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妍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乐于学习, 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执政优势; 勤于学习, 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 善于学习, 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与严峻复杂的时代考验下, 能够引领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与方向踏步前进, 这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丰富的实践探索、 客观的规律把握和准确的经验总结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本领十分重视, “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 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党的大规模学习教育活动, 是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有益探索, 积累了重要的学习经验, 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 对党在延安时期推进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进行系统研究, 一方面有助于总结党推进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学习史的研究; 另一方面, 对我们更好地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本领, 更好地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大国, 提供了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学习的重视由来已久, 随着执政经验的积累, 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推进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第一次明确了 “学习” 在党内的战略地位, 这是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第一个高潮。 在1938 年9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学习运动, “从我们这次扩大的六中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2]650, 党之所以在此时提出开展学习运动, 既有历史因素, 更是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得到了来自共产国际的许多指导与帮助。 但延安时期,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了解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存在出入, 从而导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建议并不符合中国实际。 由此可见, 想要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归根结底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指出, “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3]尽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但也指出了中国革命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学习就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共产国际指出, “理论水平低是我们一个最大的弱点”[4], 中国共产党要想使政权稳定、 社会进步、 人民幸福, 就不得不跨越这个巨大的障碍。 然而, 若要克服这一障碍, 既要依靠于积累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实践探索, 但同样也离不开获取间接经验的必要方式——学习。 社会需要永续发展, 我们需要持续学习。 无论什么时代, 无论什么群体, 学习运动都有它的 “普遍性” 和 “永久性”。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前, 党内理论水平普遍偏低, 斗争经验十分欠缺, 致使 “左” 倾与右倾的错误路线多次影响党的决断, 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革命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这就决定了党若要领导人民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 采取适合的方式进行革命斗争, 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然而,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并不是坐而论道, “只有能够巧妙的、 有效的运用马列主义的策略, 使革命能够得到胜利, 这才是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真正的忠诚。 ”[5]巧妙、 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前提,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着足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规律。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给错误思想留有滋生之地。 因此, 在党内开展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提升党与非党干部的理论水平, 使其能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与错误倾向的侵蚀, 实为必要之举。
人民群众是党的动力源泉, 是最壮阔的革命队伍, 是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干部是连接党与群众的纽带, 如何动员群众、 组织群众, 是干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只有架好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才能踏上通向共产主义的 “高速路”。毛泽东同志指出, “单是干部不能战胜敌人, 没有干部也不能打败敌人。 ”[6]117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固然能够使革命发展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但革命事业的推进离不开成千上万干部的努力践行。 延安时期, 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党员数量随之增多, 这既是党领导革命事业的成功之处, 同时也是对其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干部的学习情况,不仅仅关系到个人文化水平与理论素养是否得以提升, 更是影响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学习积极性。 朱德同志曾经指出, “干部学习的积极与否, 对于党员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7]487当时, 大多数的党员干部都是工农出身, 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强烈的革命性是这些干部的天然优势, 但其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 理论掌握不足等弱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干部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而学习正是战胜这些现实困难的必经之路。 只有全党对理论学习予以充分的重视, 才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首要主体, 就是党与非党的在职干部。 党不仅仅关心党内在职干部的学习情况, 也十分重视吸收非党在职干部开展学习[8]246。