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勋强, 程 银
(1.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贵州 都匀 558022;2.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 “坚持人民至上” 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 从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回顾和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观。 开启新征程,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 体现了人民思想和鲜明的阶级立场。 人民观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一切穷苦大众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斗争, 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来源。 历史的发展不是自发进行, 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产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现实的人在其中处于主体地位。 马克思指出, “历史只是个旁观者, 它什么也没有做, 更没有进行任何战斗, 创造并拥有这一切并为之而反抗斗争的, 并不是所谓的 ‘历史’, 而是不断创造历史的、 现实的人。 ”[1]历史发展不是由神秘力量推动, 也不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掌控, 而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推动的。
人民主体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尤其体现在物质生产劳动中。 人为了生存下去, 必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 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生存的物质资料, 同时人自身也会得到发展, 不断改进劳动方式, 并提高生产力水平。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在实践活动中, 生产力不断发展, 产生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产生影响。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迅速;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社会发展将处于停滞或后退状态。 唯物史观产生之前, 人们不清楚历史发展的规律, 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神秘力量主宰,人民群众生活态度消极, 忍受苦难的处境, 找不到解放道路, 受到少数人的压迫和剥削。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马克思立足现实处境,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人民群众受剥削的原因, 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 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性质, 资产阶级压榨人民群众的剩余价值获得资本。 无产阶级政党真正站在人民立场考虑问题, 通过揭示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只有联合人民群众, 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扬弃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内涵丰富, 源远流长, 贯穿于中华民族整个文明发展史,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过历朝历代人民群众的实践与发展, 民本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党的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先秦时期, 民本思想开始萌芽。 在远古的氏族公社时期, 部落首领需要修德行来安抚民众, 巩固特权地位。 夏朝时期出现君、 臣、 民社会等级, 产生了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 天子替天管理国家。 商朝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 统治者开始爱惜民力, 重视民意, 重视民众的生活。 周朝统治者体恤百姓,安定社会, 把权力交给有德行的人来管理国家, 由“重神” 思想逐渐向 “保民” 思想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 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尊君。 儒家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主流, 秉持温和的尊君观点, 远离神, 亲近民, 轻君重民。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是“仁” 的推崇者, 体现 “仁人” “仁治” 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 “仁政”思想, 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体现 “民贵君轻” 的思想。 对人民要施仁政, 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 限制剥削, 做到亲民爱民。 荀子的 “重民保民” 思想, 指出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民众既能维护君主统治, 也能推翻统治。 老子的 “道” 的思想是其民本思想的核心, 指出百姓的重要地位, 君主要有慈悲之心, 厉行节俭, 以百姓心为心, 不与民争利益。 庄子倡导天子与民众平等, 无地位差别。 墨子提出 “兼相爱、 交相利” 思想, 统治者要恤民和富民, 限制奢靡之风, 统治者与民众和睦相处, 互爱, 不分等级和贵贱选拔贤能治国。 法家提出坚持法治, 反对人治。
汉唐至明清之际, 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实行轻徭薄赋, 安民休养, 做到利民与利君相统一, 将国家兴亡寄希望于君主的德行好坏。 唐朝时期, 重民同时也畏惧人民, 民水君舟, 强调人民的历史作用, 顺应民心。宋元时期, 统治者把善待人民作为执政手段, 尊君与为民结合, 顺民心、 厚民生、 养民力, 民富才能君富。 明朝时期, 统治阶级指出民为国本, 重视养民, 体恤民情, 为政的最大的德行在于亲民和爱民。 明末清初, 资本主义发展使得民本思想呈现“新民本” 趋向, 康乾盛世 “新民本” 思想日趋暗淡。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具有历史局限性, 并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着想, 而是为了稳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因此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为民初心。
坚持为民初心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 ”[3]经济建设方面, 改造农业发展方式, 引导农民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发展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序进行改造, 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 将个人经营方式逐步过渡到集体经营方式,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站在人民群众立场考虑问题, 顺利完成三大改造任务,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 为民谋利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始终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制定并实施五年规划, 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 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 标准, “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来, 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 人民才能满意,” 体现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 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的情况,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加强党的建设, 提出了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保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 展现出了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境遇,始终心怀人民, 为人民造福。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为人民群众多谋福利, 党的一切工作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
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4], 为民谋幸福是党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为民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是激励共产党人前进的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注人民的生活, 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要为民造福”[5], 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 加强民生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 继续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庄严承诺彰显了心系百姓、 为民造福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以来, 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4]党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每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成就和经验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历程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挫折失败, 无论处境如何, 都无法磨灭党的为民初心和使命, 总结历史成就和经验是为了更好的砥砺前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封建统治者用残酷手段剥削黎民百姓, 官僚资本主义利用暴力非法手段压榨工人阶级的血汗钱, 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生活在悲惨境地。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事业,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与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一起, 依靠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来推翻剥削阶级统治, 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
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坚定走群众路线,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观。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武器装备精良与否, 最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毛泽东同志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领导人民打土豪、 分田地;土地革命时期, 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 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 帮助人民群众发展生产, 维护人民利益。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6]1094-1095毛泽东同志始终要求大家要始终为人民群众服务, 考虑问题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 重点在于要端正共产党人的言行态度,不能趾高气扬, 高高在上; 融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为民服务宗旨。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革命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 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为民政策, 着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6]899, 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的群众路线, 要求要用心爱护人民群众, 耐心认真地倾听老百姓的生活诉求和内心声音; 革命运动打到哪里, 都要和人民群众和谐相处, 融入到人民群众中,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不是看着、 指挥着人民群众; 对于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风险, 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开展了整风运动, 统一了全党思想,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行为, 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之, 党的群众路线是确保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 最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正确路线。
