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徐鑫钰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第1版。党的精神谱系不仅具有组织动员功能,是凝聚起全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强大精神合力,而且具有价值引领功能,蕴含着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引领和推动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党的精神谱系的价值和意义根本上源于建党精神的深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它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建党精神主要包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四个方面的内容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表征体系化、系统性的内在逻辑和严密结构,内涵深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四个维度解码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相互间紧密联系,统一于建党精神的整体架构,成为推进党的精神谱系赓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方向指引。真理蕴含理想,理想指引方向。理想信念的确立,决定于指导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自身固有坚持真理的自觉,内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着实现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归根到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行”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它决定了崇高理想的方向,道路选择的指向,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内在规定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从所有制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和社会基本矛盾等不同维度,科学地论证和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必然。同时,基于社会基本矛盾对于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及其革命性力量,确证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地位的必然。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进入以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性,为党的伟大事业指明了奋斗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品质架构起前进方向的指示标。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品质的关键表征。科学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定了方向,实践性和发展性则为前进方向提供了指示标。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根本标识,确证了“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聚焦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实践,赋予无产阶级“批判的武器”的重要价值。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典型标识,为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光明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决定了这一体系自身的发展性,即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否定之否定以致无限循环的过程,是实践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品格,不仅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了列宁主义等科学理论,更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
方向的确立必然要求精神的支撑,共产主义终极指向反映于上层建筑即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内嵌于共产主义实践向度,是其精神界面的自觉意识。共产主义社会走向的历史必然,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方向,只有进入共产主义联合体,人们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是漫长的,各式矛盾相互交织,挫折甚至倒退显而易见,“在国际的历史上还是重复了历史上到处出现的现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6页。。但是,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宏大叙事来看,低级事物存在可能性与社会发展呈反比态势,随着内部矛盾的加深和分裂,低级不得不让位于高级事物,社会发展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历史只是沿着最短的路程奔向新的灿烂的思想星座,这一星座不久就会以其太阳般的威力使他们呆滞的眼睛昏花迷乱”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页。。基于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通向真理彼岸的曙光,指引党带领人民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向自由王国的迈进。
新中国成立伊始,“共同理想”作为概念和口号经常性地围绕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的重要论述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但这一共同理想主要内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语境中,两者基本同义。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共同理想”的历史任务,它开始被赋予独特内涵,蕴含中国特色的特殊意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不断丰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同理想直接相连,这一用法被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被赋予新的特定指向,成为引领“强起来”阶段的精神旗帜,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
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统一的整体,是抒写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上篇和下篇,共同理想是基础和必经阶段,远大理想引领共同理想的根本方向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8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时间指向性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终极性、长时段持续性的。在远大理想这一根本的指向下,共同理想为我们提供了阶段性的具体的方向坐标,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既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远大理想为愿景,稳步推进各项事业,朝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实现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初心与使命是两个涵义不同但密切相联的语词。初心原义为本意、本愿,是指最开始的意愿,基本等同于“赤子之心”等意义。使命主要指责任、任务,指向于现实实践层面,但高于普通的行动、任务,蕴含着负有崇高的责任以达成更为高尚的目标。初心的心理属性及其语境运用的文学色彩,使其较长时期内并未出现在党的正式话语体系中。而“使命”一词的运用则与党的成立如影随形,明确指向“阶级斗争”,其出现的高频在于自身附着崇高、高尚的属性和意蕴。“初心”的出现及高频运用始于十八大后,2015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开始将初心和使命联结使用,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页。。初心和使命的内涵与指向至此确定,且两者的并用主要基于两者间的统一,即中国共产党的最初愿望与根本使命是一致的,实现初心的过程就是完成使命的过程,完成使命的过程也是践行初心的过程④曾峻:《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实践价值与时代意蕴》,《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第36—40页。。
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人们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的结果。无论个人的历史,抑或社会的历史,仅存在创造流程的差异,本质上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实践对象,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决定历史演进的方向。纵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整个历史脉络,贯穿其主线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3月2日,第1版。,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问题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脉相承、坚守始终,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等人民主体论。新时代,中华民族迈进“强起来”的新阶段,党依然保持自身性质和宗旨,坚持和深化人民中心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0页。。无论历史抑或现实都已证明,能否以人民的主体性为根本遵循,是党能够取得诸多胜利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凝聚起强大物质力量、精神动因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指出:“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3—524页。使命担当的实质就是将党的先进思想理念和伟大目标付诸于实践以实现的过程。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全部实践,都围绕和统一于使命担当这一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为目标,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主体,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当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其利益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自然肩负起革命领导权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3—185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守责任担当,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新使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赓续责任担当,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责任担当,确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历史性成就,顺利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高程度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保证。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相互统一的,民族复兴的价值旨归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的成就指向则是民族复兴,没有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只能沦为空想,而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缺乏人民幸福的根本依托,那么,这一复兴仅是形式的繁荣、这一强大仅是外表的虚构。因此,两者间是根本一致的,正如上文所述,初心使命并用,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备的鲜明品格①本报评论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人民日报》2021年7月12日,第5版。。一方面,斗争具有普遍性或绝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3页。。从全部历史的发展来看,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4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阶级斗争矛盾由全局性、主要性转变为局部性、非主要性,我们事业发展的核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是,阶级斗争主要性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斗争形式的弱化,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前所未有,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另一方面,斗争的实践必然产生斗争的精神,精神反过来又指导或激励实践的持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进程中,构筑起“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谱系,衍生出一系列伟大的斗争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相互间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为斗争实践提供精神支撑,推动斗争取得不断的胜利,成为斗争实践的动力之源。
