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制度诉求与路径选择
——基于总体供给模式的视角

2022-02-04 03:17张丽丽
中国西部 2022年6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总体共同富裕

陈 朴 张丽丽 曹 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使命任务,同时也需要理论界对此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智力支撑。当前对共同富裕研究视角多样,从内涵、实现路径、测度方法〔3〕、特点〔4〕和制度基础、制约因素与实现机制〔5〕、理论阐释〔6〕,到财税金融、“三农”、产业行业等微观角度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审视。宏观视角的研究显示,落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学界研究共识。

“共同富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具有全时空性、全方位性、全民性和全过程性”〔7〕,从效率到公平,从定性到定量,从时间到空间均有其不同的衡量。就空间视角来看,区域间财富和收入差距加速缩小成为空间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由于多重因素,以我国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为代表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效率”动能仍然不足,把“蛋糕”做大做好的能力还不强。在全国“一盘棋”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优势安排,把“蛋糕”做大并切好分好,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在共同富裕中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初次分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再次分配、促进城乡融合带动农村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动精神富裕等普遍和特殊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物质和精神富裕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同全国一样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8〕。其背后一定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本文认为来自西藏的经验实践形成的学理性总结——总体供给模式可以作为一种理论更好地解释这一“奇迹”。

总体供给模式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民族理论为指导,在集中统一国家内,中央政府行使国家层面的行政力量,通过制度安排对特定地区的特殊需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的特殊制度性保障,来推动特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向前运动,以期实现与国家的同质、同向化发展〔9〕。总体供给模式是党中央治藏方略的规律性成果和原创性学理,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好的展现就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成就,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哲理也告诉我们,总体供给模式在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发挥其巨大的制度效能,从而解决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效能不足的问题。

一、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制度层面的理论逻辑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形成了一系列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构成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学理支撑。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

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主要现实,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统一、国防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团结。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涉及民族、宗教、国际关系以及人权等内容,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10〕。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大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11〕可见,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在我国边疆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维护边疆发展、稳定和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同富裕,少数民族的共同富裕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息息相关。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国提出了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12〕,并将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等作为原则涵盖其中,从法律上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平等,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平等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共同富裕的“全时空性”“全民性”决定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3〕,这更加明确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也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2.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制度路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成为党中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的之一。共同富裕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使其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制度路径之一,亦即在清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障碍过程中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推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4〕。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明确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15〕。因此,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是全国性全局性的一项伟大战略,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共同富裕,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制度路径。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是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制度路径,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全局性、系统性的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3.顶层设计是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制度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国各地同步发展、同步实现小康给予高度重视,立足解决我国五个自治区为主要代表的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与全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五个自治区进行考察视察,并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富裕谋篇布局。2017年4月和2021年4月,他先后两次对广西进行了考察,在2021年考察时提出,“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6〕。2014年1月和2019年7月在视察内蒙古时,他提出,要“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17〕。2016年7月和2020年6月,他在赴宁夏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18〕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于2021年7月亲赴西藏考察调研,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视察指导工作,并先后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二、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党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狠抓落地落实,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数据显示,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人均GDP分别由2012年的42120元、24238元、23249元、33125元、33375元增加到2020年的72062元、44309元、52345元、54528元、53593元,年均分别增长6.9%、7.8%、10.7%、6.4%、6.1%。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16800元、12644元、8568元、13104元、12151元增加到2020年的31497元、24562元、21744元、25735元、23845元,年均分别增长8.17%、8.65%、12.35%、8.8%、8.79%(1)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百分比经作者计算得出。。

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诉求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等宏观因素影响,当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总体上仍处在欠发达状态,仅靠自身力量推进共同富裕还存在较多困难,在分配、协调、精神等方面还存在制度性诉求,需要通过发挥总体供给模式的作用推动共同富裕。

1.培育市场主体更好带动初次分配的动力仍需制度内化

市场配置资源尤其是要素在市场中的贡献,可以更好地在初次分配中解决按贡献决定报酬,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增加初次分配中的报酬比例。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可以有更多的高收入人群和企业回报社会,为三次分配奠定基础。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导致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市场环境、市场要素、市场主体、市场规模等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市场发育程度普遍不高,我国五大自治区市场主体占全国比重过低。2020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仅占全国的1.28%、2.38%、0.11 %、0.41%、0.95%(2)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百分比经作者计算得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内部的边缘地区远离核心区,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环境阻碍了市场的进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不成熟,从而导致“市场发育度低-市场要素少-市场主体缺乏-创业就业困难-收入消费不高-不富裕”的路径惯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支持、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初次分配比重,而这期间所产生的制度成本,通过市场解决困难较多,只能通过政策或政府资金来解决。这就需要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总体供给模式的作用,增加更多制度供给。

