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青 金灿荣 倪 峰 冯仲平 孙壮志 吴志成
【内容提要】 本期我们邀请6位著名学者讨论全球治理新形势下大国的竞争与合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激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造成经济社会资源透支,国际力量对比持续变化,全球治理赤字高企,大国博弈复杂化加剧了全球治理困境。大国博弈激化,美国联合盟友全面打压所谓战略竞争对手,对外政策布局更加聚焦中国,中美两国战略竞争相持态势将延续。中欧关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复杂性愈加明显,但也具有巨大的韧性。中俄两国共同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双边务实合作,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扩大“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如果说全球化是中国富起来的重要机遇,全球治理则是中国强起来的重要国际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智慧,坚持在大潮流大格局大历史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前进方向,在复杂博弈的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在风云激荡的全球变局中敢于开创新局,推动世界百年大变局向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演变。
秦亚青
当今世界是一个深度多元化的世界。权力多极化、利益多样性、关系多维度都是世界深度多元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世界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竞争加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在增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各种表现渐次展开。在这种情景之下,世界是否还有一个可依赖的平台,促成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呢?
坚持极端现实主义和冷战思维的观点认为世界会退向强权政治和意识形态角斗的未来。①John 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1990, Vol.15, No.1, pp.5-56.但是,当今世界毕竟已经不是冷战世界,全球化虽然遭受挫折但依然继续发展,全球性问题依然威胁整个国际社会,因此,全球治理是包括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合作的希望所在。当然,这一合作平台绝不会自动生成,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中国,打造这一平台尤为重要,因为全球治理是中国强起来的重要国际机遇。
一
一般来说,行为体具有共同目标的时候,合作就会相对容易,并且可以通过具体领域的合作产生外溢效应,甚至实现共同进化。如果这个目标相对清晰单一,打造合作平台就有较大的可能性。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一个最鲜明的标识,经济合作也成为促成国家间合作、尤其是大国间合作的一个相对单一的要素条件。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经济的分割局面,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连为一体。主要国家的主导政策从以美苏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安全困境中解脱出来,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际社会共同打造了经济发展这个重要平台,使之成为国际合作的基本保障。
中国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理性地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机遇,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的思想和实践参与全球化进程,为尽快富裕起来而奋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美关系这个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中,虽然有冲突、有竞争,但经贸关系发挥了稳定双边关系压舱石的作用,使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导面。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全球化进程展开的世界中,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相对单一的要素,发挥了纲的作用。与之相比,意识形态、军备竞争、地缘政治等其他因素,虽然不失重要意义,但在整体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国际社会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使世界主要国家可以达成和实施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富起来的重要国际机遇。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全球化,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涵义,被渗入更多的意识形态内容,更多地被裹挟在身份政治的话语体系之中,由经济合作带来的收益、尤其是相对收益也因此受到更加敏感的关注。①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n Cooperation,” in David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16-140.经济发展、尤其是单纯的经贸合作,作为国际社会合作最重要平台的意义和作用明显下降,已经无法担负促成和支撑国家间合作重要支柱的使命。
二
那么,当今世界是否依然有一种重要因素,可以搭建国际社会合作的重要平台呢?对此问题虽应审慎,但回答依然是肯定的,这就是全球治理。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全球化为整个世界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这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崛起的。近年来,全球化出现了许多问题,遭遇了重大挫折,全球化进程和形式势必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我们完全陌生的发展形态。但是,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难以逆转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继续发展,地球村概念会更为清晰,共同体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人类命运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只要全球化持续进行,全球性问题和跨国威胁就会不断出现,全球治理也就是国际社会的重大需求。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专门组织了一个“威胁、挑战与变革高级别名人小组”,讨论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挑战,并就此提出应对威胁的政策建议。①Annan kofi, “A More Secure World: Our Shared Responsibility,”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s High-Level Panel on Threats, Challenges and Chang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2005, www.un.org/secureworld/.最终报告的标题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指出跨国威胁是人类面临的严峻威胁,圈定了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核武器扩散等全球性挑战重点领域,这些观点至今仍然高度相关,新冠疫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2021年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了《我们的共同议程》,也再次表明了全球性危机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只要全球性问题持续出现,全球治理就是世界的责任。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要生活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就需要有效的全球治理,以保证自身国民和整个人类的安全和发展。全球性威胁是一种负面公共产品,超越了种族、国家、信仰、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水平和社会形态,对整个国际社会和人类构成了无差别的威胁。回顾一下这些年出现的重大威胁,无论是非典病毒、新冠病毒,还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概莫能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覆盖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体,当下的新冠疫情更是严重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命。这些威胁,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具体国家的威胁,而是针对全人类的威胁;世界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哪一个国家的敌人,而是全人类的公敌。
一个共同体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往往趋于合作,人类现在的确面对全球性威胁这个共同敌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当今世界还有能够将国际社会维系在一起、能够使大国进行合作的要素,就是共同应对像新冠疫情这种对整个人类构成的严峻威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治理是大国合作的希望所在。
三
