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

2022-02-03 15:44:00
社会科学辑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哲学中华民族

孙 民

一个民族的繁荣强大既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也需要深邃的哲学思想引领。黑格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起飞”〔1〕、马克思的“高卢雄鸡”,指出了哲学具有的反思功能。这就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使中华民族成为物质上强大的民族,也要成为哲学思想上强大的民族。当前,尽管我们在物质财富的积累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哲学思想在关注和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从本质上看,只有哲学思想才能真正引领民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马克思所言,建立在时代体系基础上的内容是由那个时期的需要决定的,它是建立在每个国家的整个发展、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以及政治、哲学等精神后果的基础上的。〔2〕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全面的复兴,民族复兴赋予了哲学新的思想使命,只有在深厚的哲学思想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实质。因此,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理论内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特定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是这个时代的中心任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应该把时代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剖析时代课题。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人类之所以提出自身能解决某些任务,在于这些任务已经孕育在解决这些任务的物质条件中,或者在这些条件的生产过程中。〔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一个民族的强大也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深入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内涵,从而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依据。总体而言,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立在满足人们多元合理需要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二,从时间维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对新时代的影响。抓住时代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必然。社会发展的大变局是机遇与挑战的统一体,因此应该坚持用历史辩证法剖析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格局,在新时代的发展境遇中破译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层密码。其三,逻辑在先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启迪。不论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其实都是思维认识对事物的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种思想逻辑的存在理念,它本身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根源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现实,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指引。“思维的活动必有思维的对象,而思维的活动就是规定对象的本质是什么样的规定活动。”〔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理论呈现,其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这个思维对象中完成的,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存在,也就不能理解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其四,从社会发展形态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走向人类社会新文明的具体实践。当前,我们仍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将是新时代的价值旨归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内涵的生动诠释。

历史和实践证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有它们自身的哲学作为基础。如意大利的人文精神、法国的启蒙思想、英国的经验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等,都表达了该民族崛起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民族精神是民族崛起的基础。韦伯曾指出,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动因是资本主义精神问题,而不是进行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来源问题。〔5〕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就会创造出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目的的手段。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时代所体现的敢为创造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这个时代就是需要理论就能产生理论、需要思想就能产生思想的时代。〔6〕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实践创新,也需要理论创新。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思想创新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然,而新时代的时空场域也为思想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思想在本质上是现实的,思想产生与创新的现实依据就蕴藏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时代思想自觉的真实体现,也是哲学认识论自觉的时代表征。

因此,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中进行审思。黑格尔指出,哲学是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任何一种哲学都不能超出那个时代。〔7〕也就是说,任何哲学或哲学自觉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时代,不能把握和了解这个时代也就不能理解这个时代的哲学。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思想。〔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作为一种思想自觉,其本质就是以新时代的时代内容为依据的。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所属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这个时代中,哲学在内部和外部通过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同所属的现实世界相互作用。〔9〕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正确反映了新时代的任务,这是对新时代脉搏的科学把握。在新时代的外部展现过程中对其进行内部反思,这就是新时代哲学自觉的生动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创造既能把握新时代又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表征新时代的深刻意蕴,而且表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内涵。这一哲学思想是原创的。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认识成果和实践经验。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与发展中国传统

