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及策略研究①

2022-02-05 09:39李海萍
劳动哲学研究 2022年0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培育

李海萍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并迅速成为激励制造业乃至各行各业广大劳动者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以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时代背景下,发挥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大作用。

工匠精神孕育于古代,最早反映了工匠在劳动中和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从最初讲究“简约质朴、切磋琢磨”到“德艺兼修、以德为先”,再到“心传体知、师徒相传”又到“精雕细琢、尽善尽美”,工匠精神内涵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又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928.htm,2021年3月18日检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下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问题

为找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走访上海多所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还存在泛化、狭义化、浅表化,职业素养中缺乏工匠精神等问题。

(一)对工匠精神认知的泛化、狭义化、浅表化

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于工匠精神理解泛化,分不清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把工匠精神泛化为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精神,抓不住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二是对于工匠精神理解狭义化、浅表化,认为工匠精神仅仅是工人、匠人要有熟练、精湛的技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认为工匠精神是制造业中低层次的“蓝领工人”、手工业者应该具有的精神,而并不适合从事高层次工作的“白领”和社会精英;认为在当前工业化的浪潮中,过分注重细节和情怀不适合标准化、模块化、快速化生产的要求,这样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以致不能深刻把握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时代特质。

(二)职业素养中缺乏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职业素养上。在践行工匠精神的实际行动中,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了迷茫,难以认同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必备的职业信念,不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等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够系统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社会的思想准则,其强调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的“君子不器”等轻视职业技能的价值倾向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工匠的认识。在古代以“士农工商”为序的职业排名中,工匠往往处于社会的下层,被归为“三教九流”,不被社会所重视,整个社会缺乏对工匠的尊重与认可。

而在当代社会,我国制造业当下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已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阶段,但反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几乎是从零起步的。因此,它讲究的是“速度为王”和“实用为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很多时候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今天,我们已经完成了制造业的技术积淀,在个别领域已经从一个追赶者渐渐变成了一个领跑者,因此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维持领先优势的必然要求,但在传统社会观念下形成的对工匠精神的漠视,加之当下网络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追求“短、平、快”的氛围,使得当下对工匠精神认知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二)高职学校教育的影响

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仅有不足六年时间,延伸至学校培育的层面其时间更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完备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陈旧,难以和社会进行有效接轨,难以使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二是专业知识全面、专业技术精湛的“双师型”教师缺乏,难以给学生传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整体氛围不浓厚,难以使工匠精神深入到学生内心;四是学校在教学、研究、学生实习实训中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工匠精神培养体制,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匠精神教育;五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具有的精神,是成就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必备的条件。当下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在笔者调查的学生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达到了七成。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心头肉”,是每一个长辈的掌上明珠,两代长辈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家长承担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该承担的劳动义务,这就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以及应有的劳动权利。过度的溺爱使学生长期得不到劳动锻炼,因而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也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当一部分学生连良好的劳动习惯都没有养成, 甚至连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都没有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谈。再加上这些学生的家长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那是经济发展以速度为王、劳动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年代,时代因素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成为家长头脑中的固化思维,无形中也影响了孩子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念。对劳动价值的肤浅认识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再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因此他们没有拥有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就是必然的。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营造崇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璀璨的文明成果,弘扬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发炎黄子孙奋发进取、勇攀高峰、追求极致的动力。健全劳动法律制度,让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法可依,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模、培育工匠的浓厚氛围。提升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待遇,挖掘一线工匠中的大国工匠、劳模模范,使之成为社会推崇的明星,弘扬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工人大军,鼓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切实提升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受尊敬和羡慕的对象。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法律保护,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领跑世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内涵、国际知名度以及行业认可度。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切实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二)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作用,构建系统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创造各种条件,贯通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和机制保障,培养拥有崇高精神追求和较高人生境界、职业素养与技能并重、“德艺双馨”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工匠精神继承者、传承人、弘扬者。(2)杜恒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24期。

1.繁荣校园文化,融入工匠精神

高职校园文化是传播工匠精神的软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不断感染、浸润学生,使之对工匠精神产生共鸣,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情怀。校园文化建设要明确目标、突出主线、全面开花。校风、校训、校徽、校歌等作为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以及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引领师生为之共同奋斗。校园文化主线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要体现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特质,融入创新元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将“新时代劳模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主线,围绕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四个维度,建立了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建设了劳模文化长廊、劳模(工匠)精神教育长廊;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开设了“城建讲坛”“劳模讲坛”,为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此外,学校还要全面调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创设各种文化场景,让每一处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元素。