全球治理是世界的合作平台。但是,这个合作平台是自动生成的吗?显然不是。全球性威胁关系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安全,合作应对挑战是当今世界的为数不多的高度共识。因此,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最有可能和最有希望的合作平台,也很可能是国际社会当下能够团结的唯一平台。但如果没有国际社会成员,尤其是国际社会中负有更大责任的大国共同努力,将其打造为合作平台的话,这一最有希望的合作平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简单回顾一下全球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过去几十年的效果并不理想。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全球化开始不久,国际社会就认识到全球性问题会伴随全球化而出现,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名为《天涯若比邻》的报告,明确提出全球治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①[瑞典] 英瓦尔·卡尔松、[圭] 什里达特·兰法尔主编:《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年。但是,近40年过去了,不夸张地说,2004年联合国高级别名人小组中所列举的全球性挑战,几乎没有一样得到有效的治理,更不用说彻底根除。无论是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还是恐怖主义、贫富差距,都在继续威胁着国际社会。全球治理赤字持续积累,致使一些反全球化的观点和行为不但相继出现,甚至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
新冠肺炎病毒的全球性大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全球治理失灵的最严重个案。在整个世界遭受百年未遇的公共安全威胁之际,也是在国际社会最需要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时候,国际合作却反常缺席。一旦国际合作缺席,全球治理只能是一句空话,灾难也就会肆虐世界。新冠肺炎病毒的个案再次告诫我们,如果没有各国之间的真正合作,尤其是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全球治理的舞台也只能上演公地的悲剧。
诚然,出现全球治理赤字飙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之间的不合作。人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在面对全球性威胁的时候,仅仅考虑一己私利,全球治理只能是无功而返。美国原本是全球化的一个主导国家,但在国际社会面临重大全球性威胁的时候,不惜退群毁约,包括退出与整个国际社会休戚相关的《巴黎协定》,放弃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治理合作。“只要美国主义,不要全球主义”,最终只能破坏合作治理。国家极端的个体理性势必导致国际社会集体的不理性,引发“理性悖论”。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在自我利益和人类利益之间的权衡,依然是一个以无政府性为重要特征的国际体系中十分艰难的选择。
因此,全球治理虽然是最有希望的合作平台,但要真正使之成为这样的平台,需要国际社会有意识的建设。我们必须把全球治理打造成为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有效合作平台,因为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并且也是通过努力最可能做到的事情。当今世界,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上面,讨论新两极、新冷战的文章著作汗牛充栋。但是,即便是在中美之间战略猜忌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依然在全球治理领域进行了重要的合作。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来看,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关键国家。2016年《巴黎协定》的达成,关键在于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也是两个最大排放国之间的合作;2021年4月,中美气候特使在上海签署《中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携手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2021年在英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期间,两国发表《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提出了具体的合作领域,再次表现了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治理行动。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之中,世界的发展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全球化继续发展,全球治理需求更为迫切,国际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基本保证。虽然全球治理是最有希望的合作平台,但这样一个平台绝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需要国际社会成员,尤其是承付重大责任的大国,同心构建、努力打造。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我们的共同议程》中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福祉——乃至人类自身的未来——有赖于团结一致,作为一个全球大家庭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为人民,为地球,为繁荣,为和平。”①联合国:《我们的共议程》,联合国官方网站,2021年9月,chrome-extension://ibllepbpahcoppk jjllbabhnigcbffpi/https://www.un.org/zh/content/common-agenda-report/assets/pdf/common_agenda_report_zh.pdf。
四
全球治理不仅为大国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为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当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大战略,抓住了重要的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正在经历强起来的重要发展阶段,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人类公地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寻求与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是中国继续发展和增强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可以说,全球化是中国富起来的重大机遇,全球治理是中国强起来的重大机遇。
当下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显像是现实主义视野中的权力博弈。由于美国将中国当作挑战美国秩序的崛起大国,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对中国的权势压力会持续下去。美国不再将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最主要的战略目标,而是重新将中国这样的崛起大国界定为直接的、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种身份政治框架中,中美权力博弈的竞争性明显加大,并且在较长时段内难以发现根本消解的有效方法。
进而,价值理念领域也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竞争态势。意识形态更多涉及信仰和信念,信仰和信念都是难以妥协、难以谈判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敏感度很高的国际关系因素。美国一些人将中美之间的斗争归结为价值理念之争,将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威胁,认为“自由世界与共产中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呼吁所谓的“自由世界”结成新的同盟,共同应对中国挑战。①Steven Lee Myers and Paul Mozur, “‘Caught in Ideological Spiral,’ U.S. and China Drift Toward Cold War,”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4, 2020;[美] 迈克·蓬佩奥:《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在尼克松图书馆的讲话》,佚名译,https://m.fx168.com/active/article/4041197.html。虽然中国反复强调不能将国家间关系意识形态化,但在可预期的未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难以调和。中国和美西方在这方面的斗争依然会对国家间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据此,在权力博弈和价值理念两个维度上,竞争会持续下去,有的时候会相当激烈。但是,如果说当今世界与冷战世界有一个明显不同的话,那就是虽然国家之间的安全威胁和价值差异依然存在,但是全球性挑战对世界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威胁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境之下,全球治理对于国际社会意义重大,对于中国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中国强起来的重要国际机遇。我们至少可以考虑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是全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国家。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联合国五常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多边组织和条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全球治理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没有中国,都难以实现治理的目标。只要国际社会希望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只要国际社会意识到全球治理的成功依赖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就是全球治理平台上一个最为关键的合作伙伴。