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2-02-03 18:01:01曾誉铭
思想战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思政

曾誉铭

自2005年以来,我国思政改革经历了十七个年头,已经进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发展阶段,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处。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重塑新时代青年一代心灵生活的政治使命。思政课改革,不仅要用好现有的教材,而且还要用好已有的思想资源。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各种社会思潮型构的多元化思想资源中,思政课的内容不但要接受现代西方思想的挑战,而且也要回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反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意义,对于培育道德品质的意义,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概念厘清和文献综述

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时,前提性问题是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融入的融入性,以及目前对融入研究的核心主题及其界限,存在的问题等。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较为通透的领会和分析,才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具有了进一步深度挖掘的前提性条件,才能对可能性的革新路径有一个前见(prevision)的准备工作。

(一)概念厘清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厘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文化软实力,它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涵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从其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它主要指的是先秦诸子的思想、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的儒释道以及宋明的理学。从其具体的思想来说,它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确指出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它为我们的思想概念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而且还可以为治国理政、道德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理论体系,而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思想体系。正如当代大儒马一浮先生所说,“一切道术皆统摄於六艺,而六艺实统摄於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1)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乃“六艺一心”。如思贯人之视听言动四事,《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间形成了一个涵括天、地、神、人的完全的整体。(2)马一浮:《马一浮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20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能用西方的学科分类来人文划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将其拆解为文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涵括自然、自身、他者、族群、社会世界和历史世界。

(2)辩证性特征

以《周易》为例,我们可以充分领会到辩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基础,其所揭示的乾坤阴阳,天地尊卑,动静刚柔,易知简能,变化进退,天文地理,否极泰来,居安思危,成败得失,廉耻荣辱,是非善恶,都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性特征,它于人们的成己成人的生命实践也不无体贴和启示。其所阐发的人事之是非、得失、利害、祸福等,无一不充满了“古朴之辩证法”。(3)高 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2015年,第450页。可以说,《周易》哲学中蕴含的“太极”学说,“阴阳和合”的辩证方法,“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特征

与追求形而上理论并锻造超越性思维的西方传统文化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它将自身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专注于此世生活,生命最重要的活动扎根于日用常行间,在视听言动中。言辞远非“交流工具”那般简单,它关涉人们日常生存与意义世界的建构,其实质已经指向实践活动,言已经是一种实践,通过言辞的转换在“意义世界”之间生成、互动创造了一个“共通世界”。更充分地来说,视、听、言、动、思皆是行,皆是实践活动。

2.“融入”的界定和内容

“融入”是指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观念、程序方法、意象表达等经过移植借用、结合转化、类比隐喻等方式渗入大学德育中,成为大学德育的工具要素、理念追求、教育规则、价值信念或实践惯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要遵循学生主体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规律,必须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融入”的内容应当是代表传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思想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仍适应于当代文化,仍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古为今用”,具体的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到的目标是“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而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2.html。“融入”内容的核心论题不仅涵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也应该涵括其中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丰富多样的道德理念,寓教于学的教化思想,具有丰富智慧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社会思想。“融入内容”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且能适合当代中国青年的兴趣和需求。

(二)成果综述

从目前查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在国内目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研究中,主要突出三个主题:第一,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这点上研究者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二,主要侧重于“融入”的研究。包括“融入”形式、(7)边黎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领导科学》2020年第11期。指导方针、(8)刘 仓:《习近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王学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型塑与建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期;左丽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融合的路径与发展趋势》,《汉字文化》2021年第4期;胡雪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发挥——以基础课为例》,《读书文摘》2016年第8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9)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任虹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黑龙江教育》2021年第1期。路径与策略、(10)王光辉、张钟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点与实施路径探索》,《山东教育》2020年第12期;阮晓菁,肖玉珍:《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期;王会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长江丛刊》2020年第9期;黄梓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建设》,《经济日报》2020年10月28日;王光辉,张钟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点与实施路径探索》,《山东教育》2020年第12期;沈江平:《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因与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姬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骆郁廷,王 瑞:《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江汉论坛》2015年第6期;沈江平:《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因与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融入”的意义与价值。(11)廖志丹,杨运良:《论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陕西教育》2007年第12期;陆卫明,孙喜红:《论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析》,《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黎志强,毛 奎:《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多维价值研究》,《邓小平研究》2019年第3期;李凤亮,古珍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价值、路径及原则》,《东岳论丛》2020年第11期;刘萍萍,林春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究》,《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安丽梅:《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逻辑理路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2期;边秀芬:《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理论观察》2016年第7期。第三,“双创”的主题。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论者普遍认为,必须扬弃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适合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转化工作。

