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平
2021年4月1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青年学报》编辑部等单位举办的以“劳动幸福·民生保障·社会公正”为主题的第六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上海召开。因防疫需要,本次论坛以线上参会为主,邀请部分专家参加线下会场。全国各地2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远程参会,此次论坛邀请了70余名上海本地学者参加线下会议。在以“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提交论文40余篇,共有15人发言,大家围绕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精神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笔者综合会议论文、主题发言以及专家讨论做出以下综述。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时间做出具体规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劳动教育本身属于实践问题,仅限于理论范围内研究劳动教育的意义没有任何价值,劳动实践的积累会促发我们对劳动教育意义的理解,我们应关注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会学者分别从习近平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劳动实践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析三方面论述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
上海建桥学院哈龙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观点指出大学生中虽然不乏“鸿鹄之志”的年轻人,但青年大学生也容易出现“好高骛远”的问题。青年大学生心中不仅应该有“诗和远方”,更应该有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的实干精神。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青春融入辛勤的劳动中,投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仲昭旭指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既是新时代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通过实践检验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文件精神,提出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对于中小学生,要使其重点明确劳动价值、深化劳动认识、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高校的学生,要在职业技术的学习中,给他们灌输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使他们体会在劳动之中、从业过程中的成就感。此外,还要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2)仲昭旭:《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上海商学院陈志强提出要通过加强劳动实践改变劳动教育疲软无力的现象。劳动实践不仅仅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应该与实践实训和专业实习具有同等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劳动锤炼了他的家国情怀和领袖气质。新时代能否让青少年通过劳动涵育坚强体格和奋斗意志仍然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要让体验式、情境式、参与式教学成为未来教学主要模式。上述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的场域搬到了现场,增强了课堂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究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变固定课堂为“行走的课堂”。将劳动体验融入课堂中,不仅会使课程育人、课堂育人有滋有味,也符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王成针对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视为可有可无的活动这一现象指出,只有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践技能相互融合才能破解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奥秘”,理解和把握人、自然和社会规律。在劳动中,就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某个环节寻找策略,需要与他人互助协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锻炼青年群体的专注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大局观念、合作意识。这些积极的正向赋予,对其一生发展都裨益良多。
1.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高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以及缺少具体实施措施两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指出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密切相关。他认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混同化”“浅层化”,看不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和层次;二是“有劳动、无教育”,将劳动和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三是“一招鲜”“单打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四条途径发展不全面、不均衡。(3)魏小潭、朱丹:《第六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沪举行》,《东方教育时报》2021年4月21日。山东大学尹昱珺指出,劳动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劳动教育观念淡薄的认知性困境、劳动教育素养不足的主体性困境以及劳动教育体系薄弱的机制性困境。
武汉大学孙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劳动教育经历的阶段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五维路径。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劳动教育经历了调整(1978-1998)、削弱(1999-2011)、深化(2012-)三个发展阶段。为使劳动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她提出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的五维路径,具体包括:更新观念,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坚持循序渐进与优化实施;把握好“三个结合”、 制度支持;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2.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通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徐文越认为职业教育范畴内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关联性和契合性,二者之间相互融通又互为支撑。这不仅是基于“五育并举”的分析框架,更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质所决定。二者的融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劳模工匠育人作用,注重实践环节的共享共育,最终落脚为更好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云南大学王周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及何以成效三方面进行探讨。他指出“五育”并举的时代诉求和二者教育目标的契合性为促进其耦合性提供了逻辑可能。他认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耦合的保障体系,可以使其耦合具有成效性。
3.高校劳动教育与农业教育的结合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黄黎明指出,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是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时代需要,是培养卓越“三农”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实施劳动教育应在坚持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彰显特色性,在传承性的基础上突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性。北京农学院张子睿以高校劳动教育特点与劳动观为起点,指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的相关理论去探索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并坚持文化自信,这是把握涉农劳动教育正确方向的关键,也是开展“涉农劳动教育”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
4.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实践路径探索
