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咱中国,自古被誉为文化之邦、文明之国,这头衔可不是浪得虚名,不仅体现在上下五千年对世界人类历史的贡献上以及在思想、科技、文化等领域所走过辉煌历程,也体现在数千年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落的炎黄儿女其衣食住行中所形成的礼俗。
谈起礼俗,老百姓眼里其实就是规矩,就是礼节,就是礼数,就是礼规,就是禁忌……集中体现在一个“规”和“俗”上,这可是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所自然形成的一个地区或民族或族群或家庭约定俗成的法度、礼法或习惯。咱别小看这些流传下来的礼俗,一种文明道德好的礼俗,从一定意义看,维持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美满和谐,维系了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延续传承,维护了一方水土的安定发展,也促进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发展和长治久安。那么,这个“规”和“俗”在民间文化发展中有哪些意义呢?
从民间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主动式,重在强调拥有统一的礼矩在一个地方或群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所在地的“规矩”,是一种适应生存和发展之道;而“入乡随俗”则是被动式,重在提醒人们去异地要适应融入他乡礼俗文化,自觉尊重他乡的“俗”,这是一种为人处世态度和品质。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生活文化差异,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一个地方的成规礼法……我们也可视为这就是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差异。自觉尊重他乡他国他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做人之本,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自古文化之邦、文明之国的包容观。
从当今社会发展看,一些地方或族群的规矩、礼节、禁忌……有的的确存在不合时宜,甚至低俗、愚昧的问题,但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延续发展看,大多数的礼俗之所以数千年来能延续下来,还是有其一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精神渊源,应该对其抱有包容和尊重态度。从当下国内来看,现在是法治社会,只要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一些地方或族群的礼俗,尽管有的会因各种因素导致让你无法接受,但也不可盲目鄙视,避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一个人能自觉维护所在地的“规矩”,自觉尊重适应他乡“风俗”,不仅体现了一种适应生存和发展之道和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也是身为自古文化之邦、文明之国的道德涵养。那么,中国的节日里又有哪些约定俗成的礼俗呢?
在中国传统民间节日里,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实践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纷呈的礼数礼节,这些礼数礼节祖辈相传,归根到底是为图个“吉利”,同时也促进了家庭、社会、民族的和谐安定。
在节日里与长辈说话或打招呼时须用“您”字。譬如,“爷爷,您好!”如果用了“你”字,或许会被长辈扇嘴巴子。节日里庙会、花会多,出门需要别人帮助时要尊称别人。譬如,“师傅,借个光”,不能直接“哎,问问你啊……”“劳驾,请问……”,且不能直接“喂,问你个路”。中国之大,民族众多,礼俗也呈现多样化,因篇幅有限,仅仅介绍北方过节的一些规矩。
先看看忙年礼俗。北方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是说腊八后就开始忙年了,购办年货、打扫卫生、蒸年糕等。“有钱没钱都要过年”,过去对于富足人家,忙年,就是“办置年嚼骨”,赶腊月集买足各种年货;而对于穷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去“赶穷棒子集”。这期间妇女最累,要为全家人做新衣服、新鞋等。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白天“扫尘”,晚上叩拜灶王像,送灶王爷上天,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到年三十一大早,要趁太阳还没升起时,把对联、窗花贴好并放鞭炮祈福。在年三十下午要摆供、祭祖,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有煮熟的“猪肉方子”,过油整鱼,炸粉花,素菜大葱菠菜,豆腐方块五样,各代表吉庆、有余、发家、聪明和光宗耀祖。天渐黑后,要去祖坟请离世祖人回家过年,体现中国人孝道。