2.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再次分配水平仍需制度供给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安全线、底线。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于再次分配范畴,是以公平为导向的分配过程,有助于实现结果公平〔19〕。从国际视野出发,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健全,国民共享的份额就越大、社会平等与公正的程度就越高、离共同富裕目标的距离就越近〔20〕。毫无疑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力量。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较之其他省份有着过多非正式制度成本,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民族记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导致群众生产生活价值观念和方式多元化多样化,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如果直接按照非民族地区投入同比例资金,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增加了额外成本,需要投入的资源更多。2020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支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1%、1.96%、9.03%、9.53%、8.63%(详见表1),可以看出,西部民族边疆地区政府对公共服务总体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必须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当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做大“蛋糕”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使得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高。2020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1.12%、0.94%、0.12%、0.23%、0.81%(详见表1)。加之受房地产市场和疫情影响,2021年和2022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仅靠地方政府的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总体供给模式的经验实践展现了中央财政补助以及其他横向援助机制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表1 2020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财政收支占全国比重表(单位:%)

3.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仍需制度供给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质上就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策略。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从“城乡差别”到“城乡统筹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解决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的生动实践。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尤其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导致城乡差距较之发达地区更甚。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非典型”性(3)非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由于历史上现代产业的“镶嵌”性,现代和传统产业之间关联性差甚至“割裂”,而且因劳动力无法无限供给,导致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导致城乡二元之间割裂程度更高。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后果就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结构消费型、传统型、政府推动型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是现代产业劳动生产率要远远大于传统产业,但并未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配置的变化,现代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同时传统产业劳动力素质不足以为现代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市场、要素、模式尚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总体供给模式给出更具不同的特殊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精神共同富裕仍需制度供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们党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共同富裕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表征就是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当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但总体仍相对欠发达的自身发展问题;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呈现对“五个认同”增强的态势,但与共同体意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民族大团结已成为主流,但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还不深入;民族地区总体呈现长治久安的趋势,但在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方面仍有特殊的任务;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但融入到中华文化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过程,其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仍离不开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通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成为精神共同富裕的主要承载,单靠内部因素和力量显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发挥总体供给模式作用,使其外因内因化,才能更好地显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升人民精神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各民族间、民族地区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在发展领域是最直接、最容易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突破口。因此,通过援藏、援疆以及东西部合作等总体供给模式,密切各民族间、民族地区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不仅可以加快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人民精神共同富裕提供有利的外部效益。

三、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面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诉求,需要寻求一种可借鉴的路径加以解决。总体供给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西藏实践中得出的学理性和实践性总结,该模式在多个领域被推广并发挥了其有效性。因此,发挥总体供给模式作用成为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选择。

1.总体供给模式的制度效能

总体供给模式在西藏的表现形式是全方位的,比如全国对口支援、中央财政补助收入、中央重大项目的倾斜、特殊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制度供给。作为中央治藏方略的规律、学理总结的总体供给模式,是中央的一项特例制度供给,按照制度有效性理论,应当从效能视角对总体供给模式的有效性进行研判〔21〕,对其评估既要有合法性的实效还要有成本效益,既要有短期绩效也要有长期综合绩效〔22〕,既要有时间维度还要有系统维度。总之,总体供给模式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制度效能。

(1)总体供给模式在西藏的实践和制度效能

西藏和平解放至民主改革前,总体供给模式发挥了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原始混沌的一元经济结构向分工分业明显的经济结构升级,突出了伴随社会结构变动而出现经济增长,以及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突出经济体系制度的有效性(4)混沌一元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属于游牧农耕的简单生态平衡型自然经济,经济结构处在生产工具简陋、经营管理粗放、劳动生产率极低、与手工业基本不分的原始简单自然一元农牧业状态。。改革开放后,总体供给模式以“座谈会”形式加以固定和完善,迸发出强劲动能。经历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到2021年,西藏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按当年价计算,分别为1978年的313倍、152倍、152倍、114倍〔23〕,总体供给模式的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西藏封建农牧制社会性质以及原始混沌一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在过去70年的时间里,总体供给模式完成了西藏社会变迁、经济结构转型、经济效率提升等目标,其制度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系统论来看,总体供给模式促进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西藏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总体供给模式的制度有效性充分证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将制度变量内生于经济发展之中。前述对西藏的研究表明,对于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央制度供给的经济社会收益在特定时期较之于需求拉动更为重要。总体供给模式是党治藏方略历史形成的一项外围理论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4〕。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的总体供给模式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才能更好地扎实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2)总体供给模式的推广及效能

