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在湖北的传承与发展

2022-02-05 04:07:56张肇俊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湖北精神

○张肇俊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湖北、河南、安徽的党史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和提炼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未能形成共识。2021 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鼓舞我们深入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指导我们对大别山精神进行深入研究。2021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广泛吸取近年来湖北、河南、安徽党史部门和党史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再探讨和总结,将其表述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勇担前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前仆后继、不胜不休。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源自于对科学真理的真诚信仰——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源自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会胜利。

“顾全大局、勇担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每当革命的紧要关头,为了革命的需要和人民利益,大别山地区的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勇担前锋,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

“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大别山精神的精髓。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种军民同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别山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前仆后继、不胜不休”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大别山地区的军民理想坚定、不怕牺牲、执着坚韧,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品格和淳朴民风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以前仆后继、不胜不休的执着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勇,“28 年红旗不倒,22 年武装斗争不断”,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一百年来,大别山精神在湖北一直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大别山精神的起源

大别山精神起源于湖北早期党组织创立时期。传播革命思想阵地的武汉中学,以“朴诚勇毅”为校训培养革命人才,并日益演进为革命中的大别山精神。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 年,董必武在上海认识李汉俊,在其影响下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他回到湖北筹办报纸,誓为人民说话,但因为经费等原因没有办成。苦闷之中的董必武与李汉俊交流后,思想发生彻底转变,表示“遵从马列无不胜,坚信前途会伐柯”。他于1920 年3 月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并以此为阵地,传播革命思想。

在董必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陈潭秋等也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武汉中学创立后,陈潭秋、陈荫林、钱介磐、刘子通、黄负生、赵子健等相继成为该校的老师或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传播革命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武汉及来自大别山地区的黄冈、麻城、黄梅和河南新县,以及全国其他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前来求学,在这里聆听董必武、陈潭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授。1920 年秋,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赵子健等就组建党组织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恽代英、施洋、黄负生、李求实等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同志,也日益认识到只有“全国人民之大团结”,才能“为大规模之运动”,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创办利群书社过程中宣介马克思主义。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他们在大别山区成立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共存社”,随后自行解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董必武等共同形成湖北早期中共组织力量。

1923 年冬和1924 年春,董必武召集在武汉中学学习的王鉴、雷绍全、董贤钰等黄安籍、麻城籍学生党员,主持成立中共黄安工作组和中共麻城工作组,派他们回到黄(安)麻(城)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此后,这些受训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紧跟党走,勇当前锋;以顽强的恒心毅力,坚持斗争,历经挫折,不改初衷,不胜不休。董必武作为武汉中学的创办人和在大别山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人,是黄麻起义的精神领袖。武汉中学传导的坚定信念、紧跟党走、勇当前锋、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精神,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源头。

二、大别山精神的形成

大别山精神形成于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黄麻起义领导人带领大别山区的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成为红四方面军军训的核心内容。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一举攻入黄安城,解放黄安,宣布成立劳农政府,创建农民革命军,随即转入创建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骨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武汉中学学生或在董必武影响下投身革命的青年,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万众一心誓与反动势力作斗争。1928 年5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负责人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徐朋人等在柴山保,为表达开辟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的决心,以“金兰”结拜方式对天盟誓:“同甘共苦、不胜不休。”1930 年3月18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从1930 年11 月到1931 年5 月底,第一军团结一心,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剿”。1931 年7月26 日,鄂豫皖特区军事委员会发出通令,决定对地方武装组织迅速加以整理,同时加强其军事政治的训练工作。11 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随后,在徐向前等率领下,连续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战役并取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迎来了红四方面军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加强红四方面军的建设中,徐向前等人制定了红四方面军军训:“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智勇坚定”,就是要不断坚持学习,养成有阶级自觉的政治认识,拥有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具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任何困苦之下绝不动摇为革命斗争到底的意志;“排难创新”,就是要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心,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新局面,创造新的战略战术;“团结奋斗”,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千万人团结如一人地奋斗,协同一致地努力,勇猛前进百折不回;“不胜不休”,就是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誓不罢休。红四方面军的“十六字军训”,是对黄麻起义以来部队建军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同甘共苦、不胜不休”誓言的传承发展,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标志。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别山精神