联合国《我们的共同议程》所列举的六项议程中,从世界团结、重建信任、谋划未来,到以联合国为基石、建立更加包容性的多边体系,中国都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其二,全球治理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强起来,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强大的实力,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自己,这是过去几十年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时,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强起来的过程也一定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的。无论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哪一个领域,都会产生反哺中国自身实力的正面效应。以环境治理为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不仅为整个世界带来新的福祉,也会使中国内部经济和社会进程发生重要改变,有利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同时,全球治理为中国提升软实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坚持包容性多边主义,倡导世界公平与正义,承担自身负有的重要责任,通过像“一带一路”倡议这类重大项目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全球治理都是中国提升软硬实力的有效进路。
其三,全球治理是现阶段中美合作的首要平台。中美关系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强起来外部环境中一个关键条件。在中美关系跌入低谷、战略竞争和意识形态分歧都处于紧张的时期,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所起到的作用无异于中美两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保持稳定前行的底线保证。如果说经济合作是中国富起来阶段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那么,全球治理就可以被打造成为中国强起来阶段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上文讨论的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正如习近平主席最近在阐释中美应着力推动的四个优先事项中,第一个就是“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在这方面,“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①《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新华网,2021年11月16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1/16/c_1128069524.htm。
五
世界深度多元化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国际格局的多极态势、国家的多元利益诉求、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多维关系,也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常态。在大国竞争加剧、国家利益纷繁的世界政治进程中,全球治理成为包括大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最可能合作的一个平台。
就中国自身而言,如果说全球化为中国富起来提供了重要机遇的话,那么,全球治理则为中国强起来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全球化遭受重大挫折、全球治理明显疲软的时候,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是中国在强起来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选择。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是中国提升自身软硬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美两个世界性大国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最可期望的领域。
金灿荣
当今世界的大国间矛盾和全球治理的挑战均呈现上升趋势,大国博弈激化并陷入僵局,国际体系的对抗性可能达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较高烈度。大国对抗对全球治理形成了阻碍,导致主要国家在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议题上无法展开有效合作,这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大国关系近年来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美西方决策圈受到右翼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思潮影响,呈现出内向化的趋势,西方大国不愿承担国际责任。典型的例子包括美国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优先”外交和“退群”外交,英国“脱欧”等。与此同时,国内问题导致美西方决策圈的自信心下降,对中国等崛起国家的战略敌意加深,将大国竞争定义为美西方面临的主要挑战。一些强硬派呼吁推翻自尼克松以来的对华“接触”政策,甚至鼓吹“新冷战”。
大国博弈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自特朗普以来,中美关系矛盾面上升,从原有的“人权”、南海、台海等争端扩展到几乎所有领域的争端。美国一些鹰派人士认为中国从两国贸易中获益,鼓吹中美“脱钩”;美国意图联合盟国制定虚拟空间、通信技术等领域的标准,以限制中国发展;美西方激进反华政客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挑衅中国政治红线,极大威胁区域稳定。尽管拜登政府意图管控中美博弈烈度,主张中美在竞争中共存,但拜登缺乏对国内强硬派的掌控力,中美关系失控的风险较高。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矛盾面突出。多年来,美国为团结欧洲盟友,渲染俄国的安全和意识形态威胁,一些亲美反俄的中东欧国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美西方战略界存在“联俄制华”的声音,部分欧洲大国也倾向于与俄缓和关系,美西方与俄国的矛盾总体呈上升趋势,近期俄罗斯和北约“断交”就是实例。
而西方阵营内部呈现美国“一家独大”的态势,美国与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的国力差距其实在扩大,而欧、日则面临比较大的内部问题。欧、日缺乏对美国政治影响的抵抗力,也感觉到所谓“中国威胁”,同时也意图通过“价值观外交”强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因此,当拜登上台并推行“价值观外交”,欧、日采取了“亲美远中”的外交政策。国际格局隐约出现美欧日一方、中俄一方的长期竞争态势,尽管国际格局仍体现出多极化特点,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却隐约加剧了大国阵营分化。
大国博弈激化的同时,一些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比较突出的是印度。印度近年来致力于扩展区域影响力,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同盟。但相对于美国传统盟友,印度外交的自主性和政治投机性较强,是大国博弈中的关键因素。另外,随着大国进行战略调整,以土耳其、伊朗为代表的中等强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土耳其近年来通过军事行动和在美、俄间搞战略平衡,显著地扩大了区域影响力。以上国家的崛起也伴随着一批强人领袖崛起,这些强人对美西方主导的国际制度、价值观均造成一定挑战。
综上所述,现在的大国关系比冷战结束头二十年更加复杂,国际冲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国际格局演变的核心是大国博弈持续激化。
二
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当前全球治理遇到严重困难。全球治理需求上升,供给下降,出现治理赤字。
全球性新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新冠疫情长期化并危及公共安全,国际动荡下的难民安置问题持续存在,数字、空间、供应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新冠疫情中更加严峻。此外,国际社会也面临一些老问题,例如恐怖主义、核扩散、跨国犯罪和毒品泛滥等。随着时间推延,一些问题的严重性不断上升,例如全球变暖的速度空前加快,2021年全球碳排放出现报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参与治理的意愿总体不足。应该承认,原来全球治理的主力是西方国家,美、欧、日提供了大量公共产品,也承担了主要治理责任。目前美西方因国内问题而自顾不暇,提供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下降。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政客将全球治理视作负担,拒绝承担国际责任,甚至破坏国际组织运行。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内部要求更大话语权,美西方在国际组织的特权减少,而且面对要求组织改革的压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美西方政客认为国际治理“不公平”,在国际组织内部抱团,此外还试图通过小圈子会议制定新的国际规则。
全球治理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承担更大责任。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亚投行等国际合作组织。面对新冠疫情、反全球化思潮的挑战,中国成为亚太区域化和南南经济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中国的积极姿态迫使西方回应,例如美、欧、日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以对抗“一带一路”,“四国同盟”提出自己的疫苗分配方案以对抗中国疫苗援助等。中国客观上促使西方在全球治理领域维持一定投入,这对全球治理是好现象。但是,美西方“价值观外交”不可避免地扩大到全球治理领域,美国及其盟友将全球治理框架作为推卸治理责任、攻击中国的平台,例如借世卫组织传播阴谋论。此外,美西方的力量整合也阻碍了现有国际体系的公平化改革,美西方的小圈子规则可能长期阻碍发展中国家崛起,加剧国家间矛盾,破坏全球治理框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如何在新的大国关系状态下维持、促进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难题。如果大国能做出表率,例如中美在气候问题上发表联合声明,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能力会更强。但在大多数议题上,由于大国对话缺位,部分国家将治理议题意识形态化,全球治理面临难以化解的障碍,一些既有国际框架也将因此面临合法性挑战。
