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2-02-04 18:42周建标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泉州 362121)

2021年 8 月27-28 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讲话, 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习近平回顾了党的百年历程, 总结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思想, 指出了 “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习近平明确指出: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 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最早见于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南朝 (宋) 裴松之注: “若使游步中华, 骋其龙光, 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 此 “中华” 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辞源》 把 “中华” 一词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于黄河流域一带, 居四方之中, 文化发达, 历史悠久, 因称其为中华, 亦称中原、 中国。”

“中华民族” 概念是梁启超于1902 年在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一文中提出来的。 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 使用了“中华民族” 一词: “齐, 海国也。 上古时代, 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 厥惟齐。”[2]梁启超于1905年又写了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一文, 从历史演变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得出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 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 的结论[3]。 费孝通于 1989 年出版了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书, 论证了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4]。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秦汉时期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五千年来共同交往融合实践而形成的民族认同心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 随着华夏族不断壮大, 疆域不断拓展,自嬴政一统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实行 “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并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属邦律”, 在中央设置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典客” “典属邦”, 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机构 “道”[5], 在行政管理层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汉袭秦制, 进一步拓展疆域。 汉武帝派兵遣将抗击匈奴夺回河西走廊, 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商业通道, 向东向南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 推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推动文化整体观形成, 并积淀成 “大一统”民族文化心理, 在文化层面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团结。 此后,两千多年间, 中国虽有分裂, 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无论何种族裔逐鹿中原, 最终都追求定主中原, 追求完整统一, 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 如唐朝设立鸿胪寺、 元朝设立宣政院、 清朝设立理藩院等。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自古以来, 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 特别是自秦代以来, 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 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 各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 ……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6]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于近代中国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 瓜分中国, 屠杀大量无辜群众, 百姓过着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Chinese and dogs not admitted.”(上海英美租界于1885 年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悬挂的警示牌)[7]的悲惨生活。 中国人民在抗击列强入侵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中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必须团结起来, 守家卫国, 共同抗击敌人。 尤其是 1931 年 9 月 18 日 “九一八” 事变,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东北大片国土沦丧, 出现民族危机。 1935 年上半年诞生了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最早是电影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号角, 中华儿女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 进一步增强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 前进、 进!” 《义勇军进行曲》 激励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殊死抗战、 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1935 年12 月,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936 年 5 月 5 日, 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由 “抗日反蒋” 政策转变为 “逼蒋抗日”。 1937 年 7 月 7日, 卢沟桥事变, 日军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 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发布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明确指出抗日需要 “动员蒙民、 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 在民族自决和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8]。在民族危亡面前,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尽弃前嫌联合抗日, 中国少数民族也纷纷建立了抗日武装力量, 如以朝鲜族为主体的东北抗联、 蒙古族的内蒙古骑兵师、 回族的冀中回民支队、 苗瑶仫佬等族组成的广西抗日民主联军,等等[9],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巩固发展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到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宪法中规定 “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民族不平等历史, 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新时代, “中华民族” 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进一步巩固发展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1991 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 所唱的,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唱出了五十六族兄弟姐妹的心声, 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深受全球华人喜爱。 《爱我中华》 获得2001 年第六届 “康佳杯” 中国音乐电视大赛最受观众喜爱的音乐电视歌曲奖, 被编入初中生音乐教材, 并入选到 “嫦娥一号” 搭载的31 首歌曲之中, 充分证明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人心。

二、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意指 “像金属铸造那样铸造成牢不可破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也是实践, 经历了从 “牢固树立……” 到 “积极培养……” 再到 “铸牢……” 的选词锤炼过程, 体现了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经过了“最初表达-提升发展-正式形成” 的严谨建构历程以及指导实践过程, 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知行合一。

(一) 最初表达: “牢固树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是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 年5月28 日,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 重要讲话, 强调要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说:“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 公民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0]

(二) 提升发展: “积极培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 年, 习近平把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念提升发展为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 年 9 月 28 日,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说: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念, 立足根本、 放眼长远, 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2014 年12 月22 日印发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要求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包括56 个民族的文化,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 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 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的观念”[12]。

(三) 正式形成:“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 年, 习近平把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念进一步发展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 年 10 月 18 日,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说: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13]标志着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正式形成。 党的十九大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写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 总纲。201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通过, 在《宪法》 序言中增加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次把 “中华民族” 概念写进宪法。

(四) 指导实践: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九大之后, 我国宗教界为了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激发宗教人士、 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 2018 年7 月31 日, 在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发出 “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的倡仪”[14]得到全国各宗教团体的响应, 得到信教群众的广泛支持。