党带领人民群众和敌人浴血奋战, 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人民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 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毛泽东同志指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6]1480新中国刚刚建立, 国家百废待兴, 面对贫穷落后的发展情况, 党中央提出, 大力发展经济, 进行工业化建设, 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对工业、 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稳定了社会秩序, 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制度和物质保障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 党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 在农村地区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把土地分给农民, 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加粮食产量, 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 逐步实行农业合作经营模式, 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农业生产改造。 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类似的措施进行合作化管理, 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前提下, 采取自愿原则, 有序推进合作化发展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 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家财政收入。 针对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中央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的矛盾问题, 调动起人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有效调节社会生产能力, 创造了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景象, 保障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 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需要抓好思想建设。革命胜利在望, 也要保持清醒头脑, 不能迷失奋斗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内存在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的作风问题, 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 有些同志存在意志不坚定、 铺张浪费、 胡作非为、 结交小团体等不良作风, 直接影响了党的团结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存在脱离群众的风险。为了制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党针对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做派进行作风整治活动, 查处领导干部拉帮结派的行为, 消除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党中央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变原有的僵化思维定式,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 消费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了以发展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 标准,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大力发展生产力, 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党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
20 世纪末,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重创, 国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 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 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弱化党的领导, 党内思想意识出现严重问题, 外国势力的干涉, 更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脱离人民群众,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给中国共产党人敲响了警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利用外资发展生产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形成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国家,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进入21 世纪以来,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聚精会神搞建设, 创新发展理念, 改变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更好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8]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 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 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消除了存在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一切伟大成就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幸福, 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也是党不忘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表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 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到达终点, 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 继续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经济。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人口技能水平,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任务是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摆脱贫困, 扫除农村发展的障碍。 我们需要振兴农村经济, 更好地发展农村产业, 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 最终都要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最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美好目标, 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变好, 有更多时间提升自身能力。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和施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过程是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日子能过得更好,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不忘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奋斗, 为人民和国家牺牲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感动着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真心实意跟党走, 在历史的洪流中大步向前。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4]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来, 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最高执政理念, 和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 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继续发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为民谋福利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 “坚持党的领导” 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之首,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表明, 中国的前途命运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稳固的让人民放心的领导核心, 保证在革命战争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能够稳步前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为民的永恒主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 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9]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大力发展生产力, 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始终贯彻为了群众的生活更美好而奋斗的群众路线。 不断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 完善为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员自身修养, 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思想意识,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事情, 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伟大事业的核心内容。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工作所在、 命脉所在,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10]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了存在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社会方面、 生态环境方面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历史证明, 中国事业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 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走出困境, 事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
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然职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初心使命的生动表达。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 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 ”[11]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为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奋斗, 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 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 我们取得了革命胜利, 靠的就是始终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建立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珍惜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 面对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 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 不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先公后私、 无私奉献、 先人后己, 不与民争利益, 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 不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愿望, 还必须把愿望和扎实的本领结合起来, 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考虑问题站在人民群众立场, 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新时代的考卷要求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 不脱离群众,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和解决人民的困难。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 干在一起,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把为民服务信仰转化为工作、 学习、 生活中的责任担当。 在意志上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韧劲, 要有为民服务的进取心和紧迫感, 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 保持永不懈怠和一往无前的干劲。 在行动上要有钻研精神, 对人民和历史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 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仔细梳理、 认真研究、 扎实解决, 把责任扛在肩上, 心中始终不忘为民谋幸福的初心, 尽心尽责, 提高工作本领, 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无愧于初心和使命的辉煌篇章, 带领全国人民群众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稳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征程上,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2]经过党带领人民群众的百年奋斗, 我们完成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了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的基础上, 稳扎稳打按照计划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 要时时刻刻不忘记为民谋幸福生活的初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3]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问题,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 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 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要多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 要耐心为人民群众办事情, 提高时效性, 加强基础性、 普惠性民生保障建设, 以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的切身困难,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努力使人民的生活更好,人民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是一项复杂的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实现过程中需要完成大量工作, 要坚持循序渐进,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必须有针对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 协调性、 包容性, 准确找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转变过去落后的发展思想, 贯彻和落实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新理念。 摒弃过去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采取绿色环保发展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要, 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重点工作。 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效,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 要做到两者有效衔接, 继续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 社会治理更加和谐有序,乡村文明更加繁荣, 居住环境清洁美丽, 使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舒适, 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