三
过去我国学术界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影响,认为随着全球化演进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加深,安全问题能够得到缓解。但从目前国际格局的演变来看,相互依赖对于安全问题的牵制作用十分有限。从中美等双边关系看来,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不但无法制止霸权国的单边霸凌,反而使得部分国家肆意挥舞经济、技术、金融大棒。只要大国间缺乏战略信任,感到安全威胁,国际合作马上被制约,全球治理也无从谈起;尽管一些美西方商业利益集团反对大国对抗,但一旦安全逻辑占据主导,这些集团在美西方政治决策中的作用有限。
在未来的学术和外交政策讨论中,我们应对“经济决定论”进行反思。例如,尽管中美贸易在新冠疫情期间逆势上扬,美国贸易官员也发出友善信号,我们却不宜高估经济相互依赖的作用。美国的“小院高墙”经济政策从长期来看将导致中美两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于未来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我们应保持底线思维。
倪 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2020年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世纪大疫情加速了变局的进程,百年大变局和世纪大疫情相互叠加,国际秩序深刻调整,世界形势剧烈动荡,呈现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业已放缓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受阻,严重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参与其中的复杂互动过程,它受到了经济规律和政治影响的复合作用,近年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总体趋于保守,经济全球化动力减弱,西方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泛滥。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持续发酵,本就在弱化的全球联系遭遇了因防疫需要而大大加强的物理隔离,各国更加强调供应链韧性,市场分割、投资受限、技术受阻成为新常态。疫情蔓延并反复异变,导致全球需求供给错配,持续时间长于预期。在积压需求强劲释放反弹的同时,供给滞后依然无法跟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加之全球供应链受阻,导致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对滞胀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警告,指出全球经济复苏已经失去动力,分化越来越大,同时通胀风险上升,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滞胀风险。这可能对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总之,在全球疫情得到普遍控制之前,全球化进程很难恢复到既有水平。
二是全球治理赤字高企,当今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回应各国诉求,无法整合国际资源,严重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新冠疫情加剧了南北差距,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的巨大差异导致南北之间出现了“疫苗鸿沟”。发达经济体超过60%的人口已经完成疫苗接种,一些人正在接种加强针,但是,低收入国家仍有约90%的人口没有接种疫苗。卫生危机和经济危机正演变成一场影响深远的发展危机。大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无法长期维持严格的防控措施,因为大量民众本身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的边缘。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制度能力薄弱,管理能力低下且财政资源缺乏,加之他们又无法持续获得国际上的支持,疫情带来的“创伤”将损害其长期发展前景,加剧不平等问题,使过去十余年的减贫成果毁于一旦。世界银行悲观预测,由于新冠大流行加上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如不采取快速、重大和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全球贫困率可能在7%左右,全球消除贫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而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美西方主导建立的,主要服务于西方的利益。在新兴力量的崛起和西方各国在疫情中遭遇重挫的情况下,西方各国更加抱团取暖,将各种机制视为维护其狭隘利益的工具。例如,在美西方政治保守化的背景下,国际事务中长期活跃的西方七国集团成为了其维持霸权、排斥和打压其他国家的工具。美西方越“团结”,全世界就越分裂,全球治理体系就越低效。
三是各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措施,造成了经济社会资源严重透支。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造成的主要是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但新冠疫情造成了数量巨大的人员患病及死亡损失。从2020年年初至今,美国已经经历了至少5轮疫情,累计确诊人数超过500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0万,此数字已超过了其自建国以来历次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而为控制疫情采取的各种措施,不仅造成经济社会资源的严重透支,也造成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巨大改变。可以预期,美国解决国内问题的压力与日俱增,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大幅下降。拜登政府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可能只是拉开了美国进一步战略收缩的序幕。
四是美全面打压中俄等战略竞争对手,要求盟友、伙伴及中间力量选边站队,严重冲击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原因,美国不断实行战略收缩,但是为了维持其霸权威望,也为了显示其战略决心,美国正进一步聚焦“重点威胁”,对中俄进行全面打压。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国继续全方位战略转移,推动北约东扩、提升美日印澳四国机制、美英澳三国成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不断向台海方向投入战略资源,专注于从海洋方向限制中国的影响,美国对盟友、伙伴乃至中间力量施压,这将对国际形势走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应当看到,中美关系与百年大变局的联系紧密,很大程度上,中美关系是牵动百年大变局走向的核心因素之一。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在基本定位上,美国视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所谓“修正主义国家”,判定自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的以接触为主的对华政策“失败了”。在经贸领域,美国对华发起了史上空前规模的贸易战,进行科技封锁,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酝酿“中美金融战”,力推中美经济脱钩,搞所谓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断触碰中国的底线。支持岛内“台独”势力,推动美台关系官方化,对台军售常态化、维护台湾所谓“外交空间”。在南海问题上,加大军事、外交、政治和战略部署,强化“自由航行行动”,使得南海问题不断“军事化”“国际化”和“显性化”。在政治上,美国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政策,试图将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割裂开来,直接威胁中国的政治安全;利用涉港、涉疆、涉藏问题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大肆污蔑、炒作所谓中国对美国的“政治渗透”,阻止两国正常的人文交流,并在疫情上“甩锅”中国。在地缘战略上,以“印太战略”为抓手,强化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合作并联合其他国家,试图平衡中国海上力量的快速增长,阻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在组织上,美国推出了所谓“全政府全社会”的概念,试图要改变过去曾经出现的“政出多头”的乱象,统一步调,动员所有资源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尤其强调使用国家力量中的所有工具,包括外交、经济、情报、法律和军事因素,重构对华战略竞争组织方式,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的肆意操弄下,中美关系呈现断崖式下跌,面临自1972年以来最严峻的局面。
经历了2020年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争议不断的大选,美国政府实现政党轮替,民主党人拜登取代共和党人特朗普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作为典型的建制派政客,拜登在一些对华政策的方式方法与反建制的特朗普相比有所区别,强调用传统的外交手段处理国家间争端。拜登上台以来,其行事方式没有特朗普政府那么狂野,两国政府间正常的交往正在逐步恢复,人文交流也出现解封的迹象,不排斥在一些重要全球性挑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但是,通过其上台近一年的表现来看,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基调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是连续性大于变化。