非党干部在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是普通的群众, 但他们与群众密切联系着, 他们能反映群众的意见, 同时也能向党和群众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9]。 党内干部与非党干部同样拥有参加学习的权利, 这也是党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的重要举措。积极学习不仅仅是领导干部对党中央开展学习运动的响应, 更是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应然选择。 革命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不学习就无以领导革命, 这是革命的现实状况, 也是党员干部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职干部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之于实践的直接执行人, 如果自身不知晓基本的文化常识和理论知识, 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 不懂得实践的基本原则, 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困惑, 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免产生障碍, 从而难以在根本思想上形成一致。 延安时期, 有一些老干部, 虽然全心全意搞革命, 但识字数量十分有限,更有甚者几乎一字不识, 这就导致了革命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的情况发生。 当时, 在这些干部队伍中, 存在着一种 “本领恐慌”。 一些干部满足于使用过去的本领指导实践, 殊不知 “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 今天用一些, 明天用一些, 渐渐告罄了。 ”[6]178革命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 在职干部只有通过学习, 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进而开展理论学习, 这样才能对原本看起来晦涩难懂的革命理论心领神会, 达到提高理论水平的目的。 而理论水平的提高, 能够进一步促进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的提升。
革命事业需要党的领导和干部的践行, 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人民群众决定了革命所能达到的高度。 党员干部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但仅有党员干部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 还应该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使革命理论深入到寻常百姓家。 革命不是空中楼阁, 中国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人民群众就是党和革命的 “根”, 革命的前途就是生长的方向。 党员干部的努力固然重要, 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配合更是难能可贵。 因而, 党员干部不仅自身要懂得革命理论, 还应该使广大人民群众也有所了解。
党与群众、 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革命的方向和进程。 党与干部兼具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 向群众学习是党和干部的本性使然, 领导群众、 教育群众亦是党和干部的职责所在。 党和干部对群众的教育, 依靠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刘少奇同志指出, “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10]。 要想使全民族齐心协作, 形成民族合力, 首先就要有一致的思想和立场,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基础作为保障。 陈云同志强调,“文化与政治是密切相联的。 如果没有文化的提高,要提高政治水平是不可能的。 ”[11]可见, 提升政治水平, 加强文化学习是必经之路, 这不仅包括了在职干部的学习, 更是涵盖了普通群众的学习。 “马列主义的学习与把握可以加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的坚定性与对于革命胜利的信心”[12],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13]。 而群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 也会对党与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明晰,进而支持党和干部的工作。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与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延安时期发起的学习运动, 是党内的第一个学习高潮, 这一次伟大的历史探索, 规定了在职干部的学习内容, 制定了相关的学习制度, 创新了学习的基本方法, 明确了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 保障了学习运动的顺利开展, 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供了历史经验。
学习内容是否正确、 科学, 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 延安时期这场在职干部学习运动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涵盖了理论与文化、 历史与规律、 党的建设与时事问题等多个方面, 涉及到政治、 经济、文化、 社会等多个领域。 党制定这样的学习内容,既能够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 又加强了在职干部的理论素养; 既培养在职干部知古晓今的智慧,又提高在职干部古为今用的本领; 既使在职干部拥有勇于实践的魄力, 又提高在职干部善于实践的能力。
其一, 是对理论与文化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将理论学习作为学习运动的重要内容。 “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它是有着严格党性的科学。 ”[14]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是指导实践的有利武器, 有着极端重要性。 “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2]650这不仅是在职干部的任务, 更是全党的任务, 越是作为领导干部, 越是需要重视学习、 乐于学习、 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 其责任更加重大, 干部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不仅是自身素质的提升, 更具有模范性, 能够带动学习意识和理论水平较低的党员有所提高[15]。 然而, 理论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淀。 文化学习是理论学习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 才能够有能力学习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虽然在职干部的觉悟较高, 革命斗志更加强烈, 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情况。 任弼时同志指出, “有些理论问题我们还不能一下子就拿到农民支部中去研究, 因为有些东西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 才能够研究; 所以首先要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4]因此,延安时期党对文化水平不同的干部因材施教, 其中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 先以提高识字率和写作能力为主, 逐渐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 是对历史与规律的学习。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2]651“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我们的党是中国共产党, 我们中华民族已有数千年历史, 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法则, 有它的民族特点和许多宝贵的遗产。 ”[15]除了中国的历史,还需要 “研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不可分离的世界革命史, 特别是联共党史。 ”[15]毛泽东同志指出, 学习历史要坚持 “古今中外法”。 所谓“古今”, 是讲纵向的时间, 学习历史应当知古晓今, 目的是古为今用。 所谓 “中外”, 是指横向的空间, 学习历史既要学习中国的历史, 也要学习外国的历史, 目的是洋为中用。 只有纵观历史, 才能够既在宏观上鸟瞰历史的发展进程, 才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 因而不至于将偶然的具体规律当作一般规律, 错误地指导实践, 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16]。 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 目的不在于记诵具体的历史事件, 也不在于评价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 而在于纵观时间与空间, 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运用规律指导客观实践。
