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励
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是极为特别的存在,它的实用性是其他材质的茶壶所无法相比的,而兼得陶之朴素与瓷之精湛的艺术风格更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长期的发展中,紫砂壶艺术形成了光器、花器与筋纹器三种类型。光器简约素雅,花器精细生动,筋纹器则具有现代气息,于弧面与筋纹的配合中建立起独特的韵律美感。“菊蕾”是紫砂壶筋纹器的代表款式之一,选择菊花作为主题是对中国审美传统与文化精神的继承。本文将对此件紫砂《菊蕾壶》进行分析,以说明“菊蕾”这一款式的美学风格与紫砂筋纹器的工艺特征,并探究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以揭示紫砂筋纹器在表现自然美时对文化内涵的关注。
一般认为,“供春壶”是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作品,相传生活在明朝正德年间的书童在一寺庙学习制壶,从大榕树的树瘤纹理中获得艺术灵感,遂制成紫砂壶。“供春壶”表面布满树瘤纹理,虽然工艺较为粗糙,但可见其对自然美的重视,而那鲜明的纹理特征证明了其为一件筋纹器作品,因此紫砂筋纹器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壶工艺不断提升,筋纹器也愈发精美,节奏美与韵律美愈发鲜明,构成了筋纹器的基本艺术风格。
筋纹器是将自然的瓜果、花卉形态规则化,艺术化,表现出生动的自然美和规则的几何美,有着极为精确的结构。“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1]筋纹的制作需要运用“线梗”、“明针”一类的传统工具,纯手工打造而成,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筋纹器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与这种独特、复杂的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诗歌、绘画中表现的重要主题,这是紫砂壶艺术中“菊蕾”这一款式诞生的文化背景。在不同制壶艺人的手中,“菊蕾”也有着不同的艺术个性。此件《菊蕾壶》参考了菊花的形态,立足于紫砂壶的结构特征,用繁密的筋纹表现菊花的花瓣,以传达菊花绽放时的盛大美感,做到形神兼备,生动鲜活。
“菊蕾”作为一种经典款式,具有展现紫砂壶古典美的作用,创作者便从这一特点入手,选择了能够代表紫砂壶审美特征的泥料来制作此壶。紫檀色的泥料是紫砂泥中最具代表性的,此泥反映了紫砂泥独特的成分。作品色泽匀厚、大气,富于沉稳、端庄的古典美,象征着菊花作为花卉那娇美的特性,又强调了菊花端庄、独立的品性。泥料色彩饱满,质地细腻温和,自然效果与工艺效果完美融合,展现了作品泥料的优越品质,是作品工艺价值的重要保证。
小巧的壶体造型便如一朵可爱的菊花,玲珑精致。壶身呈圆形,弧度明显而不张扬,线面之间形成清晰的轮廓,平整的顶面与底面相当整洁,也能衬托出作品的端庄之感。从圆器的角度看,此壶将圆器那珠圆玉润、挺括大方的效果展现得极佳,着重体现了圆器的结构美。壶颈部与壶盖大小一致,上下配合严丝合缝,壶盖边缘与壶颈部边缘形成利落的“子母线”,结构层次分明。壶盖中央的扁圆钮式壶钮简约精巧。弯弯的壶嘴与传统的耳状环形端把线条流畅,尽显柔韧之感。作品各部分结构搭配和谐,尤其是壶钮、壶盖与壶身三个部分比例的处理是非常精确的,这样才能保证筋纹的上下贯通。
在壶钮、壶盖与壶身上皆可见清晰的筋纹,此壶所用筋纹极多,是为了模仿菊花那繁密的花瓣,这也是创作的工艺难点之处,创作者要对壶体进行更加精准的分配,才能呈现出整齐且富于节奏的效果。“筋纹器的要求是,筋纹可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变,深浅自如,筋纹线条能够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体。”[2]这些特征在此壶中均可见。创作者采用了凸纹设计,在壶表面形成了细密的纹理,立体性极强,尤其是在光线的衬托下能够显示出富于节奏感的光影效果。壶盖、壶身处的筋纹完美对应,即使随意调转壶盖方向也能对得上,显示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就连小巧的壶钮上也遍布筋纹,做工之精细程度令人赞叹,将紫砂筋纹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菊花被称为花中的隐士,因为其不与群芳争艳,在清爽的秋天绽放,具有高洁、独立的品格。古往今来,中国文人极为喜爱菊花,将其看作是自己精神品格的象征。《菊蕾壶》在艺术方面展现了紫砂筋纹器工艺的独特性与极高的艺术水准,于文化方面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的传承与弘扬。紫砂筋纹器在表现自然美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的价值,结合工艺价值,在时代的发展中彰显个性化魅力。
《菊蕾》一壶是对紫砂筋纹器艺术效果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这件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工艺之美融合所形成的强大艺术魅力,也能为菊之精神所陶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紫砂筋纹器从不只重视技巧、工艺的呈现,而是始终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实现自身的创作意义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