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洪
边疆经济的内涵这一学理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有文献对边疆经济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1986 年,韩日午、赵淑芬提出了边疆经济的概念。①韩日午、赵淑芬:《边疆经济刍议——边疆经济与边疆资源开发》,《自然资源研究》1986 年第4 期。1988 年,牛德林将对外开放视为边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从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来促进边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②参见牛德林:《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边疆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边疆经济学”③牛德林:《边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意义》,《函授教育》1994 年第4 期;徐晓光:《边疆经济学初探》,《学术交流》1986 年第6 期;崔龙鹤:《建立边疆经济学刍议》,《经济纵横》1985 年第1 期。。近年来,伴随着边疆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以及边疆学学科构建热潮的兴起,学界对边疆经济研究和边疆经济学构建的热情随之上涨。冯建勇分析了列宁对边疆经济问题的理论认识④冯建勇:《列宁对边疆经济问题的破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 年第4 期。,吴楚克从劳动分工的角度论述了边疆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问题⑤吴楚克:《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的边疆经济与边疆社会治理》,《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3 期。,王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的边疆经济做了回顾⑥王垚:《中国边疆经济70 年:政策演变与发展挑战》,《当代经济管理》2020 年第3 期。,李光辉、高丹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研究边疆经济发展问题⑦李光辉、高丹:《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边疆经济发展浅析》,《东北亚经济研究》2021 年第5 期;李光辉、高丹:《新时代发展边疆经济的思考》,《东北亚经济研究》2020 年第3 期。,金德谷从“一带一路”角度研究了边疆经济发展问题①金德谷:《一带一路”与边疆经济发展:基于满洲里市的税收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6 年第1 期。。边疆经济之区别于非边疆经济,起源于边疆经济的生成、发展与嬗变有诸多特殊因素,而对这些特殊因素的识别和发现则需要建立在独特的学理视角之上。本文换一种思路,基于中国的背景,从边疆经济的基础性定义出发,从经济、政治、历史和制度四个维度入手分析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以期打开边疆经济研究的新视角。
如何理解边疆经济的内涵?它们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机理是什么?这些都是边疆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边疆经济研究主要包括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等内容:边疆经济运行指的是组成边疆经济要素的性质和状态、组合方式、运行模式及其所依托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边疆经济发展则指的是各种因素及其以怎样的方式和机制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此外,边疆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现时状态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特点问题也属于边疆经济研究的范畴。边疆经济之所以有与非边疆地区经济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边疆地区有着不同于非边疆地区的内在逻辑,而决定这一内在逻辑的则完全来自于边疆的特性和边疆所面临的特殊情境。只有将边疆经济的特性和边疆运行与发展的特殊情景在学理上正本清源,找到决定边疆经济运行与发展及其特点的内在逻辑,才能确立边疆经济的研究方向。这涉及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怎样定义边疆?这一概念直接决定了边疆经济的内涵。排除边疆的历史意义,笔者将其置于当代意义上加以认识:一组含义是指领土边疆,即地理边疆、国土边疆等意义,是通过边界作为基准而定义的;另外一组含义是指领土边疆以外其他形式的边疆,包括利益边疆、文化边疆、战略边疆以及高边疆、底地边疆等。当前不少学者将非领土边疆或者无形边疆纳入边疆范围,也有不少学者反对这种做法。笔者认为,非领土边疆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范畴,即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必然形成某种特殊空间。人们之所以将其称之为“边疆”,有的是取领土边疆的某一个特点言之,有的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与一般意义上的边疆应该有较大差异。而一般意义上的边疆是一个实在的领土空间,而不是主观随意建构的产物。②杨明洪:《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1 期。因此,将边疆概念泛化无益于问题的讨论,应该严格限定在领土边疆的范围内讨论。
在此基础上,无论怎样理解边疆经济,都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从纵向上,它是中央的经济政策在边疆的实施问题。出于解决边疆复杂的经济、政治甚至生态问题的考虑,中央政府通常会出台针对边疆地区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些政策的意图可能是平衡边疆与非边疆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可能是结合边疆地区的特点以实现加快其发展的目标,或者是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整合到全国之中。从横向上讲,边疆地区与非边疆地区之间有横向互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边疆与非边疆各有其优势,市场经济的作用使得它们之间实现横向互动,这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自组织行为;另一方面,国家也可能有意识地促进边疆与非边疆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和横向帮扶,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以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扶持政策。此外,作为一个国家的边疆,它的横向联系还包括与相邻国家的边疆发生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乃至于文化的、社会的互动关系,这部分属于周边外交的内容。
