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基本问题探讨

2022-02-03 18:01张士海张宏旭
思想战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人类弘扬人类

张士海,张宏旭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充斥着冲突博弈的世界局势下,要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必须首先破解能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这个根本难题。时代之问之下,现实难题当前,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今世界作出中国之答:“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页。如何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论者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实质、价值意义、基本路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探赜。

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实质

全人类共同价值回答了人类如何共同生存,如何更好地共同生存的问题,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它构建起贯通个人、国家、世界三重主体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要的共同精神航标,是明确微观个人的生存追求及宏观世界的发展蓝图形成共识性价值的逻辑在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交互承继的新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进程之所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过程同频共振、同质同向,源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引领、价值支撑和目标导向的精神实质。和平、发展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公平、正义是保证和平、发展、民主、自由的价值原则和立论核心,民主、自由是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目标旨归和立论价值。它们互为依存,有机统一。

(一)时代主题价值彰显:和平与发展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起点、立论基础

和平与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观需求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本遵循,是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诠释,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奠定观念基础、提供文化引领。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人类无法生存。回顾世界近现代史,动荡与战争带来的暴力与血腥是西方国家发展史上抹不去的印记。不论是西班牙、英国依靠全球性殖民掠夺霸权一方,抑或美洲大陆上印第安人的鲜血染红了美国的生财之道,还是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罗马帝国的布匿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除了死亡、贫穷和痛苦,战争的“孳息”别无其他。崇尚和平,“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仁本》)的长远眼光,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仁和之心,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的战略智慧,以“四海一家”(《荀子·议兵》)的美好期愿,中华民族始终在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中不断积淀独有的智慧与博大的情怀。历经百年屈辱的近代中国深知强权之耻,更知和平珍贵,惟愿天下太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和平发展道路更是在党的艰辛努力下取得辉煌成就而得以证明文化引领的实效性。实践客观呈现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中国人民福祉的极大提高关键在于中国坚决维护和平,用和平的方式科学处理资本,用和平的环境保障国家的建设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这是邓小平顺应历史大势对发展的精准定位。民族饿殍满地、贫困落后势必要挨打;国家发展不充分,贫富差距过大,必然引发社会动荡。因此,中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基于马克思指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这一理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页。唯有生产力得以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才有得以壮大的实践进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才有可能得以提升,国家和平与民族尊严的维护才会具有坚实的根基。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理念,是一切价值追求的逻辑起点,更是价值实现的前提保障。维护世界和平为自身发展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事业的推进存续积极的力量,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外向关系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绝对至善理性诉求:公平与正义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原则、立论核心

公平与正义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原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公平与正义在一般意义上讲,是一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至善社会崇高境界的最高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念。公平是正义的内在本质。从孔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到康有为倡导“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从《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到马克思直指资本主义剥削的恶。可见,向往公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并始终发展。直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深刻诘问:“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1页。可知,公平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才得以真正维系符合公理的平等实质。中国共产党坚持公平问题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将人民对公平的价值追求融入实现正义的具体实践中,并且坚信“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要向他们表明,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2页。正义是公平的至高体现。没有任何人和社会因过分正义而被认定为不正义,正义是绝对符合道义伦理至善的最高评判标准,其作为人与世界最高公理的本质属性,包含公平的价值。正义具有两个显著特质:一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相反,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1页。不仅不能脱离劳动实践及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论域下“一个人的正义观是其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的理性化,所以应把正义原则置于特定阶级和社会群体之中”。(8)魏传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正义的第二个特质即更不可以脱离阶级诉求的联动。发展水平的参差,历史时空的差异,社会阶层的异化等等,决定了正义的诉求并非固化统一。正因如此,中国社会追求的正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从某种程度上是自然与人性约束下的自体与他体的耦合。从核心价值上看,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以公共利益为归依的至善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5页。而“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只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以绝对至善的理性诉求作为精神实质,才能发轫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综上所述,牢牢把握其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意蕴,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公平与正义的应有之义。