与会专家通过采用质性分析软件以及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来解决现阶段劳动教育目标不清、课程内容抽象化等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钟志勇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 Plus对28 篇权威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通过三级编码和一定的量化指标,建构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以解决当前人们因为对劳动教育内涵和目标理解不清而导致的劳动教育实践方面出现的问题。他认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主要由劳动实践、意识培养、精神培育、劳动知识与技能以及价值观教育等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构成。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朱千伟基于相关劳动教育文本指出,新时代要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丰富多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重庆邮电大学谭北梅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问题。她指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功能定位边缘化、课程内容抽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鉴于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小学家庭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以此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和“五育”内在联动性,为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劳动教育提供新思考与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地位、目标、内涵、价值和方法,系统解答了“为什么要劳动教育、怎么进行劳动教育、为谁进行劳动教育”的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问题的新思考、新贡献。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不断重视,学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参会学者围绕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以劳树德”理念的内涵和逻辑、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劳动教育研究的理论视域展开了讨论。
1.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逻辑构成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
内蒙古师范大学李井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基本国情,针对教育的新实践、新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论述。理解一系列论述需要深刻挖掘其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逻辑、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的历史逻辑、基于劳动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现实逻辑和凝练早期从政经历的实践逻辑。
广西师范大学龙华平同李井飞的观点一致,他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其中,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其历史逻辑;以助力美好社会的构建为其现实逻辑;以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教育智慧、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观的吸纳为其理论逻辑;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劳动教育为其价值逻辑。黑龙江大学硕士仲昭旭在阐述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基础上指出其思想内涵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以及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三个方面。
2.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教育意义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4)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论述了幸福和奋斗的辩证关系,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奋斗幸福观。上海建桥学院哈龙强调习近平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共建幸福与共享幸福相一致的幸福观,具有实践性、人民性和正义性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新时代奋斗幸福观能够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青年大学生锻炼过硬本领、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以及激励青年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接过时代赋予的“接力棒”,完成“接力跑”。
3.习近平劳动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从文化角度对习近平的劳动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他强调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有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性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底蕴,并由此构成文化生成逻辑。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厚滋养;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理论火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特色;世界多元文化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国际视野和域外资源借鉴。(5)何虎生:《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底蕴》,《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4期。
1.劳动建构道德的生成逻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陈辉指出“以劳树德”是新时代德育的新阐发。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深刻理解“以劳树德”的德育理念及生成逻辑,阐明“以劳树德”的现实观照,探讨新时代下“以劳树德”何以可能。他强调“以劳树德”理念突出了劳动建构道德的生成逻辑,引出了在立德树人历史使命下,“以劳树德”对道德主体性、道德成长性和道德目的性的现实观照,进而提出了劳动德育的行动路向。从劳动建构道德的历史逻辑、认识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可以深刻理解劳动生成道德的逻辑前提和现实观照。在行动层面,“以劳树德”走向劳动德育,在完善德育理念并开展劳动德育中发挥德育主体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的协同作用。然而,劳动德育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类德育活动,践行“以劳树德”理念意味着一切具有德育教化功能的劳动资源都应纳入“以劳树德”行动的视野。因此,“以劳树德”是一项系统性的德育工程,如何将“以劳树德”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路径,还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继续深入。
2.德育与劳育的密切关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劳育是德育的基础与核心。东北大学于春玲指出以“劳”育“德”是在劳动教育缺失、道德建设面临挑战的新情境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她从理论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密切关系:从理论内涵看,以“劳”育“德”体现在以劳动精神丰富德性内涵、以劳动理论教育提升道德认知、以劳动实践教育推动道德行为养成、以劳动关系生成促进道德情感认同;从时代意义来看,以“劳”育“德”能够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内涵,拓宽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因此,要在深刻阐释以“劳”育“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以“劳”育“德”的实现路径,建设维护劳动正义的劳动制度,塑造培育劳动幸福的文化环境,形成促进终身劳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上海城建学院徐文越强调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对人实现全面教育,其核心要义或者本质内涵是劳以成人,而在当下以外在的表面形式存在的劳动教育并没有真正实现内在化。我们在真正领会劳以成人的意蕴之后,劳动教育的真正目标才得以实现并切实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他指出劳动教育是身心之学和为己之学,要将其纳入五育并举的框架并使其成为其他四育的前提和基础。
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形态特征
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体育与劳动结合、尊重自然、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以劳动幸福权教育为具体形态。
