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芹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并将其放在“十条经验”中的第一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党的领导依然是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从思想上明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1]、从实践中知道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以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气象新作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全部实践的主线,也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由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法宝。《决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前提下,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起来,赢得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基础上,我们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挑衅和经济封锁、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和最深刻的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华民族抵御住了多种错误文化思潮的冲击,迎来了富起来的光明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风险、困难和挑战,中华民族迎来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百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才接连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历史映照现实、指引未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发挥党凝聚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中摸索得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旗帜。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和维度之大将是前所未有,改革中触及到的深层次社会关系、牵动到的既有利益是异常复杂的。改革越是往后走,遇到的“硬骨头”越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越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仅如此,坚持党的领导还是抵御改革过程中各种错误思潮入侵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西方自由主义错误思潮不可避免地会见缝插针地歪曲改革的实质,将改革曲解为改方向,抹黑党的改革举措、虚无化党的历史,甚至引导民众质疑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改革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改革“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29。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它是涉及党、政、军、群等各类机构的系统性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均要进行全面改革部署。对于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涉及到的领域之宽、人口之多、难度之大不可想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4]。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能否牢牢把握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关乎中华民族各项事业的得失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
在政党政治发展的历程中,无论是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党,还是已经掌握政权的执政党,政党的集中和权威对于党领导革命和建设都至关重要。恩格斯曾经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失败,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5]375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强调要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派别活动,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他指出,任何派别活动“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并利用这种分裂来达到反革命的目的”[6]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指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7]85-86
政治性权威是阶级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必然现象,是主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客体,并试图让客体服从主体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一方面是指领导者要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强制力;另一方面,这种权威又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规定‘四个服从’,最根本的是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中央强调‘四个意识’,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7]85。这些重要论述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地指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和落实党的领导各项方针政策的现实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部分党员口头上喊坚持党的领导,实际上却“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做“两面人”、狂妄自大等无视党中央权威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党的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党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的统一,“党的领导就是一句空话”[8]585。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至关重要。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500多万党员和480多万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体现在党能够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上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党中央拥有权威。党中央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有威信、有经验、有领导能力的先进部分。只有党中央有最高权威,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7]166。这就要求全党上下必须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全党智慧,体现全党共同意志”[7]167,才能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在实践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党忠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做政治上的“两面派”;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经验时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能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并巩固政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3]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纪律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由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3]。
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党的政治纪律是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的规矩,要求党员必须维护党的政治政策、方针和主张,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3]17。针对党内存在的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和部门对党的政治纪律重视不够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3]19。在他看来,政治纪律是党团结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党坚强有力的重要条件。他在谈到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苏联执政党曾经在仅仅只有两百万党员时战胜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夺取了政权,却在拥有两千万党员时丧失了政权,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3]20。
严明党的纪律,还包括严明党的组织纪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上,还体现在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上。组织体系严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的基本原则。列宁在建党早期就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9]415,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组织严密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是按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建立了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组织严密的体系网。截至2021年6月5日,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3199个,基层组织486.4万个,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9%[10]。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优势,也是确保党能够政令畅通、总揽全局以及协调各方的重要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只有“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11],党的组织纪律性是党坚强有力的保障。他进一步指出,党组织不是“大车店”“大卖场”,如果党员可以来去自如,不受任何约束,“那还能有什么核心力量?还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吗?要好好抓一抓组织纪律,加强全党的组织纪律性”[12]38。这就是说,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载体,组织内部的纪律性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党的组织纪律性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自觉践行党的请示报告制度、做到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自觉接受党组织纪律约束,做到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
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主体即共产党的主观领导意愿,也取决于领导客体即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和接受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共产党只有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3]287,政党的思想能否反映群众的利益决定了其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中只是“沧海一粟”,只有党能够“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才能管理好国家,否则,党就不能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整个国家机器“就要散架”[14]11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15]5。这里,列宁明确指出,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是共产党人实现领导的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就明确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也就是说,群众是党的领导得以可能的最深厚的基础,如果忘记和脱离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党的领导就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坚持党的领导就无从谈起,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明确为了谁、依靠谁和我是谁的关键问题,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广泛集中民智,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自我革命是党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纠正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明确了勇于自我革命对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保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关键作用。
回眸党的百年历程,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能够夺取政权并且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28年里,党之所以能够从成立之初的人数较少、力量较弱的革命党走向执掌政权的世界第一大党,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党敢管党、严于治党,保持住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深刻总结和彻底纠正,积极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5年1月,党直面当时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严厉批评和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制定出了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1942年,为进一步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和右倾错误,解决部分党员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问题,全党在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党的思想达到空前统一,战斗力大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即将执政的共产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党的自我革命和革新,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到1957年的整风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全面整党、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等系列教育活动。随着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质量大幅度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自我革命的目的是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提升党的领导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长期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以及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着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亮相中外记者见面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态要在管党治党方面下大功夫,为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16]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是勇担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政党。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永葆党的本性和领导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想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就需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7]48。 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严守思想道德防线,提高防腐拒变能力,保持政治本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实践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享乐主义,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淬炼自己的品德和意志,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强化党的政治担当。
人类文明进程中,法治是比人治更为稳定、更为优越的国家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6]138。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通过法律进行有效自我治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7]284。
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法是人民意愿的体现,是党的政策和方针能够得以贯彻落实的法制保障。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来看,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充分表达人民意愿的无产阶级性质的先进政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表达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法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7]284。党领导依法治国具体体现在法治体系的各实践环节中,要求在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和工作中发挥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即由“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17]104。
另一方面,党也是自觉遵守宪法法律的客体。坚持党的领导要求党本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并通过法治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决议》指出:“党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依法依规行使可以造福人民,违法违规行使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1]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70多年历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法治体系和健全程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显著优势。但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也曾有过忽视法制建设、淡化法制意识所造成的惨痛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将党的领导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全局中来。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积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的构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的,就是要真正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的切身权益、增进人民的福祉。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8]287。广大党员干部要具有法治自觉,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具备运用法律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