总之,国内的中华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已经走向“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实践的广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项研究还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在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之“融入性”上还不够充分,在这两者在何种意义上的“相融相通”的阐发还显得不够;该项研究的核心文献更侧重于理论研究而非实践研究,这与非核心刊物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尽管很多论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出发,细致打磨,但在研究目的上阐发力度还不够,根本的原因是对“新时代”的体证不够,没有从世界视野来看待“融入”,无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第三,大部分研究者着重看重“融入”的形式,而忽略甚至回避“融入”的具体内容,没有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相融相通”所在,还有些研究者主张注重媒体中介的重要作用,但是忽略了“融入”之“融入性”的真正内涵,这就不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会削弱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四,研究者基本上讨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不够,更多的是突出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在目前的研究中,除了极个别文献探讨了“融入”的评价机制问题之外,对理论—实践—评价的完善性研究较为缺乏,对如何建构、制定、实施合乎“时代要求”的评价机制问题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在这种境况下,如何突破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充分阐释清楚“融入性”,“融入”的内容,如何“融入”,为什么“融入”的问题,凸显“融入”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充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通性”,确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最终建构一套可被积极推广的“融入”机制,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实践课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将它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当代中国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而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入机制,需要我们深刻领会融入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并分析其原因,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对融入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细节的掌握,才更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主要问题

1.融入内容方面的问题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融入思政课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说,内容的取舍存在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传统文化视界”与“大学生的视界”不融合是现阶段融入的一大困境。思政课的视角是政治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政治任务;传统文化的视界是培养君子,成物—成人—成己;而处于“后物质主义”时期的当代中国青年,其社会生活更加纷繁复杂,现实追求更加务实,其核心关注不再是解决基本物质生活问题,更多是个性发展和丰富的精神需求,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用统一的价值观、生命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来满足这些现实的需求,如何用主流“教条主义”式“意识形态”来融合“大学生的视界”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紧要的问题。所以三者之间是存在张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生搬硬套、机械融合、过度转化现象严重、教育课程缺乏投入、中华传统文化支持匮乏、缺乏优秀师资队伍、遭遇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等;(14)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8期。而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上持旁观、冷漠、嘲讽,甚至敌视的态度,严重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传递和革新,严重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融入的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在笔者近二十年的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调研、现场提问、课后交流,发现学生通常认为授课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听与不听一个样,来听也只是要拿个学分;他们认为,融入的目标只是“说教”,只是道德“意识形态灌输”,使得学生在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远远不够,从而对课程产生抵触、抗拒等消极情绪,形成不良的误解、曲解和偏见。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高校和双非高校中特别明显。

2.融入形式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还未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一是融入形式单一化。受限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目前的融入形式还主要限于课堂的教学实践,融入尚未与校园文化建设、现代新媒体力量、地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15)任虹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析》,《黑龙江教育》,2021年第1期;王光辉,张钟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点与实施路径探索》,《山东教育》2020年第12期。二是融入方法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即使是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融入,在教学方法中还没有做到“精准挖掘,有机结合,科学结合,巧妙运用”,在评价方式方面还尚未建构“理论、认知、情感、行为”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尚未做到“价值、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的“融合”,道德宣教色彩严重,缺乏必要的学术性、学理性融合。(16)王光辉,张钟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点与实施路径探索》,《山东教育》2020年第12期;沈江平:《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因与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姬明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三是融入方式过于形式化。大多停留在形式的融入而非内容的融入,为了融入而融入,有的甚至只是随意拈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片段来加以“融合”,缺乏系统的领会和把握,融入内容任意,不少管理者极度关注形式上的融合、程序上的融合,面上的融合而不是里子的、实质的融合,没有充分用心于内容的融合。

3.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渐瓦解,教师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在日益关注学生权益,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教师的师道尊严和自我认同遭遇比较紧迫的挑战。一方面体现为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受挫,教师的实际教学更多体现为“个人的独白”“个人的表演”,“佩戴镣铐的舞蹈”,学生则更多体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本就脆弱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直接的、感性的、深度的互动和交往;即便存在教学实践的师生互动,但更多地停留于为互动而互动,单方面的互动,形式上的浅层的互动,以及授课之后的片段性互动,这样师生间就缺乏长期的、感性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更加严重的是由于授课的内容和互动方式的单一性,施教内容不能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单方面的互动使得师生无法共存于“共同的世界”,缺乏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问题和兴趣点,不但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陌异化”,对课程也产生厌烦感甚至抗拒感,从而使得思政课更多沦为单纯的公共理论课而缺乏实践意义。无疑,在融入中,师生的健康互动关系的缺失将严重损害融入实践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二)原因分析