一是对华认知更具严峻性。此前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定位是“首要战略竞争对手”,拜登本人强调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竞争对手”,宣扬与中国展开“极端竞争”,并鼓动其欧洲盟友与美国一道对华进行“长期性、战略性竞争”。拜登政府高级官员频频使用“威胁”这一表述界定中国。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强调,中国是美军面临的“步调威胁”,意即中国的军力发展步调影响到美国为保持自己优势而必须采取的军力发展步调。2020年4月初,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2021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将中国寻求获得“全球性力量”列为美国面临的头号威胁。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诬称,中国对美国的创新、经济安全和民主理念构成最为严重的威胁。
二是对外政策布局更加聚焦中国。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的原则是利益导向,不对其伙伴和中国做明显区分,对包括中国、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展开贸易战。而拜登政府公布《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称“中国是唯一可能将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相结合,以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提出持续挑战的竞争对手”,因此更加聚焦中国。拜登政府上台后,试图重建被特朗普破坏了的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基于其主导的国际机构、军事联盟、经济合作及人文交流机制,美国在不同领域同时发力,营造出一种“美国回来了”的表象。美国强化与盟友合作,而盟友也心领神会予以回应。但是,不同于以往换届后的政治作秀,美国此次调整有明确的指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针对中国。与此同时,为了重点应对战略竞争对手,拜登政府冒着巨大争议和威望损伤的风险从耗费了巨量资源的阿富汗撤出。
由此同时,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有一些新的突出特点。
一是更加重视科技竞争。中美人口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赶超,为此,拜登政府更多地将对华战略竞争聚焦于科技领域,试图以技术迭代的质量优势抵消中国的数量优势,延缓中国的赶超节奏,提前布局减弱中国经济总量赶超后的实际影响。2021年6月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所谓“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该法案融合了美国所有涉华事务,是针对特定国家的一揽子法案,其中关键的内容就是在延续特朗普政府技术脱钩断供的同时,着力通过扩大财力投入打造美国在关键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优势。
二是更加强调意识形态手段。在美国国内政治乱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倾向于以“由内而外”的方式看待中国问题,更加重视中国给美国带来的意识形态“威胁”,在处理中美关系方面加大渲染所谓“民主对抗专制”(democracy vs autocracy)的论调。拜登称,中国认为“美国民主赢不了21世纪”,美国现在要做的,就是证明民主是有效的,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此,美国大搞对华意识形态施压,显著提升人权和民主价值观议题在对华政策中的重要性,在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抹黑,举办所谓“民主峰会”,“外交抵制”冬奥会,企图通过强化所谓自由民主的“道义权威”赢得对华竞争优势。此外,拜登政府还大肆炒作“技术威权主义”,将意识形态因素进一步嵌入经济、技术、安全等领域的对华竞争。
三是对华战略竞争更具体系化特征。首先是更加重视以立法规范助推对华竞争。拜登政府全面继承前任的对华竞争战略框架,但相对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更加注重以立法展开对华战略竞争。拜登就任后不久,行政当局与国会密切配合,试图以一部全面的、系统的法案统领对华战略竞争,使对华战略竞争各领域的政策有法可依,促进对华政策法制化、制度化。其次,拜登政府上台后更加重视盟友体系的“倍增器”作用。美国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推进“印太战略”中的支柱作用,推动北约、欧盟加大对印太事务的介入,组建AUKUS,推动所谓“价值观同盟”,搞所谓“T12”防止核心技术从“第三方”转移至中国,以所谓“重返更好世界倡议”(B3W)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等。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连续大于变化的基本现实再次表明,中美关系走入了一个战略竞争的新时代。竞争在利益目标上具有重大性,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国霸权的护持,而且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关系的根本转变和整个世界力量体系的重构;竞争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它可能将伴随百年变局与百年复兴的全过程;竞争在范围上具有全面性,涉及经济、技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竞争在影响上具有全局性,其结局将决定百年变局的最终走势。如果特朗普对华政策是疾风骤雨式的,这可能仅是中美战略竞争中的“风暴序曲”。从拜登政府的这些做法看,感觉是“序曲”后的“正剧”上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美将处于矛盾多发的战略相持阶段,两国力量对比的“错肩期”可能才是两国关系最危险的时刻。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冯仲平
近年来,中国与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主的欧洲的互动非常频繁,凸显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欧洲因应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其对外关系,欧洲对华认知和政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将从欧洲对华政策的变化入手,解析中欧关系未来发展走向。
欧洲近年来对华政策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具有普遍性,不仅包括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也包括非欧盟国家,如“脱欧”后的英国等。
欧洲对华政策最明显的变化是,中国在欧洲的热度与日俱增。长期以来,美国和俄罗斯是欧洲国家最为关注的两个国家。美国是欧洲多数国家至关重要的军事盟友、政治同盟和经济伙伴,俄罗斯则是欧洲国家最大的邻国,同时也被视为现实或潜在的主要对手。欧洲外交主要是围绕美国和俄罗斯展开的。对美和对俄关系消耗掉了欧洲外交的主要精力。北约1949年成立时,首任秘书长伊斯梅将北约的使命概括为“赶走俄国人,留下美国人,管住德国人”。①北约官方网站,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declassified_137930.htm。这其实也是二战后欧洲外交的经典写照。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在保持原有外交重点的同时,提升了对中东欧、地中海等周边地区的关注度。但近年来受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在欧洲的热度已经赶上了美国和俄罗斯。中国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2020年中欧贸易额达到6495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同时,欧洲各国普遍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不可或缺。此外,中国在欧洲投资日渐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而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也促使欧洲国家转向所谓“印太”和中国。
欧洲对华政策发生的另外一大变化是,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大,对华的“三重定位”已被欧洲国家广泛接受。所谓“三重定位”是指,在不同的领域,欧洲认为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国是伙伴,在技术和经济领域是竞争者,在制度、治理模式方面是对手。将中国定位为所谓“制度性对手”最初是由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于2019年年初提出来的,这一提法很快就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认同。在同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表的题为《欧盟—中国:战略展望》的对华政策报告中,关于中国的多重定位正式出炉。②European Commission, 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 March 2019,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info/files/communication-eu-china-a-strategic-outlook.pdf.而年底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又对这一新定位采取了照单全收的态度。2020年10月举行的欧盟特别峰会支持2019年3月欧委会文件提出的对华政策方针,并要求加以具体落实。①冯仲平:《欧盟讨论对华政策释放出何种信号?》,《中美聚焦》2020年10月29日,http://cn.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201028/42077.html。2021年9月欧盟各国外长在欧盟轮值主席国斯洛文尼亚首都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国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这是自2021年3月欧盟与中国进行相互制裁与反制裁以来欧盟召开的首次关于中国的高层会议。此次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是,欧盟国家在对中国的三重定位问题上达成进一步共识。②《欧盟讨论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环球时报》2021年9月4日,第001版。2021年9月,德国大选后成立的新联合政府引人注目地接受了欧盟关于中国的定位。由德国社民党、绿党、自民党公布的联合执政协议称,“希望且必须在伙伴、竞争者及制度对手的维度下建构对中国关系”。③《12次提及中国!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引关注,德媒:他们想比以前“显得更自信”》,光明网,2021年11月26日,https://m.gmw.cn/baijia/2021-11/26/1302694962.html。
