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述评

2022-02-04 00:17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年轻一代人士

黎 园

随着民营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民营企业陆续进入代际传承阶段,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下简称“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这一群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5年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将其明确为统战工作新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统战部门围绕团结引导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也催生出一批研究成果。为更好认识和理解这一群体,进一步做好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今后深化这一研究主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称谓和范围

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他指出,要团结好“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在此之前,“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有多种称谓。从年龄角度来看,他们被称为“青年企业家”,如1985年成立至今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1],归属共青团中央主管;网络语言兴起后,由“富二代”衍生出来并区别于“富二代”,出现了“创二代”的提法,后来也采用过“新生代企业家”“新一代企业家”等提法。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之后,“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规范性名称。笔者认为,“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提法具有鲜明的统战特色,既将这一群体明确纳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范围,又以代际划分将其与改革开放后的初代创业者和青年企业家等群体区别开来,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中呈现出鲜明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尽管如此,进行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研究,仍需要兼顾“青年企业家”“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新一代企业家”等多种名称,以做到全面系统。

在实际的统战工作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范围有着明确的界定,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股份制公司中的自然人股东等群体。[2]不同于此,目前学术界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范围,尚没有明确的界定。研究表明,学者们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涵义和构成有着高度一致的意见,即认为他们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或称“老一代”)创业者而言,包括继承型的个体、私营企业接班人和自主创业型的青年创业者两类群体在内的一代。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具体理解上。有的学者建议以出生年代划分,如(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但这种划分要结合论文写作的时间来进行判定,不够科学且缺乏依据。也有不少学者建议以年龄划分,如罗辉认为“民营企业年轻一代”的年龄“一般在 35 周岁以下”[3];朱斌等人将“年轻一代企业家”[4]、叶良峰将“青年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5]、吕鹏将“新生代企业家”[6]均定义为“不超过45岁”。笔者认为:所谓“年轻一代”,强调的重点在于代际差别,年龄并非划分的重要标准,不用给予严格的限定,在统战实际工作中,可参照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入会年龄限制,以“一般不超过45周岁”[7]作为工作范围划分的参考依据,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标准。

(二)关于“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群体特点、群体内部差异和影响因素

1.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群体特点的认知。学者们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这一群体的共性特点有: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年轻且受教育程度高,其中不少有海外留学经历;价值观念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多样;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注重学习,善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创业热情高,创新意识强。思想认知方面的特点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度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模糊及混乱的认知,特别是对自由、民主的理解存在不同看法;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但少部分带有功利心。此外,北京市昌平区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指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对文化价值观问题高度重视,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普世价值”三者的倾向上具有较明显的分化趋势。[8]山东省工商联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研究课题组指出,年轻一代对“企业家精神”高度重视,并且将财富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的重要指标。[9]

同时,有许多学者从比较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差异的角度,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群体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如:白树海、姜力认为和前者的不同点在于:知识结构较为专业(继承型多为商科专业,自主创新型多为理工科专业)、价值观念倾向于西方化、多数具有领导特质。[10]张雪娇,黎抒屏认为,前者更注重社会评价,后者更关注自我评价。[11]张萌、赵丽华认为,代表性上,前者是先有名后安排,后者是先安排后有名;政治认知上,前者从属性强,后者理性思考比重较大,传统的政治感情因素相对减弱。[12]胡伟认为,前者过分强调政治资源,过分依赖政府权力;后者则更关注自主财产保障权、发展规则话语权、发展环境公平权、政治待遇平等权,且已有明确的企业家责任和使命意识。[13]王树金、陈建辉认为,在企业管理上,前者凸显“人治”色彩,后者带有“法治”色彩。[14]向远春总结了“四个不一样”,即追求目标不一样、经营理念不一样、与外界沟通方式不一样、对待企业发展的情怀不一样。[15]王俊华发现,前者对民间信仰兴趣浓厚,信仰佛教的较多;后者对新兴宗教较为关注,更倾向于基督教。[16]山西省工商联宣传教育部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年轻一代自我认知中和老一代企业家最大不同的前三条分别是“更具有冒险精神,眼界更开拓,眼光更长远”“更注重新的商业模式”“目标更明确”。[17]

