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平付敏 高红旗 吴月 焦艳华
随着近年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相关的食管疾病发病率也随之不断攀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食道癌等食管恶性肿瘤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多由于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基因遗传等多因素刺激机体,使机体内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导致,多发于>45岁的中老年人群[1-3]。目前临床针对食道癌主要采取中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联合运用,以提高治疗效果。除后期治疗外,前期的检测和评估也至关重要,食管消化内镜检查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食管疾病的手段[4,5]。为进一步提升食管消化内镜检出率和检查质量,本研究共纳入72例患者进行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及其相关评价指标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食管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72例,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37±7.63)岁;体重45~57 kg,平均体重(51.23±5.77)kg。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无食管消化内镜检查禁忌,认知功能正常。②年龄≤65岁。③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能配合完成量表评估。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完全失语者,严重听觉及视觉受损者。②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等相关疾病者。③患有明显基础性疾病者。④患有先天性或其他严重心脏疾病者。⑤因食道癌等原因行外科手术者。⑥病案信息不完整者。⑦无法全程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首先建立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及其相关评价指标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研究生组成,由1~2位主治医生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工作安排,并为每一位研究生指定一位操作医生,让其全程跟踪记录指定操作医生的食管消化内镜操作。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具体步骤如下:
1.3.1 食管消化内镜检查前质量控制:①检查流程及风险告知,检查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次内镜检查的全部流程和潜在风险,并让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率达100%。②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前8 h提醒患者禁止食用固体食物,检查前3 h提醒患者禁止食用液体,告知率达100%。③健康状况评估,正式检查前针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且不限于血糖血压检测、消化内镜禁忌证检查检测,评估率达100%。④手术风险评估,针对部分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风险预测,包括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风险等级,评估率达100%。
1.3.2 食管消化内镜检查中质量控制:①医师操作能力,每位食管消化内镜医师需完成内科及消化专科的规范化培训,且熟练掌握食管消化内镜操作流程和操作技术,能够独立处理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检查完成后能准确书写食管消化内镜检查报告,经审查委员会年度考核认可。②检查影像留存,整个食管的图像留存应至少包括颈部、胸部和腹部进行四象限的正反面拍照,留取6~8张内镜图像为佳。③检查过程记录,按要求全程记录,尤其是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记录以及检查时长记录。④活检取样规范化,活检率与肿瘤检出率和漏诊误诊率密切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活检,同时需将目前临床消化内镜医师活检率提升至75%以上。⑤标本处理规范化,将活检获取的组织标本分别放入装有95%乙醇和4%甲醛液的容器内进行固定,并在容器上贴上写有详细信息的贴纸,规范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⑥镇静麻醉规范化,规范化目前临床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麻醉药物和方式的使用。⑦数字化辅助检查,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系统,自动保存检查图像,并评估检查过程的完整性。
1.3.3 食管消化内镜检查后质量控制:①并发症控制,检查后密切检测患者身体指标变化,严格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本年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5%。②患者满意度控制,检查结束后针对检查准备工作,检查流程、医师操作能力、检查后预防工作等方面,定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患者平均满意度超过90%为佳。③漏诊误诊控制,定期统计近年来食管消化内镜漏诊率和误诊率,将其严格控制在<5.00%。④患者随访,针对特殊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电话或邮件随访,记录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拟定后续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研究人员密切关注并记录质量控制前后岗位管理、消毒隔离、急救物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观察指标评分,满分为100分。(2)质量控制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一般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质量控制前后的满意度,总分100分,<50分表示不满意,51~85分表示满意,≥86分表示非常满意。(3)投诉率和差错率比较:统计患者的投诉率和临床检查过程中的差错率。
2.1 质量控制前后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质量控制后岗位管理、消毒隔离、急救物品管理、仪器设备等观察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质量控制前(P<0.05)。见表1。
表1 质量控制前后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n=72,分,
2.2 质量控制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质量控制后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质量控制前(P<0.05)。见表2。
表2 患者满意度比较 n=72,例(%)
2.3 质量控制前后投诉率和差错率比较 质量控制后投诉率和差错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前后(P<0.05)。见表3。
表3 投诉率和差错率比较 n=72,例(%)
消化道肿瘤是由腺体或黏膜上皮的局部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一系列肿瘤总称,包括良性与恶性肿瘤,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6,7]。其中食道癌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既往临床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8.00%的恶性肿瘤患者确诊为食道癌,一经确诊,就要立即实施治疗[8-10]。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食管消化内镜检查在食道癌术前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但目前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在此背景下,针对食管消化内镜检查的质量控制问题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重难点[11,12]。
消化内镜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检查技术,除了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腔内的各类病变外,还可以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消化内镜还承担着进行一系列的内镜下的微创治疗的工作,比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消化道出血治疗等[13,14]。其中食管消化内镜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对食管内的肿瘤病灶进行辅助定位,实时观察食管内环境。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食管消化内镜还可以有效避免和减轻手术器械对食管的伤害,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王子恺等[15]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针对食管气管瘘患者实施消化内镜微创技术效果良好,在第一时间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以及减少患者不适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上述研究证实在临床食管相关疾病的诊治中,消化内镜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由于食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仍属于一种风险性较大的医疗手段,且目前还没有出现统一规范的临床操作管理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检查前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检查时医师操作能力和操作流程是否合格,以及检查后患者随访是否规范。其中检查前质量控制主要分为检查流程及风险告知、注意事项告知、健康状况评估、手术风险评估4个方面;检查中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医师操作能力、检查影像留存、检查过程记录、活检取样规范化、标本处理规范化、镇静麻醉规范化、数字化辅助检查等7个方面;检查后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并发症控制、患者满意度控制、漏诊误诊控制、患者随访等四个方面。从上述3个方面着手实施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控制工作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证实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食管消化内镜检出率,还能最大限度满意患者的需求,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6-20]。本次研究由于样本数量和观察时间有限,调查结果不足以代表所有患者情况,食管消化内镜检查质量控制措施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还需进一步实验、探索和不断验证,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需完善。
综上所述,在临床食管消化内镜检查中,从检查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3个方面全程全方面构建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指标,对进一步提升食管消化内镜检出率,降低食管癌漏诊率,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