为了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和实践, 2019 年10 月23 日,中办、 国办印发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 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5]中央文件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 “国家统一之基、 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 的认识高度, 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遵循的根本路径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号召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实现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由理论建构到指导实践的知行合一。

三、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19 年9 月27 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6]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体现在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融入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之中。

(一) 政治建设: 通过制度和政策增强中华民族政治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增强中华民族政治认同, 党和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加强党的领导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1.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以宪法和法律形式确立并巩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成果。 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2 年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 1954 年 《宪法》 和 1984 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都规定了各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 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重要政治制度。 在 《民族区域自治法》 序言中明确指出: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 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前提下, 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我国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

2017 年 10 月 18 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提出了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3]。 2018 年 3 月 5 日下午,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加强民族团结, 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

2.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加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制度体系建设。 陆续发布相关法律和文件, 如1984 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6 年 《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 1993 年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将民族乡、 镇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 1993 年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 (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 并照发工资)、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 2005 年 《国务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若干规定》、 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等, 逐步健全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 “全面依法治国” 纳入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战略布局, 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2014 年 9 月28日,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19], 要求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树立法律信仰、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1) 树立法律信仰。 习近平强调 “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 民族团结才有保障, 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 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19]。

(2) 有法必依。 依据 《宪法》 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习近平要求 “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19], 做到有法必依。

(3) 执法必严。 习近平要求 “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 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 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 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 都要坚决依法打击”[19], 做到执法必严。

3. 加强党的领导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014 年9 月,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 关键在人。”[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解决好民族问题, 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20]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 具有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权力和义务, 只有健全民族地区党组织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少数民族干部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群众的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等, 能够密切联系本民族群众, 能够及时反映本民族群众的诉求, 有利于推进本民族各项事业发展。

认同中华民族, 首先是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法律。 在依法治国时代, 我们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用法治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团结, 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 加强党的领导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引导各族人民树立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二) 经济建设: 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奠定中华民族认同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1956 年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提出: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21]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4 年,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 “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集区、 水系源头区、 生态屏障区、 文化特色区以及边疆地区、 贫困地区于一身, 这是民族工作的 “家底”。 …… (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紧扣民生抓发展, 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 要发挥资源优势, 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 要搞好扶贫开发, 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 要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22]习近平强调: “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 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如部署东西部对口协作战略、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逐渐缩小各民族间的物质文明差距, 形成各民族互惠共同体, 奠定中华民族认同的物质基础。

1. 东西部对口协作战略

1996 年, 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 面对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亲自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 提出 “闽宁协作” 发展模式, 明确了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长期协作、 共同发展” 的指导原则[24]。 1997 年 4 月,习近平在宁夏永宁县玉泉营 (位于贺兰山东麓, 古代驻军遗址) 考察时, 提出建设 “闽宁村” (移民示范区) 的设想, 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 1997 年 7 月, “玉泉营” 所在地被命名为“闽宁村”, 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序幕。 随着闽宁协作逐步深入, 闽宁村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 “西海固”6 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 万多名移民, 范围不断扩大。 2001 年12 月,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闽宁村” 升级为 “闽宁镇”。 2016 年 7 月 19日,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 前往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 实地察看了闽宁协作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看到了他当年的预言 (“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 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已经成为现实, 便深情回忆了20 年前在福建工作时推动闽宁协作的情景。 习近平 “闽宁协作” 发展模式, 成为我国 “东西部对口协作战略” 实施实践的样板。

2.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 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攻克的难关, 需要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实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全覆盖,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于是, 国家加强铁路、 公路、 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建立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通运输线,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交融, 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协调区域经济建设, 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 (1) 建设青藏铁路 (青海西宁市至西藏拉萨市)。 这是第一条进藏铁路,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一期工程 (西宁市-格尔木市) 于 1958 年开工, 1984 年 5 月建成通车; 二期工程 (格尔木市-西藏拉萨市) 于2001 年开工, 2006 年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推动了祖国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青海、 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建设川藏铁路 (四川成都市至西藏拉萨市)。 这是第二条进藏铁路, 全长1 838公里。 习近平于2018 年10 月10 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中国国家统一、 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 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25]

(三) 文化建设: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认同

2007 年10 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4 年5月,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增强 “四个认同”, 即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6]。 2015 年 8 月, 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 进一步提出要增进 “五个认同”, 即“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从 “四个认同”丰富发展为 “五个认同”, 体现了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体现了我们党对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选择、 实践选择、 人民选择的结果。 历史和事实都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 应该加强各民族 “五个认同” 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 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共同的思想依托。

1. 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记录优秀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为了帮助少数民族传承自己文化, 依据本民族自愿原则, 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 先后帮助有语言但没有独立文字的12个少数民族 (壮族、 布依族、 彝族、 苗族、 哈尼族、 傈僳族、 纳西族、 侗族、 佤族、 黎族、 景颇族、 土族) 创制了文字, 帮助少数民族开展文化教育, 通过知识改变落后面貌, 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28]。