2.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群体的内部差异方面。山东省工商联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研究课题组针对继承者和新创业者两个群体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财富观上,新创业者比继承者表现出更浓厚的物质主义倾向;继承者比新创业者的入党意愿更强,参政议政的意愿更为强烈,而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民营企业家入党意愿有所下降。[18]叶良峰从人口统计学角度对青年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素养状况进行了分群体比较,指出:女性的思想政治素养评分显著高于男性,41-45岁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养评分显著高于年龄低于40岁的;思想政治素养评分随学历的提高而升高;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思想政治素养较高;是中共党员或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高;有社会任职的青年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养明显高于无社会任职的青年一代。[19]李桂梅、郑自立认为,从事不同行业的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上的差异。[20]卜海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接班后的心态,提出总体上呈三分之一积极进取,三分之一中规中矩,三分之一勉为其难被动接班。[21]

3.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个人成长发展和价值观认同方面,具体来看分为个人因素、企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罗忠胜将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成长发展影响因素总结为,创业创新意愿和创业创新能力等个人因素,产权结构、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文化等企业因素,体制环境、机遇环境、服务环境、舆论环境等环境因素。[22]李桂梅、郑自立提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角色亚文化、微文化、网络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包括企业领导干部行为示范、邻里和朋友行为、家庭状况在内的社会因素。[23]王江伟提出个人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契约精神与合作精神,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持续学习。[24]袁炎林、倪根金认为还有“父辈因素”,即来自父辈的期望和教育。[25]此外,政治参与方面还有身份因素的影响,如:黄杰、毛叶昕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二代企业家比非二代企业家更可能担任各类官方或半官方的政治职务。[26]

(三)关于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成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养上。关于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何虹总结为“八不缺八缺”,即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能力缺魄力,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情感缺情怀。[27]徐行认为有:知“炫富”,不知“创富”;注重个人发展,轻视家国情怀;能适应顺境,难克服逆境。[28]应华根、朱意指出,他们学历高但实践经验少;起点高但承受压力大;关注度高但被认同度低;志向高但社会责任感弱。[29]林国华以山东省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为研究对象,指出,总体上思想健康向上,但对国情党情了解不足;受教育程度较高,经营管理实践经验欠缺;积极参政议政,但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30]

关于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胡伟指出,统战工作合力不够,与非公经济人士的互动性不强;政治安排不尽合理。[31]张萌、赵丽华进一步指出,政治安排只进不出,“子承父职”比较严重,交叉安排身份太多,评价标准难以掌握。[32]杨正琳等认为,代表性不稳定,难以动态掌握代表性人士的变化;培养周期较短,锻炼岗位少,缺少有计划、长时间培养锻炼;形式相对单一,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引导。[33]肖建平认为,教育培训政出多门,体系较为分散且不够健全;教育培训形式实效不足,频次不够、针对性不强、形式不活;评选表彰有待进一步改进。[34]

2.原因分析。学者对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卜海的结论是,被动接班传承所以缺乏主动创业精神,管理能力不强导致抗压能力较差,安排和使用方面存在瑕疵。[35]王树金、陈建辉认为,接班难多因“水土不服”,缺乏“本土化”的培养与提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育;社会上还没有形成重视年轻一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氛围,缺乏有效指导。[36]

(四)关于加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者们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组织领导、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创新培养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治参与路径、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对加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队伍建设提出了不少对策建议。其中,肖建平提出,将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教育培养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构建由工商联牵头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37]尤小波建议,要明确牵头抓总部门,出台规划纲要,建立政治关心关爱机制和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中国企业家学院。[38]岳珍、张博建议,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增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队伍代表性与稳定性。[39]何虹建议,选派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开展挂职锻炼,建立“导师制度”帮助其成长。[40]杨正琳等人建议,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组织开展调研摸底和课题研究,为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41]曹伟建议,构建年轻一代企业家反映问题、建言献策的“直通车”机制,着力从供给侧解决政治安排数量有限与政治参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42]刘凯、孙海军建议,加强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诚信、遵纪守法、时事政策等五个方面的教育。[43]王晓琎、何虹建议,从政治参与角度看,要理顺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机制,进一步落实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实效性,确保政治参与有序化、程序化。[44]

