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连华 肖存良 闻 丽
(1.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7; 2.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 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所以, 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力量的思想理论成果, 构成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思想图卷。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革命、 推翻专制、 创建共和的历史使命而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统一战线就与中国革命的使命、 任务与进程紧密相关联。 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作为核心力量的任何政党要支撑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 都必须广泛联合各种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力量, 建立广泛的同盟, 从而在巩固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核心力量的作用。
革命实际上是以革命的政治力量打倒反对革命的政治力量。 肩负着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 首先要回答谁是革命的 “敌人”、 谁是革命的 “朋友” 问题。在反对革命的政治力量异常强大的情况下,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倒反对革命的政治力量, 推动革命前进, 实现革命目标呢?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 毛泽东把反对革命的政治力量概括为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反动派 (后又称之为官僚资本主义),简称为 “三座大山”, 并在领导中国革命队伍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 在总结中国过往革命经验时指出,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三个主要的法宝。”[2]毛泽东认为, 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这三种方式来积聚革命力量, 战胜反革命力量, 并称之为 “三个法宝”。 在这三个法宝中, 党的建设主要是加强革命者自身的政治力量, 武装斗争是通过消灭敌人武装力量的方式来削弱敌人的政治力量, 统一战线则是通过化敌为友的方式来削弱敌人, 增强自身力量的法宝。 因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服务于革命逻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 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使命的变化而变化, 在各个历史时期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基于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民主联合战线”, 即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因而,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同资产阶级及其党派的关系, 是建立和巩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这一时期,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在如何认识和处理同资产阶级及其党派关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与巩固工农联盟的基本原则, 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革命斗争中践行着 “农民是无产阶级广大的可靠的同盟军” 思想, 在凝聚城市群众、 工人阶级、 文化精英、 国民党中积极力量的同时, 巩固工农联盟, 结成工农联盟统一战线。
3. 抗日战争时期, 为凝聚千百万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共产国际的右倾方针进行了既坚持原则又讲究艺术的灵活斗争, 吸收其合理的要素, 摆脱其错误的成分,既尊重共产国际的指导, 又不迷信共产国际的权威, 最终确立了独立自主原则, 创造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及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
4.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联合社会各界进步力量, 推翻国民党的 “一党专制”, 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发展完善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思想, 结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团结各民主党派, 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在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而且实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不仅有政治思想上的领导, 而且有组织上的领导, 使统一战线得到不断巩固与发展壮大。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构想从一开始就主张新政府应该以各党联合的方式组织政府, 即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由进步阶级组成的 “人民” 共同掌握国家政权。 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 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社会地位和界定有了明确的认识, 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思想。 同时,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和宗教信仰自由, 加强民族团结, 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 提出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 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建新中国。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 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以及革命进程的曲折性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根本问题。 只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统一战线才得以建立、 巩固与发展, 才能保持统一战线的革命性质与正确方向, 使之为党的总任务和总路线服务。 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把握和对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的根本认识, 中国共产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战略与策略、 价值与目标、 根基与空间, 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通过统一战线的广泛联合, 推动中国共产党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 最终成为全社会、 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力量。
革命的成功之路和国家的诞生形态, 都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战略、 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力量联合掌握国家政权的基础上, 这决定了政治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党合作思想是内生于中国的革命与国家建设的, 符合中国国家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并得到了坚持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摒弃阶级斗争思路,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统一战线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展现出了崭新的发展形态,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崭新的统一战线思想, 主要体现为:
1. 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 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深深地感到, 仅仅依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知识、 技术、 人才和力量不足以领导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指出, “搞现代化建设, 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 我们最大的弱点恰恰在这里, 知识不足, 人才不足”[3]。 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则需要团结各方社会政治力量, 所以,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强调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解放思想, 实现思想意识上的民主, 由民主解放思想, 推动改革开放; 二是统一战线。 首先是如何把各民主党派等政治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以知识分子为主, 与国外联系广泛, 在引进资金、 技术和人才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优势, 中国共产党启动现代化需要民主党派在吸引资金、 技术和人才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这就涉及如何看待民主党派的性质。 1979 年6 月15 日, 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阐述了民主党派性质发生的重大变化, 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民主党派性质已由阶级联盟发展为政治联盟, 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不会忘记的。 现在它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这就为民主党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铺平了道路。 这一时期,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积极推动统一战线在现代化这一政治空间中获得了大发展: 统一战线的性质改变了, 从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了, 从大陆范围之内扩大到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 民主党派的性质改变了, 从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对台政策变了, 从 “和平解放台湾” 转变为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并在香港和澳门率先实现 “一国两制”; 宗教政策改变了, 从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敌对” 转变为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现代化推动统一战线大转型, 促使新时期统一战线获得巨大发展,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也获得巨大发展。 当然,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这也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
2. 新阶段统一战线思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化改革, 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分化, 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 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阶层结构。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有效执政, 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就需要把新生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团结在自身周围。 因而,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 以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统一战线也在因应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工作对象, 获得了新的发展, 并推动了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这一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面对市场化改革促进大量知识分子由体制内进入体制外和党外知识分子的迅速增加, 明确提出党外知识分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 凸显了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全部统战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面对市场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迅速扩大, 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给予他们明确的社会和政治定位, 同时提出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 “两个健康” 思想, 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市场化带来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 高扬团结主题, 强调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团结功能, 确定团结与民主为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促使统一战线把分化的社会团结凝聚起来。
