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国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1],更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这个重要决议充分肯定了“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两个结合”提出之后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结合”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学者们认为,“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实现了理论形成机制的突破、理论主题的拓展、理论内涵的扩充、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地位的提升[4],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方法论和行动指南[5]。二是“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两个方面: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使之在中国开花结果,寻求正确的中国道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既使之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三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学者们认为,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体化推进,关键在“化”字上做文章[7];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先导、以规律为遵循,着眼时代要求、把握国情本质,抓住思想精髓、把握文化真谛[8];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化方向,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倾向[9]。总之,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两个结合”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具体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路径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也提出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以《决议》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成功实践为基本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两个结合”在“两个一百年”历史节点上的出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如何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不仅遵循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且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或者说,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在新时代的逻辑展开。
历史逻辑既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揭示,更是从现实实践需要出发,以一定的历史观为指导,对事物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的反思、梳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命题的历史出场,最初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为标志。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0]534。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中的第一个“结合”的正式出场,并由此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而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3],即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82年邓小平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3的科学论断,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为适应中国具体实际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历史性变化,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2]270的时代命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的总结性命名。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和命题[13]。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而形成“两个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两个结合”的出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理论逻辑作为理论自洽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历史逻辑的理论再现,也是实践逻辑的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出场,是“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时代升华,也是对“两个结合”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深刻揭示。如果说“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的主要是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话,那么“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则是以“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为基础,既是对“两个结合”本身所具有的自洽性和科学性的学理关照,更是对“两个结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理论阐释。“两个结合”理论逻辑的形成,既以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的理性认识为基础,更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具体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认识为基础,既蕴含在“中国具体实际”的初始含义之中,更蕴含在“两个结合”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之中。从“一个结合”的理论视域来看,其本身就蕴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刻思想内涵;从“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来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为指向,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其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提供思想之源、精神力量和历史智慧为指向。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产生,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实践逻辑作为对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学理表达,既是历史逻辑的实质性内容,更是理论逻辑得以建构的现实基础和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中国、开辟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也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两个结合”出场的实践逻辑,作为对“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实践历程、实践要求和路径选择及其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学理性表达,不仅直接构成了“两个结合”出场的历史逻辑的实质性内容,而且直接构成了“两个结合”出场的动力机制、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发展,是以“一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实践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发展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更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努力实现“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逻辑必然。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两个结合”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出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条发展道路时代竞争的积极回应,对怎样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两个结合”不仅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准确把握“两个结合”辩证关系的思想前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两个结合”的出场,以“一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拓展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规律的新认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新突破。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以“两个结合”的出场为标志,不仅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对中国具体实际内涵的新拓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在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上,还是在“一个结合”的实践中,虽然都赋予了中国具体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但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条件和主要任务所决定,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方面来认识和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中独立出来,由“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自觉和高度自信为基础,不仅充分彰显了文化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对中国具体实际内涵的新拓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这种新拓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实质和核心,就在于这不仅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从民族化的语言形式到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的深度中国化开拓出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和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两个结合”的出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新认识。而这种新认识不仅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理解和升华,而且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升华中应有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思想文化地位的科学理解和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新认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实质和核心,也在于这不仅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而且为在新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新突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4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在对古今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解上,还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上,都还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不仅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和挫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两个文明”建设向着“五个文明”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新突破。这种认识上的新突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不仅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解中,“‘实际’这一个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所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一个概念,时常是双关的”[15]238。因此,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的“具体实际”,不仅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16],而且包括中国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包括同中国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包括同中国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相结合。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一个结合”的理论视域来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问题为中心,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在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创新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者说,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状况,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找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性。二是从“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来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以“一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更是对“一个结合”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而这种继承和发展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首先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在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情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再次在于用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7]。具体来说,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时代脉搏、发展趋势、前进方向和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掌握历史主动。二是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结合时代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在不断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协调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坚持同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理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以中国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使然,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从“一个结合”的理论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7]。从“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包括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相结合,也包括同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就是要历史地和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8]。简言之,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形态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方法论原则,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同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二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精神的同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从民族化的语言形式到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深度融合与时代升华提供充分的前提和条件,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虽然从逻辑上看可以区分为从属关系、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9],但“两个结合”并不是“一个结合”的简单延续和演化,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两个结合”不仅有着更新更深的思想内涵,而且有着更新更深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旨归,不仅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目标指向,而且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一,从“两个结合”命题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两个结合”以“一个结合”为基础,不仅是从“一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而且是对“一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升华,蕴含着“一个结合”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及“两个结合”之间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必然联系。