夜幕降临,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并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而此时,家里女人开始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死门儿,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则“年岁大吉”。子时煮饺子,当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正月初一早上,开始给长辈拜年,孩子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而新结婚媳妇身穿婚服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拜年献香,然后挨家挨户给族中长辈拜年。不过,清朝时关外地方新婚媳妇要等到送年后才可出门拜年,有的地方初二送年,也有的初五、初六送年。旧时,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年初一这天说是鸡日,餐桌上有“初一无鸡不成席”说法。不过,也有一些村落或群体,讲究年三十水饺和初一不能有荤,全是素,这或源于对佛教信奉。另外,大年初一有不能扫地的禁忌,说这天扫地倒垃圾就破财了;还有不能向外面泼水,废水得找容器装着,说是“废”同谐音“肥”,装起来纳福;还有不能打骂孩子、不能吵架,免得影响家庭和睦。旧时还有节日期间,不能吃药的禁忌,意味着一年都得病。这些礼俗送年后可破禁。还有地方有正月不剃头之说,要等到二月二剃“龙头”,也有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的禁忌。
总的来看,旧时过年期间,有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不说不吉利话,送礼不能送钟、不能送鞋、不能送梨、不能送伞、不能送锅等礼俗或禁忌,这些礼俗或禁忌,大都因谐音而不受欢迎。不过,这些礼俗或禁忌反映出中国人美好的向往。
传统节日家人聚餐礼俗。节日里一家人吃饭应等待所有的人到齐落座,由长辈宣布开始后才能用餐,这是一种家庭美德。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就餐落座后,晚辈座位高度不能高于长辈,吃饭之前长辈没动筷子,晚辈也不能吃,夹菜时不能翻来覆去地挑拣,夹菜不能将菜汤溅到别人的衣服上,吃鱼不能说“翻”,因为不吉利,而要说“撑”。下饺子时饺子破了,要说“挣”了。不许用筷子敲碗,更不许将筷子立插在米饭中,敲碗意味着乞丐讨饭,筷子立插意味着香炉祭祀不吉利。不小心摔碎碗杯,要赶快说“碎碎平安”。
就餐时不能跑来跑去,随意换位子。夹菜时筷子不能伸过盘子一半,吃菜紧着靠近自己一边吃,不许随便在盘子里乱翻,吃饭时要一只手拿筷子,一只手扶碗。桌上的菜,每盘只能夹三筷子。不吃饭时不可以嘴巴咬筷子或者舞动筷子或其他餐具,不许斜眼看人。添饭时不可说“要饭吗”而要说“是否添饭”。倒酒一定要倒满,不可以倒一半,晚辈给长辈敬酒,碰杯时杯沿要低于长辈或年长者的杯沿,这是一种礼貌和尊敬。吃瓜子、花生等干果也有讲究,如果把茶水干果摆上桌后,先要让家里最小的孩子剥一颗花生给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辈送到嘴里。因为花生的别名叫长生果,这是祝老人长生不老。那么,节日里又如何串门儿或待人接客呢?
中华民族是个重孝道和感恩的民族,在咱们的传统民间节日里总不会忘记祭祖,祭拜先人。除此之外,中国人也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期间少不了互相走亲访友或者接待亲朋好友,形成了一些节日期间走亲访友、接客待客的礼俗。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中国人把接客待客作为一件幸福的事儿。在传统节日文化里,客人来之前要提前打扫门庭,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家条件,准备好糖果、花生瓜子等。当客人临门时要提前出门相迎。通常应说“您好,欢迎您,里边请”等礼貌语。客人在的时候切忌扫地,因有驱逐之意。接客回到室内后,要引导入座,同时还要观察客人反应。譬如说,指示给客人某个位置坐下,“尊位”要搞清楚,这是表达尊敬,传统做法是“以左为尊”,将客人安排在主人左侧,以示尊敬。如果是长者、上级或平辈,应请其坐上座,主人坐在一旁陪同;如果是晚辈或下属则请随便坐。如果客人是首次来访,应给家人介绍一下,并互致问候。
传统节日里给客人上茶讲究多。泡茶前,要把茶具洗干净,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沏茶、端茶、奉茶、添茶和收茶礼俗更多,如果家里所用大袋散茶,取茶时不要用手抓茶,可直接倒入客人杯中或先倒一部分杯子里,再把杯子里的茶倒在客人杯中。要提前询问客人喜欢浓还是淡,做到适量。给客人斟茶不可斟满,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壶嘴不要对着客人,“壶嘴”谐音“虎嘴”,意味避免“老虎嘴”,免煞气冲人;还有送客含义,所谓“茶满人走”就是这意思。端茶时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送给客人。如果普通茶杯端茶时要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双手奉出为敬。将泡好茶端给客人时,最好用托盘,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在进行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若用右手则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须按顺时针方向,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成暗示“去、去、去”了。奉茶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先长后幼、先客后主顺序;要从客人右方奉茶,在奉有柄茶杯时,要注意茶杯柄要朝向客人的顺手面,这样有利于客人手拿茶杯的柄;奉茶时尽可能不要出声。添茶也有礼数,要先给客人添茶,再给自己添茶。有两位以上客人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客人右前方,茶杯应摆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右方奉上。当客人把碗盖拿起来靠在盖碗的托碟上时,这个就等于告诉主人碗里该续水了。如果客人说不再喝茶,也不可盲目收茶具,须等客人走后才能收茶。