欧洲对华政策之变还表现在,为了积极应对中国,欧洲各国力推政策统一化。近年来,欧盟机构、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大国越来越强调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有必要步调一致。欧洲议会在其于2021年9月表决通过的《新欧中战略报告》中称,中国是欧盟的合作和谈判伙伴,但在其他方面正日益成为欧盟的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呼吁欧盟制定更加自信、全面、一致的对华战略,塑造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对华关系。④《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就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答记者问》,2021年9月16日,http://www.chinamission.be/stxw/202109/t20210916_10004965.htm。德国来自绿党的新外长贝尔伯克在上任前夕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应多利用欧盟共同市场这根杠杆来与中国打交道。她强调,这样做的前提是德国身为欧盟最大国,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采取只顾自己的中国政策,而是所有27个成员国同心协力,追求一致的中国政策。⑤《德国准外长扬言将“对华强硬”》,环球网,2021年12月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pcv9HbNmE。
在推动欧洲各国形成合力的同时,欧洲还寻求与美国协调立场。特朗普时期美国推行自身优先导致欧美关系疏远,双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合作有限。2021年拜登上台后,欧美关系迅速走近。事实上拜登大选刚获胜,欧盟就迫不及待地发表了《应对全球变局的欧美新议程》的政策报告。该报告称,“作为公开的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欧盟和美国就中国日益增大的国际自信所带来的战略挑战具有共识,尽管彼此在如何应对上意见并不总是一致。”①European Commission,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ng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European Council and the Council, a New EU-US Agenda for Global Change, Brussels, 2.12.2020 Join(2020) 22 final,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joint-communication-eu-us-agenda_en.pdf.拜登上台后,欧美一方面加强了涉华高级别对话机制,另一方面根据欧盟的建议创建了旨在针对中国的所谓“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
总体上来说,中欧关系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其重要性将更为突出,但同时复杂性也愈加明显。中欧均面临适应变化和探索关系新范式的挑战。
针对欧洲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于2021年12月30日指出,“欧洲在对华政策上似乎存在某种‘认知分裂’” 。在其看来,欧洲一方面同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一方面又把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这样的逻辑不仅对中欧关系造成了干扰,其实也给欧洲自己带来了困惑。②《王毅:希望欧洲早日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中国新闻网,2021年12月30日,https://news.sina.com.cn/c/2021-12-31/doc-ikyamrmz2186169.shtml。在此前与马耳他外长巴尔托洛举行会谈时,王毅更明确指出,“欧盟对华‘三重定位’相互矛盾,相互抵销”。③《王毅同马耳他外长巴尔托洛举行会谈》,外交部网站,2021年7月23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894671.shtml。而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欧关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坚持对彼此的正确认知。④《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在〈南华早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正确认知 深化中欧合作〉》,2020/09/12,https://www.fmprc.gov.cn/ce/cebe/chn/stxw/t1814487.htm。在2021年11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他进一步敦促欧洲国家反思其对华三重定位“给中欧关系带来了什么?给欧洲自身利益带来了什么?又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⑤《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2021年12月3日,http://www.chinamission.be/stxw/202111/t20211115_10448425.htm。
显然,欧盟对华政策的复杂性,将构成未来中欧关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欧盟对华政策中合作性、竞争性以及对抗性究竟孰重孰轻、孰先孰后,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研究界都很难说得清楚。从欧盟官方的表述来看,通常先讲伙伴,然后是竞争者,之后是制度性对手,但有时也把竞争放在前面。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1年9月15日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称,“中国是一个竞争者,甚至是对手,但同时也是战胜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同14亿消费者进行贸易往来的伙伴”。①“2021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by President von der Leyen,” September 15, 2021,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SPEECH_21_4701.但有一点比较明显,即竞争性在中欧关系中将日益突出。德国时任外长马斯在2021年7月参加讨论所谓欧版“一带一路”后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看到中国利用经济和金融手段在世界各地提高政治影响力。对此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提供其他选择”。②《欧盟启动“全球联通欧洲”战略,欧洲外交官:这份文件中“写满了中国”》,环球网,2021年7月1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uxQWLORJM。一位参与起草该战略文件的欧盟外交官称,这份文件并未明确提及中国,但当中“写满了中国”。③《欧盟启动“全球联通欧洲”战略,欧洲外交官:这份文件中“写满了中国”》,环球网,2021年7月13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3uxQWLORJM。
总之,中国在欧洲眼里复杂化了,以往性质较为单一、发展较为平稳的中欧关系明显进入了新的调适期。同时,由于欧洲在对华新认知中强调与中国进行竞争和对抗,中欧关系的调适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碰撞期。以中欧相互制裁为例,2021年3月22日,欧盟宣布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对中国实施制裁。这是欧盟30年来首次对中国实行制裁,对此中国进行了有力反击。欧盟对华制裁涉及4人和1个实体,中方对欧制裁包括欧方10人和4个实体。④《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人民日报》2021年3月24日,第17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未来波折和起伏难以避免,但中欧关系还将保持强大的韧性。近年来,欧洲各国受到人口负增长、去工业化、高福利导致的竞争力低下等影响,在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不利位置。欧洲的一切焦虑都源于其相比过去的优势在减少。因此,欧盟在2020年公布的未来五年工作计划中,将推动欧盟经济社会向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而同年欧盟确立的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的重点也在于推动欧洲双转型,旨在不仅帮助欧洲走出疫情下的经济衰退,更重要的是提升欧洲的国际竞争力。欧洲的双转型与中国大力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中欧开展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双碳排放”目标已纳入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中欧正式宣布将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以打造中欧绿色伙伴、中欧数字合作伙伴。①《中欧决定打造中欧绿色伙伴、中欧数字合作伙伴》,人民网,2020年9月14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15492101893713&wfr=spider&for=pc。很显然,中欧围绕能源和数字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展开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与美国协调和合作并不意味着欧洲一边倒向美国。由于欧美利益并不划等号,更有可能的是欧美在对华政策上有合有分,随时随事而定。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所长沃尔克·佩茨认为,面对中美竞争,欧洲国家既不愿意二选一,同时也难采取等距离政策,因此欧洲正在加大努力定义自身既包括地缘经济也包括地缘政治的利益和优先事项。②Volker Perthes, “Dimensions of Rivalry: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 Vol.3, 2021, pp.56-57.