上海体育学院龚正伟探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是体育与劳动的完美结合。他强调体育理论工作者需关注劳动与体育的结合点以及如何将二者运用到实践中。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综合会突破传统课程标准的局限,跨学科领域的工作者要特别注重核心概念的推进。他指出自疫情以来,体育教育从竞技教育走向休闲教育,而劳动异化以及体育异化导致了人的休息权的不足。其次,他强调我们只有满足生理需求后才会思考劳动幸福扩大等问题。在人的天性的基础上才能讲清运动和体育的含义,天性与教育的科学化构成体育,体育让运动更符合人道。
华东师范大学肖绍明强调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劳动教育是出于自然、通过自然和为了自然的物质交换、文化交互的活动。(6)肖绍明:《劳动教育的生态自然观》,《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年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吴文君指出,青年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实针对性。青年劳动教育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全社会协同共育为保障机制,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潘二亮指出劳动作为一种感性—对象性活动,表征人满足需要的方式及其意识产生的存在论基础。他认为劳动教育在具体形态上,是一种劳动幸福权的教育。
2.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上海商学院陈志强认为,没有劳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的困境。劳动概念的泛化、生活条件的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构成冲击,有劳动无教育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因此,需要改变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的问题,推动“劳育”与其他四育的一体协同,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在立德树人和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海波指出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本真意蕴缺位,劳动价值观扭曲;学校劳动教育碎片化、形式化和弱化;家庭教育忽视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劳动教育被窄化、被遮蔽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他认为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页。,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联系的立体式教育网络,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劳动情操,推动劳动活动的科学开展。
3.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与会学者指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青年形成健全人格;第二,增强劳动幸福感;第三,引领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广西师范大学王成指出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对于树立时代新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崇高劳动品质、塑造时代新人的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王伟认为劳动教育要不断实现从宣传教育世界向劳动幸福世界的转化。(8)王伟:《新时代开展劳动创造幸福宣传教育的多维解析》,《贵阳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锦州医科大学王闻萱指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实现伟大梦想、成就伟大事业、抵御各种风险、化解各种挑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我们多管齐下,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劳动精神教育从而达到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根本目的。(9)王闻萱、张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上海师范大学魏艳平指出要通过劳动价值观教育、育人观教育和实践观教育发挥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本质应是以劳动幸福为导向的‘学以成人’教育。”(10)何云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几种认识误区》,《上海教育》2021年第5A期,“教育云斋”专栏,第54页。在本次论坛中,学者普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研究劳动教育,他们一致认为马克思直接研究劳动教育的文本很少,但其思想是深刻而全面的。与会学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和劳动价值观两方面着手探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海波从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本质入手,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教导学生准确把握劳动概念认知,培养劳动情操,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劳动规定着人的类本质、劳动使人与自然分离而又走向和谐统一、劳动是人的社会性规定四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劳动的本质内涵。他指出我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回到劳动教育起点,使人的类本质体现出劳动是人的基本属性成为共识;使科学劳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成为人们的基本知识;使劳动作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活动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河北大学闫淑珊同样以劳动概念为切入点,她指出马克思劳动思想是在哲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的双重维度下以现代性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展开的双重批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哲学逻辑是从生产者自由劳动的视角分析异化劳动;经济学逻辑是从物质生产的视角分析雇佣劳动。上海师范大学班文静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目标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何杨勇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目标,事上磨炼、静处体悟的教育路径,因材施教、顺应天性的教学方式,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推行劳动教育要把德行放在首位;注重劳动教育的平等性和普遍性;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模式;遵循德性发展的逻辑;贴近生活、讲求体认;因材施教、盈科而进;讲求知行合一。他进一步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发展,更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上海师范大学陈兵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指出劳动不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同时它还意味着精神性的、情感性的生命感通。劳动者应在劳动中持守情感的纯正并跳脱劳动苦难的束缚,应在工业化劳动的生存悲感中升起生命的欢乐和真诚,成为面向天地并向其奉献自身的纯粹的人,成为日常劳动幸福的人。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认为,劳动精神本质上是依据因劳称义原则建构的社会整体精神系统。(12)何云峰:《劳动精神的主体性阐释》,《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第6期,第10页。劳动精神培育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与价值引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于劳动精神培育的作用
