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童
(北京联合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101)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也日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领导力量,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仍是当今世界的主导力量,西方遏制、阻碍中国发展的图谋仍将长期存在,国际领域意识形态的斗争还会非常激烈。特别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时常处于“挨骂”、陷于被动。如何在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能力、锻炼斗争艺术,以斗争求团结、求合作、求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深刻分析当前国际领域意识形态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这一论述指明了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向,为我们争得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遵循。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形势日益复杂,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虽然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也面临着“逆全球化”、地方保护主义、军事冲突等各种问题,特别是一些国家执意挑起贸易争端,挥舞经济、科技、文化制裁大棒,使世界增加了不确定性危险,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站在我国的立场上,如何认识当今世界问题,如何看待国际出现的各种变化,仅仅就经济谈经济、就军事谈军事显然不行,必须从意识形态问题入手,看清其中的意识形态本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同时,一些国际势力也不断散布消极、怀疑、否定的声音,以实现对中国的经济遏制,使国际领域斗争的意识形态属性日益彰显。这些斗争实际上都体现了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意识形态交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斗争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势力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人类历史终结论”,试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3]我们始终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多个领域相互交织。政治斗争、思想交锋、经济遏制、文化渗透、外交争端、军事威胁、抗疫“甩锅”等,此起彼伏,呈现出全方位态势。三是斗争方式日益精巧。由于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敏感性,一些国际势力有时还会披上友好交往的外衣,借助文化、经济等手段,以达到示伪隐真、斗而不破的目的,使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成为高超的艺术。四是斗争程度日趋激烈。目前的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可以说已达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程度,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重冲击,使我国在国际领域面临严峻的形势。
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说到底是制度之争。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一系列理论、思想、认识的总称。而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会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根源就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存在。只要当今世界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政治制度,这种意识形态斗争就不会停止。虽然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从整体上还拥有比较大的优势,这就决定了两者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意识形态斗争同时也是思想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同各种思潮的斗争。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与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的创新性有着紧密联系,这些思潮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扩大,凸显其必然性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在这些思潮之中,大量的是站在一己立场对国际现象、国际事务等的片面认识,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天壤之别,有很多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如历史虚无主义之类,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意识形态斗争当然还是利益之争。在国际斗争中,国家利益是永恒的主题,国家利益之争从不缺席,但是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可忽视。因为国家利益总是带有政治色彩,国家利益的得失总是伴随着政治上的成败,越是巨大的国际利益之争,这种特点就会越明显。正如中美贸易摩擦不能简单地认定为经济之争一样,我们必须看到背后的意识形态属性,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警惕性。
正是由于国际领域问题空前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因此正确应对才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4]在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更要如此。
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内宣”与“外宣”的界限在逐渐淡化,做好对外宣传既面临有利的机遇,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完成党的宣传工作“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不轻松。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展形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5]。应该说,要做好党的对外宣传工作,赢得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最基本经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改进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6]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坚决打赢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这场硬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形成自觉,凝聚合力。
从目标任务看,做好对外宣传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当前全党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各级对外宣传部门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此,要善于在对外宣传中主动设置议题,主动进行宣传引导,不能被动应付;要形成中国实践的中国话语,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用来科学解释中国发展、中国成功,避免对别国话语的照抄照搬;要实现中国话语的对外转换,使之与对象国的文化、语言、风格相结合,使之在国际传播中更具感染力;要善于运用各种对外传播手段,特别是要发挥民间、互联网、自媒体的力量,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要增强效能意识,注重投入产出,避免“大水漫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培养,解决人才缺乏问题;要加强党对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
从内容看,对外宣传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要把这些内容向国际社会讲准确、讲清楚,应遵循两个基本通路:一是故事化。使之成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做到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打动人心,为此需要进一步精选、提炼故事,使之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所在。二是学术化。学术的价值在客观,在于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我们能够用学术语言、在学术层面讲清楚中国实践的道理,其作用必将是持久的、深远的。对外宣传应从这两个方面内容出发,找到国际传播的切入点,力争取得良好的传播实效。
从方式方法看,要讲求方法,善于打组合拳,避免单打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指南,因此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会孤立地、静止地、绝对地看问题,从而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因此,面对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我们党“要以政治为统领,突出国际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要以思想为基础,重在开展说理性说服教育,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情感、行为认同;要以组织为保证,用党的组织体系的力量集聚国际传播的合力”[7]。
国际领域上各种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正在成为国际意识形态问题的最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要的根本任务,在这一个问题上如果失守,必然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国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既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展开,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论成败,是我们必须守住的意识形态主阵地。
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刻认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自此始终坚信不疑,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魂、理想之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不断把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推向前进”[8]。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源于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9]。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科学揭示,也是对外宣传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更是其中的典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阐明的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注重分析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大势,以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次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转变为独立自主、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0]。
