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2022-02-04 20:25杨山林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专业课育人

杨山林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基层教学组织在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和促进教师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桥头堡。2020年,教育部再次把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应明确自身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职能与定位,破解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堵点,从思政理念养成、思政资源挖掘、思政能力提升与思政保障协同等方面发力,提高公安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互相支撑的协同效能,促进公安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一、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2]。从广义上看,基层教学组织包括院系、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以及实验中心等不同组织形式。目前公安院校多数采用“校—系—基层教学组织”形态的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基层教学组织主要以教研室的形态存在,本文中的基层教学组织即指教研室。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层单位,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力度与效果关系着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在深入推进“金课”建设,提高课程“两性一度”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职能,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正是推进公安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举措。

(一)有利于把握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社会转型期中社会结构变化、利益结构调整、文化多元碰撞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等现象给高等教育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公安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师生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文化对公安院校文化建设造成冲击,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渗透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公安院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公安高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应主动融入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明确育人目标,把握育人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锻铸时刻听党话、跟党走的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提供人才支持。

2014年,上海市教委提出课程思政理念,率先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4]。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独立课程,也不是在课程教学中新增独立环节。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在各门各类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专业知识讲授和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全体成员育人责任,将育人工作融入各门课程、各个环节之中,以一种如盐在水的无形隐性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塑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三重目标的有机统一。基层教学组织是凝聚教师力量的单元,具有培育价值共识的组织优势。通过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基层教学组织指导教师全面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梳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指导每位教师的认知形成一致指向,提高每位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能力,从而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公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整合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为落实《纲要》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育人能力,公安院校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教学各环节和各要素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生动多样的实践和探索。课程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高校内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需要密切各育人要素之间的配合,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等全方位推动。目前,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育人主体缺乏联动、育人内容缺乏联通、育人渠道缺乏联合等问题。打破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瓶颈问题需要公安院校促进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与实践教学育人主战场的联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通,促进各个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之间的联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基层教学组织是进行资源聚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有力推动者。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促进育人主体间的联动、育人内容间的联通和育人渠道间的联合,形成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育人渠道的多元化和育人效果的协同化。

从育人主体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德育育人显性教育的“主力军”,而专业课负责着隐性教育的“责任田”,专业课教师要守好德育育人隐性教育的“一段渠”。基层教学组织履行师资培养和沟通协调职责,通过培训学习、工作协作、实践研究等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之间的协作同行。

从育人内容看,专业课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近八成的比重,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专业课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引导内容,无论是刑事案件办理,还是社会治安风险治理,无论是网络安全执法,还是警务应急指挥,无不蕴含着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会使得专业课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且体系化。同时,鲜活生动的专业实践又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提供强有力的诠释与印证。各门各类课程内容的融合能够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育人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支撑局面的形成。

从育人渠道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公安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以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懂得“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价值要求,更要在具有针对性的公安工作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惑,引导学生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的警务活动中树牢从警初心。基层教学组织利用校局合作平台,拓展教学实习基地育警功能,在实战化教学机制中开展与公安机关业务队所的合作共建,构建多层级合作平台,共同促进协同育人、全警育人新格局。

(三)有利于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性

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更重要的端点是基层”[6]。制度执行的活力在基层,制度创新的动力也在基层。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组织教学实施和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基本职能。通过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活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基层教学组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优化内容体系、科学评价激励等行为,把学校课程思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效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性。从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多为专业系部业务骨干,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指导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

从教学内容优化来看,基层教学组织成员是专业课程或课程群的授课任务承担者,具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挖掘思政元素的理论优势。从教学改革创新来看,基层教学组织离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最近,对组织内各教师的教学改革方法、改革过程以及改革效果观察最为细致,对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效果最为清楚,能够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同时梳理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利用榜样的力量形成示范效应。从评价激励来看,由基层教学组织对教学进行育人实效考核,能够把育人的“软指标”变为“硬约束”,为课程思政工作行稳致远提供组织保障。

二、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难点

自20世纪50年代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从苏联引入到我国大学以来,关于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制度的探索与创新一直未曾间断过。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后,教育部颁发了多个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相关的文件,基层教学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凝聚力不强、教学组织功能弱化等问题,成为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掣肘,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一)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建设能力不足

贯彻《纲要》要求,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精心设计专业思政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并进一步细化为课堂教学的思政目标,从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思政目标的体系化能够有效解决不同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存在的“闭门造车”问题。而体系化的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基层教学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组织每一位教师立足专业课内容和目标定位,梳理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整体框架。