2.优化专业布局,内化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密切接轨,切实增强学生所学专业和从事职业的契合度,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可,提升职业素养,内化工匠精神。因此,高校专业的设置要勇于创新,及时优化。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发展新需求,学校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设置了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学校围绕城市建设,对接上海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三大领域,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形成了具有“城建”特色、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注重瞄准产业链和岗位群的发展态势,确立了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紧密对应的建设逻辑,通过对相通、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确立互联共享机制,探索各专业群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建设路径。围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的办学定位,重点培育一批跨界融合专业,抢占专业建设制高点。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标上海一流,还要努力与世界接轨,推进国际认证进程,让学生的技能在国际上可交流、可对比、可参照。

3.建设“双师”队伍,传播工匠精神

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院校对教师具有特殊的要求: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又要有职业指导素质和能力;既要具有宽厚的行业知识、职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素养,又要善于在教学中融入经济知识元素;既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还要有相应的适应和创新精神。因此,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湛、教学能力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础和保障。坚持“引、育、用”多策并举,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以及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柔性聘用技能大师、引进高级工匠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给师生共同授课,提高课程质量。建立培训常态化机制,通过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专业理论学习,深入到一线进行技术锻炼,增强理论和技术水平,提升教学能力。开展在岗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强化专业技能培育,提升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建立“传、帮、带”机制,“以老带新”“以老传新”“以强协弱”“新老互助”,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业务交流、座谈研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传播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4.开设多维课堂,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第一课堂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为主,应在教学目标、内容、管理与考核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意识的培养元素,通过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渗透。建立以思想教育、服务实践教育、劳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为主的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教学中,师生互换角色,翻转课堂教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和调整,实现学生线上线下学校的融合,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协同第一课堂“以试促优”。通过优创融合,完善以“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台构建、项目管理、学分认证、队伍建设、推广培训”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增强学校育人能力。构建第三课堂,将工匠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贯穿融入,提倡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认知。构建专业特色实训平台,通过现场教学让企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职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发挥学校特色项目,构建补充课堂,如我校以“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为依托,通过建立劳模特聘教授团队、设置《走进劳模》课程、开设“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实验班”等“十个一”项目,有机结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构建以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使各领域劳模、工匠技师、企业专家广泛参与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实习就业、创新创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增强劳模(工匠)在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整体校园氛围,形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思想共识。(3)第一教育:《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4454736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2021年3月18日检索。

5.加强实践教育,历练工匠精神

加强劳动教育,对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进行网格化管理,开发对应网格的工匠精神育人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项目,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专注、务实、精益、创新的学习习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体验的多元学习与互动平台,引导大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乐趣、展望职业前景、树立职业理想,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建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技能培养的核心目标。探索、共建专业和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协调创新中心和以管理技能传承为主导的各类大师(工匠)工作室,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搭建各类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校内实训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技能学习资源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校内导师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产教融合零距离对接,实现实习实训与实际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深化传统师徒“言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 四位一体新型育人机制和“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目标,使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有机结合。

构建“课训赛练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借助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大赛平台,积极办赛参赛,在校园里形成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浓厚氛围,实现以竞赛促进交流、以竞赛开拓视野、以竞赛检验水平、以竞赛磨炼意志的良好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逐步完善跨界融合、产品生产、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双创服务体系。

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三)加强家庭劳动精神教育,奠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具有的精神,是成就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必备的条件。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中,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改变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思维,树立起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典范,引导子女养成尊重劳动、注重劳动技能养成的习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使孩子主动承担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劳动的义务,通过劳动锻炼、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品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

结 论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接轨的有效途径,“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关系着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成败(4)李惠娜、马云骓、郭基伟、李万泉、王琴:《“工匠精神”视域下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12期。。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浩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国家要引领并构建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体系,营造崇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创设劳动保障制度予以劳动者全面保障;高职院校要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构建系统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创新培育路径,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与接班人;家庭教育要注重正确的引导,注重劳动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培育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