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历程、经验及启示

2022-02-05 13:38于明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德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于 瑶,于明奎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3;2.山东科技大学 财经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所谓政德,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职业责任中应当遵守的以忠诚、为民、担当、勤政、清廉为主体要求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政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员干部政德问题,积极推进政德建设实践,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宝贵经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德建设上的实践进程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政德建设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实践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党员干部应当具备何种政德”以及“如何塑造党员干部政德”的基本问题积极探索政德建设实践理路。政德建设在实践进程上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的演进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式”推进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长式”推进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化式”推进时期。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德建设的“探索式”推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生的共和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是这一时期党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词,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进程也呈现出“在探索中前进”的特点。可以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政德建设的“探索式”推进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使中国共产党从掌握局部政权的党发展为全中国的执政党。角色的改变给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历史性改变的情况下,继续使党的干部发扬革命时期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克服居功自傲、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脱离群众的消极心态,是这一时期党推进政德建设的中心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党员干部作风,培育党员干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艰苦奋斗、遵规守纪的政德观。一是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党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指出要“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1]来纠正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认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开展整风运动,重塑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1950年到1954年,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纠正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错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957年,中国共产党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再次开展整风运动,着重整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问题,以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惩治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分别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3月,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成立,替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三反”运动,掀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热潮。在“三反”运动中,严肃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件,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政德教育课,有利于培养党员干部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政德建设的“成长式”推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先后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键问题给出了科学的回答,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长”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词,而这一时期推进政德建设的进程也呈现出“在成长中前进”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成长式”推进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国家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执政党的干部继续保持信念坚定、服务人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德操守,是这一时期推进政德建设的中心课题。为此,几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接续加强政德建设,以应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政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一是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社会主义信念。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准则,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红”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专”指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专业知识和能力。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把“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列为党的“四件大事”之一,要求在党内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2]教育。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时期,主题教育活动成为政德教育的新形式。“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起到了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念,涵养党员干部从政之德的作用。二是重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党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而干部最主要的“德”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会上还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标准。1995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把“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确定为党选任领导干部的基本原则。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以德为首”“德在才先”,既看重才,更看重德。三是严肃党规党纪,涵养清朗党风,打造清正廉洁干部队伍。严明的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既是防范政德风险的屏障,也是增强党员干部纪律观念的制度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强党的规矩和纪律建设,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1979)、《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1980)、《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1997)、《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199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7)等一系列党内法规,为政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一时期新出台或者修订的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也成为政德建设的法治约束。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政德建设营造社会道德环境。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先进文化建设活动提高了全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为政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强化式”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建设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接近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为有效应对新时代党的事业面临的新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和敢于刀刃向内的政治魄力不断强化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呈现出“在强化中前进”的特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政德建设的“强化式”推进时期。中共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使中共党员干部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永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本色,是这一时期推进政德建设的中心课题。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向党员干部提出“立政德”的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推进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坚定党员干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和前提。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等,要求党员干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章党规、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和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强化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弱化、工作作风虚化、领导作风软化、生活作风腐化问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整顿党内不良风气,培养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是强化制度法规建设,为政德建设筑牢制度堤坝。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把推进依规治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一招。以修订后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条例》等制度初步搭建起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强化政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力量。四是强化反腐治贪力度,严惩政德失范的党员干部。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猛药去疴的政治决心不遗余力惩贪治腐,“打虎”“拍蝇”“猎狐”相结合推动形成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极大震慑和削减了贪腐侥幸心理,从反面教育了党员干部。五是强化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意识形态建设,营造政德建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营造了有利于政德建设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纵观新中国史,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时代问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政德建设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不断创新政德建设实践理路,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有指导意义。