第二,与第一个问题紧密相关,边疆经济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一特征是由边疆处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交汇处而决定的。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以边界为基准,处于边界两侧的国家一般将边疆地区视为敏感的缓冲地区。进一步讲,国家之间的摩擦、冲突乃至于战争首先波及边疆地区。一般而言,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状态映射出两国关系的整体情状,而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反过来对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有着整体性影响。此外,一个国家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还会带来相邻国家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这一点是非边疆地区所不具有的地缘政治关系特点。从地缘经济看,边疆经济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在一个国家中的“中心—外围”关系,尤其是陆路边疆地区总体上处于“外围”,距离国家经济的“中心”较远,也是边疆所处的地缘政治关系所致,国家不可能将重要的生产力布局在边疆地区,这一因素进一步使得边疆地区在国家的经济格局中常常处于“边缘”状态。同时,一国边疆又处于与其他国家的接壤地区,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也显著地超出非边疆地区,而这种影响常常形成一种促进或减缓边疆地区发展的力量,有时候这种力量还非常强大。
第三,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状态是什么?作为国家一个特定范围的经济,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态在某一时点是可以衡量的。这种衡量既可以从横向进行,也可以从纵向进行。从横向进行是指某一时间截面上边疆与非边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衡量,中国的陆路边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大多低于非边疆地区,而在沿海地区则要高于非边疆地区,这是边疆与非边疆所具有的共时性特征。从纵向进行的衡量是指某一具体的边疆地区有历时性的变迁,一般是指边疆的发展趋势。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形成是边疆形成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既然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它就要受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边疆地区特殊性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边疆经济的阐释需要格外小心。对于边疆发展,美国学者特纳将其视为美国发展的动力,并使用“区域主义”和“地方主义的经济学”来阐释,认为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可以用来“说明美国的发展”,①[美]佛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胡晓凯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年,第1—34 页。从而将边疆的前途和命运与美国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联起来。虽然特纳强调了边疆的重要性,但还没有发展出解释边疆经济的科学方法。笔者认为,阐释边疆经济的方法是对那些影响边疆经济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阐释这些因素对边疆经济的影响机理,这些因素分别是经济性、政治性、历史性和制度性的,当单独考察这些因素对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影响,便形成边疆经济的阐释维度。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考察边疆经济会发现,一切影响经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解释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虽然区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以及知识和技术创新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边疆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同时对非边疆地区也可以形成较大影响。但是,这里需要从形成边疆区位的特殊原因去考察。如果将国家边界视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存在,则边界对边疆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边界及边界线的存在改变了边疆地区的区位,这是非边疆地区不存在的特殊原因。因此,要解释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需要将边界作为一个特殊因素加以考察。
为了使分析简单化,笔者作出这样的假设:在一个抽象化的均质空间里,边疆与非边疆地区仅存在区位上的差异,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国与国之间存在边界线及边界关卡。因此,一国的经济活动只能限制在边界线以内进行,这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笔者再作出以下具体的假设:(1)边疆地区区别于非边疆地区的重要特征是边界线的存在,而边界的存在使得厂商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仅能够限制在边界线一侧进行,跨越边界的行为不可能实现;(2)边界虽然对厂商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行为有地理空间限制,但在边界线的内侧,厂商的投资行为是自由的,厂商可以自由选择投资地点;(3)在边疆地区与非边疆地区,满足厂商投资的条件是均质的,也就是厂商投资的区位选择不需要考虑其他基础和条件,单纯考虑运输成本这个古典区位论所重点关注的因素即可;(4)假设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边疆地区与非边疆地区均可获得完全的信息,也没有信息阻碍对厂商区位选择的限制。
在上述假设下,如果没有自然地理的阻隔和制度对厂商销售产品的限制,厂商会将其产品运往各地销售,运输成本将成为唯一决定市场半径的因素。这样,厂商根据产品的运输成本去选择市场销售半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厂商刚好选择在边界线附近投资设厂,仍然有运输成本决定它的市场销售半径,则厂商将丢失另外一半的产品销售市场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将失去刚好一半的产品销售量。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驱动下,厂商会根据运输成本,倒推出其产品销售半径,然后根据这个半径去决定设厂地点。这里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厂商在边界存在的前提下的区位选择。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边疆地区与非边疆地区在经济密度上存在差异。经济密度是由各种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累加所产生的。一般来讲,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越少,则一定区域空间内的经济密度越低。由于微观上的厂商区位选择,将使得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度呈现出相对稀疏的现象。由于不同产品的运输成本不同,因而,厂商选择设厂的区位总是离开边界线,并形成这样的规律:离边界线越近的区域,厂商的生产经营活动越少,这一区域空间的经济密度越低。
