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珍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据统计,其农村居住人口占比44.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全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河南省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目标。金融支持对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可分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消费性贷款的需求。二是农业及企业生产性贷款需求。三是农村发展需求,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农村经济主体对于金融需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货币需求,这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二是信用需求,取决于存储的差额;三是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包含对应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方面,政府收入减少,政策性资金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现回流现象,农村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性的金融需求增加。
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等具有多样化融资需求,金融需要创新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特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产值占比高达58.5%,以中草药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较为突出。涉农贷款、保险、直接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急剧增加。另外,乡村建设、教育文化和乡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均需大量资金。河南省乡村振兴对于金融资金的支持需求强劲,需要规范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切实满足当地金融需求。
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目前已形成以传统银行为主力,包含投资担保、保险和移动支付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金融支持产品和服务。2019年,河南省农业信贷规模扩大,涉农贷款余额2.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7%。保险服务覆盖乡镇,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8.23亿元,开发涉农险种416种,其中特色农业保险231种,保险保障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2.1.1 农信社为河南省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主力
目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已覆盖河南省各个乡镇,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主力。2019年,全省农信社围绕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累计投放贷款1261.11亿元,新增贷款金额近一倍,涉农贷款余额达8039.48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总额的39.2%。截至2021年6月底,河南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9118亿元,较年初增加51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的81.72%。
2.1.2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成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特色
河南省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包含郑州银行、中原银行、焦作中旅银行、洛阳银行和平顶山银行等银行机构。以中原银行为例,其持续推进“下乡”战略,在全省布设乡镇支行50家,惠农服务点及普惠金融服务站5000余家。同时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加大对县域、农民及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涉农贷款余额达698亿元。其中,“豫农贷”上线半年已累计投放贷款1.3万笔共计金额3.8亿元。
2.1.3 传统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
立足“三农”发展的农业银行积极推出“惠农e贷”等农村普惠金融产品,高质量发展其县域金融业务,在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农业银行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服务县域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县域存款、贷款增长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邮储银行网点下沉各乡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1.4 政策性银行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其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三农”,因此,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农发行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主渠道和基础工程建设中作用突出。截至2019年底,农业发展银行在河南省涉农贷款余额近570亿元,主要涉及贷款为中长期贷款,投放中长期贷款123亿元,贷款平均利率4.58%,低于全省平均利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为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亮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资产规模、涉农贷款规模呈增长态势。2019年,河南省共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家,县镇覆盖率87.04%。其各项资产负债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超过17%,拨备覆盖率达到196%,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村镇银行贷款总额中,农户和小微企业比重超过96%,村镇银行真正服务于“三农”,彰显支农助农特色。
农业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河南省专业农业保险机构为中原农业保险。河南省其他保险公司业务也逐渐发展到农业农村,以中国人保为例,2019年中国人保涉农保费收入高达8.9亿元,成为其保费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此外,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如中国平安、中华联合保险等纷纷推出农业保险,针对农业领域推广保险服务。截止到2019年底,实现保费收入48.2亿元,农业保险向347.72万户农户支付赔款27.85亿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是专门服务农业、专注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目前该信贷担保机构已在河南各地设立14个办事处,并根据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开发出系列“豫农担”产品。该产品主要针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急需资金的贷款需求,提供“豫农担+N”金融产品,如民权县的“豫农担.青贮担”、西峡县的“豫农担+香菇担”和栾川县的“豫农担+民宿担”。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河南省金融供给体系发展逐渐完善,体系大而全,但是农村金融资源依然出现错配的现象,农村金融发展普惠性不足。河南省的金融发展总是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特别是有一定优势产业的地区,县域龙头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多,而其他急需资金的乡镇企业或者小型农户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机会较少。于2016年建立的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主要为中型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提供贷款多为短期贷款,额度在300万元以下,而在河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呈分散经营状态,小农经营依然是农村经济的常态,因此对于小农经济的需求而言,现行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对于金融的需求。
目前,农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提高农业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农业贷款创新品种,如河南省农业银行发行惠农e贷、农家乐贷款、农机购置农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民安家贷等十多个贷款品种以满足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用于生产性经营及生活消费;农信社推出“金燕贷”等系列涉农贷款产品。但是,农信社作为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关于农户的贷款产品依然较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各层经营主体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从银行主要推出的产品来看,主要集中于贷款产品的创新,而对于农村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提供的产品较少,如理财、小额投资等。农村金融机构部分员工从事涉农业务不够熟练,服务意识较弱,加之网点建设发展滞后、信息系统更新升级缓慢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涉农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
河南省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较高。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河南省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较高,面临的违约风险较高。2018年,洛阳伊川农商行因谣传出现集中取款事件,郾城包商村镇银行被接管风险较大,都加剧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弄虚作假套取费用问题突出,司法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其一,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要支持传统大型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振兴产品及服务。其二,推进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支持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其三,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引入和开发数字支农产品和服务,及时跟进种植养殖业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其四,鼓励涉农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进行融资。其五,引导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发展,依托郑州市商品交易所创新期货产品,引入更加具体的农产品期货。其六,进一步发展“保险+期货”,尝试开发“基金+农产品远期交割”等新型期货产品。
首先,河南省农村地区应加大对现有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改善农村金融设施与生态环境,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弯道超车。其次,培养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农村健康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最后,建立有效的人员考核培训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首先,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要及时出台细化的规章制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改善发展理念、设立涉农业务部门、增加乡村地区网点数量、下放业务审批权等方式,加大涉农业务发展力度,激活开展涉农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持续强化乡村振兴监管政策引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业务。再次,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后,监管机构应加大金融风险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
乡村全面振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有助于产业振兴和服务农村经营主体,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农村金融需求缺口大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市场动力。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成为河南省金融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