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武汉市大健康产业

2022-02-05 02:09○毛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汉市武汉发展

○毛 敏

在现代科技的支撑和带动下,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重构,基于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正在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谋篇起步较早、探索实践较多、涉足领域较广,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正处于关键的拔节生长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武汉市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更坚定的决心培育、更有力的举措支持、更务实的作风保障,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风口,优化产业培育生态,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爆发式增长、跨越式发展,打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之成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重要产业支撑。

一、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成功经验

1.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截至2019 年,武汉市大健康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城一园三区”的协同发展格局,累计营业收入达到2563.7亿元,增幅18.3%;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企业156家,5个主要细分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生物医药成势见效,原创新药加速涌现。经过培育打造,武汉市生物医药形成了以重组蛋白药物、抗体药物、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靶向治疗化学药物为主要方向的创新格局,涌现了一批重磅创新产品。其中,人福集团的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武汉造”新冠灭活疫苗相继上市,NR082眼用注射液、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治疗性双抗等多款新药获得国家1类新药临床批件或临床默示许可。

二是医疗器械高端突破,国产替代逐步实现。武汉市医疗器械以高端医学影像、分子体外诊断为特色,注册上市产品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基因测序仪、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等产品技术已世界领先,全数字人用PET/CT、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硬性电凝切割内窥镜等高端医疗器械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此外,华大、明德、璟泓、生之源等10余家企业的核酸/抗体试剂盒获得FDA或CE认证并实现出口,有力支援了国际疫情防控。

三是医药流通智能革新,服务平台作用初显。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快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医药物流体系建设,搭建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化物流服务平台,实现了自动存储、分拣、传输、补货,有效助力武汉市企业向全国市场延伸。在全国疫情防控中,国药控股、九州通、小药药等企业积极为政府和医院提供物资采购和物流运输服务,极大提升了医疗物资周转效率,发挥了抗疫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生物农业特色鲜明,核心技术全国知名。武汉市生物农业以生物育种、动物生物制品为特色,“中国种都”品牌建设加快。目前,已诞生全球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和全国唯一的优质超级早稻“两优287”等一批核心技术,正加快建设国内农业领域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业开发和生产动物疫苗的科前生物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五是健康服务多元融合,创新园区借势“起飞”。借助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进步,武汉市健康服务领域呈现出多元化融合趋势,产业聚集度持续提升。黄陂区依托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稳步推进康养小镇建设;硚口区环同济健康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美国辉瑞、雅培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汉阳区依托“龙阳湖健康谷”和“智慧医养服务区”,落地了太保养老华中区域总部、复星国际高端养老品牌“星堡”、九州通健康城等一批重点项目。

2.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回顾10多年来的产业发展历程,武汉大健康产业一度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产业体系门类最齐全、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可供借鉴推广的“武汉园区模式”,打造了大健康产业的区域创新样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是“一套班子”抓到底,全链条统筹推进项目建设。2008年成立了由湖北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政府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市主要管理部门、知名高校和企业领导为成员的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在湖北省发改委设立联络办公室,适时协商沟通、统筹推进全省生物产业的整体进程。这套“高规格、高效率、高投入”的专门领导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了以光谷生物城为核心的武汉大健康产业园区的有力有效推进。

二是“两类平台”促转化,全生命周期扶持初创企业。一方面,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资源,组建了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平台,构建了串联前沿科学技术和产业一线需求的合作枢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众多小微型初创企业提供了专业、高效的技术支撑,在大健康领域有针对性地支撑创新创业。

三是“七大园区”强基础,全身心构建产业精准服务体系。根据生物产业细分领域的特点,全市规划建设了“一城一园三区”的产业布局。核心园区光谷生物城规划布局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智慧健康园、医学健康园和国际生命健康园7个专业园区,每个“园中园”都按照聚焦的细分领域精准招商,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四是“一站通办”优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光谷生物城积极引进了湖北省药监局东湖分局、省食药检院、省器检院、武汉市药检所等多个官方权威机构,构建了就地办理检验检测和申报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在行政审批方面,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政务服务局,把涉及市场监督局等9 个部门的86 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由政务服务局行使,彻底打通了审批后台。

