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钐
老生常谈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贸易战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受挫难以恢复,投资的话周期又太长见效慢,互联网贷款融资充满了风险,最能立竿见影刺激经济的就是消费,于是国家开始引导地摊经济,让低收入劳动者们能摆摊经营,创造收入补贴家用。人间烟火,市井百态,最能抚慰人心。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我们见到了美股的十天四次熔断,也见到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停滞,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测今年全球GDP增速将为负值。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做的最好的国家,但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全球恶劣经济形势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依然巨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像往年那样设定2021的GDP增长目标,而是将“六稳”和“六保”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地摊经济可以快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恢复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是恢复良性运转的有效动力之一。
今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是1361万人,所以今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失业率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在稳就业和保民生的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短期内大幅促进了就业率,单成都一个城市一夜就带动了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是一种低门槛的万众创业,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和技能要求,支个小摊或者打开后备箱就可以卖货,成本低,风险自然下降,促进了自主创业,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地方官制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凸显当地风土人情。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及促进了地方经济,也宣传了地方文化。
在李克强总理发言前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除去老人与儿童外,仍有两万多人,劳动力人口差不多在2亿左右,月收入不足1000。大多数来自农村,还有1/5来自于失业人群。所以提供低门槛的就业机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地摊经济可以让他们有一笔额外的收入,可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农村人口可以将农产品拉到地摊售卖,他们的农作物通常比商场超市的便宜,这也是老年人喜爱它的原因。
这是摊贩从业最多的群体,它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农贸市场,地摊按月或年收租。由于他们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规范的环境,有市场规范人员进行管理,有的还办了营业执照,因此人们很难将这些群体同地摊联想在一起,但摊位永远是摊位,无法和店铺相提并论,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将这类人称为摆摊从业者。他们在政策出台前就已经从事摆摊行业,他们有专业的工具,小摊车、帐篷、大雨伞等等,他们更有正确的售卖方式和较大的受众群,更懂得经商。
大学生因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学及毕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感受下赚钱的心酸和不易,也可以小型创业积累经验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即使创业失败和资金亏损,但运营成本较低,不至于过于自责,如果创业成功,未尝不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这类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工作,早上上班工作,晚上利用业余时间出来补贴家用。他们通常是月薪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又不敢辞掉稳定的工作去创业,也与摆地摊可以让他们既不丢工作又可以有一份额外收入。
先举两个例子,第一是网购的兴起是我们购物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激发出更多的购物需求;第二个是外卖的兴起,使我们在“在家做”和“出去吃”外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点外卖”,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吃的消费。这两个新事物的兴起、普及,并且繁荣至今,有其内在的原因,同时也顺应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可谓是大势所趋,符合人类的进步。回到地摊,它并没有增加需求,相反增加了供给,根据经济学理论,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右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摆地摊的成本远远低于开店,因为房租省了,就算有摊位费,比起年年增长的房租也是九牛一毛。地毯政策的目的不也是让开不起店的人有能力去做点小买卖么,成本低意味着地摊可以卖出更低的价格。而这样简介会导致有些人关店摆摊,会导致沿街商铺甚至是商场里的小铺子空置率上升,进而商铺的租金下降,商铺的投资价值下降,最终导致商铺的买卖价格下降。
小摊商品固然便宜,但因为没有固定经营场所而且贩卖的商品质量低下,产品及服务不受相关部门监督,某些不法摊贩为了求得更大的眼前利益而欺骗消费者,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品的安全更为重要,如何控制小摊食品安全,是否有经营许可证和食品安全证都决定了小摊的安全与否。而质量的保证更是对政府管理的挑战。