抗战时期,大别山精神在湖北发展为由长期坚持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新四军第五师所承载的“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铁军精神。

新四军第五师自创建之始,就严格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旗帜鲜明地打出新四军旗帜,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各种限制,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五师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正规化“党军”建设,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干部选用原则,把为数不多的红军党员干部大都安排在关键岗位上,让他们在部队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党对这支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新四军第五师代表边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利益,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始至终高擎抗日大旗,排除一切困难深入敌后,从整个抗战的全局出发,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坚持持久战和游击战。抓住一切机会,放手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发展中加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始终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原局(华中局)的部署与边区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胜利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建立中原战略区、发展拥有四万人枪部队的战略任务。

新四军第五师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一直得到边区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第五师的广大指战员非常重视军民关系,深知军队没有群众就没有兵源,就没有吃的,就没有根据地立足之地的道理;深知军队本身就是群众组织,所以要紧密依靠群众的道理。《解放日报》曾载文称,李师长(李先念),在边区人民看来,是希望,是力量。当你闯进边区,有一天迷了路,只要说一声“我是李师长的部队”,老百姓就会把你引到目的地,他们会说:“同志哥,我们都是一家人呀!”抗战时期的第五师暨鄂豫边区真正做到了军民一致、官兵一致,拥有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

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武汉沦陷后、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才正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没有成连建制红军部队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且长期孤悬敌后,独撑中原敌后抗战局面的环境下发展壮大的。第五师勇猛顽强、英勇善战,在血雨腥风的战斗中逐步发展成为拥有5 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兵团。创造了新四军七个师中人枪最多、华中抗日根据地中最大骄人业绩,被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誉为“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的部队,胜利完成了收复失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精神发展为由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承载的“为彻底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决服从全局、不惜牺牲局部的顾全大局精神;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从实际出发、勇于开辟新路的科学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原突围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进入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抉择的紧要关头,中原军民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目的,清晰地感知到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渴望和平、治愈创伤、重建家园、重整河山的目标。中原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等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责任,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广大指战员,激励大家为正义而战,为争取光明前途而战,为争取彻底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率先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显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原军区最突出的特质就是顾全大局。他们自觉地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安排,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见识和开阔包容的胸襟情怀,正确认识大局、服从大局和坚决维护大局。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五师本可以进入华东或华北等解放区,但为了坚守中原战略要地,牵制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布军,主动放弃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主动请示中央留下坚持,得到了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中原军区成立后,中原部队又曾面临“三走三留”的抉择,但最终仍以全局利益为重,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顽强地坚守在中原,牵制大批国民党军,为其他解放区部队实现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即将进入解放区时,中央根据时局变化,提出改变战略转移终点,在敌后创建新的根据地,配合内线部队作战。尽管毫无准备,但中原军区各部仍义无反顾地坚决执行中央决定与指示,在严重的敌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就是打光了也是胜利”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燃起敌后游击战的烽火。

