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2022-02-04 20:39蓝天邓喜道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蓝天,邓喜道

(1.广西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2.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最大实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为新时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并充分彰显了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责任担当。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内涵、时代意义、对策措施等方面,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在逻辑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立体式研究则有所不足。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的思维整合、历史与时空的实践考察、国内与国际视野的融合审视的研究方式,从理论渊源、生成实践、内容谱系及时代价值四个维度综合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机理,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一、逻辑源起:对国内外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世界东方绽放真理性光芒的鲜活体现。从其逻辑源起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建构及内容体系,既体现了对现代西方优秀生态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消化,更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坚守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并非天然的自在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这充分说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之上进行社会实践,方能实现人、自然和社会间的有机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旦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必然遭遇自然界所带来的严厉惩罚。长期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利益驱使下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豪夺,从而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共建地球村”“美丽中国”“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4],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这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内容谱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时代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二)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史,是一部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智慧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态自然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全过程,其如潺潺之溪流润物无声而泽被万物。例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即把自然的“天”和现实的“人”相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统一体。《道德经》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行了精辟阐述,强调自然乃宇宙万物有机体和内在规律性之有机统一体,只有顺天而行、应天而事,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才能到达“天人合一”之和谐境界;若将两者割裂开来,甚至把“人”凌驾于“天”之上,逆“天”而行则会遭遇“天”谴而事与愿违;等等。千百年来先哲圣贤们的思想给予我们深深启迪:只有遵循万物自然规律性,不以破坏自然和违背规律为前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实现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强调对自然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爱护自然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田林湖草沙冰,一样都不能少”等崭新论断,形成了绿色、循环、生态、低碳等发展理念。这些论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继承,也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域多次重申,我们要在始终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基础上顺应和改造自然,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共进的价值追求基础上谋求和推进社会永续发展。

(三)始终坚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练与创新

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历史阶段,都十分注重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去解决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毛泽东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6],强调在洪涝灾害地区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平衡。邓小平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7],在对待生态问题上不仅要着重于原生环境的保护,更要着重于将科技应用于林业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江泽民强调“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又要抓紧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着眼未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8],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范畴,将生态建设提到一个更新的高度。胡锦涛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从源头上加大对生态环境恶化整治力度,稳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全球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作出中国贡献[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战略发展的高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外发展复杂局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范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融入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之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决心和战略定力。由此观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凝练和提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系统把握和守正创新。

(四)始终坚持对国外先进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与吸收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0]。在2021年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1]。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风起云涌复杂多变,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思想多元化、信息全球化等加速推进,特别是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加速发展和资本逐利性所带来的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毫无止境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掠夺自然势头仍在蔓延,在人类享受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整个世界生态系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破坏局势难以扭转,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理之顽疾、持续发展之瓶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由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试图从社会制度、工业文明、现代科技的角度嵌入,探寻生态危机引发之根源,寻求解决问题之方法。西方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提出了不少别具价值的生态理论成果,为各国之间生态文明互鉴、互促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生态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者——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Martin J nicke)表示,他当初提出该概念时就受到了中国“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表述的启发。在他看来,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差异并不构成相互借鉴的根本障碍[12]。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指出,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向自然索取。该学派积极探索有效破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途径,提出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人占有,以社会主义共享经济取代资本主义财团经济的策略主张。西方国家众多学者的生态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参考价值,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少先进思想或观点,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参考。

二、逻辑孕育:在丰富的躬行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本身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推动方能转变为社会变革力量,进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的客观实践。从梁家河“知青岁月”到《之江新语》,从“生态浙江”到“美丽中国”再到“共建地球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在长期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淀和持续孕育而形成的,融实践性、革命性、完整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生态理论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化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一)从“知青岁月”到《之江新语》的系统提升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变革性力量。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3]在梁家河工作期间,习近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社员们一起,挑着羊粪和牛粪往山上给土地增肥,在知青窑边挖沼气池解决当地缺柴烧的问题,对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发展有了初步认识。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对农村农业的落后以及百姓疾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农村生态文明也有了初步的感触和体会,正是这段经历深深地厚植了其基层情感和百姓情怀,这种为民情怀支撑着他扎根梁家河并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如果说知青岁月体现的是习近平对黄土地的眷恋与爱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启蒙和萌芽时期,那么《之江新语》则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考与理性表达,其在河北、福建和浙江任职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人民认可。如习近平在浙江的实践工作中,形象生动地指出了环境问题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14],并带头梳理此病症的各种线条,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论述,描绘了“生态省建设”的宏伟蓝图,也集中展示了习近平对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

(二)从“生态浙江”到“美丽中国”的实践升华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就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这是对生态与经济交织演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剖析和生动阐释,其从多个维度对生态意识觉醒、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构建、生态价值选择、生态综合治理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和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践上开启了浙江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之路。2017年“两山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成立,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绝对不是一张“口头支票”,而是切切实实的“全民行动”“法治方案”。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重任时常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在海南岛上、在山东滨海边、在长江黄河畔、在环境保护大会上,以及2021年在广西、山东等多地视察时,“生态文明”始终伴随他的脚步走进人民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更青的山、更绿的水、更新鲜的空气、更优良的生态产品、更高的生活质量正逐步实现,伟大的中国人民也正用双手绘制着一幅幅“美丽中国”的宏伟画卷。

(三)从“美丽中国”到“共建地球村”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从国际领域交流合作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未缺席,其指出唯有不间断地交流互通、开放包容、共赢合作,在履行好本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方能将中国方案更好地带到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影响,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赞赏:2006年中国倡议发起创建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这是联合国机构支持下由主权国家参与合作的组织;2013年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5年习近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大会上提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中国方案并引起巨大反响;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视频大会中进一步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5],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理念。事实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实践的同时,也正在以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姿态昂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球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建设、生态治理模式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能够指导中国实践、造福中国人民,更能引领全球生态危机治理、引领世界发展。