其三, 是对党的建设与时事问题的学习。 “每个共产党员, 尤其是干部, 必须精通党的建设的规律。 党的建设应该作为党员入门的功课。” “党的建设的科学, 正是马列主义理论在党的组织规律和生活规律方面的具体化。 没有了解不学会这门科学,就不懂得怎样做一个好的党员和好的干部。 ”[15]党的建设, 是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上的具体应用。 认真学习党的建设相关内容, 正确把握党的建设规律, 是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义务,也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 对党的建设的研究, 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指导具体工作的实践,实践离不开具体的时间、 空间的制约和限制, 因而还要对时事问题进行具体探究。 时事包括国内国际形势[8]331。 只有既对国内情况准确把握, 又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 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政治事务进行全局性的综合考虑。 而且, 要将党的建设和时事问题密切结合起来, 通过掌握党的建设规律,更加准确地把握现实问题, 进而更好地指导党的建设实践。 因此, 党的建设规律和时事问题, 也是延安时期在职干部学习的必要内容。
除此之外, 在职干部的学习还包括军事学习、策略学习、 业务学习等方面。 延安时期开展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提高了党与非党干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 也大大地提升了其工作能力。
仅仅对学习内容进行规定, 无法确保学习的成效, 还需要建立学习制度, 以此保障学习运动的高效推进。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建立了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 学习检查制度和学习奖惩制度, 以此督促在职干部进行学习, 提高在职干部的学习动力,加快在职干部的学习进度, 提升在职干部的学习成效。
首先, 建立了每日两小时学习制。 1940 年1 月3 日, 党中央发出了 《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 提出了 “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 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 ”[17]在职干部并非只有学习任务,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十分繁杂的。 党之所以制定了两小时学习制, 就是要使在职干部无论日常工作任务多么繁重, 都不能忽视学习。 每日两小时的学习时间看似不多, 但长年累月积少成多, 就会极大地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 “平均每天两小时的学习, 在大多数同志间有了保证。”“最后, 在我们的学习运动中, 已经涌出来一些模范小组, 它们在学习积极性上、 学习方法上和学习成效上, 都可作为大家的参考和揣摹。 ”[18]这两小时的学习, 不是生硬地凑足学习时间, 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冥思空想, 而是要充分利用好这段学习时间, 深入学习内容, 深悟学习体会, 最终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两小时学习制有利地保障了学习运动的开展。
其次, 建立了学习检查制度。 如果单纯地号召在职干部开展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却只重视形式而不关注成效, 那么学习运动的推进就会大打折扣。党除了建立了两小时学习制, 也建立了学习检查制度。 李富春同志在 《延安检查工作的总结》 中指出, 检查的 “目的在发扬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能, 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纠正工作中的弱点; 以便更顺利的完成各部门应负的工作任务, 准备迎接更艰苦更伟大的斗争! ”[19]“我们学习制度有了, 每天两小时, 可是我们没有或很少有意见。 这也是不的 〔正〕 确的。 我们不是读私塾, 呆呆地坐两点钟, 而是读了要懂得, 不懂, 就得问, 不仅懂得而且要把他应用到实际。 这一来, 意见就一定很多了。 那说没有意见的, 不是没去学习, 就是学了没有想, 等于没学。 ”[20]如果苦坐读书却没有丝毫体验感和学习收获, 那么学习时间就变成了浪费光阴, 学习的意义亦是荡然无存。 只有通过阶段性的检查, 才能了解在职干部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收获, 才能够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通过检查, 总结阶段性的学习经验, 对于今后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 建立了学习奖惩制度。 在中央发布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 中指出, “为了推动在职干部的学习运动, 指示决定五月五日马克思的生日为学习节, 总结每天的经验, 并举行奖励 (奖励以集体为主)。 ”[21]采取树立典型的方式, 一直是共产党的有效工作方式之一, 既包括奖励正面典型, 也包括惩戒反面典型, 延安时期这场学习运动所采取的奖惩制度也是如此。 “要奖励那些学习得努力的、 有成绩的, 批评那些学习得不努力、 无成绩的, 安慰那些因为学习得太积极而影响健康的。 ”[22]学习奖惩制度, 奖励表现好的干部, 对于表现欠佳的干部施以小惩, 能够充分调动整个在职干部队伍的学习积极性, 在干部队伍中自发形成学习竞赛的氛围。 这样, 每一个干部都争当先进, 能够极大地推动学习运动的开展。
学习除了有正确的客观内容和完善的制度规定之外, 还需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也会遇到很多阻碍, 如果屈服于这些阻碍, 就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采取正确的方法跨越这些障碍, 学习成效就会事半功倍。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坚持 “太忙就挤、 不懂就钻” “自学为主、 集体为辅” 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质量, 增强了学习成效。
第一, 坚持 “太忙就挤、 不懂就钻” 的学习方法。 延安时期党号召并开展的这场学习运动, 以在职干部为主要对象。 在职干部有新老干部之分, 新干部的整体文化水平较老干部偏高, 老干部的年纪更长、 阅历更丰富, 但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但新老干部之间也有共同之处, 就是革命工作十分忙碌, 学习时间不足, 而且整体理论水平较低, 因此,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很多。 在职干部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没功夫, 二是看不懂。 针对在职干部所遇到的现实困难,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坚持“太忙就挤、 不懂就钻”[6]180-182的学习方法。 李维汉同志认为, “‘挤’ 是一种斗争, 不然, 就不叫作‘挤’。 首先要用力 ‘挤’, 因为日常工作是无限的,而生产运动则常带着突击性, 如果学习方面不用力‘挤’, 便会让工作和生产把整天整月的时间消耗干净, 一分不留。 ”[23]无论工作的繁忙程度如何, 只有肯 “挤”, 定是会 “挤” 出时间学习的。 而针对看不懂的学识问题, 毛泽东同志提倡用 “钻” 来对付。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很难, 但将攻破学习难关如同对待 “仇人” 一般, 定会有所收获[6]181。 “太忙就挤、 不懂就钻” 的学习方法, 指导在职干部不断战胜自我、 追求真理。