(一)始终以时代发展需要引领政德建设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时代发展需要不仅是政德建设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政德建设实践发展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时代发展需要引领政德建设的方向,在接续回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之问的发展实践中,定位政德建设的中心课题。时代发展需要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在此基础上向先进工业国迈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时代发展需要。为了使党员干部克服革命胜利后滋生的官僚主义和贪图享受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继续投身艰苦的创业实践,担负起艰巨的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干部“养成为着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和改善工作质量而随时翻阅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以求得指导的习惯”[4],要求重新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教育,发扬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担当奉献的政德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中继续推进政德建设。“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是这一时期党的好干部标准。“红”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党员干部首要的政德;“专”与“才”要求党员干部具备干事创业的工作能力,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担当、务实、进取的政德观要求。实践中,1995年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明确把“艰苦创业”“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勤政为民”等作为选任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进入新世纪,《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等文件明确了鼓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担当、务实、敬业、奉献的政德观。跨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锚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奋力追求中国梦、强国梦、复兴梦的生动实践中号召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担当奉献中不断提升个人政德境界。中共十九大报告还专门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要求,以调动党员干部投身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时代发展需要呼唤更多具备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任的党员干部,这也引领政德建设实践向标准更高、力度更强、举措更准、见效更实的方向发展。

(二)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夯实政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大德”,也是好干部的首要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从思想上建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夯实政德建设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解决的是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党员干部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重要经验。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理想信念可以昭示人生奋斗目标,指引人生前进方向,为成就事业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动力。理想信念还能使人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统一成健康有序的系统,既充实了人的精神生活,避免精神的空虚和迷茫,又激励人在追求理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塑造高尚品德。对党员干部而言,理想信念是关系到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的根本问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正是靠着理想信念的支撑作用。思想理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毛泽东同志指出:“接受路线教育和马列主义教育,这是无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及其他阶级在思想上争领导权。”[5]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最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7]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清醒认识、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历程,其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关于党史党建的基础知识以及党规党纪等,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科学认识。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丰富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创新思想理论教育方式方法,实现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与时俱进,是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收获成效的一条宝贵经验。新时代推进政德建设,应当以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本遵循,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丰富思想理论教育内容,创新思想理论教育方式方法,以务实管用的思想理论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夯实政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三)始终以正风肃纪反腐作为政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创伟大事业的历史充分表明,优良的作风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始终以正风肃纪反腐为关键环节推进政德建设,在整饬党风的过程中绷紧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改进其软化、虚化、弱化、腐化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培育党员干部忠诚、为民、担当、清廉的政德操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针对部分党员干部滋生出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思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整顿干部作风为重点,于1950年部署开展整风运动,重申党的纪律要求,重塑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从政道德境界。中共八大以整顿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为重点,再次部署开展整风运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觉悟,培育党员干部忠诚、为民、务实的政德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人政德境界的升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严肃党的纪律,切实抓好党风。从1983年10月到1987年5月,中国共产党用三年多的时间开展了一次全面、集中、系统的整顿,纠正部分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大局观念。“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都锤炼了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培养了党员干部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德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聚焦“四风”问题,从严从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忠诚、为民、干净、担当的从政形象。在正面引导党员干部端正作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腐败问题看作党肌体的毒瘤,旗帜鲜明地向腐败分子宣战,不断掀起“反腐风暴”。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雷霆阵势正风肃纪反腐,形成并有效捍卫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在新时代,我们仍应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绷紧正风肃纪反腐高压线中推动政德建设进一步发展。

