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认真学习《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决议》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信仰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是超越世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决定道路、前途、命运的支配力量。正是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信仰的确立有一个从认知到接受再到坚定的过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样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我们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冒着炮火,追寻真理”的奋斗足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悔追求、“金山换不走我的信仰”的顽强品格和“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献身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在探索中一步一步将国家引向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有了信仰,前行才有方向,奋斗才有力量。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他们内在的力量是信仰;延安时期,大批热血青年秉持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豪迈气概,跋山涉水奔赴延安,他们内在的力量依然是信仰。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张佳男是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名“90 后”党员。临行前,她的爸爸在她的行李箱里偷偷塞了张纸条:“去吧孩子。一个人只要有信仰,在哪里都不怕。”就是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给了她坚持下去、抗疫到底的勇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同志也说过:“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犹今日之国情。”不言而喻,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要创造未来的历史,就要在深入学习《决议》中知史明理、知史增信、知史崇德、知史力行,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让信仰之光愈发彰显,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刘少奇同志指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1]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是共产党人上下求索的辉煌记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是新征程不懈奋斗的坚实基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普遍真理”。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就是历史。历史之中有智慧、有规律、有大道。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深谙“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执政智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仅勇于创造历史,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运用历史。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史用史、以史资政的学问大家,他十分善于从故纸堆中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治乱规律、汲取执政智慧。他从《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历史典籍中读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进行了阐述。1945年,他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称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并据此提出了“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的著名论断。他常说,“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3],“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4]。正是因为尊重历史规律、善于把握和运用规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加速重构,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凡有成绩,无一不是因为遵循了历史规律;凡遇挫折,无一不是因为违背了历史规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一座思想的富矿、智慧的宝库。今天,我们深入学习《决议》,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就是要“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牢牢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把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决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我们看清楚过去、弄明白未来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接续奋斗、再创辉煌的精神动力。认真学习《决议》,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可以从中了解到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惧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奋斗的辉煌历史。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幅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壮美画卷,是一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史诗,展示的是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伟力。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催人奋进的动人故事,处处给人以思想的洗礼、精神的鼓舞和前行的力量。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具有深刻历史印记、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思想内涵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不仅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而且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是共产党人砥砺品行、永葆本色的精神之钙。有了这种从历史中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战争年代,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延安时期,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伙夫一律参加生产,硬是把“到处是沼泽、遍地是泥潭”的南泥湾改造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新中国成立后,从为国之重器呕心沥血的郭永怀、邓稼先等“两弹元勋”,到同大国工程一起成长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青年建设团队;从为了“中国天眼”死而后已的南仁东,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到“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的杨善洲;从“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谷文昌,到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惧危险、勇敢逆行的钟南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前进姿态,在各个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在他们身上,洋溢着奋斗的激情,释放着榜样的力量。通过深入研读《决议》,系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追寻党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顽强拼搏的足迹、志向、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感悟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能激励我们永远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在对历史进程的深入思考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对历史经验、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百年征程奠基立业,重大成就鼓舞斗志,历史经验昭示未来。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切实增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深入研读《决议》,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创造的历史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站在厚重历史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不断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