3.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思想。 新世纪之后至党的十八大之前这段时期, 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建设领域, 大力加强社会整合, 化解市场化所内生的分化因素, 以社会整合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在统一战线领域, 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整合把更多的统战人士和统战要素整合到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来, 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队伍的迅速扩大, 把统一战线联盟范围由 “三者联盟” 发展成为 “四者联盟”, 并对联盟范围持开放态度, 依据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扩大联盟范围; 随着市场化推动国家-社会关系变化,中国共产党迅速通过统一战线调整国家-社会关系, 提出 “五大关系” 的基本内容, 指出统一战线要推动 “五大关系” 和谐, 为整个国家和谐稳定作贡献; 随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 产生了不同于传统“两阶级一阶层” 的新的社会阶层, 中国共产党从自身政治需要出发, 迅速划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范围, 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 并根据社会结构变化调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组成群体; 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孕育和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两种民主形式”,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共同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在民族关系领域, 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相继提出了 “两个共同” 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战略和 “三个离不开” 思想, 把民族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整合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 进入新世纪之后,“两个共同”“两种民主形式”“三个离不开”“四者联盟”“五大关系和谐” 等战略思想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整合色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进入了由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统揽伟大斗争、 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 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统一战线发展规律, 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 科学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统一战线、 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 怎样建设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 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并集中体现于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 为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主要体现为三个显著特征:
1. 战略性。 所谓战略就在于能够紧扣时代脉搏, 体现时代特征, 回应时代需求。 2012 年 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把我们的党建设好, 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把我们民族发展好,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所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心怀 “国之大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统筹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两种资源, 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一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统一战线的问题。 明确指出人心向背、 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 是最大的政治。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 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 下大力气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是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论断。 面对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以及对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 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 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三是提出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伟大构想,深刻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 为什么建设世界, 怎样建设世界” 这个关乎全人类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 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做好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见, 新时代的统一战线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观照人类相处之道和发展愿景, 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统一战线实践之上的具有原则性、 系统性、 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战略思考, 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2. 科学性。 科学性就在于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 一是明确了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 汇集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 是夺取革命、 建设、 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三个重要法宝” 的阐述, 是从政治的核心、 政治的本质和政治的基础支撑三个层面, 阐明了统一战线与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辩证关系、 统一战线与阶层关系和谐与否的辩证关系、 统一战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这种对统一战线与权力获得、 政权巩固, 以何支撑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把握, 亦是对统一战线内在本质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性把握。 二是明确了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工作原则。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协调。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 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利益协调的功能, 尊重和维护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 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 在整合引导中兼容并蓄, 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凝心聚力去解决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不断增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 情感认同, 为化解新的社会矛盾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共识基础,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三是提出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念, 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对我国多民族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四是提出推动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正确把握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 社会与宗教、 国内不同宗教、 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要求,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五是面对我国所有制形式、 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出现, 提出了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的思想, 团结引导他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六是坚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逻辑, 提出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思想。
3. 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和理论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继承了这一理论品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 “怎么做” 的问题, 为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指明了原则方向, 这在 《条例》 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是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推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 统战部牵头协调、 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的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 确保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保证统一战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使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在统战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是明确把服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任务,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 好帮手、 好同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定位, 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条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阐述,是进一步提高这项制度效能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三是加强统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正如毛泽东所言: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 改革开放任务越重, 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明确要求要落实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选优配强统战系统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加强统战干部、 人才队伍建设, 并从党的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及对统战部门自身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强调要在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统筹考虑党外干部, 对党外干部发现、 培养、 选拔、 使用、 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和安排, 为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总之, 实践没有止境, 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推进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