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是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自己的章程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1]。正是由于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旗帜,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因此,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总根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2]
国际传播能力是做好党的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中国共产党运用高超的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这是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向国际社会有效传播以扩大国际影响、赢得广泛认可、塑造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能力。这一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对全党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传播是一个包含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在内的复杂体系,能力贯穿其中,起着统领作用,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作为新的考验,融入党的能力体系,体现在能力建设之中。党的国际传播能力涉及领导统筹能力、国际话语体系转换建设能力、斗争能力、创新传播方式方法能力等方面。对于这些能力,我们要查漏补缺,融入党员干部的经常性培训和实践锻炼中,使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升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提高领导统筹规划能力。要善于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处理好与其他能力的关系;要有系统性的思维,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能片面化和极端化;要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须有底线思维,不拿国家利益做交易;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抓住问题进行集中攻关,达到突破一点、满盘皆活的效果;要有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二,提高国际话语体系转化运用能力。要善于根据国际传播的实际对国内的话语体系进行国际性转化,使其符合对象国民众和一般国际受众的需要,更具解释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注重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创新,努力创造既能准确反映我国实际又与国际文化和传播需要相融合的各种话语体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制度、道路、文化传得开、讲得清、听得懂、有人信。
第三,提高斗争能力。要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有效传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势力的阻挠和抵制,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在斗争中敢于主动亮剑;斗争不是蛮干,必须掌握斗争艺术,善于斗争,做到在斗争中经受考验、锤炼意志、提高本领。提高斗争能力才能使国际传播能力得到升华。
第四,提高传播方式方法创新的能力。互联网和信息化已经使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变化,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数字媒体已经后来居上,许多传统媒体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总的来看,随着互联网传播迅速扩大,人人成为传播主体已成为现实,传播的分众化、群体化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大一统式传播模式的影响力在逐步下降,而基于特定传播对象和方式的传播模式后来居上。比如一些网络博主的粉丝多达几百万,其影响力远非传统传播可比。我们开展国际传播,必须正视并适应这一国际传播方式的变化。要更加注重创新传播方式,可以更多地运用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线下实时传播的现场性、情景式传播,因其较直观,参与感强,传播效能也非常高,应注意有效运用。
国际领域斗争正越来越延伸到文艺领域,借输出影视大片等文艺作品传播价值观,用西方生活方式向年轻人灌输畸形审美越来越普遍。如在西方诱发苏东剧变的过程中,自由主义文艺作品的泛滥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以“眯眯眼”(slanty eyes)广告事件为标志,审美问题开始走上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台,成为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社会的错误审美思潮威胁,遏制这些思潮的内外联动,维护国家“审美安全”变得刻不容缓。在文艺领域积极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切实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中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性质和方向是其根本问题。对于文艺工作来说,就是首先要回答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正确方向,文艺工作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在国际文艺领域,既有弘扬公平、正义、友善等的优秀作品,也有不少宣扬暴力、色情、种族、迷信等的低劣作品,如果我们背离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造成低劣作品的盛行,必然导致审美观的扭曲,腐蚀年轻一代,给国家和民族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要应对国际领域错误意识形态借助文艺形式发起的进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明确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5]。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6]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只有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
要赢得文艺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必须让艺术发挥出感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17]因此,必须让中国的文艺作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传递中国之美,让世界人民在艺术氛围中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这种传播具有理论不具有的感人力量。实际上,对外传播具有讲故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特性,讲故事是前提和切入点,而讲道理是归宿和目的。如果只是讲道理,则道理未必被人接受;如果只是讲故事,难免又会流于肤浅。我们要追求两者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要用艺术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引导到讲清道理。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内容源自人类的生活,但经过艺术性的创造又被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来。中国的琴棋书画、歌舞戏曲、电影戏剧、小说诗歌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真善美价值标准。运用好这些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对我们在文艺领域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注意遏制当前文艺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有的文艺作品的人民立场不够鲜明,文艺创作导向存在严重偏差,一些文艺作品庸俗、低俗、媚俗问题突出,艺人负面新闻频出造成恶劣影响,文艺界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仍然突出,等等。因此,要特别注重文艺作品的导向问题和质量问题,避免一些不良作品产生误导,导致不良文艺作品泛滥。
此外,还要看到,国外文艺领域的错误思潮往往通过国内文艺领域的乱象表现出来,产生影响。例如通过“饭圈”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链条。“饭圈”被资本市场所操控,有着西方文化的诱惑性,并具排他性、侵略性、商业掠夺性等。流行文化的“国家起源”或者“民族性”因素在跨文化粉丝实践中的作用是很微弱的[18]。当其无休无止地延伸和渗透时,不仅影响青少年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文化也是极具破坏性的。以“饭圈”为表征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种种乱象,绝不仅仅是文娱领域的偶发、孤立和局部现象,在人口出生率低迷、经济增长放缓、全球保守主义思潮此起彼伏、世界贸易竞争和局部冲突不断加剧等大时代背景下,还将有着更为长远的社会影响[19]。因此,必须加强对国内文艺领域的管理,特别是要对一些文艺节目和文艺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避免“金钱至上”观念、“娱乐至上”观念、艺人负面新闻频出对青少年产生误导。近年来,各文艺主管部门均加大了管理力度。2021年8月25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2021年8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的通知》。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旗帜鲜明树立爱党爱国、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20]。同日,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此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召开系列座谈会,就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发出倡议。一批知名文艺家也纷纷发声,呼吁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坚定追求德艺双馨。这些措施的出台,初步扭转了文艺领域一些混乱局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初步构建起了抵御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文艺屏障。
总之,国际领域意识形态形势日趋复杂,斗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我们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又要抓住重点,提高能力,务求实效,争得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不断夺取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