现代文明都奠基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传统的厚重根基也就不会有现代社会的进步。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当代中国在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中不断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传统。众所周知,西方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的基础上的,在这两种传统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发展具象也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多种传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方社会文明呈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西方传统也在文明发展演化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中国传统本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中国社会的进步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内在发展机理,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果的根脉所在。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同中国传统割裂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10〕。因此,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同样也是在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展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继承传统和对传统的创新中进行。进一步讲,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大变革中,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黑格尔认为,传统并非仅仅是管家婆,它把接受的东西完整保存并传给后代,但并非像自然的运动变化永远保持自身的规律,而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11〕这充分表明,继承传统、创新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对传统进行创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进行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中国传统是当代中国兴旺发达的内在本质,没有中国传统精神内核的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将是虚无的。而传统只有与新时代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理解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而是反思和批判。对新时代中国的理解同样不是被动地接受过去,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传统进而创新传统,为新时代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反过来讲,只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理解传统的意义,才能对传统的意义形成新的理解。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12〕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用历史辩证法对待传统,这样中国传统的本质内涵才会显现出来。同时,对传统的创新并不是忽视现实,恰恰相反,对传统的创新在于更好地服务现实。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表明,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展现自身的力量,从而促进传统的延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因,它也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内在动力。现实是我们窥探过去的一扇窗口,社会的进步总是在传统与现实的平衡中得以体现。由此,想要创新传统、服务现实,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其一,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传统。窥探中国传统的整体面貌,要跳出时代的局限,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传统,而是要站在传统的角度去阐释传统。概而言之,对待传统,不能以局部掩盖整体,不能以现实否定过去。其二,以历史意识看待传统。历史意识作为主体的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本身就体现了主体对周围事物的一种价值。由此,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就是要立足传统,以历史的眼光和思维去挖掘传统的价值,在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中发展和创新传统。其三,以新时代的眼光挖掘传统。问题作为时代的格言,体现了这个时代最现实的呼声。〔13〕新时代的眼光总是带着一定的问题意识,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感就在于通过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从传统中挖掘其时代价值。众所周知,中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贺麟、冯友兰、张世英、黄楠森等,他们的研究就是立足于中国当代,阐释传统的意义与价值,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因此,研究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就是要扎根传统、立足现实,保持传统与现实的内在张力,以发展和创新传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甚为重要,对中国传统的发展与创新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坚持历史传统与历史过程相统一。中国的历史传统并非安静地躺在书房中,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智慧,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彰显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待中国的传统应该坚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新时代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的独特优势。其二,坚持创新理念与实践优先相统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传统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创新理念的引领。在马克思看来,思想和理念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对传统理念的创新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层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的就是实践,因此要把对传统的创新理念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来。其三,坚持发展规律与创新逻辑相统一。中国传统的发展变化也有自身的规律,而创新逻辑则对中国传统更快与现实接轨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传统的发展其实就是要在创新与现实的对话中进行的。其四,超越西方传统模式与构建中国传统创新格局。西方社会将传统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障碍,割裂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关联,从而以抽象的思维解释传统。我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积极构建中国传统的发展创新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精神沃土。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们积极构建具有本民族精神标识的文明话语权的当代实践。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繁荣进步需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提升本民族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看,社会发展的文明状况决定了生活需要的数量和满足需要的方式。〔14〕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全面的复兴,是在真正满足人们多元需要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为我们注入了优秀文明的思想活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个国家的崛起与复兴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应该体现为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层面。吸收外来文明成果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和照搬照抄,而是要在辩证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并使之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历史与文化的内在张力中吸收,进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言之,中华文明的崛起与辉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复兴,绝不能受拿来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

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首先表现在器物层面,这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没有物质基础积累的社会是虚无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成果,这是不以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的自我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活动固定化现象的出现,就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控制和统治我们,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和使打算落空,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5〕这尽管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文明的阐释,但也深刻启示我们物质力量的重要性。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各种物质成果,近代西方科技和资本传入中国,这些都表明物质交往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直接力量。当前,尽管西方现代性的发展陷入困境,但不可否认其本身的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资本诞生在欧洲,但它不是欧洲的独有,而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特质,是人类文明的成果。40多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华民族有能力驾驭资本,资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要给资本划界,在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本,使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则不能以资本逻辑为原则。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本质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和发展动力的源泉。当代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思想之家,一切现实活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底色。但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也要借鉴西方一切优秀文化理念和价值思想,为中国特色现代性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雅斯贝斯指出,与其沉思未来,倒不如用丰富的认识武装人们并努力创造美好未来。〔16〕对中华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优秀思想文化才能不断武装自己,最终创造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美好未来。我们应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下吸收西方文明的营养成分,从而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文化创新视角,同时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提升文化话语权。

对其他一切优秀物质成果和思想文化成果的占有,需要我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这些成果进行反思,进而在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过程中由解释世界转变为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反思话语权,也需要把这种解释形式转化成变革中国现实的实践力量。海德格尔曾认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一种对立关系,每一种解释世界的活动都已经被预设。〔17〕其实,海德格尔误解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只有汲取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智慧,我们才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哲学反思,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推动我们的认识水平。黑格尔曾认为,哲学的内容本质上就表现为现实。黑格尔指出,哲学必然和现实经验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可以被看作哲学真理的试金石。〔18〕能否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需要哲学思维的检验,但检验的试金石其实也根植于当代中国的具体现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立足于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因此,对于为何占有、如何占有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促进中国现实的发展,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中寻找答案。