1.实践定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现代各种社会思想的争鸣是思政课融入的思想情境。融入不但要面临现代西方思想的挑战,而且也要面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争鸣,因而融入处于在各种社会思潮型构的多样化思想境域之中。在融入中,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入浅出地讲透,又要从整体上领会自身和西方思想的差异,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联和统一,既要有差别地讲,又要统一地讲,既要在比较、对话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又要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情境使得融入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挑战。另外,对于任何现代国家而言,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元性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但社会思想的多元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融入实践处于多元性与一元性之间的巨大张力中。

2.话语表达方式方面的原因

就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世界来说,我们主要生活在三种话语里:政治话语、真理话语和日常话语。(17)曾誉铭:《“抽象性思想”的“具象化”:基于〈原理〉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思政课的话语不仅是政治话语,也内含着科学话语,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话语,必定会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即必定也是日常话语。作为蕴含真理性和科学性的话语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话语形态和价值体系,而且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这就为思政课话语形态的自我审视和更新增添了更大的难度。不仅如此,其中还隐藏着这三种话语形态的交叉和离合,还需要确定真理话语与审美话语、私人话语与公共话语的界限等难题。从现实层面来看,思政课话语方式并非突出其“学术向度”的话语形态,但长期以来,思政课的话语的呈现形态主要是政治话语形态,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而广大学生基本上适应了“具象性”(日常生活话语)的思维定势,尽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契时性,但它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日常话语,这就使得居于日常思维的青年人无法领悟到其中含括的深刻真理和生命意义。因此,其话语方式及表述方式和其根本目标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需要在话语更新上切实使思政课的“百姓日用之道”得到充分而清晰的阐释,使得思政课话语的契时性得到较为完整的实现。

3.师资方面的原因

社会分工导致的职业化严重削弱了教师互动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而由于教材体系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诸如现有教师规模和工作任务、预算条件、配备编制等原因,在融入的思想性内涵,契合社会现实的程度,变革教学方法等内容上仍具有巨大的变革的空间。作为公共课而非专业课,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课时明显偏多,或者干脆停留在为了教而教,为了完成工作量而教学,真正从事融入思政课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意识薄弱,自我革新的动力不足,或者从事研究的就仅仅局限于少数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这严重影响思政课融入的水平提升。而且,与专业课程的研究相比,融入思政课的研究水平呈现出明显滞后的状态。因此,教师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从目前融入的参与要素来看,在管理体制方面尚未建构一套可以普遍适用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一整套科学管理体制的缺乏使得融入的参与者不能准确领会自身的定位和功能,从而使得管理机制无法正常、健康、持续地运转,从而削弱了管理的效率和体制保障。其次,就管理者而言,在目前体系里,不少管理者本身缺乏革新的动力和旨趣,对待融入持消极态度,行动保守,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缺乏担当和使命意识,这就使得管理时不是真心实意地去沟通、引导、监督,无法准确了解实际的运行情况,也不能科学分析融入存在的问题,无法做到,精准领会,双向反馈。由于体制的原因,更多的管理者只求平稳,尽量减少引发舆情或学生诉求,大多是为了应付各个级别的检查、巡查和督察,管理实践中明里暗里各是一套,公开私下各是一套说法,行事两面性,出现问题就层层推责,使得管理体制呈现形式主义和程序主义样态,必然会削弱融入的制度性保障。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困境与挑战根源在于它的实践定位,即不但要使自身“意识形态化”,而且也要让自身“科学化”,要实现学理性与实务性的结合,研究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隐微性和显白性的相融。这就导致在融入的内容和形式、融入中师生的关系方面存在重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实践一种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既有理念设计又有环节支撑的教学实践模式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

三、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融入的探索

如前所述,要解决现有的融入的困境和问题,乃至传统的对思政课的偏见、误解乃至谬见,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解决以前对思政课的普遍认知,即思政课是一门说教课和灌输课,而不是通过受教者的实际生存经验来获得真知真理。而通过情境的“还原”,以真实的实例打动受教者的心灵,重演理论的创生过程,激发他们思考社会世界和历史世界的生存意义,克服理论本身的外在性和单纯“记忆性”,从而使得理论本身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实际意义。第二,为融入内容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根据,以逻辑性和论证性作为把手,以理服人,从而引导受教者领会到所学理论的系统性、具体性和整体性,进而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广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适合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为融入的实质性建设提供复合型、综合性、交叉性的师资条件,夯实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师资的思想力和交往、沟通、传播能力。第四,为融入提供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体制机制和物质条件支撑。而笔者认为,针对这四个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尝试采取一种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