(四)始终以党规党纪国法筑牢政德建设的制度屏障

以党规党纪国法筑牢政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党规党纪国法对政德建设的“硬约束机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德建设既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立根铸魂,也需要以党规党纪国法固堤筑坝。党规党纪国法属于制度范畴,而制度排除了个人专断,具有明确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既能够为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明确指引,强化党员干部依规则用权、立从政之德的行动自觉;又能够发挥强制力震慑和惩罚政德严重失范的党员干部,以教育其他党员干部增强规则意识、守住政德底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1953)等党规党纪发挥了对政德建设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逐步把党各方面的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政德建设也在制度的保障下获得了更大发展。1980年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了“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等十二条准则,这些规定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革除现行制度弊端为导向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加强了党的纪律和集中统一领导,整顿了党风政风。中共十五大以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任用工作、人事管理工作等进一步往制度化方向发展,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逐渐驶入快车道。《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1998)、《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10)等党内法规的出台为政德建设提供了越来越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全面推进依规治党,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制度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笼子,为党员干部亮明了党规底线、党纪红线,并在此基础上筑牢政德防线。《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9)等党规党纪的出台或修订,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思想和行为指引。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对保证权力有序规范行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将依法治国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迈向更高台阶,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断健全的社会主义法治让依法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有了更稳固的法治保障,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也有了更坚强的法治后盾。新时代推进政德建设,也应当引入制度观念和法治思维,用更加强而有力、务实管用的党规党纪国法筑牢政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五)始终以思想文化建设优化政德建设的生态环境

政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客观外在环境的制约。一定的思想文化环境是政德建设的客观外在条件,能够为政德建设提供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阵线,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统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版图,发展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党员干部发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服务人民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荡涤了非无产阶级旧思想、旧道德,弘扬了崇尚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社会新风尚,调动了干部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党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塑了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政德观。1982年,中共十二大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要求党员干部在领导、组织和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带头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公正廉洁、为民服务。1997年,中共十五大作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部署。《长征》《邓小平在1950》等弘扬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文艺作品感染、引导和教育了党员干部树立忠诚、为民、担当的政德观。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宣传思想工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也为党推进政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用“中国梦”唱响新时代中国的最强音,着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励全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崇尚创新、奋斗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壮大的主流思想舆论消解了多元价值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创造了有利于政德建设的思想文化氛围。新时代推进政德建设,还应当进一步发挥社会文化环境对党员干部的隐性教育作用,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党员干部担当奉献、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志气、勇气、正气。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现实启示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将乘势而上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历史性地昂首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着信念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信仰崇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这就决定了以忠诚、为民、担当、勤政、清廉为主体要求的政德仍然是党员干部的从政之基。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顺大局、顾全局、应变局,在不断推动政德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开新局。

(一)坚持以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为引领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新坐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首先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景,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发展导向和问题意识审视政德建设的实践场域,找准问题域和发力点,坚持以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为引领。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也有具体的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8]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进程,必然要经过一个由量变的积累逐渐实现质变的阶梯式前进过程。“新发展阶段是社会发展在新时代后步入更高层次的表现。”[9]这个“更高层次”的判断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要求。中共十九大科学研判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定义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层次更高、外延更广、内涵更丰富的需要,绝不局限于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人民群众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文明法治、生态优美的希冀与追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可持续的发展,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在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发展任务不是更轻了,而是加重了。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时期党推进政德建设的方向就是为回应时代课题和阶段性中心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而党员干部则是答卷人的中坚力量。回应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课题,要求党员干部赓续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建党精神,发扬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担当负责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地带领全国人民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开拓进取。

(二)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10]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引领党员干部在求真、求实、求是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历史上,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和政治灵魂,在百年党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而无往不胜,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支撑。现实中,从世情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前所未有的走进世界舞台的格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注解”。[11]日益走向世界中心格局的中国正在着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让我国向全世界打开了国门,给我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但也使我国经受了来自全球化时代的冲击。对政德建设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崇尚个性自由、思想独立,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与推崇集体主义、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干扰了部分党员干部的从政价值取向,在客观上增加了政德建设的压力。从国情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发展要求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带来巨大考验。全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核心意识,才能集合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有益资源形成团结一致办大事的统一力量。在“变局”与“大局”相互交织的新发展阶段“开新局”需要党员干部砥砺理想信念坚定的从政品德,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在各种腐朽思想面前坚守政治本色,在风浪考验面前保持政治定力,用虔诚执着的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通过扎实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引导党员干部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志气、锐意进取的勇气、担当奉献的正气。

