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史学思想中的唯物辩证法

2022-02-05 14:03邱泽艳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2年2期
关键词:史学革命思想

邱泽艳,黄 琴

(1.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前言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都做出了无限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也逐渐形成与发展,他的史学思想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来源;二、毛泽东历史观;三、毛泽东关于史学的功能与方法论研究;四、毛泽东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综合来看,

他的史学思想是历史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试从唯物辩证法的两大观点:联系与发展,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探讨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从而以史为鉴,深入学习党史,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理想信念,强化初心使命!

1 毛泽东史学思想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两大观点——联系与发展

1.1 “古今中外法”所蕴含的联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毛泽东关于史学方法论的论述中蕴含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他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而且还将中国与外国的状况进行联系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古今中外法”,充分印证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我们在研究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程时,要联想到俄国无产阶级,进而想到世界无产阶级,将整个无产阶级联系起来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我们在谈到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就要联想总结到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是如何带领工农阶级发动十月革命,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我们要始终把国际无产阶级带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联系起来进行总结,这就是所谓的中外法[13](p15)。关于古今法,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用联系的眼光进行考察,他认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中国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今天中国的光明前途找寻方向[1](p534)。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全面系统的把中国的历史与现在、中国与外国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分析,这不仅对于指导党史研究方法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古今中外法”原理的集中表现,毛泽东联系中国古今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比中日之间的各方面实力等,科学的预见了战争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思想方面鼓舞了全党,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

1.2 毛泽东史学思想所蕴含的发展普遍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他的认知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探索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从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再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都对此进行了艰难地探索。而毛泽东针对改造社会的方法,其历史观思想也在逐渐变化发展,即从主张改良到主张革命,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指出,西方的宗教改革使那些基督教徒获得了信仰上的自由;他们所实行的代议制政府也让一部分选民有了一定的选举权利,而“宗教改革”、“代议制政府”都是通过温和的方式所实现的社会改革,由此,当时的毛泽东认为,中国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改革来解决中国目前的困境,他进一步指出,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那些当权者进行劝告,劝告他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人民的自由、平等、集会等问题,总之,就是实行“忠告运动”,批判那些没有多大效果的“有血革命”。可见,此时毛泽东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史观,主张实行改良主义,反对暴力革命。但是,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以及见证中国革命的曲折之后,毛泽东的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他在1921年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明确指出,目前改造中国的方式唯共产主义不可,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3](p2)。可见,毛泽东的思想经历了从改革到革命、从尝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坚信马克思暴力革命理论的发展。

1.3 挖掘发展的实质,坚信中国革命道路的光明前途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也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但是他能够“以歌咏志”,坚信中国未来的光明前途。他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发展思想。如:《采桑子·重阳》中所写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1929年10月,反动政权蒋介石政府派遣大量重兵围剿红军,而毛泽东所主张的“游击战争”策略却被一些人认为是“流寇主义”,没有得到重视,再加上他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落选。由此在词的开头毛泽东抒发了“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慨。但随之笔锋一转,毛泽东在词的第四句写了“战地黄花分外香[5](p172)”。表达了他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他坚信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实践,游击战争理论终究会被认可,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也终将走向胜利。类似“以歌咏志”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清平乐·会昌》中所描述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以及《菩萨蛮·大柏地》中的“今朝更好看”等。都表达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这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对于发展实质的理解,坚信中国革命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2 毛泽东史学思想所蕴含的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1 对立统一规律

(1)毛泽东史学思想所蕴含的“矛盾分析法”

毛泽东的唯物史观也蕴含着丰富的矛盾分析法。在研究党史问题上面,毛泽东提出了“古今中外法”[13](p14)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把历史事件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分析,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与发展意义重大;在研究中国具体情况方面,毛泽东的唯物史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所蕴含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实事求是的研究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他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详细考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在欢迎这个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时,必须与中国实际相联系;另外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毛泽东也应用了矛盾分析法,他在《学习和时局》中提出,我们在评价人物时,应该把该人物放在历史背景去考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不应该过分夸大某些同志的错误而掩盖他曾经所做出的贡献。在分析他们的错误时,我们要联系起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以及历史根源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的评价,这对于团结同志,弄清思想分歧也有一定的作用[2](p93)。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2)抓住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也做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相统一。在关于社会性质的阐述方面,毛泽东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在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的前提下,进而再研究中国革命的其他问题。另外在近代中国各种矛盾不断冲突的背景下,毛泽东敏锐的抓住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一主要矛盾,号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外敌,最终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面,适度的发展商品经济,这就是说,我们在消灭了资本之后,可以进一步利用资本。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一矛盾是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因为它是非对抗性的,他可以通过人民内部来消化解决,毛泽东运用矛盾不平衡的理论成功实践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发展[9](p1254)。

2.2 实践诠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

毛泽东的唯物史观充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全国陷入了一阵白色恐怖,国民革命低潮的气氛压抑着每个爱国者,质疑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声音此起彼伏。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革命军成功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是当时党内对于根据地的前途并不看好,一部分具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然坚持攻打中心大城市从而进行武装起义,然而也有一部分以林彪为代表的“右”倾思想的人也对中国革命充满了质疑,萎靡不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提出,我们要坚持以点到面,从一小块革命根据地入手,最终在反革命政权的中心城市周围形成包围之势,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为全党统一了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3](p276)”,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前一阶段实行民主革命,后一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创造条件,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而在作风建设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汲取李自成胜则骄的教训,切忌实行流寇主义[9](p1437)。这深刻体现了“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辩证思想。

2.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毛泽东在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做法深刻体现了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在一九四二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的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11](p369)”由此可看出,毛泽东坚持从人民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人民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否定”的手段,达到一种更高程度的团结。而这种“否定”就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武器,也成为实现人民内部紧密团结的有效措施。

3 结语

总之,毛泽东的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并且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灵活的运用联系普遍性原理提出了研究党史的“古今中外法”,并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论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其次,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逐渐深化也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毛泽东抓住发展的实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革命道路的光明前途,他的诗词始终充满着鼓舞人心的滋味;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运用矛盾分析法,有力的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实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最后,毛泽东的史学思想蕴含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的这一群众史观也在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同时这也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史学革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史学研究纵横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