根据新古典区位理论,有三种效应使边疆地区经济引力降低。一是“边际报酬递增效应”导致生产要素“逃离”边疆地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暗示,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虽然边疆地区也存在遏制边际报酬递减的投资机会,但边疆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导致边疆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转移到非边疆地区,这对于厂商选择边疆地区投资也十分不利。当经济形态转为依靠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动力的条件下,要素的边际报酬便出现递增现象,由此,厂商投资选择非边疆地区则更易于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二是“企业集聚外部效应”诱导生产因素“离开”边疆地区。厂商投资也有一个聚集效应的问题,因为它允许企业利用集聚经济去分享中间投入品、劳动力储备、技能匹配性和知识溢出效应。①[美]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16 页。这种集聚经济效应降低了在非边疆地区的生产成本。尤其当集聚经济效应足够大,已经抵消了非边疆地区厂商集聚所产生的拥挤成本时,厂商将进一步向非边疆地区集聚,从而降低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度。三是“市场扩充效应”吸引劳动力离开边疆地区。劳动力及其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边疆地区的人口一般稀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非边疆地区低,人口从边疆地区流出是一种普遍趋势,而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规模。边疆地区市场规模缩小将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以上三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度进一步低于非边疆地区。由此可以解释中国边疆地带经济密度普遍低于非边疆地带的原因。
当边疆的边界线临海时,此时的边疆被称为海疆。沿着海岸线,常常形成经济密度非常高的地带,几乎全世界的海岸经济带都遵循着这一规律。解释海疆经济带,仍然可以采取古典区位论对运输成本的关注来说明。
从运输成本的角度看,在不考虑运输时间的前提下,海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因此,通过海运将产品或货物运送到更远的地区,那么它的销售半径就得到了扩大。假设厂商把它的工厂设在海岸线上,则它在海洋的一侧就扩大了很多。事实上,现实中的海运成本可以将厂商的产品销售半径推到全世界。同时,在陆地的一侧,仍然是正常的销售半径。这两个销售半径不等的市场加起来,最终形成这个厂的产品销售市场。显然,海洋一侧的产品销售市场要远远大于陆地一侧的产品销售市场。
由此可以得出,与陆地边疆存在边界线的市场区以及非边疆地区的市场区相比,海疆经济带厂商的整个市场区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只要运输成本不为零,理性的厂商最初会选择在海岸线附近从事经济生产经营活动。厂商的区位选择最终会形成沿着海岸出现的城市和城市集群。这样一来,不同厂商的相同选择进一步强化投资的空间聚集效应,又进一步产生本地市场规模扩大、知识和技术生产的累积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连锁效应。同时,厂商的原料来源半径也扩大了,其又处于信息、人才以及科技等多个领域交流便利的状态。这也强化了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带聚集。
由此可见,与陆疆经济带相比,海疆经济带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处于另外一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边界引起的厂商投资行为改变则是一个基础性因素,是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在经济学家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是经济研究的中心议题。诺思通过关注现代社会之前的漫长历史,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未涉及的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研究。他创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并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等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①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然而,从制度与边疆经济的关系来看,制度既可能是上述因素发挥作用的运行基础,也可能是上述影响的产物,因而它们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从这一点看,从制度维度分析边疆经济仍然可以视为经济维度分析的延伸。这里仅将焦点放在制度对边疆经济的影响上,并将其从一般经济分析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因素加以讨论。笔者认为,制度之所以可以被用来解释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规律②笔者认为,后述的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对边疆经济有很大影响,制度因素不过是这些因素解释边疆经济的延伸和深化。在此特别提请读者注意。,主要是因为制度因素在很多场合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而忽视了制度因素就无法正确地理解中国当代的边疆经济。在讨论边疆经济时,不能不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去解释边疆经济。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就狭义来讲,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例如,姚洋将制度的功能归纳为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外部性、促进经济效率和界定权利边界等五个方面。③参见姚洋:《制度效率:与诺斯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年。下面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加以考察。
制度对边疆经济的影响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与人们的经济行为直接相关的制度。这类制度界定了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从而提供人们行为稳定的预期。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特征,不同制度指向需要对各种可能具有负的外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约束,从而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道格拉斯·诺斯认为有效的经济组织能够将个人的经济努力转变为私人收益接近社会回报的活动,从而成为经济增长。他发现有两个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一种原因是可能缺乏技术阻止“搭便车”或强迫第三方承担其对交易成本的份额;另外一种原因是对任何团体和个人来说,创造和实施产权的费用可能超过收益。④参见[美] 罗伯特·托马斯、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年。同时,制度也衍生出规范行为的功能,因为制度提供特定的信息空间,有利于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环境中形成一个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支配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制度的这种功能在边疆经济运行中也同样起作用。第二类是与资源配置有关的制度。该类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本身是社会环境引发的竞争压力的产物,如果一项制度无法改善人们的经济条件和收益,那么它就不会被人们认可。制度设置规范着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这些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这两类制度具有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的作用。再一次说明制度的这种功能在边疆地区也同样起作用。