另外,水果、茶点、烟也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如果要请客人吃东西,应问客人是否要洗手;如果请客人吃水果、糖果、核桃等时,不可带皮给人,要代为客人剥皮。给客人敬烟不可强求,敬烟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礼数。如果客人有吸烟嗜好,应以烟敬之,用手弹出几支,再请客人抽烟。传统中国是没有香烟的,一般是旱烟,客人一般都自带烟锅,这时要主动备好烟丝,给客人奉上;如果客人没带烟锅,要备好卷烟纸,给客人卷好后奉上并点着。如果客人不吸烟,一定不可强求。
陪客聊天也有礼俗。一般分有主题或无主题两种。无主题就是家长里短,天南地北随意交流,要随和、愉悦,无话题也要找话题交流,不要只谈自己事情或自己关心的问题而不顾对方是否愿听或冷落对方,不要出现长时停歇,反之会有驱客或不耐烦之意。有主题聊天,这类客人一般带有目的性,要紧扣主题,不要偏离。聊天时要尊重他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强词夺理,语气要温和适中,不要以势压人。聊天时要认真听别人讲话,不要东张西望地表现出不耐烦,应适时地以点头或微笑做出反应,不要随便插话,要等别人谈完后再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可只听不谈,否则也是对别人不尊重。聊天时,要注意坐的姿势,不要低头玩东西、打呵欠,以免对方误解在逐客。倘若有客人带小孩而顾,要找出玩具或礼物相送,大人交流时,尽可能让自家孩子陪同单独去玩,若家里没有小孩可安排晚辈照顾陪同。中国民间有“大人讲话莫插嘴”之俗,大人聊天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的礼俗。传统节日文化中,走亲访友是常事,所以也就有北方人所讲的串门儿的礼俗了。在有些节日里,一般时间和主题会自然约定。譬如,春节有地区有“初一初二来拜年,初三初四来无味”的礼规;有的地区有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三不外出”的礼规;还有的地区有大年“初二看舅舅,初三、初四看姑姨,初五初六回娘家,初七以后去访友”的礼规……各地节日文化不同,所以要在走亲访友时间上尽可能随俗,以免造成主人的不悦或者给自己带来尴尬。如果是朋友相邀,一定要记住“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叫提溜”的礼俗,从而决定自己应不应去。如果是你主动要去别人家串门儿,最好与主人约好具体时间,不可做不速之客,选择串门时间既不能破俗,也不能影响主人正常生活。如果你是男性,节日里尽可能不要盲目去寡妇家、单身姑娘家、新婚人家串门儿,以免惹是非。
在你走亲访友前,一般要做些准备。注意服装仪表,不要太华丽,干净整洁就行,适当带些节日礼品或具纪念意义的礼品。节日里串门儿切忌携带药包、蜡烛,寓意不吉利物品,民间说这些东西随有“脏物”,也切忌自带饮品自用,这是对主人嫌弃或藐视。譬如,春节期间,我国一些地区会带鱼花饽饽、点心或炸鱼之类,一般主人不会全收下,也不会让你空手而归,会象征意义地留下一些,而后填上自备礼品回赠与你,表明礼尚往来。
串门儿要先轻敲门,并在门口要自报家门。进门后,首先主动打招呼,说一些节日吉祥之类的问候语,代表美好愿望。进门后,不要到处张望,再和主人寒暄几句,由主人引你入座。如果遇到其他客人也在,要一一打招呼。主人递水递茶时,不要坐着接,要站起来弓腰双手接过以示尊敬。不要在主人家里四仰八叉地躺着,不要脱袜子,不要随意扔置物品,也不要任意摆弄主人家中器件,避免影响主人对你的印象。中国人向来具有包容心,看不惯也不会当场道明。跟主人言谈举止要文明,态度谦和,不要任性提要求。譬如,这茶不好喝,这水果太酸,灯光太暗之类的。对于主人家庭琐事不得主动过问。如果主人是生意人,其“账房”不要轻易进入,传统节日里外人进账房会赶走财神,影响生意。也切忌在主人的房里东张西望或者乱串,尤其是女性的“秀房”切忌入内,不入女性房不仅仅是礼貌问题,民间说外人进“秀房”,会带入恶煞,易对女性产生不好影响。聊天时,忌提不愉快或说倒霉、晦气之类的话。如果你带孩子一起串门儿,要提前叮嘱孩子守规矩,不要乱说乱动,乱串乱闹,让孩子本分,并告知孩子,即将见谁和如何称呼。主人给孩子的东西,无论喜不喜欢尽可能收下并说谢谢,切不可说“我不喜欢”“这玩具我都玩腻了”“这是最难吃的糖果”之类的话,孩子本无恶意,但父母应跟孩子强调,当面揭人短是不妥的。要提早告诉孩子不索要人家东西。吃饭之前也要跟孩子讲不贪吃,不要挑食。如果是春节期间,主人往往会给孩子压岁钱,要教育孩子接过红包要致谢,红包不可当面拆。
如果要留下用餐,尽可能尊重主人安排,但若遇到长者在坐,必须鞠躬垂首问好,不能与长辈人并坐。吃饭时,菜里若有鱼,切忌“客不翻鱼”的礼数。吃饭时,忌把空碗、空碟、茶酒杯翻过来扣着,这些行为极为不吉利,也会让主人感觉晦气。有些地方有“女人孩子不能上客桌”礼数,所以,如果你是带着妻子或女儿去,会被主人单独安排到另外桌子单独用餐,一定要尊重主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