目前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在推动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形成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不了解、不熟悉、不敏感,欠缺主动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课程思政主渠道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成为课程思政的学习者、信仰者、崇尚者,然后才能成为积极力行的实践者。公安院校多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着所知不多、半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状况,甚至有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认为专业知识讲不出政治理论性。基于这种认知,部分教师对在专业课堂上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犹豫甚至排斥的心理。二是教师之间交流不充分,课程思政实践处于碎片化尝试阶段。目前公安院校教师普遍不实行坐班制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聚少离多,教师个人往往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很少交流[7],基层教学组织关于课程思政的集体教学研究活动不深入,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多是结合自身专业内容进行,不同专业课教师之间共同思政目标体系远未形成。三是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层教学组织之间交流少。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多数以学科目录为建制依据,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专业组建设,隶属于各专业系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层教学组织一般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同基层教学组织之间存在着学科壁垒。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学科之间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的障碍。

(二)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把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德育育人的动力和实践,需要做好课程思政资源的整合。有效整合各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于纵向和横向上实现思政内容的融通,能够构建起公安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体系,思政资源体系化是提高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但从公安院校现有的课程思政实践来看,教师在专业知识讲解中有融入理想信念、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自觉,但对所选择的育人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碎片化情况,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

从纵向上看,基层教学组织集体教学学术活动不足,在客观上造成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思政方式缺乏系统规划。一方面,教师个体根据思政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具有一定的个体性,部分教师对所选取的思政内容分析不足,深度挖掘不够,思政元素的应用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育人实效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同一课程的不同授课教师和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之间,在思政元素建设上缺乏沟通与交流,也存在各自为阵的情况。从横向上看,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思政资源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的局面仍有待形成,在思政资源体系搭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引领和指导作用仍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孤岛”现象有待改变。

目前公安院校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标准统一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库。从建设机制看,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以学院和系部两级建设为主要方式,各系部首先以教师为主体,根据各自专业和课程需要完成系部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在此基础上,学院统筹各系部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建设学院课程思政元素库,实现资源共享。

已有课程思政库建设的相关探索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提升了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但也存在建设工作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的情况。一是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认识不深入,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及相关资料收集停留在完成工作层面,缺乏对所选内容的细致甄别与深入研究;二是不同教师提交的思政元素存在重复现象,所涉及的内容存在范围较窄、内容来源权威性不足等问题,思政元素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尚存在差距;三是课程思政元素库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的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及未来公安工作的最新动向,缺乏动态更新和完善机制。

(三)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融合能力不足

《纲要》对课程思政的目标、重点和方式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公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民警察的职责,是铸魂育警的摇篮和基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打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队伍,需要公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能力与实效。但在教学实践中,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科学和育人实践途径单一等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不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合理设计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二者的有机融合应是如盐在水的状态,学生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但看不到思政内容的生硬嵌入。实践中,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彼此孤立,互不融合的情况,二者在逻辑上彼此分离,互不照应,本应“合二为一”的潜移默化变为泾渭分明的“一分为二”。不合理的教学设计难以收到立德树人效果,反而打乱了课堂连贯性,降低学习质量。

二是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科学。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师应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但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要求认识不深,把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宣读思想政治理论或领导人讲话。在课堂教学时,简单采用插入相关思政内容课件来代替课程思政,或采用机械和单向灌输的方法,通过枯燥的理论讲授或者干巴巴地宣读领导人讲话将思政内容灌输给学生,思政内容的融入突兀且牵强,容易引发学生反感。

三是育人实践途径单一。全方位铸魂育警工作不仅要在“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开展,还需要“第二课堂”校园社团活动和“第三课堂”校外社会实践(如实习等)的合力支持。目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对“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的依赖性较大,而“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如何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隐性教育,把课堂教学与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育人要素形成育人合力,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四)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能力不足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它不仅寓于课堂教学环节,也应融于学校管理、教师培养、教学评价、学生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课程思政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务部门和专职教师,还包括学院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以及教辅部门工作人员。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公安院校协同育人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存在协同育人认知偏差。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课程思政是教学环节中的工作,是专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事情。其次,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粗略。课程思政建设缺少科学顶层设计,行政管理部门、教辅部门和教学系部之间联动性弱,相关经费保障和激励举措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院协同育人能力,影响了育人的效果。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整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及教学科研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做出整体安排与部署,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三、公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优化