在中国的边疆地区,除极个别地区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外,绝大部分则是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而从总体上讲被非边疆地区远远抛在后面。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直接后果是制度运行的成本非常高,进而转化为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边疆地区经济活动的额外成本,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微观的角度看,制度对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影响,是与市场经济在边疆地区的发育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后者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制度创新的不懈动力。如果市场经济在边疆地区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结果,那么政府为了推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可能采取很多非市场经济的办法;而这样的政策,一方面弥补了市场经济造成资源配置对边疆不利的缺口,另一方面也客观地阻碍市场经济在边疆地区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不少自由主义者对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的某些影响市场机制的政策持有批评态度。
如果说在边疆地区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微观上的制度因素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形成负向作用的话,那么在边疆地区,宏观上的制度因素则从三个方向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一是宏观上的社会环境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成某种限制。这里笔者关注非经济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边疆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人们非常容易观察到这类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明显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某一地域内社会文化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是经济活动的促进因素,反之则是阻碍因素。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虽然中国当代的边疆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而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绝大部分边疆社会是脱胎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不少边疆地区社会阶段还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的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有的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普遍不高。人们可以观察到,传统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当代边疆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占据某种优势,宗教意识在部分边疆地区还十分广布而浓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人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冒险、务实、契约等精神相对缺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判断,人们越务实、越理性,这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反之,它的经济越不发达。边疆所面对的这些非经济的社会文化因素广泛存在,对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显然要大大高于非边疆地区。
二是宏观上的社会环境对微观制度创新的限制。出于边疆稳定和安全的考虑,各方面对地处边疆地区的某些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和自由化的创新活动均持谨慎态度。创新活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灵魂,而在边疆地区这些创新活动则不太被倡导,主要原因来自于对边疆稳定和安全的过分关注。这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感到边疆地区的社会处于某种“锁定状态”的原因,反映在经济活动上就是边疆地区的交易和创新活动活跃程度一般低于非边疆地区。
三是宏观上的社会环境对政府施政的合法性提供支持与否。从制度的来源和生成来看,边疆地区新旧制度之间总是面临着竞争。原有制度如果在其原有社会环境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它不太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还会继续发挥作用,而新制度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尚未最终形成之前,它与旧制度之间的竞争甚至斗争是非常明显的,这造成边疆地区社会的二元结构。因此,原有制度、风俗习惯对现有制度合法性的瓦解作用明显存在。在边疆地区,政府施政的本质是从解决相关问题入手,形成新制度,但常常面临旧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在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在边疆地区可能有败笔甚至是失败。边疆地区的这种宏观社会环境使得在边疆研究和工作的人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人们常常以此解释边疆地区政策制定和实施时的特殊性。这种强调,一方面使得人们认识到,边疆地区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照顾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降低特定政策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有效性。
对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理解,不能仅从经济的视角去观察,还得从政治维度去解释。从政治维度解释边疆经济,需要重点分析国际关系和央地关系。前者是边疆的横向关系,后者是边疆的纵向关系。
