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2-02-03 02:55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传统

徐 晶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表现和承载中介,指的是除专业知识教育及教师师资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以外的教育课程。[1]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现代教育融入自由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重点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基础性原则。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需要实现学科教育与文化教育结构的平衡,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下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性不足的局面。[2]高校想要确保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顺利开展,应将其至于高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位置上,改变传统的以专业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构成图式,使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这一课程体系变革是优化高校整体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导向性原则。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设计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成员在职业岗位上具有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水平外,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品性,即扎实的人文素养、团结合作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等。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能够很好地培育大学生属于“人”的特性,使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历史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最终形成导人向善、催人奋进的教育效果。

联结性原则。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虽然重视了大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获得,却没有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二者之间的相关联性较差,存在着割裂,导致专业知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分离。因此,在建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时,必须意识到该课程虽然不是学生的专职性基础课程,但是其提供的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维视野确实相互联结的,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更是与其专业课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进而构建一种相互滋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内容

首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内容选择的总体方向,应以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为参照,选择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性的内容,确保通识课程教育内容的经典性。其次,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中指出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3个方面。最后,应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指出的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3个内容: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基本思想理念;二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三是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处事方法和教化思想。

(三)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实施

在学校层面,应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保障制度。将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纳入到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并从物质与制度两个方面予以保障:一是在资金、场所、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确保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能够落到实处。[3]二是建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评估制度,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健全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保障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

在教师层面,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素养与技能的陶冶提高。一是教师应加深传统文化积淀,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将各种思想文化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而非照本宣科似的传授。二是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翻转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感官感受、现实体验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度和认知度。三是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相结合,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意义。

(四)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评价

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评价应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在教师方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应贯彻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在评价时,既要充分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果等结果性材料,又要统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数据,例如,学习时长、互动交流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具体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提升对通识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反思能力,从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内容反响度、互动效果等方面反思课堂教学,并不断进行优化。在学生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评价当中,为此,高校可以为学生开放评价反馈系统,给予学生进行课程评价的机会与渠道。另外,教师也应积极听取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通过谈话、微信、QQ等方式和渠道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诉求,推进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应用

(一) “四模块”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内容的整体方向,课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4个模块:一是思想教育模块。主要包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舍生取义、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观等。此外,还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精粹,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二是德育模块。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如仁爱、礼让、宽厚、淳朴、守正持中、见贤思齐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品性、养成理想人格。三是美育模块。主要包括中国各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例如,诗词歌赋、技艺建筑、雕刻绘画等蕴含的意境之美、结构之美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四是情感教育模块。主要指的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教育元素,有助于学生理解伦理亲情、正确看待友情、爱情,并做好自我情感管理。

(二) “交互”+“体验”式课程教学

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知识讲解之外,主要采用了翻转课堂与场景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一教育形式,能够优化教学流程,同时节省大量时间,将课堂时间用于重点知识的讲解与引导。在利用翻转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能够认识到其在今天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还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例如,在讲述“家国情怀”这一思想精神时,将岳飞抗金与当下热播的 《长津湖》电影结合起来,深化这一主题思想;在讲述传统思想文化时,将“百家争鸣”与电视剧 《觉醒时代》 结合起来,突出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场景体验则是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的实践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实现文化体验与个人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场景体验主要分为课堂中体验和课外体验两个方面。其中课堂中体验主要包括开展文化主题演讲、文化主题辩论、征文等形式;课外体验主要是在每模块课程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遗迹遗址等。此外,还与学校体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教师合作,开展太极拳学习、武术学习、书法绘画学习等体验活动。通过专业知识讲授、翻转课堂与场景体验相结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切实感受,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将实际体验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

(二) “三阶段”课程评价模式

传统文化课程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因此在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兼顾其理解情况、认同感和应用能力,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课程评价必须是立体的。[4]基于此,在传统文化通识课评价方面,结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的相关要求,建立了课前诊断——课中生成——课后反思的“三阶段”评价模式:

第一,是课前评价。课前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掌握情况。在课程开课之前,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通过试卷的形式设置相关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不同模块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薄弱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课中评价。课中评价是一种生成性评价,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并对其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学前学后对比,运用课程目标对其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5]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达到了课标要求,还能够了解其动态成长情况,有助于解决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发现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是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一种总结性评价。该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即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成果质量、成绩变化情况来验证教学质量,通过量化的标准获得直观的了解。二是学生评价。即在学期结束时,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微信及QQ沟通、收集学生匿名意见条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意见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的改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体系建设不仅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切实要求,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4个方面建立了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该体系的具体应用,对于高校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