合肥师范学院方政探讨了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对培育我国青少年热爱劳动精神的借鉴意义。他指出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精神是当前各级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要职责,也是有待探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对这一课题的解答需要借鉴国外思想家的理论成果。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要从丰富精神生活的维度,综合利用脑力劳动、认识性劳动、生产劳动等多种劳动活动以及学校与社会携手合作三方面培育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精神。在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方面,可以采用讲述教育性劳动故事、与优秀劳动者会面以及阅读有关劳动文艺作品等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劳动热情。在学校与社会携手合作方面,学校要发挥在培育青少年热爱劳动精神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对逃避劳动的青少年实施再教育。他认为苏霍姆林斯基依据在苏联乌克兰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了培育青少年热爱劳动精神的理念、载体、支持力量等策略,这些策略对我国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天津大学李丽认为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激励时代新人奋发图强,需厘清劳动精神的内涵特征,深入阐释劳动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她指出劳动精神的内涵特征涉及劳动态度层面、劳动品德层面和劳动观念层面。用劳动精神培养时代新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新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依旧突出,需要从思想引领、氛围营造、平台搭建、制度保障四个层面逐步解决。具体来说,用劳动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精神、搭建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平台。石河子大学龙腾从劳动精神价值意蕴层面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和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13)龙腾、张洁:《微观环境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21年第2期。
3.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
绥化学院梁广东在探讨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他强调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丰富,蕴含着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内涵特质;体现着教育导向功能、思想凝聚功能、行业规约功能等功能向度。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推动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从坚持内容为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创新话语体系,注重网络空间的主导性;传播劳动文化,弘扬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实践养成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着手。
东北大学田鹏颖认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劳模精神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呼唤,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使命呼唤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感呼唤。弘扬劳模精神需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具体来说包含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制度三方面。(14)田鹏颖、李雨珊:《论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上海交通大学张波同样聚焦于劳模精神的时代意蕴。她强调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榜样;是劳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现代形态。
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
北京农学院郭传真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特点,初步探讨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首先,他指出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数量远少于国内普通本科生。基于此,他尝试通过围绕“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时政、跨文化适应”等主题开发学生成长课堂,依托共青团工作开展相关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这一尝试显有成效。其次,他认为围绕“引航工程”,结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特点开展共青团活动,打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最后,他提出以“引航工程”和共青团工作为主体,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和“洋为中用”介绍他国工匠精神为两翼,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思路。
比较特殊的是,北京城市学院姚继东以铃木正三的职业伦理思想为中心探讨了日本职人精神对我国培育工匠精神的启示。她指出铃木正三的四民日用思想将僧人日用转化为万民日用,再结合日本的具体四民,提出四民的核心职业价值观,从而奠定了现代的职人精神。这一思想路径对于复兴中国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关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
与会学者根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和日本职人精神展开讨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李海萍认为,由于轻视职业技能的固化传统、工匠精神的培育尚未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及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践行中存在概念泛化、认识狭义化、浅表化,在职业素养方面缺乏工匠精神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她提出国家需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营造崇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高职院校要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构建系统、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家庭教育要注重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刘严宁认为以劳模工匠精神为基点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创新教学方法与效果评价,才能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
除以上研究热点外,与会专家还从劳动与享受的关系、青年劳动政策的伦理问题以及自由劳动何以成为“生活的乐趣”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汕头大学成海鹰教授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例,从恩格斯论英国工人的劳动与享受、劳动不足与享受剩余的现实两方面探讨了恩格斯的劳动伦理思想。她指出在劳动与享受的关系中,恩格斯认为劳动起决定作用,享受是劳动的回报。一方面,她强调恩格斯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在生活中的劳动与享受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工人的劳动推动产业革命发展,带来国家繁荣,但他们却难以维持基本生存。另一方面,面对劳动不足与享受剩余的现实,她认为人们需要一种正确的享受生活的态度和内容,以享受为目的的人生得不到真正的享受,享受是人们劳动的结果。人们辛勤劳作,既为得到和创造生活的基础,也为获得闲暇去培育、涵养自己的心性、实现自我。(15)成海鹰:《恩格斯论劳动与享受——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例》,《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
浙江传媒学院李耀锋对青年劳动政策的伦理问题做出相关思考。他基于国外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举措,提出了我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政策实践路径:一是建构完善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二是切实做好就业与创业关系的协调及其对政策的有效性把握,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社会应给青年人提供宽容性的公共政策支持;三是建立和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分层次深化和落实青年就业;四是建构科学的就业统计与评价体系;五是重视媒介传播对社会价值的导向性以及青年问题的建构。这些举措对于扩展青年就业渠道、促进青年劳动与发展具有现实的社会伦理意义。
湖南科技大学石巧红阐述了“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何以成为“生活的乐趣”。她强调马克思所假设的劳动是一种体现自由意志和自由个性的自由劳动。她认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成为“生活的乐趣”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劳动者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在生产和制造劳动产品及其价值形态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性特质;劳动者彼此的关系属于平等合作的分工关系;在分享和占有劳动产品和社会财富方面,按劳动者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和做出的贡献进行分配。
本次论坛关于新时代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与劳动精神内容的深入交流,不仅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而且为大中小学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提供了现实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