从横向关系来看,不仅边界的形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动的产物,而且,边界两侧国家的关系也是影响边疆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影响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边界。①杨明洪、王周博:《“边界”的本质:主权国家的利益分割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2 期。边界的形成既有人为主观的作用,即划定国界时人为认定,其过程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主观因素,更有对诸多客观自然因素,包括海洋、山川、河流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然屏障等的考量。边界被发明出来成为调节国家利益无限性与地球空间有限性之间的杠杆,由此边界决定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范围。①杨明洪:《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一旦边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正式确定,即具有国际法效力,边疆经济所依托的领土(地理)空间便确定下来。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内,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是否良好取决于边界两侧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友好与战争以及处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性的变动状态。
两国处于友好状态的边疆经济能够得到较多的发展机会。边界具有屏蔽效应,边界两侧之间不仅有着主权管辖的限制,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上也有显著区别,甚至在文化以及其他诸多方面也区别甚大。国家关系再友好,也无法突破边界的屏蔽效应。这是后文将要阐述的问题。事实上,国际贸易中讨论的“重力模型”就是考虑边界屏蔽效应给国际贸易造成的影响。②楼朝明:《用重力模型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地理因素》,《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年第4 期。从世界总体趋势上看,各国之间有着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在要求,由此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长远目标。在边界两侧国家关系友好的前提下,两国关系也呈现多层次的关系,对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影响也需要具体分析。
而两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边疆经济不仅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反而由于边疆一般成为战争的发生地,人们的生命财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战争将可能摧毁业已建立起来的工厂和农田以及基础设施、住宅等。因此,相对于非边疆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脆弱性是十分显著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个国家一般不愿意将重大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布局在边疆地区。避免战争是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有时候也会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却总是在人们的期望之外,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则常常由此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国家之间在边疆地区的战和状态对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同样需要具体分析。
边界两侧的国际关系的常见状态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既没有战争又不友好。这种状态的国际关系对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国家的治边方略以及相应的政策。从国家的治边方略来讲,边疆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是其重要方面。开放对边疆地区而言,意味着更多向边界另外一侧敞开国门。如此一来,人流、物流以及相关的资金、技术等方面将输入到边疆地区。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实行沿边开放政策,采取鼓励发展边境贸易、增设边境口岸、建设边境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措施,有力推动边疆经济的发展。③冯建勇:《边疆的“地方”格局与“世界”意义——四十年来中国边疆对外开放的理路与目标》,《学术月刊》2018年第12 期。近期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成为带动中国西部沿边开放的特大工程,边疆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④朱金春:《“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3 期。而开发对边疆地区来讲,则意味着中央政府向边疆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实现边疆地区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⑤杨明洪:《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理论与实践》,《开发研究》2020 年第1 期。事实上,中国对边疆地区的开放是与开发一起进行,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使得两者在边疆地区产生交互作用,导致边疆经济运行与发展特征显著地区别于改革开放之前。
从纵向关系来讲,边疆意味着一国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文化和权力关系。如此一来,边疆便处于国际关系与央地关系的网络节点上,而这些关系的性质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当然也包含经济问题。一般而言,边疆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缘由造就了较为特殊的央地关系。从历史因素来看,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基本上都实行较为特殊的统治方式(后文还要专门论及此问题),造成边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较显著地区别于非边疆地区。从现实因素看,边疆地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与非边疆地区普遍存在异质性,造成中央在对边疆的治理中需要重点解决边疆的文化和权力关系。
中央对边疆实施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发展的政策对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会产生巨大作用。这种引导和支持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政治上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在中国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对边疆地区实施社会改革。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民主改革,在一般边疆地区则实施土地改革。在社会改革中,政治上彻底改革了边疆地区社会政治运行的机制,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边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各级人民政权。