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培,马旭强,龙 杰,李占彪,黄书岭
(1.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 2.长江科学院 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10)
断层破碎带受强烈的构造作用,其赋存的岩体破碎松散。当隧洞穿越断层破碎带时,掌子面由于自稳能力差,在开挖之后一般很快发生坍塌,易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通过管棚超前加固掌子面岩体是提高掌子面稳定性、防止其坍塌失稳的一项常用措施[1]。合理设计管棚支护参数,对于保证隧洞掌子面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管棚参数设计方法主要分为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两类。在理论分析方法上,一般采用梁模型分析管棚的力学行为。李建军等[2]通过太沙基公式计算管棚的荷载,并采用均布荷载的简支梁计算洞内管棚的弯矩,进而确定管棚参数。贾宏宇[3]提出管棚按位置和约束条件不同,可分为洞口管棚、洞内管棚,认为洞口管棚一端悬空可按悬臂梁考虑,而洞内管棚可简化为简支梁。除了常见的固支、铰支等约束条件,有的还采用了弹性地基梁模型如Winkler地基梁或Pasternak地基梁[4-7],以考虑掌子面岩体对管棚的弹性支撑。不过该类方法计算过程复杂,通常不够简便。另外,断层破碎带的岩体较为软弱,掌子面的支撑作用相当有限,这一点无法通过弹性地基梁模型考虑。相比基于管棚超前支护下隧洞的数值模拟[8-11],可以直观地看到管棚受力变形、围岩塑性区和位移等计算结果。但是,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管棚设计一般是针对某个具体隧洞工程,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对其他工程适用性可能较低,需要重新建模分析。另外,目前常对浅埋隧洞[9]和洞口[10-11]位置的管棚进行数值模拟,对断层破碎带隧洞管棚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拟建立一种管棚参数设计的理论方法,相比数值模拟具有计算简便的优势,同时相比既有的理论方法做出以下改进,采用两端固支梁模型以接近洞内管棚端部实际约束情况,并考虑断层破碎带岩体对管棚的多方面影响,如在洞顶对管棚的松动压力、在管棚之间成拱、在掌子面前方对管棚的有限支撑等,使本文方法可适用于断层破碎带隧洞管棚的设计。
管棚应当穿过掌子面滑动区,将端部置于稳定区。否则,管棚可能随掌子面岩体一起失稳。将管棚长度分为3段,如图1所示。管棚第一段位于已开挖洞段,由若干个开挖进尺所组成。管棚第二段和第三段均位于掌子面前方未开挖岩体。其中,管棚第二段是在掌子面滑动区,管棚第三段是在掌子面滑动区以外的稳定区域。管棚长度的表达式为
图1 管棚分段示意图Fig.1 Sections of pipe roof support
L=nL1+L2+L3。
(1)
式中:L为管棚长度(m);L1为开挖进尺管棚段长(m);n为开挖进尺个数;L2为管棚在掌子面滑动区段长(m);L3为管棚在掌子面稳定区段长(m)。
考虑到管棚在已开挖段的一端被拱架和岩体所夹持,另一端固定于掌子面稳定岩体,因此采用两端固支的梁进行简化分析。发生弯曲变形的有效长度为L1+L2。根据材料力学中的两端固支梁模型,管棚的最大弯矩为
(2)
式中:Mmax为管棚最大弯矩(N·m);q为管棚荷载(N/m)。
管棚的最大挠度为
(3)
式中:ωmax为管棚最大挠度(m);EI为管棚的抗弯刚度(N·m2)。
其中,EI=EsIs+EcIc,Es、Ec分别为钢管和管内水泥的弹性模量(Pa),Is、Ic分别是钢管和管内水泥的截面惯性距(m4)。
管棚两端的支撑力为
(4)
隧洞的围岩压力分为松动压力、形变压力等类型[12]。研究者对于松散介质如黄土[13]、堆积物[14]中隧道,主要考虑松动压力。
本文断层破碎带隧洞的围岩压力也是考虑松动压力,采取太沙基理论进行计算,其公式为