孙壮志
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又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面对复杂的外部挑战开展全球以及地区合作,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意义重大。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除继续深化双边务实合作以外,还要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合作的水平,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扩大“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
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叠加,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的走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次重大考验,疫情的迅速蔓延造成全球经济停滞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损失,持续时间长、波及领域广,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对全球化、区域化进程造成极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全球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中国和俄罗斯倡导和践行新型的国际合作理念,为世界的发展和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中俄代表了非西方的新兴力量
今天的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依然难以消除,美国为了维护单级霸权,逆潮流而动,鼓吹大国竞争对抗,奉行干涉主义、保护主义、零和博弈,甚至演变为一种欺负弱小、践踏国际法准则的霸凌行径。在2021年12月中俄两国元首举行视频会晤时,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双方要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在全球治理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就抗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披着“多边主义”和“规则”外衣的霸权行径和冷战思维。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全球及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开始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俄罗斯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积极倡导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原则、新理念。中国领导人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长期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俄罗斯领导人也积极主张多极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持自身的大国地位与影响,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二)强调尊重联合国权威和国际法准则
2001年7月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强调,将努力增强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权威性和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在处理国际事务,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领域的中心作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https://baike.so.com/doc/6705007-6918983.html。②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2020年9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9/22/c_1126527652.htm。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大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②
中俄两国领导人对很多国际问题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看法,多次强调要维护和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时发挥联合国的领导作用,反对少数大国主宰世界的命运。俄罗斯总统普京2019年12月19日在年度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俄中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还是保障国际稳定、维护国际法的重要力量。双方将全方位加强战略关系,造福两国人民。他说,只有世界所有国家遵循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携手合作,才能保证人类和子孙后代拥有和谐的生活。①Путин опроверг планы по созданию военного союза с Китаем, 19 декабря 2019(《普京驳斥与中国建立军事联盟的所谓计划》,2019年12月19日), https://iz.ru/956205/2019-12-19/putin-oproverg-plany-posozdaniiu-voennogo-soiuza-s-kitaem。
(三)倡导不对抗的新型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都把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作为发展目标。两国之间不仅开创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双方的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方,而且特别强调愿意与其他大国同样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又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基调,而合作共赢就是其中的核心理念。②刘建飞:《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哪里》,《学习时报》2018年4月1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416/c40531-29927502.html。中国领导人还多次提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的倡议。
普京总统2016年12月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一方面强调国内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申了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发展愿景。普京表示,俄罗斯并不想对抗,不想四处树敌,“我们需要朋友”,“我们已经准备好参与应对全球的问题”。他强调,俄罗斯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树立了一种国际秩序的典范,即要和谐地考虑所有国家的利益。③Послание Путина парламенту. Онлайн-трансляция,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обозначил приоритет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властей, отметил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и назвал пути их решения, 1 декабря 2016(《普京提交给议会的国情咨文,线上传送,俄罗斯总统介绍政权工作的优先方向,阐明基本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2016年12月1日),https://iz.ru/news/648748。俄罗斯领导人认为,世界正处在大变局的前夜,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在酝酿,在国际关系方面应该构建各方都能遵守的规则。
在国际格局急剧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大的背景下,中、俄两国作为重要力量,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地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携手应对重大全球性危机
中俄两个大国面对全球危机的冲击能够开展紧密合作。如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双方开展能源、贸易、投资、财政等重点领域合作,共同维护经济安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俄不仅在抗疫物资方面互通有无,还在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进行合作。美国少数政客试图把疫情责任“甩锅”他国,两国又在国际舞台上予以坚决反击,反对将疫情用作诋毁竞争对手的政治武器。
2020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多次通电话,探讨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合作,反对把疫情政治化、标签化。两国元首就更好开展疫情防控合作交流协调,探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新合作方式,推动双边合作不断发展。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相信经过疫情考验,中俄战略协作将更加坚韧强大,两国人民友谊必将历久弥坚。普京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俄中两国始终团结合作,相互支持,体现了俄中关系的战略性和高水平。①《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中俄战略协作将更加坚韧强大》,新华社,2020年4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16/c_1125867026.htm。
(二)强调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另一方面局部流血冲突时有发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国际安全形势持续复杂化。2016年11月普京在索契主持一次会议时说,试图改变、破坏二战后形成的战略力量平衡极其危险。俄将继续作出一切必要努力保证战略力量平衡,有效消除俄面临的任何军事安全威胁,包括建立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实施“全球打击”构想以及发动信息战带来的威胁。②《普京说俄将努力保持全球战略力量平衡》,新华网,2016年11月18日,http://news.10jqka.com.cn/20161118/c595092370.shtml。
中、俄两国充分认识到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和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6月和2019年6月两次发表联合声明,强调鉴于国际安全环境更趋复杂,面临严峻挑战,双方决心深化战略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坚定维护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双方强调维持良好大国关系对解决全球战略性问题的重要性,大国对国际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应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彼此关切,增进互信水平,避免战略误解和误判。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全文)》,2019年6月6日,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6/content_5397869.htm。
(三)共同防止出现新的军备竞赛
近些年来,美国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考虑,肆意退出国际条约,破坏或改变现行军控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体系,不断强化军事实力,甚至针对中、俄拼凑新的军事同盟,这种行为恶化了全球和地区的安全形势。2019年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和《武器贸易条约》,还阻挠《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2020年美国军费高达778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开支近40%,相当于排在美国之后的15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
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和多边框架内反复强调,希望能够签署新的军控条约,防止出现新的军备竞赛。两国在2021年6月发表的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强调,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一些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粗暴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动辄实施单边制裁,动摇包括军控领域在内的国际关系体系法律基础,带来种种消极影响。中俄重申恪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将继续协力维持并强化条约,以维护国际和平安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全文)》,新华社,2021年6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6/28/content_5621323.htm。
当今的世界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其中包括多边主义和以其为基础的多边体制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领域,也体现在文化、科技等领域,还体现在其面临很多共同的发展和安全课题。而倡导多边主义原则和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有助于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的挑战,包括这次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
(一)强调现有多边体系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少数国家的恣意妄为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失衡,人类历史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现有的多边机制和平台需要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中国领导人提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被正式写入联合国文件,推动区域融合,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俄罗斯也积极推动多边外交,致力于后苏联空间的一体化,重构经济、安全合作体系。两国在主导多边合作时,都强调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奉行开放、透明的原则,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对话。
疫情背景下,多边主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大国博弈的升级也导致地缘政治对抗的“集团化”,特别是美国拜登政府积极组建反俄、反华联盟,激化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甚至冲突,在两国周边频繁制造事端。这种“体系性”的对抗,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地区合作进程受阻,不利于疫情压力下各国经济的恢复,将把人类社会引入难以摆脱的安全困境。中俄努力维护现有的多边体系,认为不仅符合两国各自的战略利益,而且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赢得公平的发展环境。
(二)在多边组织和机制内密切协作
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G20、金砖机制等多边框架内开展密切合作。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其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扩员后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以“上海精神”为指导,积极打造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和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金砖机制根据俄罗斯的倡议,2009年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领导人会晤,并且经常与上合组织峰会“套开”,体现了中俄在多边框架内的互动和协调。中俄还同为亚太经合组织、亚信会议等对话机制的成员,在推动地区经济和安全对话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
为避免出现竞争或者“对冲”,双方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重大倡议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在中国领导人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2015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声明。2016年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中俄两国又在“一带一路”和“大欧亚伙伴关系”两大倡议框架下寻求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认为两者并行不悖,可以进行良性互动。
(三)推动完善全球和地区治理体系
中俄都强调不能用西方的价值体系替代全人类的价值体系,国际规则不能由少数西方国家来制定。2021年6月G7峰会虽然也提出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贸易体系,实际上却处处针对中、俄,试图设置更高的规则门槛保护发达国家的狭隘利益。美国更是在12月举行了所谓的“民主峰会”,试图在国际上孤立中、俄,由单纯的经济制裁转向施加政治、军事的多重压力,遏制中、俄的发展和崛起。全球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框架,包括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规则体系和制度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平台。