三、逻辑展开:系统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内核外延

生态问题关乎国家全局性发展、国家前途命运、社会福祉和百姓福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域、时域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经系统性归整、梳理和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融于“六大论述”之中,即生态文明民生论、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生产力论、生态文明法治论和生态共赢全球论。这“六大论述”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环环相扣又相互独立,既相互并列又体现层级递进的关联性,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核,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南和价值准则。

(一)生态文明民生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7],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8]。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且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人饮工程、食品安全等生活细节出发,去思考现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办法,去践行“民生问题无小事”的价值理念,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19],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相处原则,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适度规则,把生态和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其核心意蕴在于强调要以生态惠民、绿色利民、健康舒适为价值追求,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事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及生态产品质量等需求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生态产品的思想保障,也是着力破解当前生态环境难题、有效破解社会民生矛盾的行动指南。

(二)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在2003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这是习近平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要求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永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史观。从根本来说,生态安全深刻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发展程度和进度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和厚度,没有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实现,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现实进程也将事倍功半。生态文明兴衰论从人类生态文明历史观的角度凸显了生态建设的战略性地位,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要切实增强长远意识和忧患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等同行同向、同频共振和协调发展,开辟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制高点就生态文明系统治理问题进行深刻阐释和解答。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及2021年8月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关于生态系统治理方面由最初五个字到如今的八个字,一语道破了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视,折射出对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理念与内容的实践延伸和发展,充分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换言之,“生态建设系统工程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个系统完备、全面立体的全新论断,其实质就是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用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统筹处理、系统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内在关系,又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联,既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的硬举措,也要注重营造制度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软环境,既要建立健全共建共治的生态治理格局,也要充分应用好现代科技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生态文明生产力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1]。建党百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革和深化社会生产力,这是生态文明生产力论的内核,其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相处问题的历史,只有用发展的、辩证的、科学的思维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向互动和协调发展。实践表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状况并与之相呼应,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社会生产力的一切行为和活动方式,将导致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现实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用“生态文明生产力论”向我们阐释了生态文明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机理,即做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做到了生产力的发展;保护了生态和环境,就是保障了社会生产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全方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让全社会享受到生态生产力所带来的巨大福祉,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优质生态产品的现实需求。

(五)生态文明法治论: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文明法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范式和价值观念来一场历史性的、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而进行变革往往具有颠覆传统之特点,关系到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如果缺少社会主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生态文明的宏图愿景将会难以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2]当前,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国先后出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整套法律法规,以保障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规范而言,我国现行的机制与体制、法制与法治仍不够完善健全,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搭建法制完善、制度牢固、程序合理、运转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以建立一支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反应迅速、务实高效”的执法队伍,加大对一切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六)生态共赢全球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号召世界各国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共同构建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家园[23]。2021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2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5]。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职责和义务,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参与并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综合治理、构筑人类生存发展家园的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正如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26]这充分阐明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职责定位,表明了致力于建立健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信心决心。由此观之,“生态共赢全球论”向国际社会发出携手同心共筑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美好家园的中国声音,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为全社会、全人类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无我精神境界,其必将引领世界各国同胞们致力于开辟人类生态文明的新境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进程。

四、逻辑旨归: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彰显大国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思想深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充分展示其深厚伟力和超凡智慧,是照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强国建设的指明灯,也是引领全球生态危机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导航器。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27]

(一)理论价值——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8]对于社会发展来说,金山银山固然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绿水青山更能体现民生福祉、百姓幸福和社会福音。从人的生存环境来看,我们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进程中去综合审视和深入把握,“家在青山绿水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论断,无不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智慧,为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重要价值参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之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突破传统工业生态文明之弊病,创新性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的世界,并付诸实际行动为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和引领,展现中国生态智慧与担当典范。事实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有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借鉴了国外先进文明思想之观点,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各项改革和伟大实践中起源、孕育、展开和形成的思想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守正创新和历史飞跃,为国际社会推进生态治理和推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生态智慧。

(二)实践价值——为推进“全球生态危机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核心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了兼具根本性和创新性、客观性和变革性的系列重大举措,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统治理,一并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全国各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筑绿色生态保护屏障、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主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根本性突破和历史性的成效,有力破解了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在搭建系统安全的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生态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也标志着我国正以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战略思维与长远眼光,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一条行之有效、行稳致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现代化之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推进全球生态危机治理中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其基本经验和重大成就为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生态危机治理,寻求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时代价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9]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阶段的历史性成就,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伟大建设和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所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在充分借鉴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表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别具价值和参考意义的崭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伴而生,符合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国情党情民情,也体现了新形势下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有效拓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空间,在不断地实践和发展中初步凸显其强大生命力和时代影响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文明观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寻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特色和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范式。

(四)世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中国担当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大工业发展必然趋势的相关论述中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30]。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相互交织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逐步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迈进,面对经济空前发展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无疑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并肩前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策,才能让全球生态文明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习近平多次在生态与环境国际会议上强调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共赢理念,旨在筑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共享与携手并进的协同理念;2021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进一步强调:“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31]这是习近平向世界各国发出的时代呼吁,表明了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发展事业的坚定意志和时代担当。实践表明,中国不仅在国内同心同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生态治理与合作,承担了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更是以一种超越地域的国际视野和大国担当精神,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步伐,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家园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展现了中国的生态智慧和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