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或者“一个结合”命题提出之时,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0]534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19]318-319。因此,“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0]。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其二,从“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来看,“两个结合”在“两个一百年”历史节点的出场,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为基础,不仅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实践的历史进程相一致,而且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的历史进程相一致。这深刻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要求,更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从实践的维度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也为“两个结合”的正式出场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需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努力实现“两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其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化“两个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之间具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恰恰也构成了“两个结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前提和条件。
其一,从“两个结合”对象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追求。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不断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促进中国社会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包括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主要解决的是现实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升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形态。
其二,从“两个结合”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中国实践,以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实践问题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为中心,坚持同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要求和创新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核心价值与普遍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文化滋养,为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既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不仅直接构成了“两个结合”辩证关系的实质性内涵,而且直接构成了“两个结合”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上交融互动和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是“两个结合”相互促进。“两个结合”之间相互促进,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区别和联系为基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为动力,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尤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为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拓出了更广阔的空间。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并为后者提供了必要性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而且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开拓出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理论空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重要性与必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尤其是基于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深度结合。
二是“两个结合”相互转化。“两个结合”之间的相互转化,反映的是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和实践向理论的升华,历史向现实的转化和现实向历史的回归与超越,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向着中国理论和中华文化向着中国精神的转化,是中国理论和中国精神向着中国实践的转化,是文化的精神力量向着物质力量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内涵、历史渊源和文化基因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和理论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文化交融互鉴的宝贵基因,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更加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造社会的伟力[21]。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生命和新的时代精神,促进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入,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更加有效的深度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里获得了更强劲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和强大生命力,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又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空间与地域空间,同样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动力。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而且直接构成了“两个结合”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的现实基础、桥梁和纽带。“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既是“两个结合”辩证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更是“两个结合”之所以必要和可能的前提条件、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客观需要决定的,更主要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需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两个结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在“两个结合”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实现“两个结合”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解和认知、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产物不仅有理论成果,还有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是三个成果的有机统一[22],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坚持、巩固和发展。这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责任和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明确“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和路径选择,以便更好地推动“两个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坚持和实现“两个结合”,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实践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来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1927年后在“井冈山道路”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堪称是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篇[23]。这种实践起点与理论开篇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使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鲜明特点。因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要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
一是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更是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与逻辑的必然。“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的深刻理解,来源于对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作为增强和提升“两个结合”自觉意识的前提和条件,不仅要有广阔的世界历史视域,而且要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是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基本经验,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和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为基础,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基本结构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基本要素中,不仅以其特有的先在性居于主导地位,而且以其特有的支配作用,对于“两个结合”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基本前提,必须在“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功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从而巩固和深化“两个结合”。
三是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内涵。中国具体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要素,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方面或维度。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条件。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自然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和当代文化实际。同时,由于中国具体实际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或多样性的简单相加,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在中国革命时期有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建设时期有建设时期的具体实际,在改革时期有改革时期的具体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具体实际,也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而这不仅直接构成了中国具体实际的基本内涵,而且直接构成了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划分的重要依据。中国具体实际作为中国国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是实现“两个结合”的现实条件和内在要求。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全面准确理解和认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构成和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策略,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从而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文化沃土、文化基因和思想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和条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时代条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坚持“有区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的方法论原则,按照认识论上的实践标准、历史观上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上的人民利益标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4]42,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精神的同时,为实现“两个结合”注入强大的定力和底气,并为之提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或维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就是要以《决议》精神为指导,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4]41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两个结合”的根本保证,更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条道路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巩固和深化“两个结合”。
二是坚持实践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4]26坚持实践基础上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是“两个结合”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就是要从新的实践需要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特别是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是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和实现路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新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在“优秀”上下功夫,在“转化”和“发展”上开新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当代中国的创新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42,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升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创新发展的历史。“两个结合”的出场既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实践中的展开,更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拓展、规律的新认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境界的新开拓。“两个结合”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时代、把握国情、确立主要任务、解决主要矛盾,创造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两个结合”作为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不仅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两个主要内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得到推进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原因,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而且必须明确“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积极探索“两个结合”的结合点、结合方式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更是“两个结合”成功实践的典范。切实加强“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两个结合”的结合方式和实践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应当成为深化“两个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而且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