全球治理的客体是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全球和地区的气候、生态、贫困、恐怖主义以及跨国犯罪等,对此中、俄两国是有高度共识的。①Путин назвал концепцию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дорожной картой МИДа, 18 ноября 2021(《普京用外交部路线图称称谓对外政策构想》,2021年11月18日),https://iz.ru/1251853/2021-11-18/putin-nazval-kontceptciiuvneshnei-politiki-dorozhnoi-kartoi-mida。如果刻意制造意识形态“鸿沟”,会损害各国团结应对全球挑战的进程。在完善全球治理问题上,中俄都认为应当通过加强国际协调来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威胁;应当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国际政治现实;应当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由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
中俄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开展合作,首先是促进不同国际关系主体之间实现对话与合作,避免产生正面冲突;其次是中、俄两国以及其他国家都认识到在重大危机和挑战面前,各国应积极谋求实现共同利益;再次是国际事务不能少数国家说了算,出现矛盾要通过对话和政治方式寻求解决。对于中俄来说,要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协调彼此的目标与偏好。在具体实践中双、多边结合,携手开展双方利益关切更为集中的地区治理,同时关注解决全球问题,推动国际关系实践的正常发展。
中俄两国在完善和改革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开展合作,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保证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都能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能够相互尊重,发挥相同的作用;反对个别大国奉行的零和博弈的霸权主义,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对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影响;努力完善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制,提高其权威性;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方面的特殊作用,以联合国的组织和原则为核心解决地区冲突问题;将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相结合,打造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在欧亚大陆开展广泛合作,在一些重大的地区问题上率先达成共识;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增强其协调、管理、处置、应对现实危机的能力,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吴志成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激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跌宕蔓延,中国发展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与世界关系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智慧,坚持在大潮流大格局大历史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前进方向,在复杂博弈的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服务中华民族复兴,在风云激荡的全球变局中敢于开创新局、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加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世界百年大变局向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演变。
一是积极应对百年大变局的动荡变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进入深度调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各种制度模式、发展道路和国际思潮的交流交锋前所未有,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更加突出。国际关系发展历史表明,世界大变局往往意味着大国力量加速分化组合,大国博弈加剧导致国际关系动荡不稳,地区秩序变乱不定,全球化进程曲折起伏,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遭遇强大阻力。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与此相应,近代以来一直由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把持国际秩序的历史正在发生改变,世界权力开始从少数几个西方大国轮流“倒手”向非西方世界扩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加速演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面对这种历史发展大势,美国和西方少数守成大国并不甘心接受,甚至蜕变为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麻烦制造者”和国际秩序变革的破坏者,当今许多行之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也因此陷入运行困境。中国作为百年大变局最大的积极变量,对国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世界和平稳定负有重要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国际公平正义一边,倡导和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把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动力做强、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为全球发展注入巨大正能量和充分稳定性,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展现全球负责任大国的格局与担当。
二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依赖外来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真正的强大和振兴,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征战和掠夺他国赢得真正持久的未来。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珍爱和平的人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帝国列强瓜分蹂躏的深重苦难中,深知和平稳定来之不易,更是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领导力量。因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的坚强基石和根本方针,凝聚着我党百年外交理论思考和奋斗实践经验的结晶,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外交的整体历程和各个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办、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决不允许外来任何力量、任何形式的干涉,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和威胁。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外交更加强调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制定自己的外交策略。中国主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反对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干涉别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展示负责任的和平发展大国形象。
三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虽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国际相互依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行为体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但是在民族国家时代,国家从来都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国家利益成为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评判一国外交政策与行动的重要标准。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始终保证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底线。中国历来不依附他国、也从不掠夺别国,同时也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国家和民族,决不会接受任何外来胁迫和讹诈,绝不允许任何外国欺负、压迫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略过别国一寸土地,始终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更加强调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发展的目的是维护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与安全,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国家都不得挑战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道路和制度,不得阻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得侵犯中国历尽千辛万苦赢得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特别是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涉边等主权问题上更加展现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敢于碰硬、坚决斗争,坚决反击各种侵权霸凌行径,毫不动摇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展现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自强,彰显中华民族的志气、底气、骨气。中国外交以坚定立场和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示,任何国家都不要幻想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四是贯彻人民中心理念和外交为民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做出决定决断的最重要依据,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在一切工作中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外交本质上是人民外交,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外交的价值底色。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外交才能不断获得前进动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频繁,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快速增长,涉及中国公民、法人利益和安全的事件迅速增加,保护海外公民、法人安全和合法权益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面对不断扩大的海外利益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新时代中国外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人民中心理念和外交为民宗旨,进一步完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切实保障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不断拓展中国海外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协调、预警、应急、服务和磋商机制,保证广大海外同胞人身财产安全,让他们随时感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随地享有中国人民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受益的大国外交。
五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大国关系。国家之间如何相处,特别是大国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要为消减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展现更多责任担当。要通过全面深化拓展对外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与不同类型国家关系全面发展,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断丰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着力运筹同主要大国关系,深入发展中俄肩并肩、背靠背战略合作和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按照中美两国元首共识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积极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稳定基础和战略保障。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努力把握中印关系的正确方向,深化同东盟等地区组织的合作,为我国和亚太地区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维护拓展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巩固壮大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通过加强国际危机管控,扩大大国利益交汇点,增加双边多边关系的确定性,为全球秩序稳定注入信心和稳定性。尤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是维护世界稳定和全球秩序的压舱石,两者良性竞合将深刻塑造未来世界面貌,两国对抗冲突将是世界和平发展的灾难。中美应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担负全球大国责任,有效管理危机,共同探寻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和平共处之道,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六是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面对全球治理遭受的冲击和挫折,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时代大势,中国坚持顺应人类历史进步潮流,积极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引领塑造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向。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支持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应有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深入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反恐、极地、网络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参与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认真履行相关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更大贡献。坚持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地位,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建设性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经济治理合作。坚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诚意,支持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改革完善。全面阐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更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制度性权力和全球影响力。
七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表明,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全球层面团结合作解决,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是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这一理念首倡于中国但属于世界,立足世界现实,面向人类未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复合共同体。它基于命运共同体本源,超越地理范围、问题领域与政治制度,将情感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融为一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紧扣人类主体,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激发共同情感,凝聚理念共识,设定共同目标,融汇共同利益,担当共同责任,实施共同行动,进一步聚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从国家层面、地区范围和全球领域推进走深走实走细,共同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福祉,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前最为紧迫的是,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携手战胜疫情,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