第二, 坚持 “自学为主、 集体为辅” 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因此自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集体学习的氛围和智慧力量也是影响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集体上课与讨论,对于在职干部的学习来说十分必要, 党在推进在职干部学习运动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并合理地处理自学与集体学习的关系。 集体学习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为集体学习能收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之效。在自学与集体学习两个学习方法中, 应该以自学为主、 集体为辅。 学习是一个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活动, 关键在学习者个人, 他人无法代替。 “如果没有个人单独的努力, 就会没有补充, 更无所谓辩证。 所以学校虽是集体教学的机关, 仍然必须保证学生有相当充分的自习时间。” 集体一同上课、 讨论, 能够在彼此的争论中取长补短, 在集体学习中各自有所收获[15]。 因此, 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地位虽有不同, 但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第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理论学习,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 脱离实际的理论不具备普遍意义, 更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是延安时期学习运动重要的学习方法,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职干部进行学习, 不仅仅是要学文识字, 而是要 “研究革命运动中许多实际问题和实际经验, 以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实践改造实际, 并根据实践经验来充实发展理论。 ”[24]书本知识如若与实际生活完全分离, 所学与所用也就完全脱节。 作为干部, 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而 “能独立工作的条件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一个干部没有理论不行, 只凭经验不够。 ”[7]664因此,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干部将所思、 所想、 所学、 所用合而为一的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制度与学习方法, 在客观上规定了在职干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学习态度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对学习成效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延安时期在职干部在学习上既保持了恒心、 信心与虚心的态度, 也坚持革命立场与科学态度, 将学习与革命密切结合。
一方面, 在职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着恒心、 虚心与信心兼备的态度。 首先, 学习要保持恒心。 “学习, 要有恒心, 有经常性。 ”[15]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而是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 无论是文化学习, 还是理论学习, 都会产生新内容与新要求。 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 这就要求在职干部必须端正学习态度, 对待学习保持恒心, 对待知识存有敬畏之心。 其次,学习要坚持虚心。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 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 对人家, ‘诲人不倦’, 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2]652学习上的自满情绪, 是学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保持虚心是克服这一障碍的重要利器。 最后, 学习要充满信心。 “学习, 要有信心,决心, 又顽强的精神。 ”[15]尽管学习并非容易之事, 但却不能因此止步不前。 在职干部有着艰巨的革命任务, 不仅要对革命充满信心, 对学习也要充满信心。 学习若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 也就无所谓困难, 学习也就失去意义。 因此, 在职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集恒心、 虚心与信心于一体, 才能跃过学习路上的每一处障碍。
另一方面, 学习既要坚持革命立场, 又要采取科学态度。 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复杂的, 在职干部不仅研究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 也要对国民党的军事经验有所了解, 做到知己知彼; 不仅学习中国的历史, 了解中国的实际, 也要学习世界史, 对世界有所了解。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在职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坚定革命立场。 这种革命立场,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一切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时刻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考虑。 然而, 并非所学皆为真理, 在职干部所涉猎的学习内容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很多内容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 因而, 在职干部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 甄别正误、 辨别是非。 “所以, 学习马列主义必须具革命的无产阶级立场, 真正的科学态度, 并且要能把这种革命立场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的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任何时期, 都要对学习予以充分重视; 学习内容既要全面, 也要有所侧重; 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与学习载体, 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推进新时代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大国建设。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 社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党和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延安时期的学习运动, 是党在吸收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所发起的号召, 也是党在经历变革的重要时期, 为了适应社情与国情变化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事实证明, 无论是执政党, 还是在党的领导下服务人民的党员和在职干部, 越是处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 越是面临着艰巨挑战的情况下, 就越是要将学习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深化, 对知识领域广度与深度的探索也随之加深。 