需要澄清的是,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关照下,平等作为实现公平的价值尺度,是现有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最高层次的公平。实现公平作为平等的实然状态,是应然价值和历史实践协调统一的平等。厘清二者的时代内涵有利于纵深理解正义与公平的价值统一关系。公平的本身即正义的存在,正义的伦理道义保障公平以客观且真实的状态呈现,契合于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意味着人类对更加美好生活世界的共同期待。

(三)终极理想科学信仰:民主和自由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旨归、立论价值

民主和自由作为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是人类社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目标旨归,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目标导向。民主和自由是人类在解决生理生存和精神尊严之后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是人类社会精神的璀璨珍宝,充满极具鲜活生命力的人性光辉。在民主科学内涵基础之上形成的法律和秩序是自由的保障。马克思主义肯定民主的合理性,认为民主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4页。同时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民主资本持有下的不平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进行历史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的民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基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客观历史场域,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扬弃继承中不断探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科学内涵,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上完善法治体系以确立社会秩序并保障权属于民。可以说,中国的民主既没有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不会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具体性、多样性,由此找到了适合国情和世情的价值共契点,基于民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为实现自由保驾护航。自由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现。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存在于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形式中,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另一方面,自由同民主一样作为人类共同的自然的理想,还是理性规定自然性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自由带有实践的考量,真正自由的实现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复归。综括而言,自由——本质是历史的并非孤立的,主体是全面的并非部分的,内涵与外延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在法律准绳之下的全体人民的自由。据此意义上的自由同样适合国际秩序的科学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符合大多数爱好和平、期盼繁荣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愿。诚然,民主与自由在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同,这是客观且不可忽略的事实。对此,中国共产党以兼容并蓄的君子格局,追求共同理想,尊重不同制度、文化的价值实践历史,以“和而不同”之道,支持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人民追求幸福的道路。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中彰显出的“求同存异”的深层价值内核,成为国际社会宏观需要与微观关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兼具一体的诉求集合,深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时代贡献。

全人类共同价值严整的逻辑理路诠证出其精神实质丰富的价值内涵,多维度价值的辐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表达提供了广阔视域,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表达指出了明确方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价值牵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13)王义栀:《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页。

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意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用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指引世界价值观领域前进的历史性超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性的科学诠释,是中华民族品格气度的宏大彰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政治向导,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战略价值和政治价值。

(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是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创新与融贯时代再造的科学创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同步走向中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5)刘同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动因在于科学真理、伦理价值交织耦合过程辩证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联系交往的新思路、新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与阐述都可以回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人类发展规律、自由人联合体等理论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导向。如资产阶级思想家追求的自由和平等成就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驱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马克思坦言“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当然,这在马克思看来,这只是虚幻的共同体而已。《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作为中国破题历史的理论支撑,呈现出历史存在形式决定思想的基本逻辑,普遍真理在历史的时空交错中碰撞、交锋,融合、沉淀中最终形成。《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联合才是“共同体”的真正要义,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7)王孝哲:《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而出的人权宣言;《联合国宪章》对国际法体系的正义性规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等,都是世界历史中价值追求的现实契合。正是在不同历史文化跃迁的影响下,以和合文化为轴心的中华文明与共产主义理想交织耦合,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民族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生成。“和”的思想早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保合太和”“天下万邦”深植民族的血脉之中。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精粹的再提炼与再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人类主观上无止境地追求自身可完美性的同时,客观世界已然出现了不可规避的复杂变局。“随着不可避免地专业化和理智化地过程,主要作用于物质领域的进步,也将精神的世界分割的七零八落;生活领域的被分割,进而使普适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信仰的忠诚被来自不同领域的原则所瓜分,统一的世界于是真正变成了‘文明的碎片’。”(18)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iv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其价值多元且独立,有些价值体系甚至存在冲突、对抗。此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融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民族道义与共荣共享的大国担当于一体的精神载体,准确反映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现世迷茫的世界照亮了人类命运的前路。