一是互联网贷款产品定位不清且研发不到位。由于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商业银行被迫将注意力转到线上的互联网相关业务上,随着2021年事情常态化,原来强势的线下业务已经可以继续发展,但是线上仍是相对主要的环节。而商业银行对互联网贷款产品的定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始终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这就导致目前商业银行已有的互联网贷款产品与相应的客户需求不符,这对商业银行抢占互联网贷款市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商业银行对线上的客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操作手段,换汤不换药。虽然客户可以在商业银行注册,但是真正实操的时候还需要到线下进行交易,这就说明商业银行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而相对来说,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相对年轻,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还没有老一辈对商业银行的依赖感。于是,大量具有这样特质的客户就不会去接受商业银行相对麻烦回归线下的操作,更不会了解其互联网贷款产品。所以前期即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去进行营销和广告,将互联网上的潜在客户吸引到自身平台进行线上注册,最终能够完成整个流程,购买互联网贷款产品的数量也不是很乐观。
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一大硬伤就是其互联网贷款产品种类单一。针对刚才提到的互联网用户的特质,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产品更加丰富。因为这样的客户往往由于年纪较轻所导致其贷款数额会相对较少,但贷款交易次数会相对较多,同时还很分散,这和传统的商业银行强势的线下贷款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地在互联网贷款市场上站住脚。
二是贷前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够。在互联网贷款方面,商业银行无论是从发现潜在客户到和客户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对客户信息的掌握都不够好。在寻找潜在客户方面,商业银行即便是动用大量的资源和钱财去互联网上进行营销,也只是广撒网的方法,并不能够具有针对性地找到真正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原本拥有的客户数据和资源又相对老旧和滞后,没有办法从中挖掘新的客户资源。而互联网公司们,例如,阿里巴巴只需要根据客户平时的购物习惯以及支付等行为习惯就可以花费极小的成本却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这就要归功于现在科技的发达,云计算,大数据等。而商业银行之前已有的客户数据是靠时间的累积这和互联网公司通过数据对客户进行挖掘的速度是没有办法比的。同时,目前的商业银行没有办法仅通过线上的方式就确定与之交易的客户的信用。这让商业银行想通过互联网寻求高质量客户的想法暂时停滞。因为互联网的隐蔽性强,互联网上大多的客户都比较年轻,本身偿还贷款的能力就相对来说较低一些,而商业银行对其本身的消费习惯和偿债能力的评估也有偏差,所以就导致目前商业银行仅是纯线上的审核,将会导致一定量的损失。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线上审核系统并没有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脚步,没有办法识别不法分子或者是伪造的电子材料等,一旦出现问题,这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将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尝试性融入其中,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因为性质的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手段去进行监管和适应,所以,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商业银行对客户的选择缺少定量的标准。固有的商业银行依据老客户的信用和多次交易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进行贷款交易。但现在,互联网贷款更多面临着是新客户,对此,商业银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判定这个客户的信用是否达标,是否是高质量客户。同时,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多为底薪加提成制度。工作人员为了提成,也可能对客户前期的审查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一些沉没成本。
三是贷后监管跟踪掌握不好。由于商业银行一开始互联网贷款产品的定位模糊,并没有做到和相关用户匹配,所以导致后期的分类管理也产生问题。商业银行相关的从业人员有着丰富的线下从业经验,但是对线上业务的适应能力,目前还有待考验,同时,因为商业银行线下本来就有强大的风控系统,导致从业人员过度依赖该系统,反而丧失了本来掌握的监管能力,导致商业银行在处理线上互联网贷款时,如仍采用原来的线下电话审核,甚至上门审核,就极大增加了管理贷款的成本。此外,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还容易增加感染的几率。即便这样,也没有办法确保客户真正的贷款用途。而贷款用途又有着相对严格的规定,一定不能流向股市,房市等。一旦出现问题,这将发生一场不可预料的动荡。