中原军区的中原突围还充分体现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战争最艰难时刻,中央组织各解放区军民和国统区进步人士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战,呼吁“抢救中原”。1946 年3月,董必武代表中央莅临宣化店,慰问中原军区指战员,并带来了解放区军民节衣缩食捐献的3 亿元法币和一批救济物资。在中原突围战役及敌后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华中野战军进行了历时45 天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晋冀鲁豫野战军大规模出击陇海路,迫使国民党军从陕南和鄂西北抽兵;陕西省工委策划了岐山等地武装起义,等等。这一切都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中原军区部队的战略行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别山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别山精神作为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宝贵财富,继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湖北兴建荆江分洪工程、战胜1954 年特大洪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别山精神都被赋予了各历史时期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在湖北集中体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1998 年入汛以后,由于气候异常,湖北地区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雨量成倍增加,致使一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宜昌以下360 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湖北沿江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过程中,湖北共有9.5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投入战斗,承担大量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有230 万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有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80 多天持续奋战在第一线。这场发生在包括湖北等地在内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规模之大、气势之壮、斗争之严酷激烈,历史罕见、世界罕见。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湖北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全力以赴、迎险而上,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排除了一处又一处险情,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凸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湖北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英勇抗击洪魔。当时进行的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不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与洪魔较量,也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千百万抗洪大军的步调一致、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所展现的是改革开放时代湖北党群的整体形象。这之中有为抗洪抢险累倒的、累死的;有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有哥哥倒下弟弟上、丈夫倒下妻子上、儿子倒下父亲上的感人场景,他们将大别山精神超越时空诠释,充分展示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1998年湖北的抗洪斗争,也是一场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最大挑战。这场灾害危害范围广,整个流域全线城市个个告急,洪灾持续时间长,连续80多天里,洪峰一次接着一次,惊心动魄。抗洪人员疲惫不堪,大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告急,警报一次又一次被拉响。面对接踵而来的一次又一次险情,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领导指挥湖北广大抗洪军民严防死守,沉着应战,夺取了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充分彰显了“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

六、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大别山精神

2020年,在抗击百年以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湖北人民又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将大别山精神再次传承与弘扬,与全国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湖北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湖北抗疫战场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湖北省卫生健康系统50 余万名医护人员参与疫情防控救治,17 万余人战斗在第一线,同时聚集了全国各地、人民解放军364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屯兵湖北,不胜不休。到4月26日,全省累计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63604例,这里面有很多初生的婴儿,有8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3600 多人,其中100 岁以上的老人7人,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湖北人民与生死较量不畏惧,遇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参加抗疫战斗发热发光;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在中央统一号令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系湖北、心系武汉,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援助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 个地市,各种抗疫物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驶向湖北、支持湖北,大家都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愿意”“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声音无处不在。一份份请愿书、一个个誓言,字字铿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丹心闪耀。正是在这场大考中,再现了14 亿中国人与党同心、与国家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的生动图景,绘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画卷。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湖北战场处处涌现医无私、兵无畏的场景,又现遍地英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军旗高高飘扬;公安干警、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湖北人民不会忘记那396 名因公殉职的党员干部,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地为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4万余名工地建设者,不会忘记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夏思思、彭银华等人,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也不会忘记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这些人民心中的英雄在困难面前、关键时刻,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尊崇科学,敢医敢言,负重前行。面对严重疫情,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被吓倒、没有手足无措,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终于战胜疫情的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湖北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在国家中医药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实行中西结合,先后推出八版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西药治疗方案。他们遵循科学规律,将科学精神贯穿治疗防控的决策指挥全过程。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实施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指导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运用大数据追踪溯源,创新“健康码”识别标识,以科学攻关助力疫情防控,不断推出新成果、新方案。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尊崇和弘扬科学精神,才为我们战胜疫情、取得重大决定性成果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湖北是疫情重灾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不仅关乎自身安全,也关乎到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正是本着对更多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湖北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坚决把疫情控制在一地一域之内,坚决切断传播链条。为此,1000多万武汉市民自觉隔离,6100 多万湖北人自觉遵从党和政府号令,用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实现隔一座城、护一国人。无论是关闭离汉通道斩断病毒传播,还是全国各地“搭一把手”“拉一把”,都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阐释,饱含着湖北、武汉人民的巨大牺牲和巨大贡献,也饱含着全国人民互助共济、命运与共的情怀和精神。

大别山精神及其在传承与弘扬中形成的铁军精神、中原突围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共同构成了湖北发展史上的革命精神系列,必将有效指引湖北人民在新征程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从大别山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跨越时空,充分演绎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伟业垂青史,精神励后人。大别山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湖北党史富矿中的瑰宝。对此我们还要深度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自觉当好大别山精神的宣传者、践行者,在新时代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团结拼搏,从容面对各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聚精会力去谱写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大别山湖北精神
The rise of China-Chic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清明(2022年5期)2022-09-21 08:37:04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又见大别山
黄河之声(2021年1期)2021-03-29 01:09:34
驰援湖北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湖北武汉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拿出精神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