不怕牺牲,意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正义事业,甘愿牺牲、敢于赴死的献身精神④蒲清平、范海群、何丽玲:《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10719.1739.006.html.。勇于献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和荣誉,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和精神之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有牺牲多壮志”等等不惧牺牲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先锋队、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和成就的精神密钥。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摆脱压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投入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在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敢于牺牲,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重重困难投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中;在改革开放中,共产党人赓续“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勇往直前,啃硬骨头、涉险滩,怀抱“只争朝夕”的干劲冲破层层藩篱,投入脱贫攻坚斗争,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因此,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贯通革命、建设、改革整体进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⑤马报、王建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结构维度及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712.002.,表现了他们将为不朽事业牺牲视为崇高的荣誉。“怕死不当共产党”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标识,这一意志世界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
英勇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勇敢精神和斗争精神两个方面。其一,中西方文化都对勇敢表达出相似的积极情感,既是称赞的品格,更是情感的德性,本质在于追求某种善的目的。习近平提出的关于斗争精神的“五个标准”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42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敢精神的具象化。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面对是非、矛盾、危机、失误和歪风邪气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迈向“强起来”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坚持“五个敢于”的精神,持续强调勇敢精神的内在化,熔铸为每一名党员的精神因子,固定于每一名党员的情感与品质,敢字为先、勇于担当,持续发扬勇敢精神。其二,斗争精神是斗争实践演绎出并指导斗争实践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的精神镜像。共产党人进行伟大斗争是内蕴理论化、系统化、历时性的斗争,是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的实践,因而,斗争精神是科学理性的精神,是指导科学斗争的思维。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携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形成于并经历了百年曲折斗争史的淬炼,显现出清晰的理论和历史逻辑性。当今党的斗争精神继续与时俱进,发展于并指导着各领域建设的斗争实践,展现出鲜明的现实逻辑性。三条逻辑脉络赋予斗争精神以理性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前进。
一般意义上,斗争实践决定着斗争精神,斗争精神在斗争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反过来指导斗争实践,斗争实践与斗争精神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具体而言,在关系视域中斗争精神表征为哲学世界观,即知识论世界观;在内容视域中斗争精神体现为牺牲精神和勇敢精神两个核心内容,为斗争实践提供精神动力,激励共产党人敢于牺牲、敢于斗争;在意识视域中斗争精神表征为情感世界观和意志世界观。综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是知识论世界观、情感世界观和意志世界观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的精神动力之源。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道德准则。忠诚,强调面对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时所保持的意志定力和道德品质,忠诚的阙如,必然导致人的自我否定。忠诚作为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要素,但是,传统的忠诚观念仅指向于君王的唯一性决定了其内含封建的糟粕性,在对此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重塑忠诚理念的责任和义务的内在规定,使其作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将忠诚于党作为标准对照自身的行为。不负,是指不辜负,是服务人民的期望的情感表达。人民既是“剧中人”,更是“剧作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只有“不负人民”,才合乎道德正义,才是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底色和落脚点。
“对党忠诚、永不叛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即成为每位党员的宣誓书,是党组织对党员的程序规定,也是党员对党组织的情感表达。忠诚于党的道德核心是确定的,而其外延和具体指向随着党的事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变化。新时代,对党忠诚强调对党的信仰、党的立场、党的事业的忠诚,在理论、道路、制度等各方面都要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文本式的道德标语,而是具体的规定实践的道德标准。对党忠诚的道德准则要求党员必须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与党同心同德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97页。;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保证思想上与党同向、实践上与党同行;必须增强政治能力,维系和强化党的领导力和先锋队的地位。
《共产党宣言》早已明确:共产党人没有私利和特殊利益,共产党只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组织属性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利益完全一致的自觉,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中国共产党由劳苦大众组成,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与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正是紧紧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起、组织起强大的力量;正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人民才愿意并衷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党与人民的一体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取得胜利,不断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领导起、汇聚起人民的力量,才能迎难而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人民的主体性,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和要求,党的属性的内在规定,都要求党员坚守不负人民的道德准则,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标准,提升服务于人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了人民是党的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党忠诚,就是对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忠诚,就是时刻激励自己自觉服务于人民的道德动机,就是处处对标自己是否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道德标准,只有忠诚于党,才能不负人民。同时,不负人民,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就是人民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中,才是对党忠诚的切实体现。因此,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根本一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容所体现的价值意蕴,相互联系、紧密交织,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党的思想优势,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避免走歪路和邪路,为伟大事业的实现提供了根本前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党的政治优势,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确定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为伟大事业的实现提供了主体力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党的精神优势,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明确了“前赴后继”的代际传承的原因,为伟大事业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支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党的道德优势,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准则,凸显了“守的是人心”的价值正义,为伟大事业的实现提供了实践标准。因此,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非相互并列;其内容之间紧密相联,共同构筑建党精神价值意蕴的整体,保障自身精神之“源”“本”的重要意义,进而构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筑就新的伟大精神,筑起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