四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够。商业银行没有及时跟住时代发展的脚步,也没有跟上科技进步的速度,仗着自己“家大业大”一直在固守自封,吃着老本。从工作人员到使用的技术,还有工作的方式,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掌控不足,又没有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很好的融合,一直在用老一套的服务模式来等待客户上门,而不是主动挖掘客户。如果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利用科技,那么无论是前期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广告营销等手段挖掘潜在客户还是中期利用科技进行成本小,效率高又有保障的贷款交易,又或者是后期利用科技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都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减少成本的同时又有了更高的保障。4G的出现带来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以及部分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和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发展。面对如此多新兴且强劲的对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挨打。而现在人工智能和5G的发展以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稳定,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转机。如果商业银行能够跟上5G的发展,监管力度将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当前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实体经济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地摊和小店也不例外。我国扫码数字化支付手段发达,相比于纸币,数字货币优势明显,不仅能节省发行、流通带来的成本,还能提高交易或投资的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我国早已成为移动支付规模全球第一,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推动之下,中国的手机支付在全球遥遥领先,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信用卡或现金支付,只需抬起手机扫码即可,这无疑是十分方便的,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而对于小摊经济,扫码支付可以省去商贩收钱找钱的时间,也减少了收摊后的记账,省了去银行或柜员机的时间与费用。这也促进了小摊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小摊经济的成本。
虽然“地摊经济”能够缓解就业,盘活经济、拉动消费,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负面影响,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带来压力。目前市场上的地摊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政府在管理起来也是经常捉襟见肘。因此,地方管理者应尽快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制定出既能够保障消费者权利的又能够有效规范地摊经营者的制度。例如:规划无秩序的摊贩成为特色市集;合理分配摊位的使用权,使产生污染相对较大的地摊远离居民区;每天经营结束后要求其进行推位维护;建立摊位档案管理与消费者投诉点等。管理者也应转变思想,从以往对地摊经营者的严厉打击转变成帮扶与引导,使其形成统一制式的店铺与经营者一起创造一个稳定的地摊经营环境。可以在做好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同时,在固定时间、固定区域开辟临时摊点,制定相关的标准,把“地摊经济”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推出更多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地摊经济都给予灵活管理和发展空间,释放地摊经济要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为前提,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城市管理很重要,成都就实行让大家持证上岗,既保障大家的安全,不占用安全通路,又让大家可以自己创收,这样的细化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越来越人性化,不在粗暴的一刀切。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归属感。
与商铺对比,地摊通常售卖的是价格较低,性价比较高的商品,而这也可以抑制高消费,提供替代对象,增多购买选择。这会迫使门店提供更好的商品及服务来进行竞争,同时也有助于抑制高租金、高房价,本身便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我们先不管它是长期性还是短期性政策。老生常谈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贸易战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受挫难以恢复,投资的话周期有太长见效慢,最能立竿见影刺激经济的就是消费,于是国家开始引导地摊经济,让低收入劳动者们能摆摊经营,创造收入补贴家用。地摊经济火了之后,很多人开始跟风,从万众创业到万众摆摊,五菱宏光趁机买起摆摊神车,上市公司碰瓷地摊概念又收割一茬韭菜,可是地摊经济不是网红直播作秀,不是财富密码,它最终还是要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存问题,提倡摆摊是为了让失声者活得体面,让他们在谋生时不再担心被城管满街追赶,他们可能不懂电商渠道、不懂传播手段、不懂直播带货更不懂网络营销,所谓的地摊扶持计划能不能让真正需要他的群体收益呢,还是被阿里巴巴当成清理库存的手段,都需要政府的合理运作和地方的规范执行。我觉得地摊就做平平凡凡的地摊就好了,人间烟火,市井百态,最能抚慰人心。那六亿人,我和你可能看不见他们,但国家不会忘记他们,尤其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过后,国家要要刺激经济,更要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存。虽然政策不是完美的,但当你看到城管给摊贩打电话叫他们出来摆摊时你会发现时代变了,猫和老鼠都亲如一家了,人和人之间最难的事情就是理解彼此,但是我们做到了,苦中取乐、相互理解、共度难关。如果天空张不开梦想的翅膀,不如就在路边夜市体味人间暖流。小摊背后的人可能都是被忽视的六亿人之一,也许是夫妻两人进城谋生,子女留守农村。虽然政策不是完美的,但一个良性的社会从来都不是看楼房有多高,数据有多膨胀,而是看每一个个体过得好不好,有没有被尊重,是不是安居乐业,我们在追求从90分到100分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些追求从0到1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