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佳 曲英晶
(威海市环翠区重点项目服务中心 山东威海 264200)
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地域之广、涉及领域之宽、探索要求之高、政策含金量之多,在山东省改革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2018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从“规划阶段”正式步入“展开阶段”。全省各地市、区市积极抢抓机遇、大胆创新、攻坚突破,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22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胜之年,也是朝着“十年塑成优势”迈进的关键之年,如何在各个关键节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值得深入思考,各地市中心城区如何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一盘棋”系统思维中下好关键一招也值得深入研究。环翠区作为山东省威海市的中心城区,制造业产业类型多样,服务业发展颇具特色,本文选取环翠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其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瓶颈问题,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其他中心城区发展提供借鉴。
环翠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辖区总面积387.3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3千米,北面隔海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应,东面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威海市政府驻地、威海市中心区,也是威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辖4个镇、5个街道,共计108个村、112个社区,截至2021年末,户籍人口35.41万人,常住人口47.05万人。2018—2021年,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71.21亿元、376.03亿元、386.85亿元、442.47亿元,被评为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四新”促“四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8.3:30.4:61.3。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壮大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钓具3个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4+3”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现代商贸和现代金融两大优势产业为先导,以全域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三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做优做精“2+3”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制造业产业加速升级,实施了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4家,新增了一批瞪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绿色工厂,被评为2021年度山东省工业强县。现代服务业加速突破,全区“亿元”“千万元”楼宇达到30座,华夏城、里口山分别被评为国家5A级和4A级景区,中国油画特色小镇建设全面铺开,特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提档升级,成功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
全面提高创新能级,以高层次创新园区、高效率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支撑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56%,入选全省首批技术转移先进区。聚焦创新载体支撑,打造了“1处综合服务中心+11处专业分中心”的威海创新园,入驻企业总数达216家;打造了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谋划建设了威海国际新材料产业园,打造了北方首个水处理膜技术领域专业园区——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环翠区科技创新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人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狠抓创新主体引育,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7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超过200个。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落地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年均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引进省级以上高端人才近百名,获评2019年度和2020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聚焦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紧盯重点领域、用好用活改革“关键一招”,改革效应持续放大。深入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行动,持续推进“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探索建立手续全程代办、服务专班等机制,形成“交地即交证、拿证即开工”项目推进模式,开展了环翠特色的“三联三服”活动,持续为企业、项目、人才解决各类困难问题,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对日韩经贸交流,支持优质外贸企业布局“海外仓”,获评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区;持续增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围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引进多个重点项目。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虽然位于山东省全境,但根据其建设总体方案定位,仅包括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城市,十三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未涵盖各地市的中心城区或老城区,因此环翠区之类的中心城区,在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项目支撑、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争取上均不占优势,与核心城市和开发区相比,在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上亟需更下功夫、有更多创新、实现更强突破。
制造业产业方面,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偏弱,中小配套企业关联度不强、合作度不高,暂未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完全配套、自主可控有待加强。服务业产业方面,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的中心城区,三产占GDP比重与省内其他高质量发展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企业“低、小、散”现象依然存在,整体服务层次不高。产业跨界融合方面,农林牧渔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未达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效果。
一是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够,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卡脖子”等核心技术受限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二是科技型企业资源不足、后续储备不够,余下企业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创型企业居多,在项目研发、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困难,企业科技创新“软硬”实力有待加强。三是科技服务业发展不足,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科技孵化器建设起步较晚,创新平台服务资源社会共享度不高,科技服务型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
落实“三个坚决”基本路径,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全市乃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做出贡献。一是要坚决淘汰落后动能。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淘汰重点行业低效落后产能,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执行省有保有压差别化的财政、金融、价格、土地等政策,倒逼低效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二是要坚决改造提高传统动能。实施高水平工业技改提级,积极储备充实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盘子;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提升,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加快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三是要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强力推进重点产业园区突破崛起,形成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力突破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树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融合应用标杆;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充分释放中心城区区位、资源多重优势叠加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和高品质方向升级,繁荣发展特色街区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打造多点开花的现代都市经济引领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方向,以科创平台、企业为主体,更加精准高效地集聚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一是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建立前瞻性技术储备机制,争取承担更多上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揭榜挂帅”,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牵引性、支柱性的产品,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二是要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主动融入上级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推进本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汇聚整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优化创新园区发展格局,形成“创新中心+高端人才+引导基金+产业基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四是要加速高素质创新人才集聚。深化提升人才引育计划,构建普惠性与精准性结合的政策体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谋划布局人才链,探索柔性引才等新模式,构建政策支持、平台支持、金融支持、创业支持、生活支持于一体的人才服务机制,让各类人才“引得进、能创业、留得住”。
更大力度地解放思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合作共赢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要创建更优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行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企业困难问题、技术需求、资金需求、产业链配套等清单,推出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政策包,拓展联系服务企业、项目、人才的靶向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推行灵活的产业用地方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推进金融更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三是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深入对接国家、省、市对外开放战略,开拓“一带一路”、RCEP新兴市场,创新“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依托招商前沿阵地,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及胶东经济圈城市的交流合作,实施产业链专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引进项目、扩大投资,做好补链强链延链拓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