(5)
其中,
(6)
式中:Pv为隧洞顶部松动压力(Pa);a为隧洞一半宽度(m);h为隧洞上台阶高度(m);a1为计算宽度(m);λ为侧压力系数;H为隧洞埋深(m);γ为岩体平均重度(N/m3);c为岩体的黏聚力(Pa);φ为岩体的内摩擦角(°)。
另外,当黏聚力c取值偏大时,松动压力Pv的计算结果可能为负值[15],但是断层破碎带岩体较为软弱,一般不存在此问题。
隧洞顶部松散围岩在单个管棚上形成的荷载为
q=Pvl0。
(7)
式中l0为管棚环向间距(m)。
通过分析隧洞岩体发生剪切或压缩破坏以及管棚弯曲破坏的条件,提出一系列管棚支护参数的设计方法,包括掌子面滑动区管棚段长、环向间距、开挖进尺管棚段长、掌子面稳定区管棚段长。另外,该方法也适用于超前小导管的支护参数设计。
2.2.1 掌子面滑动区管棚段长
基于摩尔-库伦准则,可确定掌子面潜在滑动面的角度,如图1所示。破碎带隧洞通常分层开挖,结合上台阶高度,得到掌子面滑动区管棚段长为
(8)
由式(8)可知,当开挖高度越小,同时岩体内摩擦角越大,则掌子面滑动区的范围越小,管棚该段长度越小;反之,则掌子面滑动区范围越大,管棚该段长度越大。
2.2.2 环向间距
由式(7)可知,管棚环向间距越大,则单个管棚分担的荷载越大,管棚内弯矩也将越大。由于管棚内注水泥浆,为钢管和水泥的组合结构,根据规范[16],按式(9)计算受弯承载力。
Mu=γmWscfsc。
(9)
其中:
(10)
fsc=(1.212+Bθ+Cθ2)fc;
(11)
(12)
B=0.176f/213+0.974 ;
(13)
C=-0.104fc/14.4+0.031 。
(14)
式中:Mu为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γm为塑性发展系数,取1.2;Wsc为截面模量(m3);fsc为管棚抗压强度设计值(Pa);d为管径(m);θ为套箍系数;As、Ac分别是钢管、管内水泥的面积(m2);f为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Pa);fc为水泥的抗压强度设计值(Pa);B、C为截面形状对套管效应的影响系数。
通过式(2)和式(7)计算的管棚弯矩应不超过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即
(15)
由于开挖进尺可调,而断层破碎带隧洞掌子面滑动区较难避免,上式左侧L1暂取0,L2按式(8)计算,得到为防止弯曲破坏环向间距应满足的条件为
(16)
另外,当管棚的环向间距足够小,其间松散的岩土体会形成微拱[17-18],如图2所示。土拱效应可以防止管棚之间松散岩土体的掉落。
图2 管棚之间土拱示意图Fig.2 Soil arch between two pipe roof supports
根据文献[17]和文献[18],土拱具有如下几何特征,即
(17)
其中:
(18)
式中:θ为拱轴线与管棚所在平面的夹角(°);h0为土拱高度(m);l0为管棚中心间距(m);l0-d为土拱跨度(m),接近管棚净间距。
目前一般通过分析土拱内的应力,判断一定高度和跨度下土拱的稳定性[17-18],其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本文从限制塌落高度的角度,提出计算土拱跨度也即管棚间距的简便方法。土拱高度越大,后期需要充填越多的混凝土材料,故应限制土拱高度,如h0<5 cm。将式(17)和式(18)代入,得到环向间距的范围为
(19)
由式(19)可知,岩体内摩擦角越大,管棚环向间距的上限将越大。对于破碎带这类较差的岩体,管棚环向间距应取小值。
另外,根据工程经验,管棚间距一般不超过管径的5倍,并且管棚紧密接触时中心间距等于管径,因此有
