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 本刊记者 袁春妹 墨影 武筱婷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名誉会长 王树田:
化危为机 开拓未来
律回春晖渐,万象是更新。
难忘的2021年就要过去了,我们充满期望迎接2022年新的一年的到来。
回顾2021年,纺织行业和纺织机械行业遭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企业经历了包括市场需求减弱,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在内的各种困难。
尽管形势严峻、困难重重,纺织机械行业依然在产业升级、市场突破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一些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成绩斐然。
尽管疫情限制了市场开拓的空间,但纺机企业在做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展望2022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不断提升,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提高。这一切都给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面临挑战,相信纺织机械行业将继续发挥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把各种挑战转化为各种发展机遇,全面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推动整个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 顾平:
链动资源 力促高质发展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经济发展开局年,是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复苏年,更是纺机行业最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年。这一年,与时代相符的科技场景在纺织行业中竞相绽放。
经过了“十三五”转型升级的积淀,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纺机企业通过强化协同制造能力,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无论是智能化单机,还是成套线智能化车间(工厂)的供给,都为解决纺织行业最迫切的需求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纺机协会开展了“十四五”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发布、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国标纺织装备互联互通与互操作(第一部分)项目推进、新产品鉴定和行业年度科技奖项申报、智能制造“兰溪”站、2020纺机联合展等等一系列标志性活动,均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2022年纺机行业发展大方向不会变,但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这正是企业补短板、练内功的好时期。纺机协会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从信息链、供给端、需求端等方面优化行业前行方向和目标实施路径。
当前,中国纺织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用户对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智慧化、绿色化及规模化定制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愈发高涨。尤其中国市场对纺机的需求仍为全球之首,其中尽是纺机产业蜕变良机。相信,未来国内外纺织、纺机企业将实现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创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共生共赢。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党支部书记 徐林:
推进纺机强国建设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四五”开局,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2021年,面对着疫情持续、环保政策调整带来的供应链不畅,以及限电、海运费用居高不下等诸多影响,行业仍取得了优异成绩,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展望2022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疫情防控难度加大;行业下行趋势显现;国际运力不足,运价上升;国内节能减排要求升级,以及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行业运行带来持续影响。当然,发展机遇也非常明显。我国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靠保障;下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对于今年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加入RCEP,区域内90%的货物贸易零关税,长期来看它将有益于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纺机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纺机强国努力奋斗!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 刘松:
在产业链重构中寻找机会
2021年,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总体良好,中国纺织行业总体平稳恢复,内需回升及替代订单等因素促使国内纺织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国内纺机市场总体保持较为旺盛的态势。另外随着全球纺织服装需求逐步回暖,全球纺机贸易也呈现良好恢复态势。
2021年,纺机行业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面对着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能耗双控带来的限产等不利因素的扰动,外贸出口依然受制于疫情影响,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海外展会的停滞,特别是安装服务人员无法到达海外现场等因素导致出口仍存在较大的阻碍。另外,行业仍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供应链短板凸显、国内市场“内卷”等问题。
展望2022年,我国纺机行业发展仍将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市场预计增幅将变缓,新增产能存在不确定性但企业的技改升级需求不减,围绕数字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投资将成为重点。海外市场仍将保持活跃,纺机企业应更加关注全球纺织产业链重构中带来的设备投资机会。2022年,随着我国稳增长的各项宏观政策的逐步落实,2021年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原材料价格、能耗双控带来的影响预计会有所缓解,整体看我国纺机企业仍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祝愿行业内企业在新一年中,顺应世纪变局下的大趋势, 明晰企业定位、方向与路径,练好内功,行稳致远!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 赵晓刚:
知常达变 实现新超越
“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呈现出了由数量增长向内部质量全面改善提升,从规模性扩张到结构性优化的发展势态。伴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稳步发展,纺机行业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6月中旬,在业内同仁共同努力下,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在上海顺利举办。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首个亮相的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该展会的成功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本届展会所推出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高性能、高适应性、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当前纺织产业的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展会的举办意义重大,彰显了行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也充分印证了纺织工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或许会给2022年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应该坚信,在国家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下,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在需求侧发力的背景下,产业结构性深度优化调整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这不仅是纺织业高质发展的新动力,也将让纺机业迎来历史新机遇。
2022年,注定是又一个不凡之年。唯有知常达变,坦然面对不确定性,勇敢接受挑战,聚焦本业,固本创新,才能实现自我的再次超越。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 侯曦:
以智造带动产业发展
2021年,《纺织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已在2021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正式发布。《意见》旨在谋划未来五年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提出的“工业织材”将进一步推进纺织装备为未来纺织产业拓展成为现代工业的新兴资源产业作好装备支撑。
2021年,“智能制造纺织行业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成功中标,将建立首个围绕纺织智能制造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纺织智能制造公共平台的建设,伴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和“双碳”目标的实施,包括纺机在内的纺织产业在智能制造方面仍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2022年,协会将在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平台的同时积极开展行业服务,推动纺机本身智能制造场景和试点示范的建设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后续的落地,组织供应商与企业精准对接,开展适合纺织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打造适合于区域、集群当地的纺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产业生态;推动工业织材技术与建材、管道输送、轨道交通等民用领域的对接,促进纺织技术与装备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 李毅:
“双碳”目标加速装备绿色化进程
2021年印染设备的市场总体表现为先扬后抑。上半年延续了2020年后期的发展态势,表现亮眼。特别是6月份2020纺机联合展的成功召开,新设备新技术的展出为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入9月下旬以后,受限电限产、国内外疫情反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个国内市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2022年印染机械仍将延续以往的高质、高效的发展趋势,为配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府目标,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设备开发。协会也将按照纺织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性意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组织企业加速对重点项目进行的攻关、推广。2022年11月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也将会为这些新成果新技术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
2021年也是企业更加注重借助资本力量去发展的一年,宏华数码和远信工业相继上市,另有不少企业在做上市准备。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未来将会有更多或并购或合作的案例产生,必将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对于海外纺织市场的逐步活跃、海运成本的下降,新一年的出口市场企业也值得去更多关注。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秘书长 丛政:
凝聚力量与行业休戚与共
经历了2020年的市场低谷与回暖,2021年的外需复苏与内需风格转换,对于众多针织机械企业而言,于忙碌不暇中度跌宕起伏,在机遇成长前迎困难挑战。简言之,行业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之中,汇率与航运、人员流动与阻隔,几乎是贯穿全年,成为掣肘每个企业的问题;大宗商品与成本上涨,直接影响着每家企业的实际付出与所获;下游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与突发限电影响,又为超负荷生产的行业踩下了数次点刹。
这一年,我们欣慰行业技术终现突破。2021年6月成功召开的2020纺机联合展上,行业所展现出的:经编机、圆纬机与横机等下游产品相互跨界融合;短流程与连续化生产方向已逐步实现;设备触网与软件平台更加突出重要。
这一年,我们与行业休戚与共。协会秘书处同事们在不时散发的疫情间隙,抓住一切机会走访企业,继续筑牢基础、增进信任共识,努力把握定位。
2022年展望国际形势,依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全球将在矛盾与冲突中曲折复苏,产业持续增长的内外要素随时随势转移变化。基于此,行业更应实时关注动态发展,凝聚起团结在一起的力量,保持住未来增长的弹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