(一)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的内涵和目标

情境教学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经验性的知识学习,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在共在的社会情境中的互动性教学实践,它着重强调受教者的直接参与,使得习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者本身的体悟与生存领会情境。它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特定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地设定具有情绪色彩的、以鲜明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相应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领会授课的内容,并推动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建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并不将学习作为外在于自身的、为了获得某种GPA(18)GPA,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是指平均学分绩点。的被动型学习,而是将自身融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程体会所学知识的缘起、前提条件、根本特征和目标等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克服受教者的外在角色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问题导人是融入的题中应有之义,使得受教育者在成人、格物致知的过程中实现理智德性与智慧德性的合一。这就需要融入直面现实问题,注重问题引导。

以理服人。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存在一种对思政课的普遍偏见,认为其内容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只是一种政治立场,甚至只是一种形式的无本质性内容的东西。因此,这是融入需要解决的首要的根底性的问题。因此,融入不但要突出自身的立场,也要彰显自身的“学理性”“思想性”“科学性”,要用通透的理论讲解清楚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的前因后果,鞭辟入里地从概念上讲透“日用常行”,要在貌似“无意义”、枯燥的事例中讲出如渊泉奔流的“有意义”的真实和根据。让受教者具有一种“竟然可以这样看问题”的惊奇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彰显融入内容的逻辑性、论证性和合理性。真正做到以清晰明白的道理说服人,提高受教者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水准。

以情动人。基于问题的情景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通过对蕴含丰富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原则,知人论世智慧的历史典故的重新阐发,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历史情境的重现,通过浸入式教学实践,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来观察、分析、审视历史和生活,使得他们不再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真实的参与者来领会、反思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更能促发他们建构健康的历史观、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些内容的讲解必须要让学生领会到所教授的内容不是灌输的,外在的,不是记忆的,死记硬背无益,而是从他们自身的经验中生长出来的,从而改变他们对整个思政课的感观和错误认知。当然,只有立场和判断是不充分的,必须在这些活动中注重义理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解决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19)或许这不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的教育问题,按照美国学者的研究,全美的大学生中,30%的学生存在抑郁症,60%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情绪问题。([美]格雷格·卢金诺夫,乔纳森·海特:《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田 雷、苏 心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

以问题导人。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内在关联的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和“问题链”,这些问题的设置要能震动、击中学生的心灵,激发极大的共鸣。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教学过程中来。把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寓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中,通过问题探讨和教师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的重要地位,强调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积累,强调通过问题的探讨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以“友谊”这一论题的教学为例。设置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还跟多少中学时代的朋友有着日常性的交往?我们在什么情境下最需要朋友?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的朋友才算得上真正的朋友吗?建构一个友爱的共同体是可能的吗?友爱的共同体的基础一定是政治性的吗?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个体条件?友爱只能局限于一种狭隘的、排他性的团体里,尤其是在因利益而分裂的现代社会里,友爱的共同体以什么方式来确保正义的实现?在现代生活中,孤独是现代人无可避免的命运吗?孤独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吗?通过这些问题和对情境的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友谊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并用具体的实例(苏轼和佛印的友谊)来分析友爱的诸种形态,同时引导学生友爱中蕴含的关于善本身、有用、快乐的思考。通过设置这些问题和情境,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现实条件和根本性质,进而思考何种友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友谊,在此基础上,思考友谊于人生的意义和我们与人共处的适切方式。

(二)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的变革

要实现融入的既定目标,要达到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的根本目标,需要专注于三个要素维度的革新:学生、教师和融入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教育机构和施教者在教学理念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增强经典导读细读、组织体制和经费支持、教师学科教学科研能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出重大变革。

1.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念上进一步突出课程的政治性与研究性的相统一,实现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推动课程的“思想性”维度的建构,增强课程内容的思想深度、形式的吸引力度、说理的逻辑密度、话语的理论温度。注重革新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实际事例,探究并运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寓政治性与真理性于一体的媒体资源,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和事例,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首先,要增强课程的思想深度,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提供充分的理论保证。教师需要加强经典导读和细读。说到底,对经典文献的深刻而准确把握是融入实践的根本学理保证。在课程建设的探索性、实践性的基础上,这要求施教者不仅要谨慎而细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典和西方思想经典,更要直接、细致、深入阅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经典文献,引导学生整体而微地领会其重要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托经典文献的导读或者经典文献的课程介入,实质上可以解决立场的理论支撑问题,以理服人。