从实践来看,总体供给模式已经得到推广。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由此可见,总体供给模式效能已得到国家认可,并且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比如对口扶贫协作在宁夏闽宁镇便是成功的范例。自2014年始,中央先后召开了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总体供给模式也随之在新疆得到广泛运用。201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对新疆维于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转移支付6年合计支持新疆2万多亿元。19个援疆省市全面加强全方位对口支援,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兵团)96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引进援疆省市企业到位资金16840亿元,中央企业投资超过7000亿元〔25〕。由此可见,总体供给模式在新疆的成功实践,确保了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新疆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总体供给模式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2.发挥总体供给模式作用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根据热力学耗散理论,在一个系统中的熵,如果不能从外来输入能量,必然会出现冷寂,如果要维持熵的正常运转,需要更多的外来能量。总体供给模式已经在相关地区进行了成功实践,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总体供给模式作用,健全对口援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特殊优惠政策、区域合作等制度供给,避免中途退出造成路径不畅。

(1)发挥对口援助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大力发展产业,产业项目能带动当地市场主体发展、提升居民就业率和收入,对促进共同富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科学谋划对口产业援助,找准受援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受援地亟需解决的问题,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援建产业项目经济效益并争取实现长期互惠互利,发挥对援助方持续的激励作用。亦可根据援助方与受援方双方的内在需求,探索更多的“资源开发、合作共赢”模式。应积极创新援助工作方法,建立社会资本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与受援地产业合作。按照宜小则小、宜中则中、宜大则大原则,根据受援地不同产业规模,鼓励援助方不同规模不同需求企业与受援地进行产业合作。受援地应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措施,鼓励对口援助方各类企业与本地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与对口支援方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或“飞地”园区,释放推动援受双方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新动能。

(2)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共同富裕

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作用,提高再次分配水平,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通过完善财政制度,健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差导致的公共服务半径大之外,一些非正式制度留存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的隐性成本,更是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特殊影响因素。虽然,中央财政对省以下财政工作进行了完善,但仅明确了省以下转移支付因素权重和标准,以及支出成本差异系数通行规则测算。因此,中央财政有必要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省级财政单独建立转移支付模型,根据当地实际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将困难考虑得更多一些,在模型设计、因素权重、标准系数以及支付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其特殊成本问题,而不应只参考国家通行和平均标准。同时,鉴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公共产品成本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在对其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测算时,将公共服务供给中显性和隐性成本均应引入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系数中,通过相应成本差异系数的调节缩小这种差异,增加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提升再次分配水平。

(3)落实中央优惠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针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党中央通过召开西藏、新疆工作座谈会、民族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大了优惠政策的供给。当前,应加大支持优惠政策转化力度,抓好中央各类优惠政策的精准对接落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农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差异化投入,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强化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城乡互通的制度供给,使传统和现代产业在融合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解决供应链、就业链、创新链、销售链不完整和不关联问题。降低企业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人工、能源、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促进县域和乡村更多企业发展,将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发展中来。设计兼具农民和市民身份的“半农半城”渐进式的制度供给,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黏性”问题(5)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一些边疆民族地区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用人单位在各类考试加分、农村各类补贴等方面对农牧区均有倾斜。因此,农民自身也不愿意放弃这些优惠政策而成为市民,导致了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以教育和示范为抓手,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破除传统文化、习俗、宗教等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转变农民就业观念,扩大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初次分配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加强区域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精神共同富裕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以市场建设带动精神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和支持东中部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之间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双方交流机制。建立以合作项目为载体的双向交流机制,通过集中办班、实地培训、插班学习、挂职锻炼、项目参与等方式,组织双方企业家、干部、技术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基层教师、医生、普通劳动者进行双向交流。一方面,可以通过双向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提升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双方或多方人员往来和工作互动,增进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感情,促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不断增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五个认同”水平,将区域合作打造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积极维护良好的民族关系,为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总体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