(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解决“中国问题”、破解“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展现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魄力,彰显将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问题域辩证统一于创新性实践的主观意识自觉和客观战略应对,具有深刻的战略价值

理论创新的逻辑基点在于问题导向,最终的价值回归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理论之体需要辩证的战略性思维为主导,更需要具有正确方向性和精准目的性的政策框架的支撑。理论决然不可落后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的不懈奋斗中淬炼、提升党解决现实问题的执政能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及世界历史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控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反思并观照现实,彰显出对世界现实问题域转变的深刻洞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变化迅速且巨大,国际秩序也面临重构。尤其是在互联网渐进式全面融入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背景下,“中国问题”“世界性问题”的相关性和共通性凸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把解开新的时代场域及世界格局下“中国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的“理念钥匙”。一方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保障全人类共同生存的需要。全球贫困、气候变化、全球性疾病、新冠病毒大流行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不仅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端威胁,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阻碍,同时也为西方势力借此政治抹黑中国提供了可趁之机。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之下坚持和平与发展,对维持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民心平定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解决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的需要,也是解决霸权主义的需要。美国优先,一家独大,欺凌古巴、委内瑞拉,攻打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的各种国际争端及政治事件说明: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民主自由。新历史方位下的社会矛盾、国际矛盾与发展理念的传统滞后、分歧对峙息息相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的新发展理念,“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之道,也是使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之道”。(19)韩庆祥:《强国逻辑:走向强国之路》,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年,第70页。在此指导之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中国创举,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多方位协助与合作共赢的丰厚红利,在国际共识的达成上具有重大的文化引领力和战略影响力。正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科学把握个人社会双向联动的价值理念产生联系价值的创造,这一动态过程才具有现实意义。与之相反,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则体现人类价值追求衡定标准的单一性和静态性。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超历史的普世价值。因为在它看来,如果宣称一种观念有普世价值,就会掩盖其背后的历史性质,从而使它沦为一种空洞的和伪善的口号。(20)梅宁华:《民主究竟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北京日报》2008年2月25日。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坚持中国主体思维的政治宣言,通过外化为政党话语体系的中国化建构、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政党外交等实践路径,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崇高政治理想的动员力和强大政治智慧的领导力,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自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9页。开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价值延续并发展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信念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观,是强大政党、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历史进步必不可少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作为意识形态的新发展,也是建立理想与现实科学连接的新实践。中国共产党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人类命运前途,将中国共产党和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道可道,非常道”,追求“大同”的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彰益千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着眼推进政治文明维度的一种扬弃、升华,不仅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运动”到“制度”的本质跃升,还实践了从“制度”到“文明”的创新超越。同时通过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独特建构,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质追求,是中国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并在开创新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独特诠释。置身新时代,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融汇政治与文化属性,以尊重“各美其美”、崇尚“美美与共”、继承“天下大同”的传统价值为依归,近悦远来、开放包容。由此,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重塑中国共产党富有坚定自信且崇高品格的新时代政党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外交场合将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述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结合起来,发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声音,有力地增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面向来自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中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者的时代站位,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实现。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已然作为全球价值的科学理念,以极具感召力的信念精神在政府外交和政党外交的国际舞台上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共振,中国共产党以超越国别、党派和制度、文化的种种差异的宏阔民族气魄,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将人类情怀的温度融入科学真理的深度诠释并呈现胸怀人类世界的广度,向世界各国政党阐释自身价值追求,推介维护国际社会共同价值与利益的外交理念,是凝聚国际共识最大化的政治举措,也是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尝试,更是推进各国政党深度团结,提升国际凝聚力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意义源于其科学创新的理念内涵,建构于尊重历史前提下进行现实实践的“求同存异”。其理论价值、战略价值与政治价值都在寻求“共同”价值、包容“不同”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多样;在尊重“不同”价值并谋求“大同”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自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拒绝一切强制,摒弃教条单一,坚持不依附、不掠夺、不称霸,与世界人民一起携手并肩走向未来。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路径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饱含着真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融合统一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倡议确证了历史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的逻辑必然。“我们既需要知道自己想要创造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也需要知道向这种社会迈进的具体方式。”(2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 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页。因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科学系统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求新进径,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富有成效的策略指导。