(二)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全国各地竞相布局,特别是苏州和杭州等地发展决心大、产业理念新、支持力度大,政策效果明显,产业培育发展较快。相比较而言,武汉大健康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体量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资本支撑、市场拓展、产业生态等方面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发展聚焦不够

与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一号产业”相比,武汉对大健康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细分领域的培育不够聚焦。苏州集中精力布局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细分前沿领域,杭州专注于打造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医疗器械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武汉发展方向相对分散、特色不够鲜明。

2.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

苏州通过差异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定位、发展程度对产业园区分类,推动特色化建设,系统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双核+多极”的产业发展模式。杭州采取“一核三园多点”方式,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研发集聚区,推动各地区根据不同定位,完善各自功能,以促进优势互补产业生态快速形成。武汉虽然初步形成“一城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但各园区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3.对资本的精准引导不到位

目前,武汉缺乏足够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国有资金平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2013 年就成立规模超60亿元的元生创投,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中早期风险投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仅2020年就获得110亿元股权投资。杭州2018年建立了规模30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武汉资本市场活跃度低,光谷生物城过去10多年才累计获得208.21亿元股权投资,其中湖北省内机构投资仅19.55亿元,占9.39%。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方面,上海和深圳分别设立了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和“大湾区分中心”,极大地压缩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办理时限。武汉缺乏相关平台支持,产品注册上市速度较慢。在支持创新产品临床试验方面,苏州提出推广新药临床试验责任保险,发挥区域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康创新联盟等。武汉临床试验需求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在空间规划方面,武汉缺乏满足企业成果转化后扩大产能的后续空间需求,部分企业在外地设立制造基地甚至整体搬迁。

5.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苏州、杭州等地多以“雪中送炭”的前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更多地倾向于考核企业的创新能力而非企业税收,灵活度更强。如,苏州工业园区针对发展关键阶段的企业,在符合审批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支取奖励资金。武汉在产业政策支持方式和考核规则方面缺乏创新,以“锦上添花”式的后补贴为主,在实际兑付过程中,常以投资额、收入和税收等作为考核条件,创新型企业在轻资产、高投入、低收入的特定发展阶段,难以获得奖补支持。

6.企业培育成效不明显

苏州、杭州等地区积极引进和培育企业以完善产业生态,集聚了百济神州、辉瑞、默沙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武汉企业集聚数量较多,但产业规模整体偏小,核心竞争力偏弱,未能引进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制造基地,缺乏规模较大、行业引领型的本土龙头企业;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武汉仅有远大医药、人福医药2家,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北京14家、上海7家、成都4家、杭州4家)。

二、加快发展武汉市大健康产业的对策

产业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标兵“突飞猛进”、追兵“急速迫近”的发展态势,武汉要瞄准产业节点、疏通发展堵点、解决当前痛点,始终保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服务温度,着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

(一)把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1.统筹协调力度再加大

完善联席会议和协调推进制度,建立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管理制度,实行年动员、季调度、月协调,推动重大问题解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权限,在市产业领导小组确定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对产业及其主管部门行使联络、调度、协调、监督、考核等职能,加快推进出台支持武汉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2.区域协同布局再优化

坚定落实“一城一园三区”协同发展格局,在武汉市范围内根据不同产业链的环节在功能上进行专业分工;指导“三区”完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职能,加快从挂牌立项向实体运作转变;尽快配齐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通过市产业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园区产业落地负面清单等问题。

3.重大决策效能再提升

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推动产业前瞻方向确立、重大事项决策、重点项目推介;对前期产业规划政策进行全面地梳理、调整、更新,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稳健的战略定力,从顶层设计入手,构筑一整套前后连续、上下衔接的政策体系,为发展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政策保障。

(二)加快推进大健康领域的产学研融合

1.实施核心技术攻关

将大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作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的重点,以武汉市江夏区、洪山区等湖北实验室以及生命AI中心等重点板块为核心,紧紧围绕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高端影像设备等前沿领域,加大对高水平院士团队、国家重大科技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在“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前沿技术领域实施“揭榜挂帅”专项计划,推动武汉前沿领域特色发展。

2.推动生物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鼓励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关键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健康产业领域,推动健康医疗和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化发展,在国内实现智慧医疗的率先突破;以互联网思维革新传统医药流通模式,运用关键信息技术重构传统医药流通供应链,建立覆盖全国的医药电商平台,整合优质产业链资源,构建一个医药流通新生态。