其次,在注重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的同时,重视其授课内容的实践性。能够基于现实生活重建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融合,基于当前的现实生活来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义,从而解决理论与生活分离的现状,在理论中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理论,从而解决理论的僵化和枯燥困境,从而使得理论直接下地,使得生活得到思想的引领和指导。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实践不仅涵括通常所说的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而且更应指个体自己的生命活动,只有扎根个体的日常生命活动,理论才拥有持久的、鲜活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讲论无益,不如切己行事。如果理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不能有所外化,那么这个理论就是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于个体的身心是了无关涉的,也就无法引起受教者的回应和共鸣。

再次,要克服授课内容的抽象性色彩,要求教师用通俗的语言和身边的实例来讲授抽象的概念。但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庸俗化的现象,不能为了单纯取悦学生或评教业绩,采用低级趣味的内容来达到工具性的目标。只有在基于生活实践的前提下,不降低授课内容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教师才能更好地平衡授课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普遍性和具体性之间的张力,从而激发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领会理论本身的契时性和具身性,从而更密切地将实际的社会现象作为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直接而原始的“材料”。

2.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考核方式

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实行多元考核方法,为学生设置切合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坚持以教材为本,以问题为主、以情境为实的新教学模式,探索专题式教学、核心问题教学,以问题和情境为中介,开发递进性的模块教学,加大教学互动的力度,直面学生的困惑和问题,重构新时代师生互动方式。融入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变革施教者现有的职业性的而非志业性的教学活动,职业分工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一种相互交换的关系,于是师道尊严也不复存在。因此,最终要彻底变革现有师生关系,建构一种基于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让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感受到彼此共存于一种教化共同体中,休戚与共,命运与共。

它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完善教学模块,精心设置内容体系。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首先得让受教者领会到自己所学的内容具有实践意义,非虚蹈无用的理论,而是来自生活又能导引生活,丰富生活意义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实践导引。其次所授内容是由不同模块组成的统一整体,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这些内容是由引导性问题和核心问题构成。这些问题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如思修课意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道德和法治两部分内容来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主要环节为中国传统美德、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要求从一个核心的论题入手,即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和承认问题。在此基础上延伸其领域,即通过自我篇、家庭篇、国家篇、社会篇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相通的。通过立志、信念、友爱、道德、法治等具体论题来支撑这四大模块,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性、具有生命气息的课程整体。至于其具体形式方面可以通过课堂问题、小组辩论、戏剧、情境设置、阅读心得、课后测试、调查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志、读书、明理、知人论世、穷理尽性,培养君子、成人—成己的文教目标是相融的。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融入实践为师资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要求。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加强对经典的细读、导读之外,要进一步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不断拓展专任教师跨学科的理论视野,与国内同行建立密切的学术交往。为提升课程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建立广阔的学术平台;可以尝试设定专门的教研工作坊。邀请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厚重的人文关怀、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度的中青年专家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共享优质教研资源。做到有教有研,以研导教,以教促研,教研互动。

4.建立系统性、科学化、全程性、日常化的评价—反馈机制和经费支持

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具有深厚的神经—认知科学的理论支撑。(20)[美]埃利泽·斯滕伯格:《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高天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但要让情境教学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需要建构一套全程的、多方位的评价—反馈机制,这种机制要求课程运行之后,在学生、主讲教师、督导之间建构一种常态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讲教师在接收到相应的评价—反馈信息之后,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充分的修订和完善,学生的反馈信息需要得到教师的检审和判定,从而形成良性的、有效的互动机制;需要提供完整的组织体制和充分的经费支持。在新文科建设的大环境下,设立专门部门、专项经费用于融入实践,打造基于学科优势的融入实践教学团队,在课程设置、教案设计、教学互动等环节不断讨论、改革、完善,尽可能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实践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 语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对思政课的错误认识,统合政治性与研究性,为政治性思想注入思想性和理论性,凸出思政课内容的实践性仍任重而道远。在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中,引导性问题意在激发学生思考理论本身的契时性,而情境教学意在建构令学生置身其间的教学实践,最终目标是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反思和批判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思考的基础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基于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改革中的现实处境,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建构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整全性的体制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科学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体的历史典故、思想义理、道德典范,重新激发思政课的生命力与契时性、感染力和感召力,从而更有效地组织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切实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实现思政课改革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