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乐芳
(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秩序提供道义解释,为社会成员培养情感基础。但是,“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在研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境遇基础上努力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道路,是我们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和厘定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前提。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不仅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映,而且也是价值立场和利益主张的反映。在现实功能上,意识形态通过系统性学理性的论证为政治统治辩护,通过道德熏陶和法律规范约束社会行为,通过教育教养和文化传播激励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经常为否定者所诟病,其实价值中立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否定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本身就是对某一种意识形态的肯定。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见仁见智,大致有三种思路,即狭义型、复合型、评价型。所谓狭义型,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解为马克思意识形态,两者不加辨别、简单等同。所谓复合型,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视为一个复合性概念,需要在不同语境、不同维度当中把握它的内在张力。所谓评价型,又有肯定说、否定说、中性说之分。肯定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概念;与此相反,否定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可批判的贬义性概念;中性说则主张要以社会系统为背景,以运行过程为参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客观描述。
诠释的多样性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理论视野,但在具体实践中,极其容易将人们带入相对主义的窠臼:或将意识形态混同于整个思想上层建筑;或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混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或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简单理解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上述理解虽然能够在某个角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属性,但是却难以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质及其演变逻辑,从而局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空间。就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且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其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实践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从解释世界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认识世界的价值;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意识形态话语权指的是发生于意识形态领域之内的一种能够左右‘他者’话语的权力”(3)贾英健:《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学刊》2017年第6期。。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经验的相对滞后性加之“文革”期间过分张扬意识形态的功能与属性的历史包袱,伴以社会转型的利益博弈、苏东剧变的政治阴影以及变动不居的国际风云,生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境遇及其逻辑在场,亦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滋生蔓延甚至大行其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内容与特点,它的演进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然而,有的学者过分夸大不同经典作家的思想差异,甚至主观制造了不同经典作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种主观制造的对立往往是形而上学的,它们孤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语境,割裂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其实质是混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与立场,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的人以“无用论”“过时论”为由抨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缺失学术性,通过支离破碎的文本解读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混淆或者替换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例如,理论的抽象性与实践的丰富性之间的疏离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列宁曾说,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抽象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系统,虽然本质上是对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概括与总结,但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与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丰富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人们流连于具体而微的事物、宽窄有度的领域、相对有限的时空,甚至陷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琐事,因此,这与抽象理论体系之间就会形成巨大的张力,从而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效性的降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利好极度彰显,科学技术的意义日渐直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超越自身的工具属性,叠加彼此的意识形态属性,给那些故意混淆不同意识形态区别的人提供了现实的借口。生产力的层次性、所有制的多样性衍生了利益博弈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异质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互有损益,不同利益诉求相互牵制,为各种消极、错误思潮提供了温床与机遇,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混乱与干扰,从而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现象。
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思想的丰富、多元与开放是时代进步、社会宽容与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凝聚、引导与塑造对于社会共同体的有序发展提供基础性价值。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觊觎从未停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懈怠,它们以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为背景,以经济技术、文化理念为手段传播与贩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主动性与被动性、虚拟性与实体性、开放性与封闭性、自由性与桎梏性等等诸如此类的对立与冲突,网络世界存在的各种消极思想就可能侵蚀甚至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既包括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也包括矛盾存在状态的普遍性。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涉水攻坚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形成与产生是必然现象,自然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关切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却给了境内外敌对势力以插手和干预的机会与借口,它们以提供理论工具、技术方案和舆论支持的方式刺激民愤,在瓦解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与社会理想的同时,借机攻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新闻出版制度和司法制度,实质上它们最终的企图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曾经是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本来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却披着文化的外衣,借着发展经济的幌子,大肆修建各种寺庙、道观、教堂等,贩卖封建迷信,甚至组织儿童参与不健康的宗教活动。文化的商业化乱象说明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方面还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也可以说由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疏于管理,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之间的紧张,是意识形态领域对立与斗争的重要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是建立在经济、文化与信息领域的霸权之上的,而我国当下的意识形态领域则整体处于弱势,甚至存在失声失语的现象。类型不同、属性各异的西方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沉渣泛起者有之,标新立异者有之,新瓶旧酒者亦有之,它们采取折中的手段、混搭的手法制造一些亦正亦邪的形象、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模棱两可的理论,挤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在导致意识形态认同分散化、碎片化、祛魅化的同时,极大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凝聚力。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以告别革命、躲避崇高、重写历史、消解正统的名义,侵蚀与腐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否定其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与超越精神;有些人以历史揭秘的方式混淆视听,满足人们偷窥的欲望,达到歪曲、污蔑、攻击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目的;“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7页。;有些人借概念推演之名,行偷梁换柱之实,企图以自由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虚拟世界,网络信息的匿名化在某种程度上释放了人的欲望,同时无形中也助长了人的劣根性。其中网络信息的娱乐性稀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严肃性,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真实性,网络信息的模糊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准确性。莫衷一是的思想倾向和不知所云的心灵鸡汤干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腐蚀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也从另一方面反衬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话语是话语权的载体和依托,充溢着特定的价值立场、观念向度及其理论倾向,进而超越了世俗生活意义上的语言范畴。