d (20) 最终,管棚环向间距需要满足式(16)、式(19)和式(20)。 2.2.3 开挖进尺管棚段长 由式(2)可知,开挖进尺管棚段长L1越大,管棚弯矩将越大,故应限制此段管棚的长度。由式(15)变化得到开挖进尺管棚段长的范围为 (21) 式(21)反映,当管棚外径和壁厚越大、材料强度越高,管棚受弯承载力越高,则管棚在开挖进尺段长度可放宽。另外,当岩体条件较差,松动压力较大,开挖进尺适当减小,此段管棚长度也随之减小。 2.2.4 掌子面稳定区管棚段长 分析管棚对力的传递过程如下。管棚汇集隧洞顶部松动压力,然后传给两端,分别是一端的拱架、另一端的掌子面稳定岩体。式(4)计算了管棚端部的集中力F,其作用范围取决于管棚在掌子面稳定区的段长L3和管径d,如图3所示。 图3 管棚使掌子面稳定岩体受压的分析Fig.3 Analysis of load on the stable rock of tunnel face caused by a pipe roof support 管棚对掌子面稳定岩体的压力应当不超过岩体抗压强度[19],则有 σ=F/(dL3)<σcm/K。 (22) 其中, σcm=(2ccosφ)/(1-sinφ) 。 (23) 式中:σcm为岩体抗压强度;K为安全系数,取2.0。 结合式(4)、式(7)和式(22),得到掌子面稳定区管棚段长为 L3>[KPvl0(L1+L2)]/(2dσcm) 。 (24) 以往通常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考虑掌子面岩体对管棚的支撑,采用的是地基反力系数这类变形参数。本文鉴于断层破碎带的岩体较为软弱,从强度角度确定了管棚受掌子面稳定岩体支撑力的最大值。由式(24)可知,当岩体强度较低,掌子面稳定区管棚段长应当增大;另外,当洞顶松动压力越大,在开挖进尺和掌子面滑动区范围内的管棚长度越大,也将导致掌子面稳定区管棚段长增大。 式(24)是洞内管棚简化为两端固支梁的必要条件。若该式未成立,则意味管棚在掌子面一端失去支撑,而成为悬臂梁。 另外,L2与L3最小值之和为管棚最小搭接长度。当管棚在掌子面内长度达到此值,继续开挖将会导致管棚失效和掌子面失稳,所以应在开挖前施作下一排管棚,前后两排管棚在此段搭接。 综上,本节得到了以岩体或管棚的强度参数表示的管棚支护参数。管棚支护参数可按文中顺序依次确定。 以下介绍本文管棚设计方法在某穿越断层破碎带隧洞的应用情况。 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5#施工支洞为斜井型式,平均坡度为24.71°,断面为城门洞形,净断面高×宽为6.0 m×6.5 m,开挖断面高×宽为7.9 m×8.4 m,分上下两层台阶开挖,上台阶高度3.66 m。目前5#支洞开挖长度已达500多米,埋深达220 m。地应力测试发现,隧洞侧向水平应力与自重应力基本相等,为中等应力水平。 5#支洞大部分处于石灰窑断裂带及其影响带。主断带宽度约130 m,岩性为玄武岩,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影响带为碎裂岩、角砾岩夹碎粉岩、碎粒岩,胶结较差,岩质疏松,较破碎。围岩为Ⅴ类,岩体黏聚力c为120 kPa,内摩擦角φ为26°,岩体抗压强度σcm为384 kPa,破碎带岩体重度γ为21.56 kN/m3。 5#支洞前期采取的超前支护措施是超前注浆小导管,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随着隧洞开挖深度增大,掌子面失稳的次数逐渐增多,并伴随小导管失效,如图4所示。 图4 香炉山隧洞5#支洞前期掌子面失稳和超前 小导管失效Fig.4 Face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of advanced small duct in the 5th construction adit of the Xianglushan tunnel 超前注浆小导管采用了长度3 m、管径42 mm、壁厚3.5 mm的热轧无缝钢管,间距0.2 m,排距1.5 m,注浆压力0.5~1.0 MPa。 采用本文方法分析超前小导管参数是否合适。以当前掌子面桩号K0+529为例,其深度H=220 m。其他参数是隧洞一半宽度a=4.2 m、上台阶高度h=3.66 m、侧压力系数λ=1、破碎带岩体的黏聚力c=120 kPa和内摩擦角φ=26°、重度γ=21.56 kN/m3。未考虑小导管注浆对岩体强度的改善。将以上数值代入式(5)和式(6),计算顶部松动压力Pv=40.7 kPa。由式(8)计算得,掌子面滑动区小导管段长L2=2.287 m。按小导管规格计算钢管的截面积As=423 mm2,管内水泥的截面积Ac=962 mm2。