3.开展紧缺人才招引培育

利用中国-比利时科技园、中国企业海外公司、园区海外联络处、校友联谊会等机构精准开展“拉手引才”;设立人才“旋转门”制度,改革新型研发机构的用人制度以实现人尽其才,并加快综合性人才培育;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大健康产业专项人才计划和腰部人才支持计划,减少部分限制性条款,提高人才补贴标准;组织常态化的人才论坛,在生物产业大会、健博会、华创会等设立人才论坛,扩大人才交流机会。

(三)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

1.财税支持资金提档升级

设立市级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该领域税收市、区留存的大部分用于产业发展,制定实施细则,形成财政持续性投入增长机制。注重前置直通补贴扶持,改变过于关注企业收入和税收的做法,将支持方式向补贴性支持和事前支持转变。提高资金支持执行效率,由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资金落实,整合现有分散和普适的产业政策和各主管部门的支持资金,强化政策评估反馈和绩效管理。

2.产业引导基金提档升级

设立不低于1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专项投资引导基金,聘请投融资专业团队管理。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采用市场化方式整合天使资金、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社会资本,争取整合资本达到1000亿元规模,满足不同类型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及企业的各类需求。设立政府基金风险容错机制,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完善退出机制和让利激励机制;对于服务早期项目的创业类、天使类等国有专项基金,允许不超过30%投资失败率。

3.行政审批服务提档升级

借鉴已设立的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和“大湾区分中心”经验,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应积极争取在武汉设立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协调应向省药监局申请将部分技术审评和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武汉分局(暨东湖分局),放开专业机构的委托检定收费权限,提高检定和审批效能;联系湖北省药检院和器械检院,建立定期事前介入指导机制,提前介入和精准指导企业产品研发和注册申报过程。

4.龙头企业发展提档升级

要围绕壮大规模、对外合作、市场拓展、科研创新和品牌创建等五个方面,引导本土生物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协同发展,在细分领域中占据引领地位;破除常规、创造条件引进全球跨国企业来汉建立生产基地,着力打造良好的产业链发展环境,吸引众多关联企业来武汉;建立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库,将创新成果转化和重大技术革新纳入其中,结合产业规模上台阶、税收增长幅度给予重点支持,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做强大健康产业的产投平台

1.整合产业投资平台

依托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或由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整合该领域现有分散资源,各区按比例出资组建新的大健康产业投资运营平台。下设股权投资、产业投资、配套基础设施开发和园区运营管理等功能板块,联动各区产业发展,以政府援建、股权投资、出资共建等方式,助力产业园投资运营,推动在各产业园区重大项目投资布局和重大平台建设。

2.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发挥资本和专业团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优势,链接金融、人才、项目、企业,充分发挥资本的支持作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利用国有资本公信力,发挥产业引导示范作用,围绕关键领域重点企业进行产业链条精准布局,采用大视野、系统化观念打造产业链。

3.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加大武汉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大健康产业的力度,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整合现有金融服务平台、股权融资服务平台、地方企业征信平台等,建立信贷金融联动服务平台,联合创投企业、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为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五)完善大健康产业的支撑体系

1.强力推进细分领域铸链强链

将大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药流通、生物服务等7个子产业。以武汉市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担任总链长,市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各子产业分链长,围绕产业链上游(应用技术开发、原材料供应)、中游(产品制造)、下游(流通、应用和服务)等配套协同发展,加快补链、延链、强链。

2.合力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以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为契机,在符合《生物安全法》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前提下,按照“1+N”模式(1主库和N分库)最大限度整合各类样本库资源;尽快完善武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中心运行能力,实现各类医院、医疗服务机构、样本库、体检机构之间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科学规范管理;通过专业数据分析整理,采取合理、有偿的方式实现信息利用,为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队列研究、社会卫生事件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3.努力推进伦理审查区域互认

谋划成立区域伦理委员会。可由武汉市卫健委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牵头,依托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高校法学研究机构、重点医院,联合建立区域伦理委员会和区域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满足多中心医药研究机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以及其他非医疗机构研究的需要,为产业链健康发展提供伦理支撑平台。

猜你喜欢
武汉市武汉发展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