(一)培育思政意识“自觉化”,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共同体

首先,要加强组织的文化建设,提高基层教学组织凝聚力。组织从根本上说是个体成员的集合,组织高效运转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认可。在被成员认可和接纳的组织内,成员不仅遵循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还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精神文化。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开展的集体教研、学术研讨或者讲座培训等活动,都能够为教师自身发展和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教师形成集体意识,增强组织对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组织运行效能。

其次,要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共同的育人价值理念。“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育者本人首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基层教学组织是促进教师共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师资培养职能,教育培训教师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把握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促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成课程思政理念的广泛共识,培养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创新力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最后,要科学设计思政目标,形成科学的思政目标体系。不同专业都要有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思政教育定位,每位教师对所授课程教学目标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设计。为避免各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设置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基层教学组织应从专业或课程群的高度,统筹不同课程的育人目标,把各门具体课程的小目标汇聚成基层教学组织的群体大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思政总体目标,并将总体目标细化到不同专业课程中,形成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在保证每门课程自身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推动不同课程之间育人目标的协同配合,实现整个课程或专业思政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促进思政内容“体系化”,构建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共同体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德育内容,各种课堂教学都应当落实价值引导任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挖掘其中的思政因素,将学科、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促进思政育人资源体系化。

首先,要从纵向维度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体系。基层教学组织要在专业思政目标体系的统领下,围绕具体课程的思政目标,对课程进行思政资源挖掘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思政资源建设的中心线和核心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和部署贯穿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串起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思政元素点,形成有条理、成体系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在此基础上,建立思政元素点和专业知识点之间的有机关联,描绘出课程思政点图谱,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

其次,需要从横向维度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和互促互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政治理论优势,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专业课则以生动鲜活的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术资源和实证基础。专业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和思政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共同发力,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明确各门课程学科边界的同时,促进各门课程在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和育人内容上融通融合。通过交流合作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导师,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项目研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最后,要根据思政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了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与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要围绕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指导专业课教师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整合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点,对相关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设计,把德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将重要思政资源贯穿于课程始终。

(三)推进教学方式“多元化”,构建课程思政能力共同体

基层教学组织应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推动课堂改革创新,提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与水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质成效。

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通过集体教研活动,聚焦公安教育中的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鲜活实践和生动案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问题导向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致力于“将教学活动不断专业化、理性化、艺术化和学术化”[8],提升教师“教”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更加关注学生过程性学习的感受和效果。搭建师生和生生互动平台,畅通学生参与课堂表达的渠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公安工作,体会公安工作背后蕴含的职业价值因素,引导他们自觉主动获得关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认知。

其次,要探索多元有机融入方式。知识点的讲授和思政点的融入,都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于潜移默化中滋润心灵,厚植情怀,坚定信念。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具备完成思政元素自然而隐性植入的能力。基层教学组织通过集体教研,优化课堂设计,结合专业知识精心选取思政内容,丰富思政内容展示方式,巧妙设计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点融合的角度和时机,让思政点和专业知识点始终如影随形。思政育人要体现时代感和个性化,关注时代变化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变化,有效回应大学生的困惑和关切,思政点的融入应做到因势而异、因人而异,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要推动“互联网+‘三课堂’”形成育人合力。基层教学组织要依托学校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以及网上学生社交平台,充分利用全程全息全员媒体的全媒体优势,建立起强大的网上育人阵地。结合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时代特点,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社会育人功能,促进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推动线上线下育人同频共振,形成综合育人局面。

(四)实现育人格局“一体化”,构建思政教育协作共同体

构建思政教育协作共同体需要推进三个“一体化”。首先是顶层设计一体化。公安院校应全面落实《纲要》要求,建立统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的领导体制,强化顶层设计,在党委领导下,建立起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组织保障机制,落实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各主体的育人职责,推进课程思政各项改革落地落实。其次是制度建设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是一个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在“大思政”视野下审视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把握公安学课程思政的特殊性、着力点和现实问题,需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材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学保障供给等方面着眼,形成一体化制度设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教务部门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规划,健全听课、督导、教学运行等管理制度;人事部门应进一步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和程序;科研部门在制定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等政策时应优先考虑思政教育研究工作;团委和学工部门应建立与专业教学系部之间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最后是评价体系一体化。科学确定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搭建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公安机关、家庭等主体评价平台,形成对育人效果的多主体评价。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育人过程、育人方式以及育人效果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工作,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