一系列破坏生态地质环境的行为难以立即执法。监管力度也需要加大,尤其是在发展黄河流域特色旅游业的时候,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法治化和绿色化的转型发展,难以促进黄河流域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有机结合。保护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污染严重的违法成本较低,破坏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屡禁不止。黄河流域是国内农作物种植区域,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工业废料污染,包括化肥、工业废气、工业废渣等。近几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检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率较国家平均水平偏低,劣质水的比重偏大,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体系的健全意义重大。

3 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3.1 加强黄河流域水源涵养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对黄河流域水系源区的保障,由于黄河流域源区是最关键的饮用水供应区域,可以给整个黄河流域供应大量优质水源,产流的整个过程相对稳定。所以,在黄河流域要做好退牧还草、封山育林等综合整治措施,进而将整个区域的植被覆盖面提高,并对河源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水源调节功能定期维护,增强其水源涵养能力。同时,要把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进行优化,做好对玛曲、若尔盖山等地区的草原草甸湿地封禁和保护工作,加快建设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园区,以维护天然植被环境稳定健康生长。

3.2 强化荒漠防治与沙化治理

防风固沙工程建设的实施,要把中国的五个荒漠区域作为重要综合治理对象,通过建立自然林保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修复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动黄河流域沙漠化地区的恢复。对宁蒙区域的严重干旱风沙化区自然林草加快维护,进而有效的控制荒漠的汇合态势。同时还要加大对上游区域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壤的整治力度,在贺兰山区域周边持续开展绿化、固沙和扩湿等工程建设,更有效地控制荒漠化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发展。对草原地区也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移民、退牧等保护措施,改进多地的水蚀交错地带和农牧交叉地带所存在的生态退化现象。

3.3 加大河口区湿地生态保护力度

要想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河口空间的控制,确定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对天然湿地区域加以严格的保护,限制所有不合理的开发工作。同时对负面控制的目标清单加以确定。对河口区域严重退化的黄河湿地生态功能进行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同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对河口区域的生态功能保障水平,在对河口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时,也要遵守江河—海洋—陆地系统环境保护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以天然的修复为主要方法,适当辅助进行合理的人工恢复,减少人们对自然的过多干预,保持入海口发展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此外,还需构建起河口区生态环境跟踪和监督评价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监测工作,从而使得河口区域的自然环境受到系统的维护,并以此推动了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打造高素质的治理队伍

首先,治理人员要具备为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付出,流域治理成效也能充分体现黄河治理人员的整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治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治理工作。其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治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引导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丰富治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流域治理的整体水平。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流域治理涉及面广,且大多是面向普通群众开展,针对各类的违法行为以及犯罪事件,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分类处理。

3.5 积极开展联勤协同工作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对象不配合,且实际的执法力度较为薄弱。再加上本地区违法案件性质较为特殊,与多个部门的工作之间产生了交集。所以,行政执法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执法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顺畅的联动执法机制,提高整体的执法效果。同时,行政执法队伍可以联合其他部门单位开展巡查工作,集中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震慑力。做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要掌握部门执法办案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还要加强黄河流域文化和执法的宣传,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

3.6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经常会被工作人员忽略。水行政执法面对的执法对象是黄河流域两岸的普通民众,法律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水违法违规现象多发。所以,执法人员要注意法律法规内容的宣传形式,并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渠道,如派发宣传单页、发布宣传海报、悬挂法治标语等,向黄河流域沿线的社会群众开展普法教育[4]。另外,学校充分运用“世界水日”等宣传机会,开展普法进学校、普法进社会、普法进公司等宣传活动,形成“学法、知法、使用、守法”的良好环境气氛,减少破坏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事件的发生。

3.7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强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的有序整合,邀请社会力量投入资金,用于黄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修复和建设等项目[5]。例如,邀请一些具备环保资质的企业,可以参与到生态林维护等相应工作中,有效实行荒滩和荒漠的治理,事后由政府对这些企业予以嘉奖,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市场声誉。不仅能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还有利于促进相关企业实现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政府也可适当地把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的开采项目交给专业公司管理,并开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和生态旅游等经营项目,扩大市场化收益,从而积极促进生态环保事业升级。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获益谁赔偿”的原则上,制定严格的生态补偿制度,由黄河流域开发受益人向生态系统提供赔偿,还要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持机制。例如,某些地区涉及水源地涵养保护、水土侵蚀区面主要污染源控制、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又或被禁耕、禁牧、禁采、禁伐、禁止发展新产业等,造成了当地经济发展滞后,针对这种情形,财政部门应当针对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分类补助,合理统筹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布局。

4 结语

针对现今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根据其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不同地域进行分类并实施保护和修复等策略。在黄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实践中,应优先治理最突出的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平衡问题,抓紧突破口进行调整,进而完成对水土侵蚀的系统性整治。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区域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分割区域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区域发展篇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