(一)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共赢,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基于历史奋斗、时代需要集成式发展并整体性推进至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个伟大进程需要和平发展道路的保驾护航,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层面,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亲、诚、惠、容的大国外交理念广泛开展合作。通过南南合作、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开创出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新模式,同时通过探寻未来世界中万物互联的新路向,不断推进自身发展与世界进步驱动共赢的新实践。世界层面,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平、稳定、合作的国际环境为中国提供的空间和机遇亦为重要。同时,发挥国际组织作用,应对气候、疫情防控等人类共同的挑战是正确的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共需的光明之路。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建立多种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维护和平、开放的国际秩序,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及意识形态对抗,更要对目前国际上出现的“胁迫外交”“人质外交”抗争到底。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用极具中国智慧的实际行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乱、贫穷、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捍卫全球和平提供新动力。

(二)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精神,促进发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互动的新时代背景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根本主题、奋斗目标,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全新导向。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最强音,画出民族利益的最大同心圆。面对日益严峻的各种“颜色革命”等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民安宁成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区块链的纵深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完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公平、有效、协同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文化上,增强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国家治理及文明政党建设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交汇点,并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审视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增强国际引领力和话语权。精神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准。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有机统一于人类文明发展基础之上的丰富发展,二者是中华文化中世界之“道”与中国之“路”互为辩证的关系。如果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驱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真理性得以鲜明呈现,那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理念维度上的优越性和感召力不证自明。

(三)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贡献全球发展,维护公平

新兴市场国家及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导致全球新格局日渐显现。全球治理体系在经济、政治、环境等众多领域与国际形势变化下的新格局适配性欠缺问题凸显。尤其新冠疫情影响持续蔓延扩大,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衡问题亟须解决。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成为世界发展大势的逆流,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中国是否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怎样的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明确选择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敞开大门,科学开放,共享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这一重要战略理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切实为世界所了解。为了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内核高度统一,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不竭动力。同时,通过对坚持多边主义的路径探索,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也拓宽了实践进径。以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模式等新技术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在新时代科学开放的革新发展大势中助力全球一体化的扬弃,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强力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应地,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融通、全球化思维传递、多元渠道链接的合力之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环流,与发达国家的产业链环流,真正地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互联互通,这才是在世界发展的新格局下勇于接受全球治理的新挑战,才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贡献全球发展的主动作为。团结合作促进横向发展、纵向贯通且不限于全球传统治理领域的有效建设,努力解决诸如在数字化时代潮流之中的数据安全、网络犯罪等重大新型的全球性共性问题。无形的数字网络隐匿的诸多安全问题和存在的巨大治理缺口,需要全球各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心,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更多领域积极开拓创新,凝心聚力,携手推进。

(四)推进国际秩序变革:尊重各国主权,坚守国际公理,坚决与霸权行径作斗争,追求正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就需要我们有所坚持,有所改革,有所发展。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重重,研判国际秩序的哲学范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已不能解决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正义感的精神气质与绝对至善的观念底色融入对外交流的基本原则与话语体系中,坚持在现行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之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协力将世界蛋糕做大,在资源价值的分配中追求公平正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严格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坚决反对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人没有侵略称霸的基因,且“将自身价值观和人权发展模式强加于人,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发动战争,只会造成混乱,导致打开潘多拉盒式的持久动荡”。(23)王 毅:《共同促进和保护人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2月27日。摒弃旧思维,打造新秩序。“一国至上”“一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径要予以打击,多边主义始终坚持,确保国际秩序科学变革、健康发展。美国动辄以“退群”相威胁,以经济贸易制裁、军事武力威逼,其一家独大、损人利己的无耻行径绝非健康国际秩序的发展需要,更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天下为公,才有可能维持国际利益价值分配的正向发展,才能稳固各国人民行使正当权利的基本条件。

