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作为舶来品, “现代化” 一词发源于西方。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实现现代化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 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现代化, 各国的选择各有不同。 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 回望百年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 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理路、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对于坚定 “四个自信”、 加快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理路, 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继承发展、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汲取创新、 对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以及伟大建党精神的鼓舞激励之上, 集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为此, 马克思、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资产阶级, 认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极大推进了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他们又进一步强调指出,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的异化, 因而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即 “两个必然” )[2]。 为了进一步客观论证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又创造性地提出了 “两个绝不会” 理论, 阐述了“两个必然” 的发生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历史环境差异, 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3], 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跨越 “卡夫丁峡谷”,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在这之后还要注意善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经验和积极成就, 迅速补齐生产力发展短板, 进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同时,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 不仅指明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更标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具体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 并在其指导下不断调整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方向, 努力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最终领导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
作为唯一现存的文明古国, 绵延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其中所蕴含的“崇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讲辩证、 尚和合、 求大同”[4]等思想智慧, 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 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 主张 “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统治阶级要广施仁政, 将人民放在第一位。 这些思想智慧超越了历史和时空的限制, 不仅深深印刻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执政理念之中, 还直接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思维方式。 同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兼容并包、 胸怀天下的思维品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 “君子和而不同”, 讲求求同存异、 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认为世间万物均处在相辅相成、 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之中。 面对世界文明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方针, 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 交流互鉴。 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 胸怀天下的文化智慧的浸润和滋养下, 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以民为本, 追求和谐共生、 合作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进而为整个人类现代化发展贡献出 “中国智慧”。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探寻实现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抛头颅洒热血,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也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帷幕。 但是对于如何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之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番艰难探索。 早在1953 年党中央就提出了实现农业、 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1956 年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更是直接将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 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写入党章。 1964 年周恩来进一步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并做出了“两步走” 的战略布局。 在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现代化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如何快速实现现代化的疑虑, 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 随后,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 “三步走” 战略,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制定了 “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的四维现代化目标。 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在原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美丽” 的现代化新目标, 将现代化目标由四维扩大到五维。 同时, 还提出了 “五大发展理念” “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等新命题, 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 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完善。
在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 艰苦卓绝的工程, 不仅需要先进的政党领导,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伟大建党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 正是在建党精神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取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面对旧中国国家衰败、 民族凋零的景象, 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动承担起历史重任, 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惊天地、 泣鬼神” 的战歌, 最终扫清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障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 通过三大改造在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借助 “五年计划” 积累了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面对挑战敢于亮剑、 面对危险冲锋在前, 最终探索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 进入新时代, 面对 “两个大局” 下的复杂形势, 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守初心使命、 攻坚克难, 稳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前进。 不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更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号角, 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价值旨归、 方法遵循、 实践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归纳起来, 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近代以来, 为了走上现代化道路, 仁人志士们进行了无数次尝试。 但是 “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 都失败了”[9], 究其根源, 就在于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更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高昂的革命热情。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探索下, 才找准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 进而领导人民战胜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最终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同时, 从人类现代化史来看,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大多沿用西方模式。 但是就本质而言,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由资产阶级政党主导的, 由资本推动的自发式现代化道路, 资本增值是其发展的关键动力, 其现代化的首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资本的增值以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而不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与之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不盲目照搬西方, 也不固步自封, 而是始终坚持立足国情,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能够有效避免陷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陷阱之中, 还能在顶层设计上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优势, 用更加长远的视角来谋划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最终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0]回望百年征程,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一系列伟大的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根据人民的需要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1],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 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 人民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坚定地“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1], 坚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来调整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 从 “三大改造” 到“一五计划” 完成再到党的八大制定 “实现工业化” 的现代化目标,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和国家不断调整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党和国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决策, 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直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 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另一方面, 增进人民福祉、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谁” “依靠谁” 是现代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现代化建设为了谁、 依靠谁的问题, 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下了价值基础。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矛盾分析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方法遵循, 为有效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提供了科学、 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正是在矛盾分析法的指引下, 党才能领导人民有效处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矛盾,不断调整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最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面对外部列强侵略和内部反动势力剥削, 党将工作重心放在推翻 “三座大山” 上, 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为了迅速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 党和国家将现代化的重心放在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上,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准确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并据此提出了构建 “五位一体” 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 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一步完善。 同时, 矛盾分析法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行稳致远的制胜法宝。 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 理顺各类社会关系, 使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 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 当前,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其所涉及的利益群体、 面临的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多样。 只有坚持矛盾分析法, 才能有效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 有序打造多元协同发展格局, 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发展完善。
从人类现代化史来看,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和掠夺之上, 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罪恶的三角贸易再到野蛮的殖民掠夺,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2]。 而中国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未掠夺过其他国家和地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党和国家果断做出了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决策, 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和国家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不侵犯他国主权、 不干涉他国内政, 一心一意谋发展。 进入新时代, 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 主动作为,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树立了和平发展的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承载着本国人民的 “美好生活向往”,还展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是一条兼顾 “人民幸福” 和 “人类解放” 的和平发展之路。 比起给人类社会带来战争、 殖民、 掠夺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重视本国的发展, 更关注整个人类未来的发展, 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平等共赢。
实践早已证明, 正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得以突飞猛进, 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 党才能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近代中国社会各类主义、 思潮横行, 但是无一例外地都遭遇到了失败, 未能指引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为中国混乱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泉, 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伟大觉醒, 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回望百年征程,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绩,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1]同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 并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现代化新路。 从最初的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到后来实行改革开放, 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 最终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 为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 不仅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还迅速追上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百废待兴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到门类齐全的世界第一大创造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了人类现代化史和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 接续奋斗, 最终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用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历程, 创造了连续数十年不断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奇迹。 这些成就的取得, 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 也为领导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了必要前提, 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 信心和决心。 面对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才能有效应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挑战, 领导人民创造出新的、 更大的现代化奇迹,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充分吸收借鉴了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内的人类现代化建设文明成果, 同时也克服了其他现代化模式所固有的内在缺陷, 是一条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新道路。 虽然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仍占据着现代化建设的主流, 但是 “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 多层次、 多阶段的历史过程”[13], 不同国家社会历史环境不同, 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不同, 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既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又立足基本国情、 既面向本国又兼顾世界的现代化新道路, 它的出现和成功, 有效打破了现代化道路上的“西方中心论” 和“历史终结论”。 此外, 受 “西方中心论” 影响, 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西方, 套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这就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 治理理念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极易陷入“现代化陷阱” 之中, 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新道路, 乐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成果, 它的出现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