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呈现,不得不借助话语的传递由能指、所指进而抵达意指,经由传播客体的认同和内化进而以思想指南的方式再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与提升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我们的理论自觉与实践作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赖于党与国家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灌输与教育让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政治认同,才能被人民群众掌握并最终汇聚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当执政党丧失意识形态领导权时,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这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领导权、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产物,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党和政府在全党和全国范围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潮,《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发行,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也快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邓小平将解放思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并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为中国社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遵循。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形成和确立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逻辑、中国历史必然选择的历史逻辑、意识形态当代境遇的现实逻辑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性要求,是苏东剧变历史反思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极端私有化与自由化倾向自经济层面渗透到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导致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货币拜物教思想的泛滥与蔓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形成威胁与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因为没有货币就没有商品流通,也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但是货币流通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利润、利益的最大化。货币的魔力以及人们对货币自身增殖的无限追求必然会导致货币拜物教现象,即拜金主义。现实社会中,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严重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9页。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预防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符合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能否获得群众的理解、认同与支持,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与美好生活需要,能否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能否让人民群众真正有获得感。人民群众既是意识形态价值指向的客体,又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对于意识形态建设而言,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与教育推进固然重要,自下而上的心理认同与行动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深入人心,本质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人民至上的理念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才能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呢?其一,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1926年至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关于这场农民运动,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糟得很”和“好得很”。同一件事情却有两种相反的看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立场的不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论。”其实,这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毛泽东同志正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站在社会历史进步的立场上,才作出了正确的评价:“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1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坚持人民群众与社会进步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前提。其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充满着无穷的创造性,蕴含着无限的力量。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9页。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反映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被人民群众掌握,最终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其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与口号上,而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才能真正实现。
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显著标志。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一方面要在现实社会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在网络世界中努力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页。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很难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人民、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尤其是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进行解读,帮助青年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些学生甚至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于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仍然没有充分理解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以教学改革的名义,打着科学理性的旗号,有意无意地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其实这就是一种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现象。同时,网络世界早已不是纯粹的科技工具,而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角斗场。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展示平台,为征询民意与回应诉求的全过程民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蔓延提供了的机会。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从工作机制上,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平台内容上,要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与各种曲解或篡改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从传播方式上,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涌现的客户端扩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同时要及时关注网络社会出现的突发性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3)《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与科学的理论内容直接相关,而科学的理论内容从来源上看,一方面来自既有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来自人民实践。
任何思想都有两个来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如此。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5页。理论思维与理论创新则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成就的最新理论阐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这一伟大理论创新之所以有强大的感召力,就在于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伟大成就的概括与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矢志不移、艰苦奋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理论创新的成功密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感召力的最坚实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善于吸取人类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汇聚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守正创新需要不断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葆自身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要善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和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因子,实现中国梦是弘扬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页。;“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页。。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必须善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传统的方式方法有着明显的局限,例如,程序化的话语体系、文件式的话语风格、预设性的叙事方式等等,有时容易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也不利于人们的内化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具体的,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丰富鲜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如果要想让人民群众更好地认同、接受的话,就必须关照他们的生存境遇、社会心理、政治倾向以及情感表达。这也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在理论供给的严肃刻板与内容需求的轻松活泼之间、灌输方式的一元独白与表达需求的多元对话之间、形象塑造的庄重正式与形象需求的生活休闲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现实生活中,对于群众比较关注的容易引起舆情的现实问题,我们应有敏锐而清醒的前瞻性估计,建立舆情的分析、研判、应对机制,提高理论辨别、概括、批判、创新、引领与掌控能力,争取话语先机与主动。在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要敢于尝试方法创新;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为了取得积极效果要适时采取多样化手段。就方法策略而言,既要重视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又要准备理论应对和舆论斗争;就关注对象而言,既要关怀基层社会和弱势群体,又要关心大学校园和网络空间;就网络空间而言,既要关注话语的立场倾向性和价值相容性,又要关注话语的逻辑自洽性和现实通约性。总之,我们要切实解决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掌握群众,才能更好地应答实践的要求,更好地增益自身的理论优势与价值魅力,更好地掌握话语权、发挥吸引力,才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