在经济上废除了旧有的土地等财产所有制,消除经济上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边疆各族劳动群众获得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文化上引导和支持各族人民在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有效地维护了各民族的文化权利,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由、风俗习惯以及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对边疆地区旧的社会制度的改造成为边疆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新起点,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也适应边疆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开放之后,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逐渐摆脱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约束,社会生产力的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强化了国家对边疆地区发展的经济支持,消除绝对贫困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夯实基层”则显示政治上进一步将国家的权力深入边疆基层和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为之一变,边疆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得到全面强化。
另外一种态度是对边疆地区发展采取顺其自然的政策。一方面,市场经济以自发的形式逐步在边疆地区发生和发展,并逐渐影响到边疆社会的方方面面,新的经济形式慢慢出现,居民也逐步改变其生活的样态。另一方面,边疆地区的资源被外来的企业或者投资者占据,当地人逐步在经济生活中被边缘化。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没有对边疆社会做出改造的努力,但在前述的市场经济冲击下,边疆地区逐渐形成对国家核心地区的政治依赖。如此一来,虽然边疆地区与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三个方面实现了整合,但政治上核心地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经济上核心地区对边疆地区的掠夺,演化为一个国家之内的“内部殖民”。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英国,生活在英国边缘地区的凯尔特人(Celts)被英国的国家发展吸纳的过程中,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被整合到英国,但他们政治上遭到控制,经济上被掠夺。①Hechter Michael,Internal Colonialism-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pp.15-33.
事实上,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完全放任自由是罕见的,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二战后实现国家独立的多民族国家更是如此。中国对边疆地区社会进行改革,对边疆地区也不同程度地给予政策支持,帮助边疆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防御自然灾害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下沉边疆地区,主流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有助于边疆地区与国家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从而扫清了边疆地区融入全国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边疆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市场,使边疆地区的特色产品进入一国其他地区变得容易,而一国其他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也更容易被引入边疆地区,有助于加快边疆地区的资源开发,从而缓解其欠发达状态;另一方面,中央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均衡发展政策,防止市场经济对当地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宏观调控和均衡政策包括:中央对边疆地区实现高强度的转移支付,提高边疆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实施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平衡边疆地区与非边疆地区的差距,对部分边疆地区实施对口支援,让内地相对发达地区帮扶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此外,还对边疆地区实施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帮助其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
当今边疆的政治经济格局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因此,边疆经济有其历史起点,尤其将边疆与非边疆进行比较时,关注这种历史因素显得相当重要。与其他因素相比,这一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因素,应该在阐释边疆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上,无论是实现边疆经济的良好运行还是实现向上发展,都不是一个短时期的过程,而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历史发展好的区域,一般在当代也会发展较快,因为经济良好运行和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有效率的经济体制机制和适宜的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而这些恰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结果。边疆地区也不例外。从中国来看,边疆地区与民族聚居区多半是重合的,同时,边疆地区又与经济欠发达区域重合。造成中国当代边疆经济欠发达的重要原因可以从历史中寻找。
从20 世纪50 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民主改革来看,地处边疆地区的民族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农奴制社会的较多,进入封建社会的民族相对较少。这是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民族社会进行划分的结果。这是在民主改革这一历史节点上,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给这些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的历史基础。对这一历史基础的关注在当代中国转化为一种全国支援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回溯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在中华文明体中,在边疆与中原的人群对流过程中,地处边疆的人群进入中原之后很快就融入中原的经济文化中,融合为汉族,而中原的汉族人群迁入边疆民族地区,也有不少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孔子作《春秋》说:“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狄夷则狄夷之。”当然,也有在边疆地区保留汉族的经济文化的案例。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有的是向往中原的文明,有的则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而迁出中原的汉族多半是躲避中原的战乱。这一历史过程在中华文明体中一直持续发生。中华文明体赖以存在的地理空间决定了中原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明显劣于中原,北方多草原,西北多干旱,西南多山地。