二、研究概况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可查相关研究成果最早见于1985年赵平发表的《试析青年企业家的素质优势》[45]一文,囿于时代限制,主要以改制前的国有企业中青年企业家为研究对象,尽管不是专门针对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企业家,但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依然具有开创意义。著作方面,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于1995年出版了《当代中国青年企业家(第一卷)》[46],将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的个人成长和创业经历集结成册,此类代表作还有李志刚《颠覆者:中国商业变革中的新生代企业家》[47]等,对于帮助大众认识这一群体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译作《新生代企业家》[48]在介绍世界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余,也对新生代企业家的价值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进行了分析和提炼。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家族企业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49],从数据分析角度,以主报告和七省市分报告的形式,比较客观和权威地对当代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行了案例展示。文章方面,总体数量不少,宣传类和时评类文章占了很大比重,这两类主要发表在报纸和经济杂志上,如2007年叶国靖发表的《不愿?还是不能?中国民企第二代尴尬接班》[50];又如2011年浙江慈溪成立了全国首个“创二代”联谊会后,《中华工商时报》在同年10月11日以大版面多篇幅对慈溪的“创二代”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此后,时评类文章开始明显增多。这些文章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民营经济的日益发展密不可分,是伴随着民营企业相继交班,回应社会关注的自然结果。相比之下,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在知网上检索“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新生代企业家”“青年企业家”“创二代”等多个关键词,剔除宣传类文章,整合偏理论性的时评类文章在内,理论研究成果约100篇左右,其中硕士论文3篇。从时间上看,集中出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之后;从发表渠道上看,大都刊发于各地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其余散见于各地机关报、经济杂志和大专院校学报上。总体来看,这一研究主题还属于起步阶段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2017年全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理想信念报告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讲话和会议、文件精神的步调。

(二)研究队伍以统战系统人员为主

首先,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理论研究队伍的构成,主力军为全国社院系统(含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三校合一单位)研究人员,和各地统战部、工商联干部,两者占到研究队伍的八成,研究目的是总结统战工作实践,推动统战理论研究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日渐关注,也有一些智库机构如社科院、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主要是为了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再次,少数高等院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师生从所学专业出发,选择将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或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最后,是各地方机关报社的评论员,会根据时政需要撰写一些偏理论性的时评文章。

(三)研究方法基本采用实证研究

经过梳理发现,关于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理论研究多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两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也有不少增加了个别访谈、活动调研、实地走访等形式,具有鲜明的实证色彩,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更强的经验性和科学性。此外,有一些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如对年轻一代与老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年轻一代非公人士群体中的继承型和创业型等群体进行对比分析,是对深入研究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界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和认识这一群体。此外,宣传类文章和时评类文章虽然不能算作理论研究,但前者的实践性和后者的时事性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素材。

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综合来看,当前国内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研究,既来源于贯彻落实领导人重要讲话和文件会议精神,推进这一群体统战工作的实践,又为今后的工作探索了具体路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由于该领域研究特别是统战视角下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现状研究多,动态研究和成长规律研究很少;经验宣传多,但把各地经验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很少;研究整体多,细分群体研究不够;研究偏向思想认知特别是政治认同及价值观认同,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影响因素里对政治引导的作用发挥研究不够;经验启示方面尚属空白,等等。

鉴于此,笔者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动态研究。动态研究需要有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以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为限,通过记录和分析各个阶段呈现出来的特点,参与并考察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成长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弥补现状研究的局限性和对象的偶然性等不足。具体来说,可依托统战部、工商联,以及社会主义学院相关培训班等,确定一批研究对象,在了解情况、摸清底数的前提下,对其开展长期跟踪研究。这期间可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定期回访,以掌握其动态变化,继而整理形成系列阶段性的动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如从中揭示规律、得到启示、发现具有共性的影响因素等。

二是加强细分群体研究。把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一般性,并不能代表和反映其内部多样的细分群体各自的特殊性。而统一战线是争取人心的工作,特殊性才是统一战线工作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强细分群体研究,有助于统战工作有的放矢、分类施策。具体来说,进一步细化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内部群体研究,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来源(继承型和创业型)外,还可以考察不同行业(如新媒体行业、服务业、传统制造业、食品行业等)、不同地域(如沿海与内地、南北差异、省域差异、经济发达省份内部的市域差异等)、不同事业阶段(如事业起步期、事业上升期、事业巅峰期)、不同类型企业(如中小微企业与上市企业等)的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特点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意义的比较研究,挖掘其不同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阶段特点、类型特点,为统战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拓宽研究眼界。针对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其工作内涵不是单指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研究偏向政治认同及价值观认同,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拓宽研究眼界,就是既要关注思想,也要多关注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社会服务、教育培养等多个方面,形成一批相应的研究成果,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展示这一新的统战群体的特点和统战工作的创新之处。

四是加强成长规律研究。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工作。在加强动态研究、细分群体研究和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整合,从纵向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中发现不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提炼、总结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的成长规律,对其成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引导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发挥作用,加快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有助于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五是开展横向比较研究。针对大量宣传类文章,可以从横向角度开展比较研究,从各地的经验宣传中分析得出经验启示,进而探索可推广复制的工作模式,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升华,把“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转化为指导具体工作的理论及实践支撑。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年轻一代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这历史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WHEELS IN MOTION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
简述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