(五)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社会多层次主体的国际交往,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民主

民相亲、心相通是国之交的灵魂。人类的交流交往应秉持整体系统思维,基于此,将推进国内全过程民主与探索其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的价值定位协同推进,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路径。一定意义上讲,国际关系延展至社会主体交往的民主以联系人类思想情感和目标志向为关键,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这一关键的精神本质。在稳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增强社会多层次主体的国际交往领域,拓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多元宣传渠道,切实提高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影响力。鼓励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遵循国际商业合作规范,支持中国公民及社会组织在国际交往中身体力行,通过互信共赢的实际合作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2021年“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活动中,世界7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中外大学生深入交流“中国精神”“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共同见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倡导的战略科学性和长远发展性。可以说,通过国家、政府、人民之间多领域、广范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促进不同种族、文化、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和人民正确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深远宏大的价值意义,有利于深化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认同,切实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只有加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使全人类共同价值中蕴含的价值内核在社会心态的理性与合理性的构筑养成中实现其应有价值,深刻影响建设现代民主的文明社会环境,推动世界文明的时代进步进程。

(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致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保障自由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单方主张,而是基于不同文明的传统价值之上将共性的、共需的道德情感、精神追求等复合架构起一个趋于平衡与稳定的共同体系中。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不是谋求建设世界上统一的行为体,而是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创新发展。文明是文化的宏阔彰显,文化是含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整体性存续历史的积淀,可以说,文明、文化是民族魂、国家根。尊重民族血脉、国家灵魂的差异且秉持平等的交流,是人道的本质属性之一。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欣赏不同历史的文明,博爱不同肤色的人民,尊重不同选择的道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1页。中国共产党深谙熔炼优秀文化精粹与形成共同价值形神统一之道,以胸怀天下的精神底色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才是最具有引领力的时代再造。“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以史为镜,当人类反思并正视技术变迁并不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倡导的善意和包容,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生和共享的“和合”文明才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同向的,才是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至世界人民真正受益的新文明。

四、结 语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是中华民族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景与奋斗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政治格局与重塑人类文明发展的无私气魄。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就、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之后,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立足百年变局与战略全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着重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并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7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有力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7日。中国自己的力量基点在于科学真理与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正确道路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人民至上与自我革命的有机统一、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的有机统一。中国力量的勃发始于中国共产党的为民之心,中国力量终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用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全人类福祉。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发展意涵着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拓展至世界共识维度,以历史实践经验为镜鉴,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与演进的内在张力,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创新的进路。在此意义之上,新时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中科学统筹、勇于斗争,以使命担当的大国形象与世界各国一起凝聚共识,面向未来,这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伟大进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中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将与全人类休戚与共。因此,民族复兴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强大政党的辉煌铸就,则需要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更为前瞻的时代把握、更为积极的历史主动、更为科学的战略安排、更具人类道义的使命情怀,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成为拓展世界视野、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历史主动、规划战略格局、占据高道义制高点的价值支撑与生动彰显。可以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助力实现新时代人类世界共生繁荣的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博大开放的胸怀尊重不同文明下的价值内涵并扬弃创新的中国智慧,基于建党百年的政治实践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跃迁,将构建人类美好未来作为终极价值追求。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明确共识、谋划战略,推进工作、擘画未来。适逢峥嵘百年再出发,透过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基本问题的多元剖析,发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远的启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顺时代发展之势而为,继续创新政党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交融的变革思维,用大历史观持续探寻政党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历史发展在横向历史实践与纵向时空交结的价值共契点,借助历史文化的渗透力实现政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达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广泛弘扬。总之,中国共产党善于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契机,在研判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节点,充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塑造力提供内生动力,从而改变现代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和文明形态,积极蓄力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变为现实实践,争取为人类社会新时代的文明进步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猜你喜欢
全人类弘扬人类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