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学习, 能够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规律的把握, 使我们少一分对未知世界的忧虑和恐惧, 多一分应对变化的底气和自信。 事实证明, 越是处于发展变化的时期, 越是风险与挑战并存, 学习是把握好机会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 越是社会变化加快的时期, 意识形态的差异越是容易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对学习有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习, 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提高执政能力, 以便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 党员干部只有善于学习, 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才能不断克服本领恐慌, 进一步提升政治修养,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获取知识是学习的目的之一, 但并非终极目标。 学习的最终目的, 是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现实世界。 理论不是天然存在的, 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 是前人对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 目的是将这些经验与教训运用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 理论源于以往实践, 但却不止于以往实践,最终归于未来实践, 是连接以往实践与未来实践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为学习, 理论学习、业务学习、 历史学习、 时事学习都是学习。 学习内容有着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的学习主体在学习内容上的侧重点自然不同。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居于核心的位置。 这是因为: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以往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 无论是新中国的建立, 还是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如今的中国在经济、 政治、 文化、 国际关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未来实践的科学指南, 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 观点和方法, 了解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过程,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 能够掌握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党要科学民主执政, 党员干部要顺利推进工作,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 时刻以人民为中心, 坚定党的领导, 以保证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
无论是对党和国家来说, 还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来说, 学习都是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于党于国, 学习能够增强抵御突发状况和外来风险的能力;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 学习能够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于民, 学习能够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为了巩固政治意识和提高工作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 党员干部都必须充分发扬学习主动性, 把握学习规律性, 富于学习创新性, 保持学习先进性。 党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代表, 自然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先进代表。 国家的正常运行, 党的先进性的保持, 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辛劳工作, 而党员干部想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坚持学习是必由之路。 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一方面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党员干部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 自然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学促做, 将学习教育的具体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 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能够在党内甚至是整个社会中营造学习氛围, 进而调动群众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成效。 通过全党上下积极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习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改进学风, 以学风促党风, 以党风夯作风, 不断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加快推进学习大国建设, 进而不断提升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当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小到衣食住行, 大到国家建设, 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探索也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阶段。 与以往的学习形式与学习载体相较, 互联网技术与学习的结合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当前学习的形式和载体, 但也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报告、座谈、 培训等传统学习形式与书籍、 报纸、 文件、新闻等传统学习载体, 结合技术发展和受众心理等因素, 不断拓宽学习形式, 丰富学习载体, 使技术与学习实现深度结合, 是现阶段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如 2019 年 1 月 1 日上线的 “学习强国” APP,将学习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既成为方便党员干部和群众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 又能够使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一手动态信息, 其中学习积分排名的方式, 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在全党开展持续性学习竞赛, 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近两年来, 自媒体等新的交流与宣传方式层出不穷,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给予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正确的信息引导、 如何利用这些方式推进学习成效最大化等问题, 应该予以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 不断创新学习形式, 寻找更多合适的学习载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甚至是全社会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