在对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吸收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其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是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这些优秀成果在彼此交融中必须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换言之,要使这些优秀成果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服务于中国现实。要充分将这些优秀文明成果运用于新时代并为解决新时代发展的难题提供视角,充分焕发这些成果在服务现实中的活力。总之,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全面复制和全盘接收。其二,坚持历史辩证法原则。人们生存在一定的历史空间中,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既要立足于本民族土壤,也要在文明的普遍交往中得以确立。“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9〕其三,坚持创造性原则。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20〕不论是文明成果的创造,还是文明价值的弘扬,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实践,推动不同文明成果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助推器。因此,坚持“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文明发展理念,是我们丰富中华文明内涵、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语言的表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表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而这种民族复兴的宏愿和民族精神的彰显需要民族语言的表达,没有民族语言的支撑也就没有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所有的语言都是思想之标记,运用作为广泛工具的语言理解别人和自己,是思想标记最优越方式的体现。〔2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种思想方式,需要在民族语言的表达中传递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民族语言体现的价值观来进一步引领中华民族的复兴。维特根斯坦指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充满着世界;世界的界限也就是逻辑的界限。”〔22〕民族语言的表达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我们认识自身文明的程度。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现实社会的直接体现,只有在民族语言的交往中我们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底蕴才会展现出来。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同样也需要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思想的引领。而这种思想文化的展现则体现在民族语言的表达上,彰显了民族语言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基础地位。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的语言有自身的特殊使命,其价值定位就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中华文明的永续健康发展。

我们的民族语言发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因此就需要通过民族语言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语言本身是一定共同体的产物,也标志着这个共同体的存在。〔23〕一直以来,我们也认识到了民族语言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并将其他民族语言作为提升我们自身素质和对外交流的工具,“观念必须先从本族语言翻译成别族语言才能流通,才能进行交流”〔24〕。然而,在我们长达上百年的对外学习中,我们缺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我们民族实践的尝试。洪堡特认为,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它们的同一性是人们说明不能想象的。〔25〕康德的最大贡献是让哲学说德语——不仅是形式上而且是实质性地说德语。这不仅奠定了康德在德国的历史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德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根本上为德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航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表达我们民族复兴的进程,从思想上引领民族复兴。

