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宝 李单单
(1.厦门医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2.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362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的力量支撑,也是其历经磨难依然朝气蓬勃、代代相传的原因所在。当代青年学生生逢盛世,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必须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高校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伟大建党精神绵延与彰显于百年党史之中,其蕴含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四个方面相互统一,构成有机整体,全方位展示中国共产党优秀政治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发挥其在高校立德树人中重要作用的切入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揭示了我们党求真精神和坚毅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科学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正是我们党百年来坚守的远大理想。这个理想是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至死不渝也要追求的美好社会,也是人类社会最后将走向的终极形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是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参天大树之根本。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团结带领人民跨过千难万险,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这份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民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奇迹。
“不怕牺牲”就是指共产党人为理想献身、舍生取义的不屈风骨;“英勇斗争”就是指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民族复兴,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高达370多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牺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1800余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中,无数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逆行出征、不怕牺牲,谱写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壮丽篇章。实践证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当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
“对党忠诚”是保持政党组织稳固的生存基础,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员的忠诚上,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是否强大依赖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党员如果缺乏忠诚观必将丧失为党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党忠诚”要求党员要以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为党的事业竭尽全力,永不叛党。“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负责,实现了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相统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5]一百年来,正是靠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建国、兴国、富国、强国大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伟大建党精神总结过去,昭示现在,指向未来。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德育资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厚价值滋养。高校要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德育资源,以伟大建党精神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青年学生担当意识、塑造青年学生坚韧品格、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
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少数青年学生存在奋斗精神不足、理想信念缺失,流行“佛系”“道系”“躺平”等现象。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不仅关系着青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更关系着广大青年学子能否自觉担当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时代重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甘于奉献,高举真理旗帜,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故事是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方志敏于1934年11月率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但他依然坚持战斗,最终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毫不妥协,拒绝敌人的劝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36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革命先烈敢于追求科学真理、勇于坚定信仰信念的事迹,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感人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领会真理的力量,补足精神之钙,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找准人生目标。
百年党史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践行和对使命的担当,这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制胜密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青年学生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实践中勇攀人生高峰,实现人生价值。黄文秀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她并未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奉献家乡。她响应党的号召到广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0.17%,共有88户贫困户摆脱贫困。而这位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年轻共产党员,却将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事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增强担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夯实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以专业知识奉献社会、造福人民。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甚至英勇牺牲。在长征征途中,红军将士翻越了40多座高山,穿越了茫茫草地,跨越了近百条江河,进行了600多次战斗,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红军将士用惊人的毅力、不惧牺牲的精神跨越千难万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英雄史诗。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会遇到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自己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塑造青年学生勇于面对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坚韧品格,在不懈奋斗中磨砺意志、锻炼能力、创造辉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践行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无悔誓言,以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家国情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中国共产党人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逆行出征、奔赴一线,甚至有将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精神,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讲好一百年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乃至生命践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感人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德育资源和重要思想根基。高校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加强青年学生“四史”学习,大力拓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路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促进各门思政课同向同行,整体发力,引导大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及优良作风,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中国精神”及“中国革命道德”等章节精准衔接,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浩然正气、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系统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把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精彩纷呈的历史事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帮助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党的伟大成就及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的章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要从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入手,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衔接,架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的全课程覆盖,不断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成效。课程思政主要着眼于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中的德育价值”[6]。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当贯穿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环节,使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德育价值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教师要自觉承担党史学习教育的责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找到专业课程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点,教育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正能量,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伟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一是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搭建网络新平台。在当下微信、微博、抖音盛行的年代,高校如不及时占领新媒体网络平台并发出正面声音,青年学生群体就有可能被别的声音所影响,因此通过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信仰精神、实干精神、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要烘托校园文化育人新氛围。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学校办学历史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以身边的校史人物和红色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打造校园红色文化景观和红色文化墙,让学生以直观形式重温党史,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风、学风、班风等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耳濡目染中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素养。三是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新高潮。定期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专题讲座,提高青年学生的理论水平。
一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第二课堂活动。以庆祝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以及纪念长征胜利、抗战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重大事件为契机,依托学校团委、大学生社团、理论读书社、大学生宣讲团等平台,积极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形式载体,组织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党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微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开发个人潜能的同时,全面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依托地方红色资源,用好地方博物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活动,把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感人故事、苦难辉煌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让青年学生在常学常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伟力,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三是要激励学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是高度契合的。高校要倡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才干,用奋斗的青春书写精彩人生。
综上所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多种路径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砥砺前行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不懈奋斗中践行青年担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