(三)坚持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依托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德建设的实践进程表明,把正风肃纪反腐作为关键一环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德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仍需要坚持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依托,把改进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作为政德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作风建设与政德建设的有机统一、相得益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视党内突出存在的“四风”陋习,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作风建设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命题是密切联系群众,重点任务是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而密切联系群众和整顿干部作风也正是政德建设的两个重要课题。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党员干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德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与生俱来的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也是党推进政德建设的价值旨趣。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保证人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就要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阻碍政德建设的大敌,二者在根源上是责任感缺失和政绩观错位。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用权为民的公仆意识和求真务实的政绩观,用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用务实的工作态度践行初心。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党员干部重任在肩,更应为民谋事、以实创业,破除“官本位”观念和特权思想,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紧制度笼子、系牢纪律红线等一系列举措,党内脱离群众、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纠正,但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仍旧存在,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仍是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另一方面还要强化责任追究,坚持监督执纪问责一体推进。以作风建设为依托推进政德建设,一是要求整顿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培养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德观;二是要求整顿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培养务实担当、勤政敬业的政德观;三是要求整顿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培养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政德观。

(四)坚持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保证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政德建设的关键一招。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体推进、相辅相成,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政德建设保驾护航。中共十九大布局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依规治党,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规不正,不可为圆。制度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强制性,政德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制度的指引和约束作用。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为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提供明确指引,使党员干部明确权力运行规则和从政行为边界,调整和规范个人从政行为。有效的制度执行还具有激励和警示作用,发挥制度的强制力对政德失范的党员干部加以惩戒,能够起到固本培元、正本清源的效果。相较于一般道德规范,政德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规范公权力运行的道德准则,带有权力道德的性质。作为一种支配资源的力量,公权力天然带有扩张性和侵犯性,若不加以有效约束,极易被寻租滥用进而滋生权力腐败,带来极为严重的政德失范问题。通过加强权力行使的制度性约束,可以为党员干部筑起“不能为恶”的屏障,提高“不敢为恶”的认识,进而增进“不想为恶”的自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置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围绕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的涵盖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规则、细则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织密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之网,为党推进政德建设提供了愈加坚实的制度保障。诚然,制度权威的树立不仅有赖于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备,还在于制度执行的严格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依规治党时也曾指出:“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12]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补齐制度短板,细化配套规定,强化制度执行,形成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政德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五)坚持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条件

政治文化环境对党员干部政德观的影响是持久深刻的,尤其党内政治文化更是熏染党员干部政德观的熔炉。新发展阶段推进政德建设,必须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环境对党员干部政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坚持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政德建设的条件。所谓党内政治文化,是指政党及其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经过集体确认而共同认可的政治理论、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总和,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表现形式。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是有序推进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前提,而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3],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挥凝聚价值、统一思想、行为引领和政治教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4],“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15]。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深刻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必然要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这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前提。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重公忠、尚民本、讲勤勉、倡廉洁等思想,是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结晶和政治智慧,这些文化精神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当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还应当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需要,广泛传播“忠诚、干净、担当”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价值观,积极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影响力版图。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鲜明指出,坚持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实践的成功密码,也是未来继续成就伟大事业的制胜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持续推进党员干部政德建设,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导向淬炼忠诚、为民、担当、勤政、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经历了从“探索”到“成长”,再从“成长”到“强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始终以时代发展需要引领政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夯实政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始终以正风肃纪反腐作为政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始终以党规党纪国法筑牢政德建设的制度保障,始终以思想文化建设优化政德建设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德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也为人类社会政治伦理建设添加了“中国注解”和“中国特色”。当前,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擘画的宏伟蓝图,干部政德建设仍是基础性工作。实践证明,政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各个环节的同频共振,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为引领,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坚持以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为依托,坚持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保证,坚持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条件,实现教育铸魂、作风塑形、法治保障、文化支撑等各环节的同向发力、与时偕行。

猜你喜欢
政德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