2. 实行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 “双语教育”, 提升民族发展能力

在保障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普通话) 教育,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消除民族间相互交流的语言障碍,提升民族发展能力, 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逐渐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推行普通话教育, 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 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 有利于续写灿烂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帮助少数民族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 延续少数民族历史文脉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组织协调, 帮助少数民族搜集、 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延续少数民族历史文脉。

1981年, 《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发 〔1981〕 37 号) 指出: “整理古籍, 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 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 1984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 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 (国办发 〔1984〕 30 号) 强调: “少数民族古籍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抢救、 整理少数民族古籍,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下设办公室 (1989 年改为 “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 要求各地、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 并在人力、 财力、 物力方面给予支持; 要为从事整理民族古籍的专门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2007 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07〕 6 号), 要求切实做好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 抢救、 搜集、整理、 翻译、 出版、 研究工作, 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古籍对发展民族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29]。 在党中央、 国务院关怀下,经过古籍工作者努力, 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30]。

4. 树立56 个民族团结柱

2009 年建国60 周年国庆节前夕, 在天安门广场树立的56 根民族团结柱, 作为庆典背景之一, 寓意平等、 团结、 和谐的56 个民族。 民族团结柱的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 个民族一男一女载歌载舞图案, 背面为该民族的吉祥图案和民族名称。柱头和柱子底座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廊柱的式样,寓意着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 56 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 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 56 根民族团结柱于2009 年12 月3 日撤离天安门广场, 现落户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区祥云剧场。

(四) 社会建设: 建设共有社会体系, 提升中华民族民生福祉

2018 年2 月13 日, 习近平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看望贫困群众时强调,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 每一个家庭”[31]。 2019 年 7 月 15日,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民族不能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31]。 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下称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 提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更好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2]。 实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发展基础教育,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体系。

1.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缩小差距, 改善民生

国务院于 2017 年 3 月 1 日, 在 《“十三五”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中, 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概念作出明确说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 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 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33]。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 进一步提出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彻底改善民生。

2. 发展基础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016 年9 月9 日,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调研时强调, “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 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34]。 党的十八大以来,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逐步得到改善。 为了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国务院于2015 年8 月11 日印发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 (国发 〔2015〕 46 号), 要求坚持民族教育基本原则; 要求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要求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 要求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加强民族教育薄弱环节建设, 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落实民族教育发展的条件保障, 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组织领导[35]。 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推进民汉合校, 加强 “双语教育”, 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提高少数民族人民人文素质,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2014 年9 月28 日,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 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 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11]。 为了切实推进搞好民族团结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 年1月23 日印发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中办发 〔2018〕 65 号), 要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开展各族群众交流、 培养、 融洽感情的工作, 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15], 做到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36]。

(五) 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态安全屏障

2007 年10 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位一体” 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37]。2012 年11 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 “四位一体” 发展到 “五位一体”, 提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8]。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创新思路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1.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 年4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9]。 2015 年 10 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 进一步表明了我党坚定走 “绿色发展” 道路的决心。 要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40]。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017 年10 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把“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定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3]

3. 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之后,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习近平特别强调要落实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 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 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014 年9 月28 日,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 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 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11]。

(1)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15 年 9 月 22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强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 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办法, 以地方补偿为主, 中央财政给予支持[41]。 为了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 年 4 月 28 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 (国办发 〔2016〕 31号), 提出实现森林、 草原、 湿地、 荒漠、 海洋、水流、 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强调加快推进法制建设。 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鼓励各地出台相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和法制化。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42]。

(2) 修订环境保护法, 颁布环境保护税法及实施条例。 2014 年4 月24 日, 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九号), 公布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43]。2016 年12 月25 日, 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一号), 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为了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顺利实施, 2017 年 12 月 25 日,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第 693 号), 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自2018 年1 月1 日起与环境保护税法同步施行。 习近平亲自主持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 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

4. 创新思路,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习近平还要求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我国现有的相对贫困地区多集中在中西部, 虽然地处偏远地区, 山高沟深,但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 要致富就要在山水上多做文章。 2014 年3 月,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 详细阐述了 “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说: “如果其他条件相差不大, 谁都愿意到拥有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 发展、 工作、 生活、 旅游。 从这个意义上讲,绿水青山能够使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经济财富、 社会财富。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 关键在人, 关键在思路。”[44]2015 年11 月27 日,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要通过改革创新, 让贫困地区的土地、 劳动力、 资产、 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让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带动贫困人口增收”[45]。

总之, 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在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 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巩固发展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