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啸
摘 要:机械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要求高、资金密集且社会需求弹性大;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保障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宜宾市经历了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练,其机械行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础和特色。
关键词:宜宾市;机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Q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64-02
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主导作用,产业结构不同其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就不同。产业结构的合理协调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如果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某一些发展过快而另一些却发展过慢,这样的结构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使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化和全球化的需要,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我国大多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模式,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造落后产业,逐步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从而增强我国的整体综合实力。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机械行业,它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对机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特点
宜宾市机械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身条件。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宜宾市的机械行业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年增长率在20%左右,机械行业规模占全市工业规模的大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宜宾市已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机械产业,如汽车模具、水能发电机、核电燃料等等。另外还诞生了一批领军企业,如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这些企业具有超强的技术创新实力,带动着整个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在机械行业的提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机械行业在现今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并带动了国内中场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的发展政策支持也为机械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宜宾市煤炭资源、盐卤资源、石灰石、硫铁矿资源等资源储存量巨大,为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和资源保障。由于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特的行业优势,连接东西、呼应南北的重要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机械行业的重要枢纽,构成了水、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为机械行业的物资运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现阶段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发展重点
现阶段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发展思路,主要是以临江、临港的区域优势为前提,以大型企业为带动龙头,以产业调整聚集为主线,着重内部培养和吸引外来投入,巩固宜宾市机械行业在西南产业中的地位;实行差异化发展,用优势特色取胜的举措,重点发展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使宜宾市的机械行业形成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技术自主化的发展趋势。
宜宾市机械业不仅要重点发展核燃料元件、金属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船用配套设备、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中场产业,还要努力增强工程机械、专用机械、水电设备、环保机械、数控机场等五大主流机械产业,并要大力开拓现代机械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宜宾市的地理优势和交通特色,将机械的相关产业沿长江流域进行布局规划,使宜宾市能够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机械生产基地,大力实现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和创税增长。
三、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宜宾市机械行业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有待提高、急需解决的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规模小
据统计,目前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增长值占全市规模的一半以上,工业增长值的12%左右。与德阳、自贡、资阳、成都等城市相比较,宜宾市的机械行业的规模相对较少,销售收入相对于其他四个城市来说,也只在5%到20%左右,很难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其大型骨干企业较少,中小企业较多,导致整体生产能力无法达到经济规模,大多以小批量生产为主。有些产业分散,虽有批量生产,却长期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标准,从而导致宜宾市的整体机械行业规模较小。
2.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宜宾市机械行业大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集中程度较低,尚未形成集约化经营,集团优势不突出。虽然宜宾的龙头企业,拥有一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强,但对于一些技术、资金要求较高的单机生产,由于成套的装备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另外,宜宾市机械行业出现了严重的 “孤岛”现象,大多数的产品生产被某几个少数企业占据,加上相关机械产业的生产配套企业不足,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化,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能力受到制约的现象。
3.机械生产产品品牌化较弱
在机械行业的领軍行业中,普什集团公司最具代表力,但不管是在行业内,还是在国内,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导致宜宾市机械行业的产品品牌识别度不高、知名度低,影响力也受到影响。这也跟机械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有关。由于机械行业生产规模较少,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导致企业无法扩大其品牌宣传建设和品牌效应,各类因素互相制约,形成了产业的恶性循环。
4.产品创新程度低
就目前情况来说,宜宾市机械行业生产科技基础较弱,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且产品周期较长,技术提升速度缓慢,导致企业自主研发的产权产品较少,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在企业中普及力度不够,高技术产品开发不足,市场上多充斥着技术水平一般的易被取代的普通产品,差异化少,产品畅销不足,影响企业利润,从而企业也无法进行进一步科研投入,影响了机械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5.各项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机械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相当高,如果人才匮乏,就会直接影响到行业的生产水平,导致产品更新速度慢、新品开发能力不足,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也影响到行业的整体发展。宜宾市机械行业在使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时,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或人事制度做保证,使员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技术人员有断层现象出现。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行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宜宾市机械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宜宾市的机械行业有了快速的进步。面对着国内外市场的巨大挑战,宜宾市在发展机械行业时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并完善宜宾市的经济产业结构。
1.达成共识,设立长效机制
大力宣传宜宾市机械行业的战略性意义和重要作用,使相关机械产业达成一致的发展共识。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机械行业指导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对机械行业的管理,设立数据统计分析机制,确保机械行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保证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发布信息预告,对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良性引导,保证宜宾市机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2.重点产业要维持高速发展
对于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生产市场好的机械产业,应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保证行业发展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鼓励大型企业在价值链上进行延伸,带动其他产业的相关发展,形成产业的集群化经营,扩大行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3.提高科技水平,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提高科学技术在宜宾市机械行业增长中的发展比重。树立科技发展观,让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结合,确保经济、科技的一体化程度。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型龙头企业应重视新产品系列的开发,树立自主品牌,保证产品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使产品能够时刻走在市场的前沿。
4.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人员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要重视科技市场的发展,能大批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新产品研发设计,并积极投入生产应用。科技人员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旧人带新人。设立科技小组,保证企业科技研发氛围,员工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促进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另外,要搞好技术团队建设,及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定期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更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育,这影响着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实行平等竞争,合理使用人才。
5.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扩大机械行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形成机械行业发展的规模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相连。首先,要促使大型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作用,突破产业界限,优化机械行业的资源配置,让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并实现集约化生产。其次,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中小企业可以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小而专”,与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遥相呼应,形成大主小辅的协调发展格局,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6.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机械生产园区,按照资源集约化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引资形式,大力宣传重点项目和特色產业,引进带动性大的项目。延伸上下产业链,实现资源整合,形成特色专业配套集群,并不断提高产业的服务水平。
7.重视信息技术建设
当今是网络化的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要以信息技术带动机械产业升级、加强信息技术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扩大企业销售渠道,加大信息来源,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关调整,保证产品研发的前沿性。
参考文献:
[1] 戴建民,龚丽珍,喻洪泉.南昌市机械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排序定位的发展思路[J].综合评述,1998,(6):37-38.
[2] 林夫奎,赵霞,王欣.我国起重机械产业发展状况及标准化分析现状[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聚焦),2011,(8):11-14.
[3] 赵林君.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宜宾科技,2014,(3):18-21.
[4] 胡迟.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新成效的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20):4-34.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