这样的自然禀赋加上农业文明的长期积淀决定了这里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总体上高于中原。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群体过着各自的生活,在未进入现代化之前,没有对比,尤其是没有特别关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而进入现代化大门,边疆民族地区融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之后,它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则被一再提及,成为解释边疆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历史来看,古代中原王朝的边疆常常处于“有疆无界”的状态。历史上所谓的边疆均被视为“王化所及”与“化外”之间的过渡地带。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可能像现代的国家那样致力于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主要是满足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除去史书记载少数几个开明君主致力于所谓王朝强盛外,绝大多数王朝都是碌碌无为。这是古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总基调。更为重要的是,王朝时代下的边疆治理,对中央政府而言主要目标是政治控制与军事防御,对边疆发展则不太关心,或者说较少关注。重视政治防御甚至是军事防御而轻视边疆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王朝时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边疆开发的政策和措施,史书也记载个别官员在边疆地区有作为的开发活动,但主要限于“屯垦戍边”范围,主要是将中原地区的一些技术和农耕、养殖方式引入到边疆。这些措施虽对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有作用,但相当有限。由此可见,边疆的这种历史发展基础成为王朝国家被民族国家取代后的重要历史遗产。①衣保中:《腹边互动与我国历代边疆经济开发》,《史学集刊》2012 年第2 期。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处于分隔状态。从总体上看,中原的经济技术水平高于远离中原的边缘地区,强化中原与边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边疆发展和民生改善。处于中华大地的边缘地带,常常存在一些部落和政权。②马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思想战线》2019 年第2 期。尽管中原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从未中断,但是,边疆地区的一些政权出于自身安全和其他考虑,对这些联系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阻扰,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是这些地区与中原之间的政治关系处于脆弱状态,再加上自然地理的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经济关系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缺乏经济技术与中原的密切联系,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于中原的状态。
中国的历史是基于中华文明体所依赖的地理空间以及这个文明体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③马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离开历史去抽象地解释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是难以想象的。重视历史分析,实际上将边疆经济的解释提升到历史的深度,让人们更能够认识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回答边疆经济在学理上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可以从影响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特殊因素入手,阐释这些特殊因素对边疆经济的特殊意义。边疆经济区别于非边疆经济,主要是因为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除受到一般因素的影响外,还主要受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赵可金简述中国的边疆经济的特点:“受自然条件、交通和地理限制以及特殊的历史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政策优势弱化、与腹地联系弱、发展质量低、经济发展‘通道化’与跨境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制约边疆地区发展。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沿边地区相对滞后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天然劣势,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①赵可金:《中国边疆开发与周边政治经济学》,《当代亚太》2019 年第6 期。因此,从这一点来讲,理解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不可能以一个单一的视角完成。在国家的领土范围中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理解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多视角。在多视角下,边疆经济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得到充分的理解,而在此前提下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巩固边疆安全和边疆稳定等问题便可以得到恰当理解。
从一般性中找到特殊性是边疆经济研究的根本路径。边疆经济不过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边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及其特点总体上从属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但边疆经济的相对特殊性,决定了边疆经济的研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经济、制度、政治和历史四个维度去阐述影响边疆经济运行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边疆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历史因素也是一项基本性因素,影响边疆经济的问题常常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政治性因素对边疆经济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无法低估,有时它成为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至于制度性因素,多半是历史因素的伴生物,边疆较非边疆的特殊历史对边疆地区的制度创新以及实现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有着重要影响,但它毕竟还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性因素。这是从边疆角度本身去考察的。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来讲,一个较为完备地阐释边疆经济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期待一门较为完备的边疆经济学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