钢材和水泥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分别是f=215 MPa、fc=20 MPa。由式(9)—式(14),小导管的受弯承载力Mu=720 N·m。已知Pv、L2和Mu,由式(16)得到环向间距l0<0.041 m。另外,由式(19)计算l0<0.362 m,由式(20)计算0.042 m 小导管的管径小,受弯承载力有限,难以承受断层破碎带带岩体产生的荷载。因此,增加管径更大的超前管棚。管棚采取管径108 mm、壁厚6 mm的钢管,其他参数按本文方法进行设计。 仍以5#支洞K0+529桩号掌子面为例,顶部松动压力Pv=40.7 kPa。由式(8)计算,掌子面滑动区管棚段长L2=2.287 m。按管棚规格,钢管的截面积As=1 923 mm2,管内水泥的截面积Ac=7 238 mm2。由式(9)—式(14),得到管棚的受弯承载力为10 610 N·m。由式(16)计算管棚环向间距l0<0.598 m。另外,由式(19)计算l0<0.428 m,由式(20)计算0.108 m 根据以上设计,在K0+529桩号实际采用如下的管棚参数。管径108 mm,壁厚6 mm,环向间距0.4 m,开挖进尺管棚段长0.5 m,最小搭接长度4.0 m。另外,管棚总长度可以灵活调整,现场发现当孔深在20 m以上,扫孔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因此管棚总长度取20 m。在桩号K0+529附近拍摄的管棚照片见图5。另外,初期支护参数不变,如I25a钢拱架间距0.5~1.0 m。 图5 香炉山隧洞5#支洞桩号K0+529附近管棚Fig.5 Pipe roof support around K0+529 in the 5th construction adit of the Xianglushan tunnel 5#支洞已在K0+513和K0+529桩号安装了两排管棚。K0+503桩号位于无管棚洞段,K0+536桩号位于有管棚洞段,其收敛变形对比见图6。 图6 香炉山隧洞5#支洞有无管棚洞段收敛变形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convergence deformations with or without pipe roof support in the 5th construction adit of the Xianglushan tunnel 无管棚洞段的收敛变形较大,最终拱顶沉降在50 mm左右,而有管棚洞段的收敛变形较小,最终拱顶沉降减小至2 mm左右,显示管棚的支护效果显著。 另外,计算管棚变形如下。钢管和水泥的弹性模量Es=200 GPa、Ec=20 GPa,计算管棚抗弯刚度EI=585 kN·m2。代入式(3)和式(7),计算管棚最大挠度为4.4 mm。管棚挠度计算结果与有管棚洞段拱顶沉降的测量值相近。 隧洞在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容易发生掌子面失稳问题,需要采取管棚超前支护。本文采用两端固支梁模型分析洞内管棚的力学行为,并根据岩体和管棚的破坏条件,建立了断层破碎带隧洞管棚支护参数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计算简便,并充分考虑了破碎带岩体的特性,如在管棚上形成松动压力、掌子面分为滑动区和稳定区且后者对管棚的支撑力有限、以及松散岩体从管棚之间掉落等,因此对断层破碎带隧洞有较强的适用性。在现场应用方面,运用该方法分析了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5#施工支洞前期超前小导管支护偏弱,进行了管棚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案例中隧洞目前只施工两排管排,针对管棚的现场测试还未充分开展,下一步拟利用剩余洞段施作管棚的条件,测量管棚应变、压力等数据,完善管棚支护参数效果分析。3 案例分析
3.1 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3.2 前期小导管参数适宜性评价
3.3 管棚支护参数设计
3.4 应用效果
4 结 论