因此,用我们的民族语言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考量。第一,中华民族的语言自信是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根基。从纵向看,中华民族的语言自信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在中华民族语言的不断演进中,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精神也逐渐形成,这种根植于本民族内部的思想内核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语言是全部思维和感知活动的认识方式,这种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一个民族代代相承,它对该民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语言。”〔26〕也就是说,历史活动的展开和民族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当代的具体实践,而中华民族的语言则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时代化的重要桥梁。中华民族语言的悠久历史和稳定特质以及言说人数众多,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语言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的民族语言又集哲理性和审美性于一体,这些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沃土。从横向看,中华民族语言自信的关键在于民族语言的创造性。在马克思看来,语言的本质就是实践,它同物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其创造性是民族语言生命活力的体现。语言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就表明语言脱离了一定的现象领域,成为某种观念和精神的存在。〔27〕换言之,中华民族语言的旺盛生命力就来自语言自身的革新,这是民族语言传统与当代紧密结合的关键。当中华民族语言在创造性基础上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的时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言基础就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二,在中华民族语言的对外传播中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言的首要功能在于交流,囿于狭隘民族范围的语言注定是贫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而且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宏伟事件。这就表明,中华民族语言在表达当代中国的发展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具有世界眼光,在民族语言的对外传播中讲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思想和语言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它们并不能单独组成特殊的王国。〔28〕只有建立在民族语言交往的基础上,我们的民族语言传播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民族语言交往的冲突是必然的,这是由各民族自身的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不同意识形态在对外交往领域进行交锋的表现。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强大的经济活动为本民族语言对外传播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彰显当代中国硬实力的关键,也为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的民族语言全部被经济活动占据,诚如马克思所言,“牟利精神渗透了全部语言,一切关系都用商业术语、经济范畴来表现”〔29〕,那么民族语言传播的持久性必将受到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内涵将不会被其他民族真正接受。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民族语言的传播提供了价值指引。民族语言的对外传播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为民族语言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场域。由此,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基础上的民族语言传播必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第三,在民族语言自主性与公共性统一中预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语言的自主性表现为我们可以根据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利益,积极创造更多条件支持本民族语言的繁荣壮大,尤其是根据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因时因地作出政策的调整。换言之,在中华民族语言中体现出本民族的强力意志,把民族语言的自主性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语境就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语言表达中,而这种表达恰恰凸显了民族语言的自主性特质。民族语言是本民族自我的逻辑现实,诚如洪堡特所言,语言观就是世界观的表现。因此,在发挥中华民族语言自主性作用时,已经先验存在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为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深厚的价值基础。中华民族的复兴只有在人类文明的洪流中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中华民族语言的公共性特质就是指向此的。语言作为实践的产物,它同意识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为人们自身存在也为别人存在的现实的意识。〔30〕语言为别人和自我而存在,就充分证明了民族语言的公共性,即推动人类社会新文明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语言最终是以变革世界为目的的,中华民族的语言在表达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也要以促进整个世界的繁荣为责任。概言之,中华民族语言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在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上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任何特殊性的东西也具有普遍性,任何普遍性的东西也具有特殊性。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在人类发展中整体谋划的。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表征中国历史,而且表征世界历史。马克思曾说,德国实践政治派的狭隘性在于,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感性生活,德国政治理论派的缺陷在于,没有理解哲学在本质上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历史中进行的,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不仅深刻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感性生活,而且表征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世界历史的前进总是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中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中国智慧。马克思曾指出,理解世界史本身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新问题解决和回答老问题。〔32〕当前世界发展的新问题与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现代性的矛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不仅体现为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成功,而且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独特魅力。从根本上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为解决当前世界历史运动中的矛盾提供了中国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义还表现在:开辟新的世界历史,对旧的世界历史改弦更张,推动人类社会新文明形态的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力量,也体现了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道义力量。”〔3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是科学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统一,因而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当前积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矛盾、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要举措。它的深远意义体现在新的世界历史形成中,以体现未来性、规律性、和谐性、包容性、价值性、共享性为核心的人类新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同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我们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领悟,也是我们对人类社会文明运行规律的主动影响。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奴役,中华民族尊严遭到肆意践踏,民族精神受到极大挑战。历史启示我们,思想保守、固守传统、保全求稳的国家势必被历史淘汰。反思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进一步印证了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否则就会被历史所遗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近代中国的剖析,教会了我们要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发展转型期对当代中国的重大影响,构建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已经刻不容缓。当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动影响。这既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丰富的世界意义,同时也为解决世界发展困境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方案。进一步讲,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延伸了我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眼光,拓展了我们剖析中华民族自身发展难题和世界发展困境的理论空间。

从历史高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就是以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民族,尤其是具有思想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原创性的思想文化,从而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需要强调的是,在思想力求符合现实的同时,也需要现实趋向思想。〔3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与中华民族的原创性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自觉的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其实就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性思想。思想总是在一定的理论中得以凝聚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哲学理论根基。创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重点在于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实践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高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理论深度势必会形成合力,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厚度。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文明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们常常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尽管某种程度上西方文明推动了全球现代性的快速发展,但建立在不合理、不公正基础上的文明体系已经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壮举开创了中华民族探索自身文明发展的新局面,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历史上的里程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就是对本民族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解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困境的中国探索。在促进中华民族自身繁荣昌盛的同时,必将有力推动人类社会新文明秩序的建立,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谱写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只有通过哲学思想引领民族复兴才能发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土壤,也要扎根中国传统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必然。通过中华民族语言表达民族复兴,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科学中引领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应该说,具有原创性、深刻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依然阙如。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指日可待,这需要我们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反映和引领这一伟大实践和民族复兴的内在历程。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哲学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伙伴(2019年5期)2019-06-18 05:34:03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学术论坛(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1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